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最強大腦」齊聚廣州開發區,共話疫情下全球金融合作新趨勢

2020-12-05 澎湃新聞

12月2日-3日,亞洲金融高峰論壇暨亞洲金融智庫2020年會在廣州開發區舉行。論壇以「疫情衝擊下全球金融合作新趨勢」為主題,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官員和金融監管機構代表,以及來自銀行、投行、協會等金融業專家學者近300人出席會議,共同推動全球金融合作持續穩步深化。

論壇上,亞洲金融合作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先生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報告(2020)》。報告指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業在金融業務數位化、金融業態多元化、粵港澳三地金融產品互認互通等多領域有顯著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實現「雙循環」發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據悉,亞洲金融高峰論壇由亞洲金融合作協會每年在會員所在國家或地區輪辦,搭建高峰金融思想交流平臺。自2017年起,亞洲金融高峰論壇已分別在布達佩斯、東京、曼谷成功舉辦過三屆,今年首次在國內召開。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業發展呈現新特徵

「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報告關注的重要主題,就是在新形勢下,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業如何支持疫後實體經濟復甦、如何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巴曙松先生表示。

巴曙松先生認為,在構建經濟「雙循環」發展格局中,開放程度較高、民營企業眾多、市場活躍的粵港澳大灣區將起到重要的樞紐作用。「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內不同城市群中開放程度非常高;另一方面,它正好處於服務型經濟向創新型經濟發展的關鍵階段。通過發揮獨特的差異化和體制優勢,加上產業結構的梯度化分布,整個區域合作形成了非常大的空間。這種區域金融合作以及金融和不同產業之間的對接,能夠有效地促進經濟『雙循環』格局的形成和良性的運轉。」

據了解,《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報告(2020)》共分為六章,基於全球主要灣區對比、「9+2」城市群金融發展業態、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監管等多個維度,從推動相關政策更好落地的角度提出建議。

報告指出,為支持實體經濟應對疫情衝擊,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業發展呈現出新特徵:一方面銀行體系的信貸總量和增速雙雙走高,為實體企業提供紓困的流動性;另一方面以信息科技、生物醫療為代表的新經濟企業IPO募資規模大幅增長,創投市場對於醫療健康、電子信息等新經濟領域的支持比例也達到新高。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先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對金融業的需求巨大。與此同時,在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實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把控好風險,穩健向前推進,避免出現新的系統性風險。

論壇還同步發布了《亞洲金融觀察(2020)》。該年報首次由亞洲金融智庫組織撰寫,持續全面觀察2019年初至2020年中亞洲經濟金融發展狀況,並對亞洲經濟金融發展的趨勢和重要問題作出獨特判斷和解答,推動亞洲金融合作向前發展。

亞洲金融智庫是亞洲金融合作協會於2018年在廣州市政府支持下成立的亞洲地區高端金融機構交流合作平臺,以促進亞洲地區金融資源整合,為廣州區域金融中心建設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自2018年落戶廣州開發區以來,亞洲金融智庫在促進亞洲金融合作、深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該智庫由來自49個國家和地區的162位境內外專家共同組成,世界銀行原副行長Otaviano Canuto、亞洲開發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Jayant Menon等知名專家加盟。

廣州開發區特色金融潛力巨大

本屆論壇深入探討了後疫情時代經濟金融發展問題,圍繞「疫情衝擊下全球化走向」「一帶一路金融合作的新機遇」「科技助力區域金融戰疫與金融合作」等經濟金融熱點問題展開主旨演講,以分論壇的形式探討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等金融前沿領域問題。

「廣州開發區在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裡面獨具特色,在綠色金融、融資租賃發展、股權投資、產權交易和跨境融資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前景。」巴曙松先生表示,「綠色金融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我們看到有大量的基於綠色投資理念的資金在尋找合適的項目。如果我們能在綠色金融的產品、服務機制、基礎設施上有所創新,將為綠色金融在大灣區的發展發揮重要推動作用。」

作為廣州市實體經濟的主戰場,廣州開發區近年來不斷夯實金融發展基礎,以科技金融、綠色金融、跨境金融等特色金融為重點抓手,推動金融改革創新,深化產融結合加快構建特色鮮明的金融功能集聚區,奮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特色金融高地。

今年以來,廣州開發區推出金融政策「組合拳」,優化暖企穩企金融服務。在第一輪3000億元疫情防控專項再貸款中,促成24家重點企業獲優惠利率貸款27.4億元,企業數量和放款金額均居廣州市之首。迅速制定落實「暖企8條」「穩企6條」中涉及金融扶持的政策措施,通過貸款貼息、保費補貼、風險補償、債券發行費用補貼等手段有效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修訂「金融10條」實施細則,上半年共發放銀行貸款、債券貼息等扶持資金近6000萬元,惠及企業45家,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今年年中落成的廣州開發區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創新服務超市,已建立區內2049家高新技術企業基礎信息資料庫,吸引50多家金融機構入駐,累計發布200多種金融服務產品,目前已撮合170 億元企業融資。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開發區出臺的「綠色金融10條」是目前全國力度最大的地方綠色金融政策。該政策從綠色貸款、綠色債券及資產證券化、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方面發力綠色經濟建設,通過加快推進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搭建綠色金融產融對接平臺等舉措,支持綠色金融發展與綠色產業集聚。

本屆論壇期間,廣州開發區開展了金融機構「灣區行」活動,組織與會金融機構考察區內實體經濟企業,與區內重點項目進行融資對接,積極推動國內外知名金融機構在廣州開發區設立總部或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實現機構穩健發展與促進區域經濟健康發展雙贏。

據了解,目前廣州開發區內共有151個銀行分支機構、10家持牌法人金融機構總部、43家地方金融機構,風險投資機構累計達472家,管理資金規模約982億元。全區上市企業累計61家,居全市第1、全國開發區首位。廣州開發區已成為廣州市上市企業最集中、資本運作最活躍的區域之一。

相關焦點

  • 金融界「最強大腦」共話疫情下全球金融合作新趨勢
    12月2日-3日,亞洲金融高峰論壇暨亞洲金融智庫2020年會在廣州開發區舉行。論壇以「疫情衝擊下全球金融合作新趨勢」為主題,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官員和金融監管機構代表,以及來自銀行、投行、協會等金融業專家學者近300人出席會議,共同推動全球金融合作持續穩步深化。
  • 為何漕河涇開發區能夠成為生物醫藥產業研發的「最強大腦」?
    近日,由上海漕河涇開發區自主培育的生物醫藥創新企業——亙喜生物宣布首次公開發行美國存託股份並在納斯達克全球市場上市。然而,隨著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迅猛發展,光機電、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醫療領域加速融合,科研機構集聚、創新資源豐富、信息產業發達的漕河涇開發區同這一全球最活躍的創新領域形成了最佳契合點,正在成為生物醫藥產業研發環節的「最強大腦」。截至目前,漕河涇開發區已有5家生物醫藥企業在國內外主要資本市場實現上市。
  • PRCBroker國際金融高峰論壇亮相杭州-實力解讀疫情下的外匯投資新...
    2020年7月18日,老牌經紀商PRCBroker攜手國內領先媒體數匯財經、匯友網,在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城市--杭州,舉辦了一場精彩的線下國際金融高峰論壇。在疫情尚未完全平息的情況下,仍是吸引了圈內數百位從業者以及投資者的參與,在當地掀起了一股熱潮。
  • 世界「最強大腦」齊聚武漢!看頂級高手巔峰對決
    剛送走擁有「最強體魄」的各國軍人武漢又將迎來世界「最強大腦」一場國際性的腦力巔峰對決來了由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主辦決出全球「最強大腦」12月4日至8日,參賽選手將分為兒童、少年、成年、老年四個年齡組,參加十項分賽。
  • 行業巨頭齊聚柯橋共話紡織 探尋行業前沿趨勢
    本屆展會由中國長絲織造協會、紹興市柯橋區中國輕紡城建設管理委員會、紹興市柯橋區會展業發展中心、紹興市柯橋區國際賽會服務中心、浙江中國輕紡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全球紡織網、網上輕紡城、紹興易紡會展有限公司承辦,七彩雲協辦。
  • 看餘杭開發區雙創答卷④丨賦能企業 這裡有了「最強大腦」
    今年起,浙江省全力打造新型高能級人才賦能平臺——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致力於成為重點服務地方特色產業的「最強大腦」。其中,浙江杭州未來智造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於今年8月在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餘杭開發區」)揭牌。「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的落地,不僅賦能製造企業由『製造』邁向『智造』,也是餘杭開發區高素質工程師隊伍引培的品牌載體。」餘杭開發區管委會創業創新局局長羅建強說。
  • 廣州開發區科創企業育成孵化聯盟成立
    近日,第二屆 " 歸谷雙十二科技薈 " 在廣州歸谷科技園圓滿收官。活動由 " 廣州開發區智能製造與『德國工業 4.0 』對接交流研討會 " 和 " 廣州開發區科創企業育成孵化聯盟倡議發起儀式 " 兩個分場組成,集結珠三角地區特色重點企業、知名製造業企業,薈萃各領域翹楚,聚焦企業技術痛點解決,共探發展新動能,啟幕粵港澳大灣區科創新徵程。
  • 「最強大腦」齊聚上海!帶你看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論壇採用線上視頻與線下出席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吸引了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分布在四大洲2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40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200餘位優秀青年科學家參加。當今世界面臨哪些共性問題,如何集聚全球頂尖科技力量,讓科技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最強大腦」齊聚上海,帶來怎樣的科技創新新動能?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規模最大的科學界盛會。
  • 南方財經國際論壇定於11月28日啟幕:後疫情時代全球資本抉擇與突圍...
    在疫情的影響下,全球資本該如何抉擇與突圍,率先步入「後疫情時代」的中國又該如何依託資本市場的助力,把握「危」中之「機」,成為全球市場關注的重要話題。11月28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和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聯合主辦、《21世紀經濟報導》承辦的「新格局、新市場、新挑戰 ——2020南方財經國際論壇」將在廣州保利洲際酒店隆重召開。
  • 金融界董事長趙志偉:發現房企獨特價值 挖掘「第二曲線」增長生命力
    多位重磅嘉賓、行業領袖等百家機構投資者、重要房企經營者、創新數智化企業家齊聚一堂,就此熱議。本次峰會由金融界主辦,全聯房地產商會擔任指導單位,戰略合作為道瓊,金融界上市公司中心、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金融界房地產工作室承辦。金融界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趙志偉發表致辭。在講話中,趙志偉強調了本次活動的核心主題,是在市場不確定性與行業分化加速的大背景下,找出房地產企業發展「第二曲線」。
  •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 落戶黃埔區廣州開發區
    、廣州開發區籤約落戶,基金公司同步揭牌;同時,該區還與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籤訂進一步全面合作備忘錄,設立冷泉港價值創新園。這一系列活動標誌著美國冷泉港實驗室與該區的合作從框架構想成為現實。今年以來,隨著冷泉港實驗室、GE生物科技園、百濟神州生物製藥項目、賽默飛全球精準醫療體驗中心、綠葉·新日本科學再生醫學中心等國際一流生物醫藥項目落地運營,廣州在全球生物醫藥版圖上的位置「顯示度」越來越明顯。
  • 「最強大腦」齊聚,最強地級市在下一盤什麼大棋?
    62位大學校長、14位院士、33位科研院所領導,上周,這些來自全國的「最強大腦」齊聚蘇州,《中國產學研合作蘇州宣言》正式發布,「大院大所合作熱力圖」為蘇州「發展熱力圖」再加一碼。而幾乎在同一時間段,放寬落戶限制、簡化落戶和居留流程、擴大人才優購房規模.
  • 海內外專家雲集南財國際論壇 共商「疫後」經濟發展新趨勢
    在疫情的影響下,全球資本該如何抉擇與突圍,率先步入「後疫情時代」的中國又該如何依託資本市場的助力,把握「危」中之「機」,成為全球市場關注的重要話題。  11月28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和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聯合主辦、《21世紀經濟報導》承辦的「新格局、新市場、新挑戰 ——2020南方財經國際論壇」將在廣州保利洲際酒店隆重召開。
  • 禾雀花工程促產業聯動 金融超市打通線上線下
    新快報訊 記者李應華 通訊員曾妮 張成 範敏玲報導 「禾雀花」工程促進產業鏈對接,激活上下遊產業鏈;「金融服務超市」累計發布超過200種金融服務產品,助力「中小企業辦大事」……近日,記者從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了解到,該區多措並舉發力「六穩」「六保」,穩住了經濟社會發展總盤子。今年以來,全區累計新增市場主體逆勢增長超六成,8大支柱產業情況持續好轉。
  • 全球頂尖科學家齊聚煙臺 共商後疫情背景下的健康產業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4日訊 (記者 盧偉霞 通訊員 郭健) 12月3日,來自美國、德國、英國等11個國家的2位諾獎獲得者、20多位院士、30多位醫科大學校長和醫院院長、企業家通過線上線下集聚煙臺,共商後疫情背景下的健康產業。
  • 猿輔導在線教育再合作《最強大腦》,全球海選火熱進行中
    最近,國內頂級教育文化節目《最強大腦》與猿輔導在線教育合作開放的「獨家線上選拔平臺」正在火爆進行中,全球的腦力選手們紛紛踴躍報名,參加海選,期待自己成為新一屆的「腦王」!
  •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牽手廣州開發區
    廣州市委常委、廣州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周亞偉與冷泉港實驗室Bruce Stillman在美國代表雙方籤訂合作備忘錄。(供圖 廣州市黃埔區新聞中心)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8月16日,廣州市委常委、黃埔區委書記、廣州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周亞偉率領招商團隊在美國拜訪了世界頂尖醫學研究機構美國冷泉港實驗室,與冷泉港執行長Bruce Stillman進行了深入洽談,並迅速促成了冷泉港實驗室與廣州開發區管委會籤署全面合作備忘錄。
  • 一起作業全球搜索「最強大腦」
    2017年9月1日,國內最大的中小學在線教育平臺一起作業,宣布與江蘇衛視《最強大腦》節目組達成合作,共同推出第五季參賽選手全球海選招募平臺。一起作業將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在超過4500萬名註冊用戶中尋找中國的「最強大腦」。
  • 頂尖科學家即將「雲」聚滬上,助力上海深度融入全球科創網絡
    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從第一屆論壇35位頂尖科學家出席,到去年65位「最強大腦」齊聚,再到今年近140位世界頂尖科學家雲端齊聚,上海搭臺,讓紛至沓來的「最強大腦」,在這片創新的熱土上摩拳擦掌。一年一會,一個更廣泛的「朋友圈」孕育而生,助力上海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