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紅帥:廣大青年科研工作者應該具備高瞻遠矚的素質

2020-11-13 新華社客戶端

青年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青年人要有勤於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良好的溝通交流和團隊協作能力;要有勇於接受挑戰的魄力和永不言敗的意志力;最重要的一點,年輕人應該有家國情懷。」北京理工大學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雷紅帥在接受新華網記者採訪時說。

雷紅帥與團隊一直從事輕質多功能材料與結構的力學設計方法、製造技術和性能評價相關研究工作。如今,複合材料在生活當中運用相當廣泛,諸如滑雪板、漁具、汽車零部件等領域都有應用。複合材料密度比傳統金屬材料小,強度卻比傳統金屬材料高,同時,複合材料的可設計空間更大,可以實現強度和模量的調控。基礎材料普遍情況下都不具備這個優勢。

2016年至2019年,雷紅帥團隊和中車集團聯合開展磁懸浮列車複合材料懸浮架結構研製工作。懸浮架結構是磁懸浮列車系統裡面關鍵的主承力部件,原先一直採用金屬鑄造結構,重量大、零部件多、集成化程度低,嚴重影響了磁懸浮列車速度提升及整車運載效率。

由於懸浮架結構載荷形式多、構型複雜、一體化製造難度大,同時需考慮材料的阻燃特性等問題。當初課題啟動之時,磁懸浮列車複合材料懸浮架結構研製在國際上都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難題。為了攻克這個難題,雷紅帥團隊夜以繼日,不斷摸索。由於碳纖維複合材料成本高,為了提高效率、保證成功率,雷紅帥與團隊工作人員經常連續實驗二十幾小時,困了就睡在實驗室的地板上。科研的道路沒有一帆順風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階段性的勝利後可能面臨接連不斷的失敗,雷紅帥卻一直保持著樂觀的態度,「儘管實驗一次次失敗,但是失敗也能夠提高認知水平,分析為什麼失敗,作為下一次的借鑑。我選擇了這條路,就會一直堅持下去,因為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下一次的結果。」

「雖然中途不可避免地失敗了幾次,但當有一天我們發現做出的結構件與預期尺寸偏差很小的那一刻,我們如釋重負,晚上終於可以睡一個好覺了。」雷紅帥說。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雷紅帥團隊通過結構優化設計、工藝力學仿真、模具設計和低成本製造等技術途徑,突破了大尺寸主承力複合材料異型部件的一體化設計與製造關鍵技術問題,首次實現了全複合材料磁懸浮列車懸浮架結構研製,與原金屬結構相比減重達到38.4%,成本降低20%以上,抗振動性能提高60%以上,且已通過靜強度與剛度、模態阻燃、煙毒、老化和油漆附著力等工程應用相關指標要求,該成果未來有望應用於我國新一代高速磁懸浮列車。

談起青春裡最熱血的回憶,雷紅帥說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認可的那一刻。「讀書不一定能改變世界,但讀書可以改變自己。這麼多年,我一直用這句話來鞭策自己。」不管是讀書還是從事科研工作,雷紅帥一直保持著飽滿的科研熱情,不斷學習,汲取新的知識。作為一名教師,雷紅帥認為,廣大科研青年應該具備高瞻遠矚的素質,而不是急功近利。「絕不能為了一些研究成果而編造數據。」雷紅帥說,科研和學術應該保持嚴謹的態度,「學生應該靜下心來,深入科學研究,多與老師、同學交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既然你從事了這個行業,你就必須去熱愛它。」

特別鳴謝:中國科協推薦專家。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百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新華社杭州10月18日電(記者朱涵、王俊祿)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18日在浙江溫州召開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舉行,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其中10名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這百名獲獎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基礎研究、工程科技、科學普及、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 鑽巖芯、做觀測、搞研究,納木錯畔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穿越風雪 解碼天地無字書
    納木錯畔的年輕人,為獲取科研數據,不懼高寒缺氧;為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保障,不畏嚴冬風雪。「打到了!」鑽孔深度達到153.44米、獲取長度為144.79米的巖芯,勝利的歡呼聲迴響在海拔4700多米的納木錯湖面上——8月3日,中國科學家終於在納木錯成功獲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 「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匯」成立 向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倡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研究員、北鬥專家徐穎代表「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匯」,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倡議,號召更多科技工作者攜起手來,積極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讓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代代相傳,為培養具備科學家潛質的大批青少年群體厚植文化沃土。
  • 「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匯」在京正式成立並向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倡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研究員、北鬥專家徐穎代表「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匯」,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倡議,號召更多科技工作者攜起手來,積極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讓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代代相傳,為培養具備科學家潛質的大批青少年群體厚植文化沃土。
  • 「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匯」在京正式成立 並向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倡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研究員、北鬥專家徐穎代表「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匯」,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倡議,號召更多科技工作者攜起手來,積極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讓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代代相傳,為培養具備科學家潛質的大批青少年群體厚植文化沃土。
  • 百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10名特別獎
    新華社杭州10月18日電(記者朱涵、王俊祿)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18日在浙江溫州召開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舉行,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其中10名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這百名獲獎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基礎研究、工程科技、科學普及、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 習近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廣大青年生逢其時,重任在肩
    習近平代表黨中央,向北京大學全體師生員工和海內外校友、向全國各族青年、向全國青年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他強調,堅持好、發展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鬥。廣大青年要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
  • 中國科研工作者對抗體試劑問題的反思
    身為中國科研工作者,我們遇到的抗體試劑問題只怕比國外同行來得更多,當下除了抱怨,我們更應深刻反思:如何才能獲得高質量、合適的抗體試劑。獲得高質量、合適的抗體試劑也並非難事,我們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加以甄別:1.優秀的抗體供應商;2.過硬的冷鏈物流體系;3.正規的銷售(直銷/分銷)渠道。1.
  • 學術與科研?理工科留學生需要具備怎樣的基本素質?
    內在素質:吃苦耐勞、孜孜以求源於興趣與樂觀王亞舟認為,理工科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首先便是吃苦耐勞和孜孜以求。有的人可能聽到這兩個詞就打了退堂鼓,但在他看來,要做到這兩點其實並不難,關鍵在於能否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專業和研究方向。很多人挑選專業時把就業率和薪酬放在首位考慮,不能說這些因素不重要,但終究未免本末倒置。
  • 一圖回顧中國青年科技獎發展歷程
    》顯示經初評、複評、終評共產生100名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人選從1987年設立到今中國青年科技獎已走過30多年曆程1987年錢學森提議設立一項面向全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獎項1987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年科技獎設立1988年9月23日首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年科技獎頒獎典禮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1994年11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年科技獎」更名為「中國青年科技獎」2007年
  • 長春這個「實驗室」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長
    這裡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齡只有35周歲,但他們已經在各自研究領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和成果。研究院現有45人,包括教授15人,長白山學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4人。研究院成立後,先後承擔4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吉林省重點科研專項等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超過100項;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SCI論文20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30餘項。
  • 中科院倡議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恪守「科學守門人」
    中科院倡議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恪守「科學守門人」 2020-11-28 20:37:32   中新網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28日發布消息說,該院27日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會議,會上發布題為《不忘職業初心 耕耘科技期刊事業》的倡議書,中科院副院長高鴻鈞院士等12位院士專家聯合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恪守
  • 全民科普 | 你具備科學素質嗎?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來了!
    全民科普 | 你具備科學素質嗎?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來了!公民科學素質指標(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簡稱CSL)是指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公民數量佔總體數量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數表示,它是反映和衡量群體公民科學素質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以2019年重慶市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為例,CSL值為9.02%,即1萬名重慶市公民中具備科學素質的人數為902人。
  • 憶兩彈元勳陳能寬:擅文學精科研 勵青年科技強國夢
    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炎良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3日電(記者 黃昂瑾 見習記者 嶽巍)「歡呼成果崔巍,稱揚舉國雄飛。紙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輝。」這是「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賦詩篇。  「陳院長不僅在科研方面很出色,對中外文學,他也很擅長,能寫詩。」
  • 湖北三位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來源:楚天都市報10月19日,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在溫州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開幕式舉行。經初評、複評、終評,共產生100名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人選,其中10名為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獲獎人選。
  • BBRC期刊主編Ernesto Carafoli給科研工作者的投稿建議:一定不能...
    Ernesto Carafoli:本屆大會由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和安進生物製藥研發(上海)有限公司聯合舉辦,承蒙來自世界各地的各位專家,學者的熱情支持和參與,這是我們舉辦的第一屆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國際生物論壇,會議主題為「細胞內信息處理」,旨在為免疫化學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學術交流和爭鳴的平臺,今年我們邀請到很多國際頂尖的嘉賓,為廣大從事生物領域以及免疫化學領域的專家提供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
  • 青年科學家論壇報告徵集:5分鐘快速了解一個科研方向
    基於此,2020年11月17-20日,第五屆國際碳材料大會暨產業展覽會特設青年科學家論壇,論壇開啟「5分鐘了解一個科研方向」模式,突破思維限制,重點討論科學研究中存在的技術難題與科學問題,幫助廣大青年科研者整理研究邏輯,思考為什麼做研究?如何推進研究進展?
  • 江蘇科協未來5年「大動作」:遴選100名科研苗子,發展精品科技期刊
    每年從35周歲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中遴選100名有學術技術優勢與發展潛力的科研苗子,支持他們開展自主科研選題設計;培育發展10—15家國內外學科領域影響較大的精品科技期刊;力爭「十四五」末,基本實現設區市綜合性科技館全覆蓋
  • 致全區廣大居民朋友們的一封信
    倡議書全區廣大居民朋友們: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科學素質能反映出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 學術引擎Library Genesis,廣大科研狗的福音
    廣大科研工作者常常在搜索文獻時遇到沒有權限下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