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教案:《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學設計

2020-11-25 高考網

  【自學導引】

  一、植物吸水的部位和方式

  1.部位:根吸水最活躍的部位是根尖成熟區的表皮細胞。

  2.方式:

  (1)滲透吸水:植物細胞在形成中央液泡以後主要通過滲透作用吸收水分。

  (2)吸脹吸水:未成熟的植物細胞內還未形成中央液泡,主要靠細胞內的蛋白質、澱粉、纖維素等親水性物質吸收水分,這叫做吸脹作用。

  ?二、滲透作用的原理

  1.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透過半透膜的擴散,叫做滲透作用。

  2.水分流動的方向:低濃度溶液通過半透膜進入高濃度溶液。

  3.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須具備的條件:

  (1)具有一層半透膜。

  (2)半透膜兩側具有濃度差。

  4.處於外界溶液中的成熟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

  (1)植物細胞中的細胞膜、液泡膜和中間的細胞質構成原生質層相當於一層半透膜。

  (2)細胞液和外界溶液通常具有濃度差。

  ?三、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1.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外界溶液的濃度大於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外界溶液濃度小於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前者會逐漸表現出質壁分離的現象。

  2.土壤溶液中的水分進入根部導管的途徑

  ?四、水分的運輸、利用和散失

  1.運輸途徑:根吸收的水分→根、莖、葉中的導管→葉肉細胞等。

  2.利用和散失:1%~5%的水分保留在植物體參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動,其餘的水分幾乎都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掉了。

  ?五、合理灌溉

  1.依據:不同植物的需水量不同;同一植物在不同生長發育時期需水量不同。

  2.概念:合理灌溉是指根據植物的需水規律適時、適量地灌溉。

  3.意義:保證植物茁壯成長,節約淡水資源。

  ?【思考導學】

  1.將一個成熟的植物細胞置於清水中,該植物細胞是否可以無限吸水?

  答案:不能。原因是細胞吸水後,液泡中的細胞液增加,液泡體積變大,原生質層向外擴張。但細胞壁伸縮性很小,不能隨原生質層的膨大而膨大,因而對原生質層產生了壓力,對水分的進入產生了阻力。當壓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時,細胞也就不會吸水了。

  2.鹽漬的肉不易變質,其原因是什麼?

  答案:肉鹽漬後,在肉的表面形成了一層高濃度的鹽溶液,當細菌等微生物落在高濃度的鹽溶液中,細菌就會因滲透失水而死亡,這樣肉就不會變質了。

  3.在移栽植物時特別是移栽樹苗時,一定要去掉一部分枝葉,往往還要選擇傍晚或陰雨天移栽,為什麼?

  答案:降低蒸騰作用,減少植物體內水分的散失,提高成活率。

  4.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樹節,那麼植樹節為什麼選在3月12日?

  答案:因為3月12號已進入春季,氣溫將開始回升,植物的根系已開始活動,移栽後恢復較快,植物(特別是落葉植物)還未長出新葉,是蒸騰作用面積最小的時候,有利於保持體內水分代謝平衡。

  ?【學法指導】

  1.植物細胞的吸水方式

  (1)吸脹吸水:蛋白質、澱粉、纖維素等親水性物質吸收水分,叫做吸脹作用。吸脹作用是親水膠體吸水膨脹的現象,是親水膠體的特性,而不是生命的特徵。例如幹種子細胞吸水膨脹。吸脹作用的大小與物質的親水性大小有關,纖維素、澱粉和蛋白質三者的親水性依次遞增,吸脹作用的大小與親水性物質的多少也有關係。通過吸脹作用吸收水分,叫做吸脹吸水。未成熟的植物細胞,還沒有形成中央液泡,主要靠吸脹吸水。

  (2)滲透吸水:通過滲透作用吸收水分,叫做滲透吸水。成熟的植物細胞有中央大液泡,主要依靠滲透作用吸收水分。

  2.滲透作用的原理

  (1)滲透作用:是指水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2)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即一個完整的滲透系統由兩個溶液體系(A和B)以及隔在二者中間的半透膜這三者構成的。

  (3)原理:當溶液濃度A>B時,水分通過半透膜由B流向A;當溶液濃度A<B時,水分通過半透膜由A流向B;當溶液濃度A=B時,則處於動態平衡狀態。

  3.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1)一個處於外界溶液中的成熟植物細胞和外界溶液構成一個滲透系統。擁有兩個溶液體系,即外界溶液和細胞液,同時具有類似於半透膜的結構即原生質層(原生質層由細胞膜、細胞核和中間的細胞質構成)。

  (2)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成熟的植物細胞與外界溶液接觸時,就會通過原生質層與外界溶液發生滲透作用,吸水或失水。當細胞液濃度大於外界溶液濃度時,發生滲透吸水;反之,滲透失水。

  濃度差是水分子由單位體積多的一方透過半透膜向單位體積少的一方擴散的動力。因而,水分總是由相對含量多的地方通過半透膜流向相對含量少的地方,即由低濃度溶液流向高濃度溶液。

  4.植物的吸水

  通常情況下,土壤溶液濃度比較低,成熟表皮細胞細胞液的濃度比較高,這樣,土壤溶液中的水分就通過滲透作用進入成熟區表皮細胞中,並且通過成熟區表皮細胞以內的層層細胞向裡滲入,最終進入導管。土壤溶液中的水分,還可以通過成熟區的表皮細胞的細胞壁以及成熟區表皮細胞以內的層層細胞之間的細胞間隙向裡滲入,最終也進入導管。

  5.水分的運輸、利用和散失

  (1)水分的運輸:在植物體內,運輸水分的組織是根、莖、葉中的導管。根、莖、葉中的導管是一個連續的管道。水分的運輸動力來自兩個方面:主要是蒸騰作用產生的蒸騰拉力;其次是根的滲透吸水產生的向上推的力(即根壓)。

  (2)水分的利用: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用在兩個方面:

  ①保留在植物體內參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動,這部分水約佔根系吸收水分的1%~5%。

  ②95%~99%的水分用於蒸騰作用。

  (3)水分的散失:水分散失的主要途徑是蒸騰作用。蒸騰作用散失水分是植物吸收水分和促進水分在植物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是植物體內礦質離子運輸的主要動力;蒸騰作用散失水分可以降低葉面的溫度。

  6.怎樣理解半透膜與選擇透過性膜

  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質可以透過,而另一些物質不能透過的多孔性薄膜(如動物的膀胱膜、腸衣、雞蛋的卵殼膜等,花生種皮)。而選擇透過性膜是由於膜上具有一些運載物質的載體,因為不同細胞膜上含有載體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即使同一細胞膜上含有的運載不同物質載體的數量也不同,因而表現出細胞膜對物質透過的高度選擇性。當細胞死亡時,膜便失去選擇透過性成為全透性。因此,半透性與選擇透過性是兩個明顯不同的概念。

  7.植物細胞發生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復原的因素

  內部原因:構成植物細胞的細胞壁和原生質層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伸縮性,但細胞壁的伸縮性較小,而原生質層的伸縮性較大,這樣細胞壁和原生質層之間才能發生分離和復原現象。

  外部原因:與外界溶液有關。當外界溶液的濃度大於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液中的水分就透過原生質層進入外界溶液中,原生質層的體積縮小,而細胞壁伸縮性小,原生質層與細胞壁逐漸分離開來,也就是逐漸發生了質壁分離。當外界溶液的濃度小於細胞液的濃度時,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就透過原生質層進入細胞液中,整個原生質層的體積逐漸膨大,恢復成原來的狀態,使植物細胞發生質壁分離復原。

  8.原生質與原生質層的區別

  原生質是細胞內的生命物質,可分化為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等部分,細胞壁不屬於原生質。一個動物細胞可以看成是一團原生質。成熟的植物細胞的細胞膜、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稱為原生質層,可以看作是一層選擇透過性膜,它不包括細胞液這部分。

  ?【例題解析】

  [例1](2002年高考題)「水往低處流」,但是植物體內的水卻是往高處流,動力從何而來?某同學為此做了兩個實驗。

  實驗一:將一枝條插入充滿水的玻璃管中,玻璃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水銀的容器中。不久水銀柱上升,如圖一所示。

  實驗二:將同一植物的靠近莖的基部切斷,套上一個彎曲的玻璃管,管內裝有水銀和水。不久,玻璃管內水分增加,水銀柱上升,如圖二所示,請回答:

  實驗一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二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據這兩個實驗,你對水分在植物體內運輸的動力有何新的認識?

  解析:考查水分的運輸。水分運輸的動力主要是蒸騰作用產生的蒸騰拉力,其次是根部滲透吸水產生的根壓。

  答案:實驗一說明:枝條葉片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水分所產生的拉力,是促使水分在植物體內向上運輸的動力實驗二說明:根部生理活動(答「根部滲透吸水」或只答「根部」也給分)能產生推動水分向上運動的壓力 根據這兩個實驗說明:水分在植物體內上升的動力不但有蒸騰拉力,還有根部產生的向上壓力。

  錯因:對水分運輸的動力不理解是答錯本題的主要原因。

  [例2] (2000年高考題)請根據下列條件設計一實驗,鑑別兩種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寫出實驗步驟並分析實驗結果。

  一瓶10%的蔗糖溶液、一瓶30%的蔗糖溶液、250 mL燒杯一隻、半透膜製成的透析袋一隻,刻度玻璃管一隻、細線一根、支架一個。

  (1)實驗步驟:

  (2)結果分析:

  解析:半透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小分子物質如水可以自由通過,大分子物質如蔗糖分子不能通過,當膜兩側有濃度差時,水分子就會從低濃度的一側滲透到高濃度的一側,直到兩側的濃度相同(事實上,此時水分子進出達到一個平衡狀態)。

  答案:(1)①將一瓶溶液倒入燒杯中;②將另一瓶溶液裝滿透析袋,刻度玻璃管插入袋內的溶液中,用線將袋口和玻璃管紮緊;③將插有刻度玻璃管的透析袋放入盛有溶液的燒杯中,垂直固定在支架上,記錄刻度玻璃管液面刻度;④一段時間後,觀察玻璃管液面刻度,確定液面是上升還是下降。

  (2)結果分析:如液面升高,則透析袋中的溶液是30%的蔗糖溶液,燒杯中的溶液是10%的蔗糖溶液。反之,可推知透析袋中的溶液是10%的蔗糖溶液,燒杯中的溶液是30%的蔗糖溶液。

  錯因:不理解滲透系統形成的基本條件和滲透作用的結果是解答錯誤的主要原因。

  [例3] (2001年廣東高考題)下圖是研究植物水分代謝的4個實驗裝置。

  請判斷實驗開始後,玻璃管內的水是否流動及流動方向(無流動以×表示,流動方向以↑、↓、→、←表示)。下面四個選項中的符號依次表示4個裝置中用括號標示的玻璃管內的水分流動現象,其中正確的是

  A.↑ ↓ × ×     B.× ↑ × →    C.↓ ↑ → →  D.↓ ↑ × ←

  解析:①中水無法流動。②因為要發生蒸騰作用,水分會向上流動。③兩邊為等滲溶液,水分不流動。④中因為A中濃度高,吸水多,向B側流動。 答案:B.

  錯因:不理解蒸騰作用是水分運輸的主要動力和滲透吸水的原理是答錯的主要原因。

  ?【基礎訓練】

  一、選擇題

  1.既有親水性物質,又具有大型中央液泡的植物細胞,其主要的吸水方式是

  A.吸脹吸水    B.滲透吸水    C.吸脹和滲透並重   D.難以確定

  解析:具有大型中央液泡的植物細胞處於外界溶液中就構成了一個滲透系統,主要靠滲透作用吸收水分,即滲透吸水。 答案:B.

  2.植物細胞質壁分離時,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充滿的是

  A.細胞液和細胞外溶液    B.細胞液    C.細胞外溶液   D.清水

  解析:細胞壁是全透性的,水和溶質分子都可以通過;原生質層具有選擇透過性,細胞液不會通過原生質層到液泡外;細胞發生質壁分離,故外界溶液不會是清水。答案:C.

  3.下列哪項不是發生質壁分離的必備條件

  A.細胞壁與原生質層的伸縮性不同             B.液泡的有無

  C.原生質層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             D.細胞核的多少

  解析:發生質壁分離的條件是具有大液泡的活植物細胞和細胞液的濃度小於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滲透失水發生質壁分離是因為原生質層的伸縮性大於細胞壁的伸縮性。 答案:D.

  4.一個成熟的植物細胞的原生質層包括

  A.細胞膜、液泡膜和這兩層膜之間的原生質       B.細胞膜、液泡膜和這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C.細胞膜、核膜和這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D.細胞膜和液泡膜之間的細胞質

  答案:A

  5.設下圖為某植物相鄰的3個細胞,其細胞液濃度依次是a>b>c,正確表示它們之間水分子滲透方向的是

  解析:根據滲透作用的原理,滲透作用進行時,水分的流動方向是從低濃度的溶液流向高濃度的溶液。

  答案:B.

  6.根毛區的外層細胞不斷吸收水分到根內部的導管中去,水分由外向內逐層滲過各層細胞,則各層細胞液的濃度應

  A.逐層降低    B.逐層升高   C.保持不變   D.取決於土壤溶液濃度

  答案:B.

  7.(2001年上海高考題)人紅細胞的滲透壓與x濃度的食鹽水相當。而浸在y濃度食鹽水的紅細胞破裂;浸在z濃度食鹽水中的紅細胞收縮。則這三種食鹽水的濃度大小依次為

  A.x>y>z   B.y>x>z   C.z>y>x   D.z>x>y

  解析:紅細胞浸在y濃度食鹽水中破裂,說明y<x;浸在z濃度食鹽水中的紅細胞收縮,說明z>x。

  答案:D.

  8.下圖所示,在U型管中部C處裝有半透膜,在a側加入細胞色素分子(分子量為1.3萬道爾頓的蛋白質)水溶液(紅色),b側加入清水,並使a、b兩側液面高度一致,經一段時間後,實驗結果將是

  A.a、b液面一致,b側無色     B.a、b液面一致,b側紅色

  C.a液面低於b,b側紅色      D.a液面高於b,b側無色

  解析:此題是大家常見的,但立意很好,仍是較有價值的題目。以上述簡單的實驗情境模擬現實,全面考查了滲透作用原理。圖中已知條件有:C處為半透膜,半透膜兩側溶液具有濃度差,且a側濃度>b側濃度,依據滲透作用原理,水分子總的滲透方向表現為b側至a側,故一段時間後,結果將是a側液面高於b側液面。另外,根據半透膜的性質,水分子能通過,但大分子的細胞色素分子不能通過,故B側仍為無色。

  答案:D.

  9.(2000年廣東高考題)腎小管與其周圍毛細血管之間水分的交換是通過滲透作用完成的。如果流經腎小管的原尿中葡萄糖濃度明顯增高,並且不能完全被腎小管重吸收,那麼最終排出的尿液量將會

  A.增加   B.減少  C.不變   D.不確定

  解析:此題考查滲透作用的原理。細胞的吸水與失水與外界溶液濃度有密切關係。原尿中葡萄糖濃度明顯增高,並且不能完全被腎小管重吸收,這樣外界溶液(原尿)的濃度相對升高,腎小管的吸水受到影響,比正常情況回收的水分要少,這樣形成的尿液量會增加。 答案:A

  10.下列哪種情況會發生滲透作用

  A.把活的去皮馬鈴薯放在清水中

  B.把活的去皮馬鈴薯放在濃鹽酸中

  C.把煮熟的馬鈴薯放在清水中

  D.把放在質量濃度為0.5 g·mL-1蔗糖溶液中的已發生質壁分離的馬鈴薯放在清水中

  解析:逐項分析可知:活的去皮馬鈴薯放在清水中,由於馬鈴薯皮內細胞細胞液濃度與清水之間存在濃度差,會發生滲透作用。把活的去皮馬鈴薯放在濃鹽酸中,細胞將死亡。煮熟的馬鈴薯細胞也死亡,死細胞不會發生滲透作用。而在質量濃度為0.5 g·mL-1的蔗糖溶液中已發生質壁分離的馬鈴薯細胞因過度失水而死亡,也不能發生滲透作用。

  答案:A

  11.把蠶豆葉表皮浸在7%的尿素溶液中,開始表皮細胞發生了質壁分離,然後又自動復原,發生自動復原的原因是

  A.原生質層受破壞

  B.尿素分子進入細胞

  C.細胞壁被破壞

  D.尿素溶液濃度低於細胞液的濃度

  解析:做此題應先將題幹看清楚,然後聯想到質壁分離與質壁分離復原的原理仔細分析各選項。蠶豆表皮在7%的尿素溶液中先發生了質壁分離,可知其濃度大於細胞液的濃度,故D.項錯。「後又自動復原」,可知原生質層未被破壞,故A錯。另外,C.項「細胞壁被破壞」也是不對的,細胞壁本來就是全透性的,不會影響尿素分子通過,與細胞內外液體的濃度變化無關。自動復原的原因是尿素分子較小,是細胞選擇吸收的物質。可通過原生質層進入細胞液,使細胞液濃度升高而滲透吸水,液泡逐漸擴大,原生質層又恢復到原來的狀態,表現為「自動復原」。

  答案:B.

  12.下列植物的種子均為幹種子,其吸水力最強的是

  A.花生種子

  B.黃豆種子

  C.蓖麻種子

  D.向日葵種子

  解析:蛋白質、澱粉、纖維素均為親水性物質,且吸水力依次遞減。而黃豆種子所含蛋白質最多,故吸水力最強。

  答案:B.

  13.一次施肥過多,作物會枯萎發黃,俗稱「燒苗」,其原因是

  A.根系呼吸作用過強,影響根對水分吸收

  B.土壤溶液濃度大於細胞液濃度

  C.土壤溶液濃度小於細胞液濃度

  D.土壤溶液濃度等於細胞液濃度

  解析:一次施肥過多,使土壤溶液濃度升高。當土壤溶液濃度大於根部表皮細胞的細胞液濃度時,根部細胞不但不吸水,反而失水,引起「燒苗」。

  答案:B.

  14.為提高移栽樹苗成活率,常常採用根部帶土和去掉部分葉子的措施,這是為了

  A.保護根毛,減少蒸騰作用

  B.防止根部營養損失,增加呼吸作用

  C.促進根的發育,降低光合作用

  D.保護幼根,提高植物體溫度

  解析:植物的成活在於水,帶土移栽,保護根毛,有利於滲透吸水;去掉部分葉片,降低蒸騰作用,減少水分的散失。

  答案:A

  15.一株玉米一生中通過根系吸水約200 kg,而散失的水分約

  A.190~198 kg

  B.160~178 kg

  C.140~158 kg

  D.100~128 kg

  解析:根吸收的水分,一般只有1%~5%保留在植物體內參與各項生命活動,其餘全部散失。

  答案:A

  16.將洋蔥表皮細胞分別放在0.3 g/mL的蔗糖溶液、0.3 g/mL的KNO3溶液和清水中,其細胞體積隨時間推移而變化的曲線(如下圖)分別是

  A.a、b、c

  B.b、c、a

  C.c、b、a

  D.b、a、c

  解析:將洋蔥表皮細胞放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細胞滲透失水,體積逐漸縮小,但由於細胞壁的伸縮性有限,體積不會無限收縮;將其放入清水中,情況與放入蔗糖溶液中正好相反;將洋蔥表皮細胞放入0.3 g/mL的KNO3溶液中,細胞開始滲透失水,體積逐漸縮小,但由於K+、NO經主動運輸方式進入細胞液使其濃度增大,細胞又滲透吸水,液泡體積不斷增大,原生質層逐漸恢復原狀,即質壁分離復原。

  答案:C.

  17.向豬膀胱注入一半0.3 g/mL的蔗糖溶液,紮緊口後,將其浸入0.05 g/mL的蔗糖溶液中,每隔半小時稱一次重量(W),在下圖中能正確表示測定結果的是

  解析:由於膀胱內蔗糖溶液濃度高,通過滲透作用不斷吸水,使其重量不斷增加,其內濃度降低,壓強不斷增大,阻止水分子進入,最後水分進出平衡,重量保持相對穩定。

  答案:B.

  18.將洋蔥鱗片葉放在0.45 M蔗糖溶液中,細胞發生質壁分離;放在0.35 M蔗糖溶液中,細胞有脹大的趨勢;放在0.4 M蔗糖溶液中,細胞似乎不發生變化,這表明

  A.細胞已經死亡

  B.蔗糖分子可以自由進出細胞

  C.細胞液濃度為0.4 M左右

  D.細胞質壁分離後能自動復原

  解析:將洋蔥鱗片葉放在0.45 M蔗糖溶液中,細胞發生質壁分離,放入0.35 M蔗糖溶液中,細胞有脹大的趨勢,說明細胞液的濃度在兩濃度之間。放在0.4 M蔗糖溶液中,細胞看不出變化,說明細胞液的濃度在0.4 M左右。

  答案:C.

  19.桃的種子外有堅硬的內果皮而不易發芽,播種前要沙埋處理,這是因為

  A.細胞的吸脹作用使種子吸足水,脹破硬殼

  B.細胞的滲透作用使種子吸足水,脹破硬殼

  C.水的浸泡作用使內果皮變軟

  D.儘快使種子爛掉堅硬的外衣

  解析:桃的種子細胞是沒有中央液泡的植物細胞,靠吸脹作用吸收水分。乾燥種子吸水後所產生的吸脹作用力量是相當大的,這種力量可以使堅硬的內果皮裂開。

  答案:A

  20.正在結西瓜的植株,其吸收的水分主要用於

  A.植株生長

  B.光合作用

  C.瓜果的膨大

  D.氣孔的水分蒸騰

  解析:植物的根吸收的水分大約只有1%~5%保留在植物體內用於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動,絕大部分主要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掉。

  答案:D.

  21.和面時,摻入了適量的清水,而揉成的麵團中水並不滴出。這一事實能說明的原理是

  A.自由水

  B.結合水

  C.吸脹作用

  D.滲透作用

  解析:麵粉中含大量的親水性物質,如澱粉、蛋白質等。可以吸收大量的水分,稱為吸脹作用。

  答案:C.

  22.圖中c處為半透膜,在a側和b側分別放入相同體積的10%的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其結果是

  A.水從a側移向b側的速度大於從b側移向a側的速度

  B.水從a側移向b側的速度小於從b側移向a側的速度

  C.水從a側移向b側的速度與從b側移向a側的速度相等

  D.水既不從a側向b側運動,也不從B側向a側運動

  解析:對於10%的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來講,由於蔗糖的分子量大,所以單位體積的葡萄糖溶液中葡萄糖的分子數多於單位體積的蔗糖溶液中蔗糖的分子數,即葡萄糖溶液單位體積的水分子數比蔗糖溶液少,則水從a側移向b側的速度小於從b側移向a側的速度。

  答案:B.

  23.紅細胞破裂,其內的血紅蛋白釋放出來的現象,稱為「溶血」。把紅細胞置於下列哪項環境中,會發生「溶血」

  A.濃鹽水中

  B.清水中

  C.0.9%的生理鹽水中

  D.0.3 g/mL的蔗糖溶液中

  解析:紅細胞無細胞壁,滲透吸水過量破裂可發生「溶血」現象。濃鹽水和0.3 g/mL的蔗糖溶液的濃度高於紅細胞細胞基質的濃度,故A、D不正確;0.9%的鹽水與紅細胞的滲透壓相當,不會發生吸水或失水。

  答案:B.

  24.高大樹木的頂端細胞能夠不斷地得到充足的水分,在此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呼吸作用

  B.滲透作用

  C.吸脹作用

  D.蒸騰作用

  答案:D.

  25.食醋中的醋酸分子是活細胞所不能選擇的小分子物質,蔗糖是不被選擇的大分子物質,但用食醋和蔗糖可將鮮蒜醃製成糖醋蒜,這是因為

  A.醋酸和蔗糖分子均存在於活細胞間質中

  B.醋酸和蔗糖分解後被細胞吸收

  C.醃製時間長了,兩種物質緩慢地滲入細胞間隙中

  D.醋酸殺死了細胞,細胞膜選擇透過性喪失

  解析:食醋可將鮮蒜細胞殺死,原生質層失去選擇透過性,這樣醋酸分子和蔗糖分子可進入鮮蒜細胞內。

  答案:D.

  ?

  二、簡答題

  26.下圖表示了處於不同生理狀態的取自同一洋蔥鱗片葉的三個表皮細胞,請回答:

 

  (1)圖中B細胞處於何種生理狀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中各細胞的細胞液濃度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C三細胞處於不同濃度的溶液中,則圖中A與B細胞所處的外界溶液濃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個細胞最易死亡的是_____________。

  (5)假設將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製成裝片並使之處於高滲溶液中而發生質壁分離,用顯微鏡觀察一個細胞的上述過程,則該細胞形態變化順序將如圖所示的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取自同一洋蔥鱗片葉的三個表皮細胞可認為細胞液等情況基本相同。從圖中可以看出,A尚未發生質壁分離;B開始發生質壁分離;C已完全發生質壁分離。所以各細胞液濃度從大到小依次為C、B、A;A所處的外界溶液濃度比B所處的外界溶液濃度低;C失水最多易死亡;若是同一細胞在不同時間的形態。則該細胞形態變化順序為:A→B→C。

  答案:(1)質壁分離 (2)C B A (3)B A (4)C (5)A B C

  27.用2 mol/L的KNO3溶液和2 mol/L的蔗糖溶液分別浸泡某種植物細胞,觀察質壁分離現象,得到某原生質體體積變化的情況,如下圖所示,請回答:

  (1)原生質體體積在A→B段的變化說明:細胞處於_____________狀態,此時,在細胞壁與原生質體之間充滿了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2)由B→C段和B→D段的比較可以認定,曲線_____________反映了植物細胞在KNO3溶液中的變化情況。此時該細胞正在發生_____________,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並不是該植物的所有生活細胞均能發生質壁分離,能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還必須具有_____________。

  解析:由於植物細胞液的濃度小於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的濃度,故開始時滲透失水,發生質壁分離現象。但K+和NO可通過主動運輸方式逐漸進入細胞內部,使細胞液濃度變大導致細胞滲透吸水,發生質壁分離復原現象,原生質體恢復原狀;而蔗糖分子不能進入細胞內部,故不能發生質壁分離復原現象。另外,細胞壁是全透性的,水和溶質分子都能通過。

  答案:(1)質壁分離 外界溶液 細胞壁具有全透性 (2)甲 質壁分離復原 細胞主動吸收了K+、NO,使細胞液濃度變大 (3)中央液泡

  28.下圖是根據兩顆蒼耳種子的萌發試驗記錄製作的曲線圖,請據圖回答問題:

  (1)AB段說明兩種子在萌發以前均未形成_____________,依靠_____________吸收水分,使鮮重上升。

  (2)CD段說明,不休眠的種子,在胚根形成的同時,逐漸形成了_____________,使吸水量逐漸_____________,鮮重繼續上升。

  (3)休眠種子的曲線在B點後趨於平穩,是由於休眠種子不萌發成幼苗,基本上不進行_____________吸水。

  (4)與萌發種子相比,休眠種子吸收到細胞內的水分比較多以_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

  解析:考查細胞的吸水方式和水的功能。

  植物細胞在未形成中央液泡前主要進行吸脹吸水,形成中央液泡後進行滲透吸水。種子萌發以前是靠吸脹吸水,休眠的種子吸收的水分主要形成結合水,所以生命力不旺盛。萌發的種子吸收的水分主要形成自由水,所以代謝旺盛,逐步形成中央液泡,靠滲透吸水,所以鮮重不斷增加。

  答案:(1)中央液泡 吸脹作用 (2)中央液泡 增加 (3)滲透 (4)結合水

  29.下圖是植物體水分代謝圖解:

  (1)植物水分代謝包括水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過程。

  (2)圖中B從C中吸水的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__,這種吸水方式可通過_____________實驗來驗證。

  (3)從細胞液的濃度來分析,圖中哪個標號處的細胞中細胞液的濃度最大?_____________。

  (4)水從D到E的輸送動力主要來自_____________。

  解析:植物水分代謝包括水分的吸收、運輸、利用和散失;根毛區細胞吸水的方式是滲透作用,可通過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復原實驗來驗證。植物體從下往上細胞液濃度遞增,水分在植物體內向上運輸的動力主要來自蒸騰作用產生的拉力。

  答案:(1)吸收 運輸 利用 散失 (2)滲透作用 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復原 (3)E (4)蒸騰作用

  30.將馬鈴薯塊挖個凹穴,放在內外兩種液體中間。已知一種是清水,一種是30%的蔗糖溶液,開始時,兩個液面是平的,過了一段時間後液面如下圖,問:

  (1)液體A是__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_。

  (2)在圖甲中,C處細胞_____________水,D處細胞_____________水。

  (3)在圖乙中,C處細胞_____________水,D處細胞_____________水。

  解析:甲圖中B液面下降,說明B溶液中的水分通過馬鈴薯塊莖的各層細胞進入溶液A,乙圖中A液面上升,說明B溶液中的水分通過馬鈴薯塊莖的多層細胞進入A溶液;水分從一個細胞進入相鄰細胞中,也遵循滲透作用原理,從低濃度溶液流向高濃度溶液。

  答案:(1)30%蔗糖溶液 清水 (2)失 吸 (3)吸 失

  ?

  【應用創新】

  1.現有三種溶液,已知分別是清水、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請你設計一個實驗,把三種溶液區分開。

  材料用具:

  顯微鏡、紫色洋蔥、清水、剪子、刀片、載玻片、蓋玻片、鑷子、吸水紙

  實驗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步驟:

  第一步:製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觀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分別用三種溶液滴載玻片的一側,另一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觀察結果,預測分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實驗過程中作為對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實驗原理:當細胞液濃度小於外界溶液濃度時,植物細胞通過滲透作用失水,細胞發生質壁分離;當細胞液濃度大於外界溶液濃度時,植物細胞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細胞發生質壁分離復原

  實驗步驟:三個紫色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 正常的紫色洋蔥表皮細胞 用吸水紙吸引,重複多次

  ①用顯微鏡觀察到未發生質壁分離現象的原溶液是清水。清水小於細胞液濃度,細胞不失水

  ②用顯微鏡觀察到已發生質壁分離,而又未復原的原溶液是蔗糖溶液,蔗糖溶液濃度大於細胞液濃度,細胞失水,發生質壁分離

  ③用顯微鏡觀察開始發生質壁分離,一段時間後又自動復原的原溶液是KNO3溶液。開始時溶液濃度大於細胞液濃度,細胞失水,發生質壁分離,由於KNO3在溶液中離解成K+和NO被細胞主動運輸吸收,所以細胞液濃度逐步增大,大於外界溶液濃度時,細胞吸水發生質壁分離復原 第四步第①實驗

  2.東營某地區在鹽鹼地挖池築堤,堤上種植農作物等綠色植物,池內養殖對蝦等,獲得了農業、漁業雙豐收,使昔日的「不毛之地」變成了現在的「聚寶盆」,請分析這一做法的道理。

  答案:堤上的鹽分大量沉降到池中,使土壤溶液濃度下降,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池中鹽分濃度增大有利於對蝦的生存。

相關焦點

  • 高三生物教案:《細胞呼吸》優秀教學設計
    高三生物教案:《細胞呼吸》優秀教學設計 2018-11-12 14:49:15 來源:3edu教育網
  • 高三生物教案:《重難點總複習人與生物圈教案》教學設計
    本文題目:高三生物教案:重難點總複習人與生物圈教案  【教學內容】  第六章:人與生物圈(二)  【重點與難點】  重點:森林生態系統的作用森林是人類的資源寶庫  A.提供具有很大經濟價值的產品:如木材、松香、樟腦、桐油、橡膠等  B.提供食品:如棗、柿、慄、獼猴桃、荔枝等  C.提供油料:如油茶、油桐、文冠果等  D.提供藥材:如多種中藥材  E.具有極其豐富的物種資源,維持生物圈的生物多樣性:地球上90%以上的陸生植物和絕大多數動物都生存在森林中,每一個物種就是一個獨特的基因庫
  • 高三生物教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教學設計
    本文題目:高三生物教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一、知識結構  二、考點分析  1、有關影響光合作用速率的幾組曲線分析及生產上的應用  (1)光照強度在一個固定容積的培養液中,單位時間內在不同的氧氣濃度下,下圖所示的酵母菌相關指標與實際不相符的是  A B C D  典例3.在兩個相同密閉、透明玻璃室內各放置一盆相似的甲、乙兩種植物幼苗,在充足的水分、光照和適宜的溫度等條件下,用紅外線測量儀定時測量玻璃內的CO2含量,結果如下表(假設實驗期間光照、水分和溫度等條件恆定不變)。
  • 高三生物教學教案:新陳代謝與ATP2
    高三生物教學教案:新陳代謝與ATP2 2013-01-11 13:50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高三生物教案:《生物模型的構建》教學設計
    本文題目:高三生物教案:生物模型的構建  2012高考第二輪複習專題——解題技巧之生物模型的構建  一、考綱要求  新的課程標準對生物模型的構建和應用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 高三生物教學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課本中提到的類似,只是更加強調發生的部位在細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還有糖類、脂類和蛋白質,這部分內容對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動、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 高三生物教學教案: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課本中提到的類似,只是更加強調發生的部位在細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還有糖類、脂類和蛋白質,這部分內容對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動、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 高三物理教案:《全反射》教學設計
    本文題目:高三物理第一單元章節教案:全反射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光疏介質和光密介質,理解光的全反射現象,掌握髮生全反射的條件.  教學建議  1、初中沒有學過全反射,它對學生是一種新現象.建議作好演示實驗,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全反射現象,知道在什麼條件下發生全反射.
  • 高三生物教案:《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教學設計
    泰州聯考)同學們在課外活動中發現植物的落葉在土壤裡會逐漸腐爛,形成腐殖質。他們猜測落葉的腐爛是由於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不同生態系統的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不同,並設計了實驗進行驗證。  (1)實驗設計首先要遵循的是________________原則和________________原則。  (2)以帶有同種落葉的土壤為實驗材料,均分為A和B兩組。
  • 高三生物教學教案: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
    、無機鹽、糖類、蛋白質、核酸等各種化合物的化學組成特點,在細胞和生物體內的存在形式和各自具有的生理功能;初步了解生物的各種生命活動是體內各種化合物按一定方式和規律有機地結合起來協調合作、共同作用的結果。
  • 高三生物教案:《細胞增殖複習學案》教學設計
    本文題目:高三生物教案:細胞增殖複習學案  第12課時 細胞增殖  知識網絡  基礎梳理  一、細胞不能無限長大  1、細胞的體積越大,相對表面積  6、細胞分裂末期發生的主要變化是:__________重新變成_________,__________逐漸消失,_________和_____ _______重新出現,形成兩個細胞核。隨後,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子細胞。  四、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比較  1、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基本相同。
  • 高中生物說課稿:《水分代謝》
    (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 了解植物細胞的吸脹吸水;水分的運輸和利用。(2) 理解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3) 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理解滲透吸水的原理。
  • 高三生物教案:《植物的激素調節2》教學設計
    7.注意對生長素發現過程的實驗現象的分析和結論的得出,培養實驗分析能力  生長素的發現涵蓋了生物學中許多實驗的設計過程,如設計嚴密的邏輯思維過程,現象的觀察,結果的記錄,結果的分析及結論的確定等方面。學好該內容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探索能力。
  • 高三生物教案:《生物細胞增殖複習學案》教學設計
    本文題目:高三生物教案:生物細胞增殖複習學案  第12課時 細胞增殖  知識網絡  基礎梳理  一、細胞不能無限長大  6、細胞分裂末期發生的主要變化是:__________重新變成_________,__________逐漸消失,_________和_____ _______重新出現,形成兩個細胞核。隨後,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子細胞。  四、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比較  1、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基本相同。
  • 高三物理教學教案:分子動理論、能量守恆定律
    高三物理教學教案:分子動理論、能量守恆定律   4.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1)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勢能≈0   5.熱力學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熱傳遞,這兩種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W:外界對物體做的正功(J),Q:物體吸收的熱量(J),ΔU:增加的內能(J),涉及到第一類永動機不可造出〔見第二冊P40〕}   6.熱力學第二定律
  • 高三生物教案:《細胞的生命歷程》教學設計
    註:①植物組織培養證明已經分化的細胞仍具有從分化狀態恢復到具有潛在分裂能力的狀態。  ②持久性也有穩定性、不可逆性的含義。  (2)普遍性: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3)高等生物比低等生物分化顯著;動物比植物分化顯著。
  • 高一生物教案:《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教案二
    高一生物教案:《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教案二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模塊教材是以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為主線展開的,依次講述細胞的物質組成其中,「水分的跨膜運輸」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這是一個探究實驗,也是學生在高中階段第一次真正全面接觸探究實驗,通過對植物細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培養學生學會探究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步驟。  2、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做過或見過這樣的實驗:泡在鹽水中的蘿蔔條會軟縮,泡在清水中的蘿蔔條會更加硬挺。
  • 高三英語教案:《Angkor wat》教學設計
    高三英語教案 Angkor wat  教學目標  1.重點詞彙、短語、句型結構  1 )firm, go ( link v. ) , turn( link v. )
  • 《食物鏈和食物網》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1.描述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明確食物鏈的正確寫法。2.通過動植物之間的食物聯繫、並能正確書寫食物鏈,經過討論分析的活動過程,發現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3.體會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聯繫,意識到食物鏈中每一種生物重要性,樹立生態平衡意識。
  •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教學設計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教學設計(一)知識方面1.闡明光合作用的概念。(二)能力方面1.運用實驗法獨立設計並完成探究活動「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2.舉例說明光合作用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