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巖芯、做觀測、搞研究,納木錯畔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穿越風雪 解碼天地無字書

2020-11-30 科協身邊事

中科院納木錯站。本報記者 徐馭堯攝


納木錯站觀測主管達瓦扎西在取樣。本報記者 徐馭堯攝


位於拉薩當雄縣和那曲班戈縣境內的西藏納木錯自然保護區,是開展青藏高原相關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納木錯畔的年輕人,為獲取科研數據,不懼高寒缺氧;為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保障,不畏嚴冬風雪。


「打到了!」鑽孔深度達到153.44米、獲取長度為144.79米的巖芯,勝利的歡呼聲迴響在海拔4700多米的納木錯湖面上——8月3日,中國科學家終於在納木錯成功獲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現在,80後、90後已經成為野外科考的重要力量。」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納木錯站站長王君波說。為了獲取這個創造歷史的巖芯,參與納木錯鑽探項目的科考隊員們,今年大多已經在中科院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下稱「納木錯站」)工作了近兩個月。


頂風搭建鑽探平臺


「返青的草原沐月光,漣漪的湖上水微蕩。魚鷗成群睡入夢鄉,犬吠寂寥誰在徜徉?」在難眠的夜晚裡,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後陳浩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來到納木錯,「能清晰感受到血管在鼓脹、跳動,思維明顯變慢,晚上輾轉難眠,只好寫詩來緩解痛苦。」陳浩說。


4年前,陳浩所在團隊的主要工作,是調查納木錯湖底沉積物的地質結構,為巖芯鑽探做前期研究。2019年,受制於天氣等不利因素,巖芯鑽探工作最終在鑽取20米巖芯後被迫暫停。今年5月,陳浩隨研究團隊再次上湖。


湖上鑽探巖芯的難度很大。據納木錯鑽探項目工作人員介紹,經過兩年摸索,我國科研人員終於自主設計出面積81平方米的大型鑽探平臺。「碼頭到湖中心距離較遠,直線距離25公裡。我們要先把鑽探平臺推到距離湖中心7公裡的一處島嶼靠泊,第二天再推到湖中心。」陳浩回憶。


實際操作過程十分驚險。一次,橡皮船突然發生動力故障,無法掛擋,浪頭不時湧上船幫,大家的衣服很快被打溼。陳浩急忙電話聯繫另一艘返航船隻,尋求救援。前來救援的船隻吃水淺、臺面高、船速慢,雖然兩隻船相距不遠,但足足半個多小時後,陳浩一行人才得救。「在風浪中,每一分鐘都漫長焦灼。」陳浩說。


「研究的東西不一樣,但是鑽研的勁頭值得彼此學習」


「過了驚險時刻,接下來,便是日復一日的科研探索。」鑽探平臺在湖中心固定完畢後,陳浩就開始每天上湖、採樣和分析。


暑假,冷清的納木錯站熱鬧起來。最熱鬧的時候,有四五十人同時在站裡。很多高校院所的師生來到納木錯站,或駐紮幾日,或待兩三個月甚至大半年。每到飯點,來自天南海北的年輕人三三兩兩,交流著近期的科研收穫。


格桑,西藏大學生態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他在納木錯附近有一塊試驗田,種植了許多高原植物用以觀測。


來自蘭州大學的青年師生,每天早早起床吃完飯,便一起出去架設實驗設備。


每個天氣晴好的中午,都能看到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碩士生周天祺在陽光下工作。她說:「觀測土壤微生物、植物二氧化碳與甲烷通量,必須在陽光直射下進行。趕上天氣不好,就只能回到站裡讀文獻。」


這幾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生開金磊幾乎每年都要來納木錯站。「在納木錯站,大家研究的東西不一樣,但是鑽研的勁頭值得彼此學習。」開金磊說。


為科研人員提供研究和生活保障


西藏納木錯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有湖泊、河流、冰川、凍土、季節積雪、溼地等豐富的自然地理要素,是科研工作者開展青藏高原相關研究的「天然實驗室」。


如今的納木錯站,不僅是一個「科研驛站」,也像一家青年旅社。每個房間能住6到8人,都採用上下鋪布局。今年24歲的納木錯站觀測主管達瓦扎西說,前些年,站裡還是一個房間兩張大床,隨著科考人員增加,只能更改設計以提高房屋的使用效率,「但是來這邊的年輕人沒有抱怨。這樣的布局,反而讓大家更容易交流溝通。」


納木錯站位置偏遠,日常運行並不容易。但無論在站人員多少,達瓦扎西都常年駐守於此,保障科研工作順利開展。達瓦扎西回憶,有時候主樓住滿了,研究人員只能擠在臨時板房裡。「那裡保暖差、居住條件也相對惡劣,但是大家也樂在其中。」達瓦扎西說。


納木錯的冬天尤其漫長。每年冬天,即使站裡人少,達瓦扎西的保障工作也沒有絲毫放鬆。王君波回憶,建站初期,一個團隊在納木錯主湖區測量採樣結束,返回時被困在湖中,同行的三人每人抱一根三腳架的鋼管,互相拍打,以免睡著,靠打火機發信號、二鍋頭禦寒,直至救援隊抵達……


如今,納木錯站已經能為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保障。站外冷風陣陣,站內卻暖意濃濃。結束了一天辛苦的工作,像陳浩、格桑、達瓦扎西一樣的年輕人,或整理數據,或學習文獻,或三兩圍坐在一起看電視、聊聊天。


門外,納木錯格外靜謐,星辰在天空和湖面上熠熠閃光。


來源:《 人民日報 》(第17版)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

相關焦點

  • 鑽巖芯、做觀測、搞研究,納木錯畔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穿越風雪...
    本報記者 徐馭堯攝核心閱讀位於拉薩當雄縣和那曲班戈縣境內的西藏納木錯自然保護區,是開展青藏高原相關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納木錯畔的年輕人,為獲取科研數據,不懼高寒缺氧;為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保障,不畏嚴冬風雪。「打到了!」
  • 穿越風雪 解碼天地無字書
    本報記者 徐馭堯攝核心閱讀位於拉薩當雄縣和那曲班戈縣境內的西藏納木錯自然保護區,是開展青藏高原相關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納木錯畔的年輕人,為獲取科研數據,不懼高寒缺氧;為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保障,不畏嚴冬風雪。「打到了!」
  • 班戈縣納木錯站達瓦扎西:穿越風雪 解碼天地無字書
    徐馭堯 攝核心閱讀位於拉薩當雄縣和那曲班戈縣境內的西藏納木錯自然保護區,是開展青藏高原相關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納木錯畔的年輕人,為獲取科研數據,不懼高寒缺氧;為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保障,不畏嚴冬風雪。「打到了!」
  • 穿越風雪 解碼天地無字書(保護區裡的年輕人(22))
    本報記者 徐馭堯攝核心閱讀位於拉薩當雄縣和那曲班戈縣境內的西藏納木錯自然保護區,是開展青藏高原相關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納木錯畔的年輕人,為獲取科研數據,不懼高寒缺氧;為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保障,不畏嚴冬風雪。「打到了!」
  • 長春這個「實驗室」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長
    這裡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齡只有35周歲,但他們已經在各自研究領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和成果。研究院現有45人,包括教授15人,長白山學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4人。研究院成立後,先後承擔4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吉林省重點科研專項等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超過100項;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SCI論文20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30餘項。
  • 強國年代文:科技強國,我為祖國搞科研,強推《我在八零搞科研》
    2:《我在八零搞科研[穿書]》作者:蘑菇魚(完結)一句話簡介:我為祖國搞科研簡介:女學神顧小滿穿成軍旅年代文中,成為幫助男主走出陰霾趕走心魔的行走的心靈雞湯路人甲。突然穿越怎麼辦?!顧小滿表示:當然是繼續搞科研了,我做了好久的實驗本來都能出數據了!——沉迷於學術,相信科技興國的女主穿越到平行世界裡的華國。[食用指南]1.女主沒有金手指但有金腦子。
  • 萬蕊雪:青年科研者應有雄心壯志去做有創新性的研究
    在論壇上,思客專訪了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萬蕊雪,就什麼是剪接體結構研究、科學研究與諾貝爾獎的關係、當代青年科研人員的壓力等問題展開探討,以下為專訪內容:萬蕊雪接受新華網思客專訪 陳振 攝「剪接體結構研究」是什麼,它能否避免疾病發生?
  • 搞科研不能是「冷板凳」 2020年將是中國科研史轉折點
    新冠疫情多少影響了就業,考研裡的很多年輕人都動起了繼續深造,甚至搞科研的念頭。爭做學霸是好事,但走這條路真的要「三思」。因為搞科研真的難,難,難!讓「冷板凳」熱起來許多人都應該聽過「摩爾定律」,指的是「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在大約每經過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用以說明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之快。
  • 雷紅帥:廣大青年科研工作者應該具備高瞻遠矚的素質
    青年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青年人要有勤於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良好的溝通交流和團隊協作能力;要有勇於接受挑戰的魄力和永不言敗的意志力;最重要的一點,年輕人應該有家國情懷。」北京理工大學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雷紅帥在接受新華網記者採訪時說。雷紅帥與團隊一直從事輕質多功能材料與結構的力學設計方法、製造技術和性能評價相關研究工作。
  • 百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新華社杭州10月18日電(記者朱涵、王俊祿)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18日在浙江溫州召開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舉行,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其中10名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這百名獲獎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基礎研究、工程科技、科學普及、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 法國無字故事書「小毛毛」系列首次在中國推出
    法國無字故事書「小毛毛」系列首次在中國推出 2014-08-30 21:08:4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小毛毛無字故事書》系列叢書30日由接力出版社在京首發。  小毛毛其實是非人非動物的小怪物形象,他是一滴墨水滴到紙上濺出的靈感,全身黑色,頭像《龍貓》裡的小煤球,鼻頭紅紅的,穿綠衣服,背個紅書包,非常可愛,小毛毛的書包就像《哆啦A夢》裡機器貓的兜子,總是能掏出意想不到的東西,在危急時刻發揮大作用。
  • 【我對兩會說】青年科研工作者籍曉雲:讓科學家成為更受尊敬的職業
    2005年她從清華大學本科畢業後選擇出國留學,2016年回國後,紮根南京大學從事結構生物學方面的研究。   談到自己的研究方向,籍曉雲這樣說:「我主要做的是跟HIV有關的,也就是愛滋病病毒感染過程當中,人體內有一些抗擊愛滋病病毒的免疫性的蛋白質,它們長得什麼樣子?
  • 「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得主谷林:科學家最大的成就是思想的延續
    【解說】在日前舉行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41歲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谷林獲得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這一獎項主要表彰在基礎研究、工程科技、科學普及、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為提升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國際影響力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傑出青年科技工作者。近日,谷林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獎項對於他而言是肯定,更是鞭策。
  • 孩子3歲前,比起有字的繪本,「無字書」更容易激發孩子潛能
    但是相信家長給孩子看的肯定都是「有字書」。可能是英文也有可能是中文,有可能文字佔的比重多,也有可能佔得比重少。但是其實比起「有字書」,「無字書」更能激發孩子的各項潛能。「無字書」也叫做情景書,書中沒有一句話,都是圖案。
  • 9位女科學家獲2015年「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從宇宙空間的物理探索,到神經細胞的基礎研究,從量子計算、利用流星餘跡通訊,到情緒解碼以及癌症的攻克與治療——她們滿懷對科學的執著與信仰,依靠科學的力量讓世界更美。 據悉,本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評審委員會共由38位院士組成,中國科協榮譽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院士擔任主任。共有98個單位和17名專家提名有效候選人172位。
  • 科研人員解碼II型超新星多樣性
    近期,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副研究員張居甲及其合作者關於II型超新星多樣性起源的研究成果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學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發表。
  • 百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10名特別獎
    新華社杭州10月18日電(記者朱涵、王俊祿)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18日在浙江溫州召開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舉行,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其中10名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這百名獲獎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基礎研究、工程科技、科學普及、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 滄海桑田無字書——臨海國家地質公園探秘--中國數字科技館
    滄海桑田無字書——臨海國家地質公園探秘2017-05-08 15:22:00
  • 古人說得神乎其神的無字天書原來是指它
    在我國一直有「無字天書」這一傳說,得之即可參悟出天之奧義,預知未來,可以改變歷史發展的軌跡得以號令天下等等的功能。從而使從古至今很多人都在追逐和尋找著它,但是從來都沒有人能找到。難道「無字天書」這本神奇的書籍真的是傳說嗎?在現實根本就沒有出現過?答案肯定不是的。
  • 悟透這兩個字,你就打開了無字天書的鑰匙?
    無字天書怎麼解釋?說到無字天書,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會想到空無,也會說是萬物的縮影,無論執著於空或執著於有,都還沒進入無字天書的真相。今天就來說說無字天書。歷史有記載,鬼谷子曾得到無字天書的真傳,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鬼谷子一書,是其後來弟子及門人所編著,其核心講的都是天地人三才所運轉的規律。也有說河圖洛書本身也可以稱之為無字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