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宇宙中最令人恐怖的天體。它引力極其強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讓它能夠吞噬著它周圍的一切。
早在上世紀初,黑洞有了明確的概念,它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天體。在現代廣義相對論中,黑洞是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密度極大體積極小的天體,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後,發生引力坍縮產生的。
而在2019年的4月10日,黑洞的存在被證明了。人類第一次拍到了黑洞的照片,這就代表黑洞確實存在,也證明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正確性。
既然黑洞存在,那麼有沒有一個和它相對的天體存在呢?其實,存在著一個理論中的天體——白洞。
1960年以來, 由於空間探測技術在天文觀測中的廣泛應用,人們陸陸續續發現了許多高能天體物理現象,例如宇宙X射線爆發、超新星爆發、星系核的活動和爆發以及類星體、脈衝星等等。而這些高能天體物理現象我們無法用已知的物理學規律去解釋。
例如類星體,類星體的視大小與一般恆星相當,但它的亮度卻比普通星系還亮幾萬倍。類星體而這種個頭極小、亮度極大的獨特天體,是人們從未見過、無法解釋的,這就使眾多科學家們認為類星體很可能是一種與人類已知的任何天體都迥然不同的奇異天體。
後來為了解釋類星體現象,科學家們提出了白洞存在的可能性,而「白洞」的概念也就這樣橫空出世了。那麼白洞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
白洞是宇宙中的噴射源,可以向外部區域提供物質和能量,但不能吸收外部區域的任何物質和輻射,所以白洞是一個只發射、不吸收的特殊宇宙天體,與黑洞正好相反。按照白洞理論,白洞和黑洞相似,也有一個封閉的邊界。聚集在白洞內的物質,只可以經邊界向外運動,而不能反向運動,因此這種天體外面的物質不能進入。
關於白洞的形成,大致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宇宙大爆炸之後的產物。該觀點認為,噹噹宇宙開始大爆炸時,由於爆炸的不完全和不均勻,可能會遺留下一些超高密度的物質暫時尚未爆炸,而是要再等待一定的時間以後才開始膨脹和爆炸,這些遺留下來的緻密物質即成為新的局部膨脹的核心,也就是白洞。另一種觀點認為,白洞可能是直接由黑洞轉變過來,白洞中的超高密度物質由引力坍縮形成黑洞時獲得的。
說到這,就有人提出一個很大的腦洞:假設白洞真的存在,那麼白洞和黑洞相撞結果會怎樣呢?有科學家猜測白洞與黑洞相撞會形成蟲洞。蟲洞連接黑洞和白洞,在黑洞與白洞之間傳送物質。在這裡,蟲洞成為一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羅森橋,物質在黑洞的奇點處被完全瓦解為基本粒子,然後通過這個蟲洞被傳送到白洞並且被輻射出去。
當然,到目前為止,「白洞」還只是個理論名詞,科學家並未實際發現。而這個假設的天體並不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從古至今,很多的假設都被一步一步的證明出來了,黑洞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所以,如果白洞真的存在這一理論證實,這無疑將人類的科學發展推到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