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對我們很多人而言,是不了解的,大多數的印象都來自於書籍影視。如果不自己去看一看,也許不會發現書上或影視對於一個真實的內蒙古而言,是存在著怎樣的差異。今天就跟大家說一說錫林郭勒鑲黃旗的一些民間手藝。這些手藝不僅景美耐用,還反應出鑲黃旗的環境,歷史文化,以及牧民生活。
【傳統作坊——奶豆腐】
這是我第一次來鑲黃旗,但來內蒙古已有兩趟。每一趟來都要嘗一嘗這的奶豆腐。內蒙古的飲食文化很有趣,關於它的早茶更是離不開一頓羊肉,可以說一日三餐天天是肉。有機會專門寫一篇鑲黃旗的早茶習慣。但今天我想要說的是奶豆腐。
很多人聽名字都以為奶豆腐就跟內地的豆腐一樣,都是豆製品。但內蒙古的奶豆腐跟豆製品絲毫沒有關係。因為製作後的成形特別像是豆腐的模樣,因此叫做奶豆腐,蒙古語「胡乳達」,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見的奶食品。
奶豆腐的主意材料是用羊奶,牛奶,馬奶等經過凝固,發酵而成的食物。味道微酸,但是乳香濃鬱,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遠門當乾糧,既可以解渴又能填報肚子。但今天餐桌上常見的奶豆腐是一道風味名菜。端上來的時候乏著金黃色,而且還得趁熱吃,那味道十分美味。
如果來鑲黃旗旅遊,去牧民家中做客的時候會發現,主人家都喜歡端上來許多奶製品的小吃零食,叫奶疙瘩,這些都是跟奶豆腐的製作程序一樣。時間久了,吃起來顯得硬,但存放久,味道仍是不變,慢慢嚼,越嚼越香。
奶豆腐可謂是羊奶,牛奶,馬奶的精華,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雖然它是一道美食,但在目睹奶豆腐的製作過程之後發現,這其實也在傳承著蒙古族遊牧生活中最為傳統的方法,雖然麻煩,但只有秉承傳統,這味道才會一直保存下去。
【遊牧生活中的傳統藝術日用品】
蒙古族雖然是一個騎在馬背上的少數民族。但在鑲黃旗,我發現不少民間手藝的材料都離不開羊。對於蒙古族而言,馬是關鍵所在,但羊,是不可或缺的。蒙古族的氈藝材質基本上都是來自於羊毛羊皮,包括駝絨和馬鬃,且刺繡出來的圖騰花紋都極為精美。
氈秀不僅是工藝品,更是他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就連小孩子賽馬的馬鞍,以及駱駝鞍都是手工做出來的,上面的花紋也是針線刺繡。一般有吉祥圖案,五畜圖案,鮮花飛鳥等。
而製作的工藝品有蒙古包門,馬鞍,氈靴,坐墊,各種繡花氈囊,拾羊袋(通常裝小羊羔的),駝鞍等。
我們在蘇布達氈藝店看到這些精美絕倫的手工藝品的時候,真的大吃一驚。在現在的日常生活裡,很多手工藝品已經存在一種欣賞或傳承意義的狀態下,很少能夠生活中。但在鑲黃旗卻完全不一樣,這些的工藝品是工藝品,儘管它很精美,甚至是參賽獲獎,可始終是與生活結合在一起。
就跟坦斯格奶食店的奶豆腐作坊一樣,雖然新的東西不斷的傳入,有更好的方法代替傳統程序。但如果維持其精華,傳統是不能被新東西所替代的,文化之所以能夠永恆,是因為傳統的理念往往在某種程度上是新玩意兒無法比擬的。
什麼是傳統,傳統就是古人,先輩們經歷不可計數的年月所積累下的經驗,才達到今天我們如此渴望或想要繼續傳承的智慧。
【蒙古族骨雕】
就跟蒙古族古老的骨雕藝術品一般。藝術雖然可以不斷吸取新的理念和精神,但藝術永遠都是在古老文化的基礎上存世的。走進鑲黃旗牧馬人工藝品店,算是漲了一回見識。
何為骨雕,顧名思義就是動物的骨頭所雕刻出來的工藝品。蒙古族骨雕是以牲畜各部位骨頭為原料進行雕刻和磋磨製成的工藝品。所以,店內的牆上和玻璃櫃檯內擺著不少牲畜的頭骨標本,其中羊頭最多。而那彎彎如月的羊角更是大得叫人佩服草原上的蒙古族人的精神特質。
今天的骨雕,看起來更像是一種工藝品。但在過去,歷史上的蒙古族先民在極其落後的生產力下,與嚴酷惡劣的大自然進行搏鬥的同時,為了生存,就地取材,以動物的骨頭創造了很多骨雕日用品。很多時候有的骨雕都可以代替刀。
不過在牧馬人工藝品店更多的是刀把和刀鞘用骨頭雕刻製成。但我們都知道,蒙古刀不論是在歷史上還是今天都十分出名,如果有機會,不妨買一把蒙古刀帶回去。店內還有很多其他的工藝作品,其中包括馬鞍。這不僅是在鑲黃旗,乃至整個蒙古族都十分常見。
但這裡的馬鞍以及馬背上其他的東西基本上都是骨雕,銀器所致。技藝精湛,顯出作品的精美。我圍著它是看了一圈又一圈,忍不住問了問價格,結果老闆說了一個數字,讓我乍舌。
「13萬!」
這一套馬鞍竟要13萬。看來不僅材質珍貴,工藝更是貴的離譜。但在老闆認真雕刻手上的骨雕藝術品的時候,你會發現,這裡任何一件工藝品都是物有所值。很多東西往往是貴在細節之處。而骨雕的材料本身就讓人獵奇,加上蒙古族的歷史文化和背景,草原上的神秘都是一望無際的。
它的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與內地幾乎是兩個世界。很多人對蒙古族的認知存在一種「陌生的狀態」,就跟很多年前,很多人對西藏不了解一般。但如果深入蒙古族,不禁發現,它與西藏之間也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