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魚逐漸消亡,爭議了十五年的「電蚯蚓」,2021年還能躲過?

2021-01-08 野釣人老高

1、電蚯蚓的興起

任何事物的興起,定有它的緣由,憑空而起的事情少之又少,本文的電蚯蚓設備產生,便是得益於它的「另類需求」。

亳州是神醫華佗的故鄉,是我國歷史四大藥都之一,如今更是成為全球最大的中藥集散中心,每年成交額達100多億元。在這樣市場氛圍、環境的薰陶下,從事中醫藥種植、交易的亳州人不在少數,他們對市場裡的風吹草動極為敏銳,總能洞察到常人難以發現的商機。

2005年的某天,亳州人朱軍被一則報導吸引,文章裡詳細介紹了當前地龍的成交價格,及地龍巨大的市場缺口,同時指出未來幾年地龍價格依然會保持高位,市場前景樂觀。地龍是蚯蚓的別稱,自古便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多藏匿在陰暗、潮溼的環境,像田間地頭的土壤裡、生活廢水的排水處,常有它們的身影。朱軍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

起初朱軍採用最為原始的方法,扛起幹農活的「兩頭忙」,把溼潤的土層刨開、打碎,從裡面把蚯蚓一根根挑選出來,忙一上午,收穫2/3斤的樣子,效率極低,所以朱軍一直琢磨高效率挖掘蚯蚓的方法。偶然情況下,朱軍從電魚設備得到啟發:既然電流能通過水體把魚電暈,那為什麼電流不能通過土壤,將蚯蚓「電暈」呢?

電蚯蚓設備的「創造」,並非想像的那麼簡單。第一代設備,幾乎是電魚設備的復刻版,只是將接觸水的兩個導體換成了地釘,通電後把地釘插入土壤,竟毫無反應。真正發揮效果,可正常使用的電蚯蚓裝置,這要等到第五代了,期間朱軍反覆嘗試,他意識到蚯蚓和魚不同,蚯蚓體積更小、身體柔嫩,抵抗外界刺激的能力弱,不能承受大電流的擊打。所以第五代設備時,採用低電壓、低電流,同時加入脈衝裝置,再次將兩個地釘相隔2米左右的距離,插入土壤,不需等待多長時間,一條條蚯蚓便破土而出。

蚯蚓真是懼怕「電擊」而逃離土壤嗎?其實不然,土壤通電後,率先受到刺激、破壞的是蚯蚓的皮膚,而蚯蚓的皮膚又負責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呼吸能力快速衰退,迫使它爬出土壤換氣。也許這次是電蚯蚓設備所起到的真正作用。

2、電蚯蚓設備的發展

第一臺電蚯蚓裝置成型時,確實花費了一些精力,但是一旦成功,才發現到這種裝置極其簡單。所以這種電蚯蚓裝置迅速得到傳播,被各個廠家仿製,一個新的市場需求就這樣被「點燃」。原本是利用它逮蚯蚓的朱軍,專門幹起了生產、銷售電蚯蚓裝置的生意。

促進電蚯蚓銷量保障的原因眾多,其中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前幾年的野生蚯蚓不菲的價格。蚯蚓可將直至餌料、窩料,飼養小型動物也是不錯的飼料,甚至可做食用。當然相當部分還作藥用。其次是電商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電蚯蚓屬於小眾產品,使用者有限。但電商可覆蓋全國,許多原本不知道或只有點興趣的潛在用戶,只需要幾百塊錢便能置辦一套。

電蚯蚓從亳州興起,但重災區卻在南方,特別是廣州。和其他地方不同,廣州文化裡就有吃食蚯蚓的傳統。當然也不能以偏概全,將蚯蚓加工成美食也只在特定的人群。林地、田地的鬆軟地帶,常見幾人結伴,把多個電魚器的地釘,均勻的布置,攜帶的水桶、編織袋裡是纏繞、密密麻麻的蚯蚓,膽子小的女孩不敢直視。據媒體報導,電蚯蚓的老手,最高一天能收穫上百的蚯蚓,甚至更多。當然這是前幾年的事情了,現在難有這樣的成績。

3、電蚯蚓的衰敗是必然

電蚯蚓興起時,便備受爭議。與電魚類似,電蚯蚓屬於無差別、滅絕式逮捕法,電流輻射範圍內的蚯蚓盡數湧出地面。1公分左右的小蚯蚓,因無法承受電流的擊打,甚至失去活性,最終溶散在土壤裡。

蚯蚓有「生物耕耘者」的說法,能疏鬆土壤,改善土壤的透氣性、透水性。更關鍵的是蚯蚓可吞食一部分農藥殘餘,淨化有機碎屑的作用,在土壤有機恢復扮演重要角色。大面積土地,缺少蚯蚓的「耕耘」,短期內難以發現異樣,但長期以往土地板結、植物生長萎靡則是必然。現在已經有多個地方反應土地硬度提升、板結程度增加,而這些地方恰恰是電蚯蚓橫行的區域。

電蚯蚓的危害,已經引起相關人士的重視。

一些環保、農業部門已經作出限制規定,對於電蚯蚓的行為予以制止、罰款。但效果並不理想,電蚯蚓者大多輕裝上陣,一個摩託車便能帶齊整套裝備,行動便捷。再者電蚯蚓者,隨機性大、不局限於一個固定地方,有時驅車上百裡地,這無疑為執法者增加了難度。從源頭治理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但對電蚯蚓如何定義,還未有具體的可操作標準,大多以環境保護的條例管理。所以現在在各大網絡平臺,輸入電蚯蚓、誘捕蚯蚓,可輕易搜索到類似的設備、裝置,還處於正常銷售狀態。

最新進展是相關人士已向有關部門提出了禁止濫捕蚯蚓的建議,並且已提送全國政協,其中的重點便是限制電蚯蚓裝置的使用。

4、其實大可不必電蚯蚓,蚯蚓養殖早已在我國蓬勃發展

1979年,我國首次從日本引起蚯蚓的優良品種,並且在1980年在多個省市實驗、推廣,個別地方曾颳起養殖蚯蚓的熱潮。但整個市場環境不完善,蚯蚓的使用、加工的下遊企業少,無從支撐這麼大產量,最終停歇。但蚯蚓的養殖技術在一部分科研單位得到保存,並進一步發展。

但近年環境保護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蚯蚓養殖這種兼具環保、經濟雙重作用的技術,重新煥發了生機。2017年天津某街道投擲3000萬,引進現代化的蚯蚓養殖設施、技術。而2019年在內蒙古的沙漠地帶,更是新建了「蚯蚓工廠」,利用蚯蚓的淨化能力,足以處理2000噸的垃圾,同時繁育了100頓蚯蚓,獲益260萬餘元,可謂經濟、生態效益雙豐收。

原創:老高

相關焦點

  • 「電蚯蚓機」究竟有多「厲害」
    在百度搜索「蚯蚓機」,有69萬多條相關信息,有售賣廣告、使用視頻、捕捉方法等。這種「電蚯蚓機」是何種物事?它真的有那麼「厲害」,甚至會造成「土地失去生機」嗎?各大電商平臺應該對此負有怎樣的責任?電蚯蚓機 圖:網絡疑似一個中國原創的「發明」很多人看到「電蚯蚓機」的大體操作模式,立刻就聯想到了「電魚」,進一步會想到「竭澤而漁」四個字。
  • 電捕蚯蚓賣錢的興起,源於高額回報,滅絕式抓捕應該被叫停
    二、電蚯蚓所用的電捕工具據說這臺電蚯蚓機,是安徽亳州人發明的,由於蚯蚓的用途非常廣泛,而發明者每天需要大量的蚯蚓,所以有一次他突發奇想地說,拿電魚機去試試看,能不能把泥土裡的蚯蚓電起來,如果能像電魚那樣,以後想要蚯蚓就太方便了。
  • 羨慕農村電蚯蚓是條生財之道?想要入行?看完再做決定
    自從電魚、電泥鰍、電黃鱔之後,現在農村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現象「電蚯蚓」。陌上花自小在農村長大,挖蚯蚓這事沒少幹。挖蚯蚓釣魚,挖蚯蚓餵鴨子,相信很多農村長大的孩子,這事多多少少都幹過。那現在出現的這個「電蚯蚓」又是怎麼回事呢?
  • 電魚鬼四季橫行!鄭州黃河鯉魚保護區為何名存實亡?
    導讀:黃河鄭州段電魚鬼橫行,黃河鯉魚正遭受滅頂之災!中國四大名魚之首的黃河鯉魚,由於保護力度不足,正在逐漸消亡!電魚行為橫行,是黃河鯉魚遭受劫難的一個重要因素。2005年,國家在組黃河鄭州段的一次捕撈作業中,撈上來十幾公斤漁獲,黃河鯉魚只有1.6公斤。黃河鯉魚資源已岌岌可危,再加上人為放生等不可控因素,更是加劇了黃河鯉魚種群的退化速度。
  • 亞洲周刊:香港逐漸消亡的「獅子山精神」
    中新網2月6日電 香港《亞洲周刊》2009年第6期刊文說,在有關香港經濟發展模式和人文反思爭議上,香港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建立的獅子山精神已逐漸消亡。香港獅子山精神的消失和新自由主義催生的經濟金融化有關,原來的獅子山精神更淪為如沉迷賭場的投機行為。
  • 用「地龍儀」團滅蚯蚓的行為,該出手管管了
    近日,有人在佛山順德的河堤基圍用機器電蚯蚓。這種電蚯蚓的機器俗稱「地龍儀」,電商平臺有售,不少商家已賣出幾百上千臺了。據介紹,「地龍儀」能產生13000伏電壓,用「地龍儀」捕蚯蚓,八平米左右範圍內的蚯蚓幾乎「團滅」。一天兩個人操作,能有四五十斤的收穫。
  • 電魚除了讓魚斷子絕孫,為什麼還會電死人?
    電魚是一種嚴重破壞漁業資源和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的違法捕魚行為。由於電魚對漁獲物沒有選擇性,在操作過程中,其擴散電流形成的電場帶會給水域中魚類和魚類餌料生物帶來毀滅性打擊。電魚器電魚危害:1.電魚會直接導致魚類喪失繁殖能力,電捕魚不分種類大小,直接造成許多魚種的數量減少,電魚器釋放的瞬間電量可以電倒一頭牛,小魚一般當時就被電死,被電暈後的大魚如果僥倖能活下來,也大多喪失繁殖能力
  • 廣東電捕蚯蚓「地龍儀」市場調查 綠會志願者記錄
    在過去少數的捕捉並不會打破平衡;然而隨著電商平臺、網絡交易的發達,大量「地龍儀」對蚯蚓的滅絕式電捕捉,使得這一問題成為嚴重關切。而非法使用「地龍儀」(一種捕捉蚯蚓的電器)等工具電捕蚯蚓不僅會使蚯蚓群落數量減退,還將導致當地土壤鹽鹼化,生態失衡等問題。
  • 科學解釋電魚是如何發電,為什麼它電不著自己?
    廣義上說,有兩種類型的電魚,弱電魚和強電魚。弱電魚,如彼得象鼻魚和黑鬼刀魚不能產生足夠的電來電擊任何東西,但它作為一個感官器官,幫助它們與周圍環境溝通和互動。強電魚是指那些會產生電衝擊波,可以造成傷害。電鰻,屬於裸背電鰻科家族的刀魚,是這些品種中最受歡迎的一種。電鰩、電鯰跟電鰻一樣,一樣能發出強大的電衝擊波。
  • 十七年蟬的第十五個夏天
    十七年蟬的第十五個夏天黃玉潔十七年蟬寂寞成長著,在地下。
  • 現在有地方搞電蚯蚓潮,對土壤,生態有多大的影響
    說回這個「地龍儀」電蚯蚓,也是一樣的套路。這種地龍儀其實原理很簡單,一般以電壓脈衝輸出為主,多數以逆變器升壓然後對電容進行充電,電容蓄電後產生高電壓,瞬間放電,也有用震蕩和諧電路的,也是可以的,都是以電容蓄電後放出高壓的輸出模式。在潮溼土壤中電壓對蚯蚓的刺激表皮,壓制蚯蚓呼吸,迫使蚯蚓蠕動,從潮溼的土壤中而鑽出地面。
  • 電魚違法!本市首例在非禁漁期電捕入刑案起訴
    新民晚報訊 (記者 郭劍烽)明知電拖網為禁用工具,兩名漁民仍多次在長江上海段水域內,採用220伏高壓電網,由漁船拖曳在水中進行掃蕩式捕撈,共計價值人民幣75890元魚類。日前,兩人被上海鐵路運輸檢察院以非法捕撈水產品罪提起公訴。
  • 2020年去世的8位名人,躲過新冠卻沒躲過死神,令人無比心疼
    2020年是過得最快的一年,因為在2020年剛開始的三個月,我們幾乎都待在家裡無法出門。同樣的,2020年也是最傷心難過、最艱難的一年,雖然現在新冠肺炎的情況得到了控制,但是想想過年時艱難的場景,還是忍不住難過。除了新冠肺炎之外,還有不少名人在2020年也去世了,他們雖然躲過了新冠,但是沒有躲過死神。
  • 男子禁漁期電魚被抓,自稱冤枉只是順路送朋友,法院:情節嚴重!系...
    路某停稱,自己之前從沒有電過魚,這次之所以電魚是因為朋友杜某孩子還沒滿月,"他老婆沒有奶水。想抓點魚,熬點魚湯'催奶'。"因秦帥與路某停是同村好友,當時正在路某停家玩,再加上秦帥正巧有事也要出門,故主動提出要開車帶路某停與杜某會合。
  • 土壤生態系統保護,需制止電捕蚯蚓
    然而如今土壤面臨的問題,不光是化學汙染、水土流失、荒漠化、鹽鹼化等問題,還包括一種長期不被重視的威脅——滅絕式的電捕蚯蚓,嚴重損害土壤生態系統健康。在各大電商平臺上「電捕蚯蚓機」、「地龍儀」大行其道,網絡無數視頻教程教人們怎樣去電捕蚯蚓……殊不知,蚯蚓是土壤「生態系統工程師」,是維持土壤健康的衛士。而土壤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
  • 它是蚊子的「天敵」,需要8年才長大,被人們做成美食後逐漸消亡
    就有這樣一種昆蟲,它是蚊子的「天敵」,需要8年才長大,被人們做成美食後逐漸消亡,它就是水蠆。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這是一種什麼昆蟲,那是因為現在在自然中已經很少能看到它們的身影了,它們屬於蜻蜓的幼蟲,一般都是生活在池塘中,但是這種蜻蜓的幼蟲是沒有翅膀的,很多人都以為蜻蜓這種卵生的昆蟲從出生就應該是具有一種能飛的屬性的。
  • 禁漁期非法電魚,非法捕撈零容忍 浙江省舟山嵊泗法院依法審理一起...
    禁漁期非法電魚,非法捕撈零容忍 浙江省舟山嵊泗法院依法審理一起非法捕撈水產品案件2021-01-06 14:1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嵊泗法院        瀏覽量: 627 次 我要評論 近期,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人民法院對一起非法捕撈水產品案件進行公開審理,以非法捕撈水產品罪判處被告人張海山有期徒刑六個月;張海峰、王龍拘役五個月,緩刑十個月。
  • 禁漁期電魚?四人電捕魚被株洲公安當場抓獲!
    自2020年9月1號零點起株洲市湘江流域和淥口區茶陵縣等重點水域禁漁正式有效實施,為期10年株洲市公安局近期召開全市公安機關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專項整治「百日攻堅」行動部署會大力推進「長江禁漁2020」二號集中打擊行動堅決遏制非法捕撈犯罪株洲公安抓獲四名電捕魚嫌疑人2020年11月17日凌晨,株洲市公安局治安支隊與漁政部門在株洲市淥口區航電樞紐水域進行禁捕聯合執法時發現有人電捕魚
  • 電魚危害大,什麼方法能夠制止電魚行為?
    現在各地針對電打魚的方式都採取了制止行為,嚴重情況的甚至還需要坐牢。而電魚的行為讓水資源受到了嚴重的傷害,要知道沒有魚的水裡很快就會變成臭水溝。現在很多人為了自身的利益採用電魚的方式,這就是為什麼農村臭水溝越來越多的原因。
  • 悲劇,桂平木樂一名男子去電魚不慎電到自己,倒地不起!
    據網友爆料,前天下午,在木樂(雞籠塘)諧音,一男子背著電瓶外出電魚,在電魚時不小心觸電自己被電倒在地!現場視頻:電捕魚其實是一種用高壓電捕捉魚類的一種毀滅性的、極具危險性的非法捕魚方法,電魚器釋放的瞬間電量可以電倒一頭牛,小魚一般當時就被電死,被電暈後的大魚如果能活下來,也大多喪失了繁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