「薛丁格的貓」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科學名詞?雖然只有簡單的五個字,卻蘊含著極其深刻的科學猜想。可它,究竟是在說什麼東西?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的是,它是一個思想實驗的代稱,由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薛丁格提出的。事實上,」薛丁格的貓「這個名詞大概可以補充為——薛丁格做的關於密閉容器內的貓是死是活的實驗,其實驗內容大概就是將一隻貓放在一個密閉容器裡,且容器中裝有少量鐳和氰的化合物(氰化物是一種有毒的致命物質)。在某一時刻,鐳有可能會發生衰變,其結果就是觸發機關,打碎裝有氰化物的瓶子,氰化物在密閉容器內散發,殺死裡面的貓。同時,在這一時刻鐳也有可能不發生衰變,氰化物仍裝在瓶內,容器內的貓依然活著。而根據量子力學的理論,鐳只能處於衰變與沒有衰變的狀態,即貓處於死或者還活著的狀態。由於容器密閉,人在外部並不能看到器內狀態,要確定是死還是活就必須取決於打開容器,看到容器內部那一刻的結果,也就是說,這隻貓處於不死不活的狀態。
那麼,這個實驗究竟說明了什麼呢?其實,該實驗巧妙的論證了量子力學對微觀粒子世界超乎常理的認識和理解,將微觀尺度下的微觀物質在觀測後是粒子還是波的存在形式與宏觀下的貓聯繫起來,以此求證觀測介入時量子的存在形式。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只不死不活的貓總是總是像噩夢一樣困擾著當時的許多物理學家。許多物理學家也都嘗試對此給出自己的解釋。
其中,最有意思的莫過於1957年休.埃弗萊特提出的」多世界詮釋「,他指出:「兩隻貓都是真實的。有一隻活貓,有一隻死貓,它們位於不同的世界中。問題並不在於盒子中的放射性原子是否衰變,而在於它既衰變又不衰變。當我們向盒子裡看時,整個世界分裂成它自己的兩個版本。這兩個版本在其餘的各個方面都是全同的。區別只是在於其中一個版本中,原子衰變了,貓死了;而在另一個版本中,原子沒有衰變,貓還活著。」但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這實在是太過離奇,並沒有被人們認真對待。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人們也不斷對此提出各種理論和思想實驗,論調說、量子自殺、宇宙分裂……可究竟誰對誰錯,又有什麼關係呢?科學的進步本來就是新的思想理論不斷推翻舊的思想理論的過程!我們的世界本來就充滿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