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調和油到底加了什麼油?配比是「最高機密」?
因為缺乏國家標準,部分無良商家以次充好,專家呼籲早日出臺標準
中秋、國慶雙節臨近,食用油銷量大增。但記者採訪發現,佔據市場相當份額的食用植物調和油長期以來缺乏國家標準,導致市場上調和油魚龍混雜。
花生調和油裡有多少花生油?
中秋節前夕,在濟南玉函路一家大型超市,5升裝用調和油價格從40多元到150元不等。記者在一桶5升裝的某品牌花生調和油的桶身標識上看到,其配料依次是:大豆油、玉米油、菜子油、花生油、芝麻油,花生油位列倒數第二。
按照食品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的要求,食品中「各種配料應按製造或加工食品時加入量的遞減順序一一排列」。
顯然,這款花生調和油中含量最高的應該是大豆油,其次是玉米油和菜子油,花生油排在第四位,可這款調和油卻命名為「花生調和油」。
記者看到,5升裝的胡姬花牌花生油9月13日價格為123.8元,5升裝魯花牌花生油價格為139.9元,算下來1升花生油均價25元左右,而當天市場平均價格為10元/升,比花生油低了一半多。
記者調查發現,市場上多數食用調和油都是以較為廉價的大豆油或菜子油為基礎油,加上少量花生油、堅果油等較貴油種,而命名時卻突出較貴的單一油品,例如花生調和油、橄欖調和油等,造成其「名貴」假象。
調和油配比是「最高機密」?
記者聯繫了幾家糧油廠商,詢問調和油配比情況,他們大多都以「企業機密」或「不清楚」為由婉言拒絕。
專家表示,調和油配比國家沒有標準,食用調和油市場存在混淆概念、隨意冠名等問題,特別是調和油成分和配比標準模糊不清,讓不少企業有「暗箱操作」的空間。「比如以較高價格銷售的所謂『橄欖調和油』『花生調和油』,實際橄欖油、花生油含量很少。」東方艾格農業分析師馬文峰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曾率先公布了委託權威機構鑑定的其生產的某款調和油產品配方和比例,從配比來看,低價的大豆油和菜子油兩項佔近90%的比重。
食用調和油標準缺失讓人憂
「沒有國家標準,低價的大豆油和菜子油成『主流』,甚至棉籽油、棕櫚油也加入到調和油中。」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專家建議,目前急需建立調和油規範,添加比例標識,讓消費者明確了解調和油中各種油的含量,或者嚴格規定其命名標準,例如命名為「花生調和油」,其中花生油的比例至少佔20%。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