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電蚯蚓的興起
任何事物的興起,定有它的緣由,憑空而起的事情少之又少,本文的電蚯蚓設備產生,便是得益於它的「另類需求」。
亳州是神醫華佗的故鄉,是我國歷史四大藥都之一,如今更是成為全球最大的中藥集散中心,每年成交額達100多億元。在這樣市場氛圍、環境的薰陶下,從事中醫藥種植、交易的亳州人不在少數,他們對市場裡的風吹草動極為敏銳,總能洞察到常人難以發現的商機。
2005年的某天,亳州人朱軍被一則報導吸引,文章裡詳細介紹了當前地龍的成交價格,及地龍巨大的市場缺口,同時指出未來幾年地龍價格依然會保持高位,市場前景樂觀。地龍是蚯蚓的別稱,自古便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多藏匿在陰暗、潮溼的環境,像田間地頭的土壤裡、生活廢水的排水處,常有它們的身影。朱軍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
起初朱軍採用最為原始的方法,扛起幹農活的「兩頭忙」,把溼潤的土層刨開、打碎,從裡面把蚯蚓一根根挑選出來,忙一上午,收穫2/3斤的樣子,效率極低,所以朱軍一直琢磨高效率挖掘蚯蚓的方法。偶然情況下,朱軍從電魚設備得到啟發:既然電流能通過水體把魚電暈,那為什麼電流不能通過土壤,將蚯蚓「電暈」呢?
電蚯蚓設備的「創造」,並非想像的那麼簡單。第一代設備,幾乎是電魚設備的復刻版,只是將接觸水的兩個導體換成了地釘,通電後把地釘插入土壤,竟毫無反應。真正發揮效果,可正常使用的電蚯蚓裝置,這要等到第五代了,期間朱軍反覆嘗試,他意識到蚯蚓和魚不同,蚯蚓體積更小、身體柔嫩,抵抗外界刺激的能力弱,不能承受大電流的擊打。所以第五代設備時,採用低電壓、低電流,同時加入脈衝裝置,再次將兩個地釘相隔2米左右的距離,插入土壤,不需等待多長時間,一條條蚯蚓便破土而出。
蚯蚓真是懼怕「電擊」而逃離土壤嗎?其實不然,土壤通電後,率先受到刺激、破壞的是蚯蚓的皮膚,而蚯蚓的皮膚又負責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呼吸能力快速衰退,迫使它爬出土壤換氣。也許這次是電蚯蚓設備所起到的真正作用。
2、電蚯蚓設備的發展
第一臺電蚯蚓裝置成型時,確實花費了一些精力,但是一旦成功,才發現到這種裝置極其簡單。所以這種電蚯蚓裝置迅速得到傳播,被各個廠家仿製,一個新的市場需求就這樣被「點燃」。原本是利用它逮蚯蚓的朱軍,專門幹起了生產、銷售電蚯蚓裝置的生意。
促進電蚯蚓銷量保障的原因眾多,其中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前幾年的野生蚯蚓不菲的價格。蚯蚓可將直至餌料、窩料,飼養小型動物也是不錯的飼料,甚至可做食用。當然相當部分還作藥用。其次是電商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電蚯蚓屬於小眾產品,使用者有限。但電商可覆蓋全國,許多原本不知道或只有點興趣的潛在用戶,只需要幾百塊錢便能置辦一套。
電蚯蚓從亳州興起,但重災區卻在南方,特別是廣州。和其他地方不同,廣州文化裡就有吃食蚯蚓的傳統。當然也不能以偏概全,將蚯蚓加工成美食也只在特定的人群。林地、田地的鬆軟地帶,常見幾人結伴,把多個電魚器的地釘,均勻的布置,攜帶的水桶、編織袋裡是纏繞、密密麻麻的蚯蚓,膽子小的女孩不敢直視。據媒體報導,電蚯蚓的老手,最高一天能收穫上百的蚯蚓,甚至更多。當然這是前幾年的事情了,現在難有這樣的成績。
3、電蚯蚓的衰敗是必然
電蚯蚓興起時,便備受爭議。與電魚類似,電蚯蚓屬於無差別、滅絕式逮捕法,電流輻射範圍內的蚯蚓盡數湧出地面。1公分左右的小蚯蚓,因無法承受電流的擊打,甚至失去活性,最終溶散在土壤裡。
蚯蚓有「生物耕耘者」的說法,能疏鬆土壤,改善土壤的透氣性、透水性。更關鍵的是蚯蚓可吞食一部分農藥殘餘,淨化有機碎屑的作用,在土壤有機恢復扮演重要角色。大面積土地,缺少蚯蚓的「耕耘」,短期內難以發現異樣,但長期以往土地板結、植物生長萎靡則是必然。現在已經有多個地方反應土地硬度提升、板結程度增加,而這些地方恰恰是電蚯蚓橫行的區域。
電蚯蚓的危害,已經引起相關人士的重視。
一些環保、農業部門已經作出限制規定,對於電蚯蚓的行為予以制止、罰款。但效果並不理想,電蚯蚓者大多輕裝上陣,一個摩託車便能帶齊整套裝備,行動便捷。再者電蚯蚓者,隨機性大、不局限於一個固定地方,有時驅車上百裡地,這無疑為執法者增加了難度。從源頭治理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但對電蚯蚓如何定義,還未有具體的可操作標準,大多以環境保護的條例管理。所以現在在各大網絡平臺,輸入電蚯蚓、誘捕蚯蚓,可輕易搜索到類似的設備、裝置,還處於正常銷售狀態。
最新進展是相關人士已向有關部門提出了禁止濫捕蚯蚓的建議,並且已提送全國政協,其中的重點便是限制電蚯蚓裝置的使用。
4、其實大可不必電蚯蚓,蚯蚓養殖早已在我國蓬勃發展
1979年,我國首次從日本引起蚯蚓的優良品種,並且在1980年在多個省市實驗、推廣,個別地方曾颳起養殖蚯蚓的熱潮。但整個市場環境不完善,蚯蚓的使用、加工的下遊企業少,無從支撐這麼大產量,最終停歇。但蚯蚓的養殖技術在一部分科研單位得到保存,並進一步發展。
但近年環境保護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蚯蚓養殖這種兼具環保、經濟雙重作用的技術,重新煥發了生機。2017年天津某街道投擲3000萬,引進現代化的蚯蚓養殖設施、技術。而2019年在內蒙古的沙漠地帶,更是新建了「蚯蚓工廠」,利用蚯蚓的淨化能力,足以處理2000噸的垃圾,同時繁育了100頓蚯蚓,獲益260萬餘元,可謂經濟、生態效益雙豐收。
原創: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