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土撒拉(Methuselah)是聖經故事中最長壽的人,享壽969歲,堪稱世界級人瑞;瑪土撒拉同時也是宇宙中最老的星星,在HD星表中的編號是「HD 140283」。根據歐洲太空總署的觀測,它已經高齡160億歲了。
正如一般的高齡恆星,瑪土撒拉主要由氫氣與氦氣組成,缺乏金屬成分,因為較重的金屬元素在早期宇宙中非常少見。
大家在網上看到的宇宙的年齡,應該都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目前推測宇宙年齡約140億年。」但是,這根本就不合理啊!宇宙裡的星星怎麼可能比宇宙本身還要老呢?難道它在大爆炸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要理清這個謎團,必須先知道恆星的年齡該如何判定。年齡判斷守則第一條:確認距離才能決定年齡。
我們都知道,越年輕的恆星越明亮,但遙遠的恆星從地球上看起來會比較暗。掌握恆星跟地球之間的距離,才能回推恆星實際上發出的光芒強度,並進一步得知恆星年齡。
可是,距離的測量並非易事。這樣說吧,當你在高速公路上往車窗外看,較遙遠的山脈或高樓會以相對緩慢的速度後退。同樣的道理,當地球在繞日軌道上公轉,你也能看到遙遠的星體悄悄地移動。
理論上,由於我們已經清楚繞日軌道的大小,因此只要比較某顆星在不同晚上的位置變化,就能推算出它跟地球的距離。然而,大部分恆星距離我們實在太遠,移動的幅度往往極為微小,因此這項測量實際上並不容易。
時隔半年,地球公轉到太陽的另一側,可觀測到恆星在不同的位置。理論上,我們能從恆星移動的距離推知它與地球的距離。
賓州大學的天文學家Howard Bond 和研究團隊重新檢視哈伯太空望遠鏡在2003 到2011 年間的觀測數據,想要參透這顆恆星的年齡之謎。
Bond 提到:「HD 140283 的精確距離是推算年齡時的不確定因素之一。」而除了距離之外,他們也重新考慮恆星核融合的理論模型。團隊假設外層的氦氣會向中心擴散,導致可作為燃料的氫氣減少。如此一來,恆星融合併老化的速度更快,反推回去的年齡應該要更小。他們也發現HD 140283 中的氧氣量高出預期,而氧元素要在大爆炸後幾百萬年才出現,這個線索再度顯示了恆星應該比原先的預估要來的年輕。
他們最終在2014 年估計HD 140283 的真實年齡大約是142.7 億年,誤差正負8 億年。也就是說,就算已經重新考慮了那麼多因素,還是得有頗大的測量誤差才能讓這顆恆星低於宇宙年齡。那麼反過來想,會不會138 億年這個數字也該被重新檢視一下?
宇宙到底有多老?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隨著最新的觀測而不斷變動。藉由觀測大爆炸殘留下來的熱輻射,可以回推宇宙膨脹的程度,以及相對應的年齡。普朗克太空望遠鏡在2013 年利用這種方法,得出了138 億年,也就是我們目前熟知的標準答案。
天文物理學家哈伯曾在1929 年提出「宇宙膨脹說」,並宣稱我們在宇宙中的鄰居們正持續地遠離地球,速度正比於其與地球的距離。因此,另一種幫宇宙測齡的方法,就是透過星體的距離和遠離地球的速度,來推算大爆炸的時間點。近期的觀測結果指出:宇宙的年齡大約127 億年,另一則研究得到的結果則僅僅只有114 億年。這或許表示我們目前對早期宇宙和膨脹理論的了解仍不夠完備,而許多科學家認為可能是暗物質或暗能量在其中搞鬼。
不過別的先不談。我們的難題還是懸而未決,HD 140283依舊嚴重「超齡」,而且現在情況似乎更不樂觀。
究竟是觀測有誤差,導致HD 140283 年齡被高估;還是宇宙學理論尚未完整,宇宙其實比想像中更老?
「過往科學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應該是兩者皆有」,英國阿斯頓大學的物理學家Robert Matthews提供了他的預測。他認為,暗能量的強度隨著時間而有所消長,膨脹速度也因此忽快忽慢。要驗證這個理論,可能需要重力波的幫忙。
所謂重力波,是兩個巨大的質量互相繞行所產生的時空漣漪,從它的頻率能夠計算出兩個質量的大小,以及撞擊將釋放的能量多寡。當重力波橫跨遙遠的宇宙,這股能量會隨著距離衰減。於是我們便可以從地球上觀測到的重力波能量,反推出重力波源和我們的距離。
只要有距離和速度,就能建構哈伯定律,推論出宇宙的年齡。速度的部分可以交給可見光。當光源遠離我們,波長會被拉長,顏色會偏向紅色,其程度和光源的速度有關。因此,利用撞擊發出的可見光,便能推測星體遠離我們的速度。
儘管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早已預測重力波的存在,它卻一直到2015 年才首次現形,顯示其觀測的困難。不過,在未來的幾年內,科學家計劃觀測兩顆中子星的撞擊,有機會在重力波觀測上獲得重大的突破。屆時可能會讓科學家對哈伯定律和宇宙的年齡有全新的看法。
如此看來,「超齡恆星」的謎團大概還會讓天文學家再頭痛一陣子,不過也有望為觀測技術和宇宙學理論帶來嶄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