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風雪 解碼天地無字書(保護區裡的年輕人(22))

2020-11-30 金臺資訊

中科院納木錯站。 本報記者 徐馭堯攝

納木錯站觀測主管達瓦扎西在取樣。 本報記者 徐馭堯攝

核心閱讀

位於拉薩當雄縣和那曲班戈縣境內的西藏納木錯自然保護區,是開展青藏高原相關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納木錯畔的年輕人,為獲取科研數據,不懼高寒缺氧;為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保障,不畏嚴冬風雪。

「打到了!」鑽孔深度達到153.44米、獲取長度為144.79米的巖芯,勝利的歡呼聲迴響在海拔4700多米的納木錯湖面上——8月3日,中國科學家終於在納木錯成功獲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現在,80後、90後已經成為野外科考的重要力量。」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納木錯站站長王君波說。為了獲取這個創造歷史的巖芯,參與納木錯鑽探項目的科考隊員們,今年大多已經在中科院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下稱「納木錯站」)工作了近兩個月。

頂風搭建鑽探平臺

「返青的草原沐月光,漣漪的湖上水微蕩。魚鷗成群睡入夢鄉,犬吠寂寥誰在徜徉?」在難眠的夜晚裡,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後陳浩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來到納木錯,「能清晰感受到血管在鼓脹、跳動,思維明顯變慢,晚上輾轉難眠,只好寫詩來緩解痛苦。」陳浩說。

4年前,陳浩所在團隊的主要工作,是調查納木錯湖底沉積物的地質結構,為巖芯鑽探做前期研究。2019年,受制於天氣等不利因素,巖芯鑽探工作最終在鑽取20米巖芯後被迫暫停。今年5月,陳浩隨研究團隊再次上湖。

湖上鑽探巖芯的難度很大。據納木錯鑽探項目工作人員介紹,經過兩年摸索,我國科研人員終於自主設計出面積81平方米的大型鑽探平臺。「碼頭到湖中心距離較遠,直線距離25公裡。我們要先把鑽探平臺推到距離湖中心7公裡的一處島嶼靠泊,第二天再推到湖中心。」陳浩回憶。

實際操作過程十分驚險。一次,橡皮船突然發生動力故障,無法掛擋,浪頭不時湧上船幫,大家的衣服很快被打溼。陳浩急忙電話聯繫另一艘返航船隻,尋求救援。前來救援的船隻吃水淺、臺面高、船速慢,雖然兩隻船相距不遠,但足足半個多小時後,陳浩一行人才得救。「在風浪中,每一分鐘都漫長焦灼。」陳浩說。

「研究的東西不一樣,但是鑽研的勁頭值得彼此學習」

「過了驚險時刻,接下來,便是日復一日的科研探索。」鑽探平臺在湖中心固定完畢後,陳浩就開始每天上湖、採樣和分析。

暑假,冷清的納木錯站熱鬧起來。最熱鬧的時候,有四五十人同時在站裡。很多高校院所的師生來到納木錯站,或駐紮幾日,或待兩三個月甚至大半年。每到飯點,來自天南海北的年輕人三三兩兩,交流著近期的科研收穫。

格桑,西藏大學生態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他在納木錯附近有一塊試驗田,種植了許多高原植物用以觀測。

來自蘭州大學的青年師生,每天早早起床吃完飯,便一起出去架設實驗設備。

每個天氣晴好的中午,都能看到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碩士生周天祺在陽光下工作。她說:「觀測土壤微生物、植物二氧化碳與甲烷通量,必須在陽光直射下進行。趕上天氣不好,就只能回到站裡讀文獻。」

這幾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生開金磊幾乎每年都要來納木錯站。「在納木錯站,大家研究的東西不一樣,但是鑽研的勁頭值得彼此學習。」開金磊說。

為科研人員提供研究和生活保障

西藏納木錯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有湖泊、河流、冰川、凍土、季節積雪、溼地等豐富的自然地理要素,是科研工作者開展青藏高原相關研究的「天然實驗室」。

如今的納木錯站,不僅是一個「科研驛站」,也像一家青年旅社。每個房間能住6到8人,都採用上下鋪布局。今年24歲的納木錯站觀測主管達瓦扎西說,前些年,站裡還是一個房間兩張大床,隨著科考人員增加,只能更改設計以提高房屋的使用效率,「但是來這邊的年輕人沒有抱怨。這樣的布局,反而讓大家更容易交流溝通。」

納木錯站位置偏遠,日常運行並不容易。但無論在站人員多少,達瓦扎西都常年駐守於此,保障科研工作順利開展。達瓦扎西回憶,有時候主樓住滿了,研究人員只能擠在臨時板房裡。「那裡保暖差、居住條件也相對惡劣,但是大家也樂在其中。」達瓦扎西說。

納木錯的冬天尤其漫長。每年冬天,即使站裡人少,達瓦扎西的保障工作也沒有絲毫放鬆。王君波回憶,建站初期,一個團隊在納木錯主湖區測量採樣結束,返回時被困在湖中,同行的三人每人抱一根三腳架的鋼管,互相拍打,以免睡著,靠打火機發信號、二鍋頭禦寒,直至救援隊抵達……

如今,納木錯站已經能為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保障。站外冷風陣陣,站內卻暖意濃濃。結束了一天辛苦的工作,像陳浩、格桑、達瓦扎西一樣的年輕人,或整理數據,或學習文獻,或三兩圍坐在一起看電視、聊聊天。

門外,納木錯格外靜謐,星辰在天空和湖面上熠熠閃光。

相關焦點

  • 穿越風雪 解碼天地無字書
    納木錯畔的年輕人,為獲取科研數據,不懼高寒缺氧;為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保障,不畏嚴冬風雪。「打到了!」鑽孔深度達到153.44米、獲取長度為144.79米的巖芯,勝利的歡呼聲迴響在海拔4700多米的納木錯湖面上——8月3日,中國科學家終於在納木錯成功獲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現在,80後、90後已經成為野外科考的重要力量。」
  • 班戈縣納木錯站達瓦扎西:穿越風雪 解碼天地無字書
    納木錯畔的年輕人,為獲取科研數據,不懼高寒缺氧;為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保障,不畏嚴冬風雪。「打到了!」鑽孔深度達到153.44米、獲取長度為144.79米的巖芯,勝利的歡呼聲迴響在海拔4700多米的納木錯湖面上——8月3日,中國科學家終於在納木錯成功獲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現在,80後、90後已經成為野外科考的重要力量。」
  • 鑽巖芯、做觀測、搞研究,納木錯畔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穿越風雪 解碼天地無字書
    納木錯畔的年輕人,為獲取科研數據,不懼高寒缺氧;為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保障,不畏嚴冬風雪。「打到了!」鑽孔深度達到153.44米、獲取長度為144.79米的巖芯,勝利的歡呼聲迴響在海拔4700多米的納木錯湖面上——8月3日,中國科學家終於在納木錯成功獲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 這裡,藏著一個盛放的秋天(視頻)
    :楊子建) 這裡,藏著一個盛放的秋天。在位於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的烏旦塔拉五角楓森林公園,漫山遍野的五角楓在秋天的暖陽裡綻放出一年中最美的芳華,那如霞落坡、如火騰躍的紅葉將山林裡、天地間染成一片錦繡,美了科爾沁大地、醉了四方遊人。
  • 本科生科研指南(28):穿越黑障
    類似地,神州七號載人飛船也在返回途中碰到過「黑障」區(注四)。當飛行器穿越「黑障」區時,因其所處的外部環境極其惡劣,存在著很強的事故隱患。例如,1971年6月30日,前蘇聯聯盟11號宇宙飛船返回艙再入大氣層時,因壓力閥門密封性能在分離時被破壞,艙內壓力急劇降低導致三名太空人死亡,教訓慘痛。
  • 跟著岑參去西域(18):交河、高昌(吐魯番)
    (當時稱交河郡)。第一次西行到達安西都護府所在地龜茲(今新疆庫車),第二次西行到達北庭都護府所在地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庭鄉)。「陰陽炭」即指由陰陽二氣結合的熔鑄萬物的原動力,語出西漢賈誼《鵩鳥賦》:「天地為爐兮,造化為之;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造化」指自然界的創造者,亦指自然。這首詩有可能作於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初冬,岑參第二次西域行前往北庭都護府經過火焰山之時。
  • 《資陽市志(1998—2015)》《遂寧年鑑(2020)》《阿壩州年鑑(2020)》出版發行
    《資陽市志(1998—2015)》出版發行2020年12月1日,資陽市委黨史研究室(資陽市地方志編纂中心)組織編纂的《資陽市志(1998—2015)》由中國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書編修歷時5年半,是資陽設地建市以來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市級志書,也是全市二輪修志「收官」之作。
  • 一文讀懂量(xiang)子(ai)糾(xiang)纏(sha)
    那麼兩個蛋糕的總狀態就有4種,它們分別是(方,方)(方,圓)(圓,方)(圓,圓)。下面兩個表格給出了在四個狀態中找到某一個狀態的概率。當然,蛋糕並不能算是量子系統,但是量子系統之間的糾纏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比方說發生在兩個粒子碰撞後的一段時間裡。實際上,不糾纏的(相互獨立的)狀態非常少,因為一旦系統之間具有互相作用,相互作用就會在它們之間產生關聯。考慮一個分子。它由兩個子系統:電子和原子核構成。一個分子的最低能量狀態(這種狀態是最常見的)是電子和原子核高度糾纏的狀態,這些粒子不可能是獨立的。
  • 中國無人機競速公開賽(阜新站)落幕
    本報阜新10月22日電 (記者劉洪超)為期3天的2020年中國無人機競速公開賽(阜新站)暨遼寧省第五屆飛行者大會於21日在海州智能無人系統產業基地圓滿落下帷幕。本次比賽的參賽人員以職業選手為主,賽事分為資格賽、預賽、半決賽、排位賽、冠軍賽等階段。此次比賽在充分體現無人機科技、速度以及操作技巧的同時,也為觀眾提供了獨特的觀賞視角。
  • 大統一理論(五)
    空間本質奧秘的揭示(五)眾所周知,無論怎樣給光子加速,光子的速度都不會超過其運動速度的最大值每秒30萬公裡。但遇到了給它加速情況之後,光子的運動形式會出現怎樣的改變呢?從圖22中可以看到,藍色的跟紅色的圓弧虛線在層層相切時,完全是有序有規律的。從左到右是直徑最大的最外層的紅色大圓弧,跟藍色直徑最小的最裡層的小圓弧的虛線相切。然後隨著紅色虛線圓弧直徑依次有序減小,再跟直徑依次有序增大的藍色虛線圓弧逐一相切。直到最裡層最小直徑的紅色圓弧虛線,跟直徑最大的最外層的藍色大圓弧虛線相切為止。
  • 我的太陽系形成——(三)(3)旋轉宇宙眾多觀測證據
    (一)非常奇葩的星系碰撞旋轉宇宙模型理論就是天體碰撞的理論,在旋轉宇宙模型理論裡宇宙就從來沒有過均勻物質分布在旋轉宇宙發生大爆炸之後,宇宙中充滿的是在爆炸中沒有被摧毀的殘餘星系、各種天體、各種氣體、石塊、冰塊等等,有了這些物質基礎,就很難避免由於引力,宇宙物質間的相互碰撞,可以這樣理解,旋轉宇宙的發展歷史就是各種天體的碰撞歷史
  • 聊聊"骨骼"(五)
    有機物就是我們身體能自己合成的,無機物自己合成不了,主要指礦物質(鈣和磷酸鹽),很像維生素,只能通過飲食或補充劑來攝取。有機物主要是膠原蛋白。骨骼也一樣,為了能更好地將鈣磷晶體固定在膠原蛋白上,建造骨骼的細胞會分泌富於粘性的蛋白質,骨鈣蛋白(骨鈣素)和骨橋蛋白,它們具有將骨礦晶體緊緊黏在膠原蛋白上的作用。這些蛋白的量不多,但對於骨骼的強度非常重要。一堵牆你用力也推不倒是因為磚被粘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整體,但同樣只是單純碼放摞在一起的磚輕輕一碰就會坍塌了。
  • 中國地理(10)——氣候(3)
    氣候(3)——認識氣候特徵 利用氣候資源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具有複雜多樣和季風氣候顯著兩個主要特徵。②降水集中在夏季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使農作物、樹木、牧草在生長旺盛的季節裡,得到了充足的水份和熱量。③受夏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夏季普遍高溫,南北溫差小,使得喜溫農作物(如水稻)在我國緯度較高的東北地區也可種植。註:摘自:《北鬥地圖——區域地理》
  • 仰望星空,星辰大海裡創造未來(8)
    通過上一節,(7節)我們了解到:物質體的明確堅強的物質體表面並不是物質體最外部疆界。(這裡有很多突破性的思考以後我再給各位慢慢展開。)在我們認識的物質體外部,被我們認為虛空的部分還存在著與物質體有著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磁場。特別是距離物質體表面越近的空間,它與物質聯動相關性越強。
  • 中土世界神奇的動物(二)
    但我決不會在此了結,像只落在陷阱裡的老獾般被俘。」駱駝(Camels),是一種生活在中洲南方(哈拉德)沙漠地區的偶蹄目動物,顯著特徵是在背部貯存被稱為「駝峰」的脂肪。另一首霍比特人詩歌《月仙睡得太晚》裡,出現了一隻愛喝酒、會拉小提琴的貓。比爾博·巴金斯給咕嚕出的謎語中,有一則提到了貓。[3]躍馬客棧的馬夫鮑勃也養了一隻貓。在諾姆語(辛達語在早期設定中的前身)中,miog意為「貓」,miaug或miog意為「公貓」,miaulin意為「母貓」。在昆雅語中,tis意為「小貓」。
  • 動物的生命通道:埃庫杜克(Ekoduk)(2)
    愛沙尼亞由於成本高昂而放棄了生態通道的建設:道路部門批准了在塔林-塔爾圖高速公路上過馬路穿越野生動物的特殊通道。帶有安裝了運動傳感器的警告系統。
  • 海報裡的航空安全(2)
    防止蠢事(1988)這幅宣傳畫強調的仍然是千萬不要給飛機加錯油。在這些區域完全有保證你安全的空間,但是你要足夠聰明地裡用它。倒車注意引導(1991)在機場區域行車,特別是倒車時一定要安排好引導指揮,防止出現碰撞和意外
  • 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
    在那裡他短暫地保持了發現世界最長無線電波(2英裡)的紀錄,後來跟隨發現電子的湯姆孫(J.J. Thomson)做研究。在研究物質放射性期間,他創造了術語:α(阿爾法)和β(貝塔)射線,又經測定發現β射線是速度快、穿透力強的電子。在1898年,盧瑟福被指派擔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物理系主任,在那裡的工作使他獲得了19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核酸與核苷酸(一)
    核酸是由核苷酸縮合而成的大分子,大小差異懸殊:較小的MicroRNA只有22個鹼基,分子量約7.2 kd;較大的如人類1號染色體DNA,含有2.5億鹼基對,分子量高達千億kd。核酸按分子中戊糖的種類分為DNA和RNA兩類,DNA主要集中在細胞核中,在線粒體和葉綠體中也有少量。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對病毒來說,或只含DNA,或只含RNA。
  •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量子物理科普書籍推薦)
    實驗室裡面靜悄悄地,赫茲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仿佛他的眼睛已經看見那無形的電磁波在空間穿越。銅環接受器突然顯得有點異樣,赫茲簡直忍不住要大叫一聲,他把自己的鼻子湊到銅環的前面,明明白白地看見似乎有微弱的火花在兩個銅球之間的空氣裡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