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解碼II型超新星多樣性

2020-09-13 中科院之聲

近期,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副研究員張居甲及其合作者關於II型超新星多樣性起源的研究成果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學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發表。該文章利用相互作用模型解釋II型超新星多樣性起源,是研究II型超新星爆發機制以及宇宙學應用的重要一環。

II型超新星是繼Ia型超新星之後又一優質的宇宙學測距工具,有望將超新星測距範圍擴展到更早期宇宙,從而揭示宇宙演化的歷史。根據光變曲線輪廓,傳統上II型超新星分成光變曲線呈現出平臺特徵的IIP型以及光變曲線在星等尺度上線性下降的IIL型。然而,這兩種II型超新星的起源尚存爭議。通常認為的富氫殼層電離複合模型可以解釋IIP型超新星的光度平臺以及光度斷崖式跌落,但不能很好地解釋IIL型超新星相對更高的光度,以及同樣可能出現的光度斷崖式跌落。

張居甲等人通過超新星SN 2018zd監測,發現該超新星爆炸前有過劇烈的星風損失過程,從而在距離恆星中心2000個太陽半徑的位置形成了總量約為0.18個太陽質量的激波以及拋射物質與星周物質發生相互作用,從而產生更高的光度。結合該超新星光譜和光度演化特徵,研究人員提出IIL型超新星來自早期具有強烈且短暫相互作用的IIP型超新星。由此可以解釋IIL型超新星更高的峰值光度、更快的光度下降率以及和IIP相似的光度斷崖式跌落。

該工作認為II型超新星爆炸極早期普遍存在相互作用,其強弱以及持續時間的長短是導致II型超新星觀測多樣性的主要因素。進一步提出早期相互作用是造成II型超新星光度-速度關係彌散的主要來源,指出了提高II型超新星宇宙學測距精度的方向。

由於觀測不夠及時,以前往往沒有捕捉到爆炸初始時刻的關鍵信息,從而對II型超新星分類產生誤解。得益於麗江2.4米望遠鏡(LJT)靈活、高效的時間分配策略,能夠在SN 2018zd發現後幾個小時內開展光譜和測光觀測,從而捕獲到早期關鍵信息。通過LJT優秀的暗場探測能力,科學家獲得了該超新星長達456天的演化軌跡,結合全球聯測,揭示出爆炸背後的秘密,解碼II型超新星多樣性起源。

該工作利用了麗江2.4米望遠鏡、興隆2.16米望遠鏡、清華-國臺80釐米望遠鏡、Konkoly 1米望遠鏡、Apache Point 3.5米望遠鏡以及Keck-I 10米望遠鏡等設備,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雲南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等的支持。

SN 2018zd及其宿主星系NGC 2146 UBV三色成像(數據來自麗江2.4米望遠鏡)

來源: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

相關焦點

  • 雲南天文臺等解碼II型超新星多樣性
    近期,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副研究員張居甲及其合作者關於II型超新星多樣性起源的研究成果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學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發表。
  • 發現一顆不尋常的II型超新星,距離不是很遠,才3300萬光年!
    作為DLT40研究的一部分,天文學家現在在NGC1068星系中發現了一顆不尋常的II型超新星。新探測到的事件,編號為SN 2018ivc,呈現出快速變化的光曲線,這在這種類型的恆星爆炸中是不常見的,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II型超新星(SNE)是大質量恆星(質量高於8.0太陽質量)快速坍塌和劇烈爆炸的結果。
  • 2020.9.8 星期二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科研進展1、福建物構所無金屬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2、聲學所提出基於分步反演的近井壁地層波速徑向層析成像方法3、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硝酸鹽氣溶膠生成機制及來源的同位素證據4、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發光真菌
  • 海內外90多位科研人員"解讀"亞洲人群遺傳多樣性
    這項研究由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泛亞SNP計劃協作組的90多位科研人員共同完成。這些科研人員來自於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美國等11個國家和地區。中科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教授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計算生物學所徐書華副研究員是該項研究成果的共同通訊作者。
  • 發現一顆不尋常的II型超新星,距離不是特別遠,才3300萬光年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作為DLT40研究的一部分,天文學家現在在NGC1068星系中發現了一顆不尋常的II型超新星。新探測到的事件,編號為SN 2018ivc,呈現出快速變化的光曲線,這在這種類型的恆星爆炸中是不常見的,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II型超新星(SNE)是大質量恆星(質量高於8.0太陽質量)快速坍塌和劇烈爆炸的結果。
  • 超新星前兆
    紅色超巨星參宿四(Betelgeuse)註定要在超新星爆炸中結束生命。一些天文學家認為突然變暗可能是超新星爆發前的事件。該恆星相對較近,大約相距725光年,這意味著變暗將在1300年左右發生。但是現在它的光才剛剛到達地球。
  • 超新星前兆
    紅色超巨星參宿四(Betelgeuse)註定要在超新星爆炸中結束生命。一些天文學家認為突然變暗可能是超新星爆發前的事件。該恆星相對較近,大約相距725光年,這意味著變暗將在1300年左右發生。但是現在它的光才剛剛到達地球。
  • 研究人員用X射線講究富含鈣的超新星
    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富含鈣的超新星,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恆星爆炸,以至於天體物理學家們難以找到並研究它們。由於罕見,這種類型超新星的性質和產生鈣的機制一直是個謎。來自西北大學的研究團隊可能揭開了這些神秘事件的真面目。首次用X射線成像技術研究了一個富含鈣的超新星。X射線成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視角,了解這顆恆星在其生命的最後一個月以及最終爆炸的過程。
  •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製造出模擬超新星的衝擊波
    當恆星爆炸成超新星時,它們會在其周圍的等離子體中產生衝擊波。科學家們說,這些衝擊波非常強大,它們可以作為粒子加速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將稱為宇宙射線的粒子流噴射到宇宙中。科學的一個謎團是超新星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 【新華網】科研人員從琥珀中發現兩蜘蛛新科
    【新華網】科研人員從琥珀中發現兩蜘蛛新科 2020-11-26 新華網 莊北寧 【字體:,科研人員從緬甸克欽琥珀中發現兩個蜘蛛新物種鋸氈蛛和扁巨蛛,並基於新物種建立兩個新科,研究結果已在學術期刊《動物分類學報》英文版發表。
  • 西北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寒武紀生物群
    西北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寒武紀生物群 2019-03-27 16:48:25來源:光明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谷夢溪
  • 獨特的超新星爆炸
    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顆超新星,它可以幫助揭示該恆星所屬的超新星群的起源。距地球一億光年,一個不尋常的超新星正在爆炸。但是研究小組知道,由Ia型超新星產生的光在爆炸過程中產生的鎳放射性衰變的作用下,會在數周內上升或下降,這種類型的超新星會隨著鎳的暴露程度增加而變得更亮,然後隨著超新星的冷卻和鎳的分解而逐漸淡化為鈷和鐵。
  • 科研人員在西藏發現4個中國新記錄種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中新網昆明1月12日電 (記者 胡遠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2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科研人員在西藏發現須彌四帶芹、巴洛特櫟等4個中國新記錄種,和翼葉稜子芹、線葉球蘭等24個西藏新記錄種。圖為分布於西藏的4個中國新記錄種。
  • 德國研究人員解碼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結構
    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刊登德國研究人員的論文說,他們解碼了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的三維結構,並在此基礎上研發出一種能阻斷該蛋白酶功能的化合物,有望用於研發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藥物。德國呂貝克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說,一種名為Mpro的蛋白酶是新冠病毒中的主要蛋白酶,它在病毒複製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他們運用高強度X射線,解碼了這種蛋白酶的三維結構。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測試了一系列化合物對這種蛋白酶的作用,結果發現代號13b的化合物能有效阻斷該蛋白酶的功能。
  • 科研人員從琥珀中發現兩蜘蛛新科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了解到,科研人員從緬甸克欽琥珀中發現兩個蜘蛛新物種鋸氈蛛和扁巨蛛,並基於新物種建立兩個新科,研究結果已在學術期刊《動物分類學報》英文版發表。據了解,白堊紀是陸地生態系統進化的重要地質時期,也是蜘蛛進化的重要階段。緬甸克欽琥珀蘊含大量保存完好的晚白堊紀無脊椎動物,包括多種多樣的蜘蛛種群。
  • 超新星是否在3.6億年前導致了地球的大滅絕?
    化石記載了在大約30萬年前的泥盆紀,生物的多樣性大量下降,這也被稱為「魚世紀」,是由於魚的多樣性。因此,泥盆紀的消失可能參與了幾起詭異事件,或者是兩起或更多的距離相近的超新星爆炸。來自Fields實驗室的另一名畢業生,研究合著作者JesseMiller說道:「大質量恆星通常與其它大質量恆星成團出現,在第一次爆炸發生後不久可能出現其它超新星的誕生。」研究人員提出一種方法來驗證他們的假設:尋找泥盆紀晚期巖石與化石中的放射性同位素鈽-244和釤-146。(同位素指同一化學元素的原子核中中子數不同。)
  • 2018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所科研助理招聘1人公告...
    根據工作需要,按照公開招聘、考核、擇優錄用的原則,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所進化基因組學實驗室擬招聘科研助理1名。現將有關事宜公告如下:一、崗位職責1.協助實驗室項目申請與結題、技術資料以及其它文案的匯總、整理和更新;2.耗材與設備的購置與管理,報銷入庫,各種財務出帳與入帳以及定期核帳;3.與實驗室外部人員或來訪人員溝通聯絡。
  • 科研人員再次在墨脫拍到棕頸犀鳥
    2019年冬季鳥類監測中,科研人員在我區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墨脫縣布窮湖附近再次拍攝到了棕頸犀鳥。棕頸犀鳥獨特的育雛方式和生活習性是怎樣的呢?請跟隨記者的腳步進一步了解它們。近年來,我區不斷加強鳥類監測與保護。在這個過程中,科研人員也有了不小的收穫。其中,以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為例,科研人員們自2016年以來,在我區陸續發現了彩䴉、印度池鷺、灰椋鳥、藍翡翠和小黑背銀鷗等鳥類分布。
  • 中國科研人員領銜團隊在緬甸發現淡水蟹和魚類新種
    新華社仰光12月18日電(記者張東強 車宏亮)中國科研人員領銜團隊近日在國際專業期刊發表兩篇論文,分別介紹了在緬甸發現的德曼蟹屬淡水蟹和南鰍屬魚類的新種。一篇在《甲殼動物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報告了在緬甸南部德林達依省發現的兩個淡水蟹新種,被分別命名為劉氏德曼蟹和萊厄亞德曼蟹。
  • 地球上的物種大滅絕或是超新星爆發所致
    研究人員表示,另一方面,超新星爆發會產生雙重衝擊。爆炸會立即使地球暴露在破壞性的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中。隨後,超新星碎片的爆炸衝擊著太陽系,使行星長期受到被超新星加速的宇宙射線的輻射,這對地球及其臭氧層的破壞可以持續10萬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