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巖芯、做觀測、搞研究,納木錯畔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穿越風雪...

2020-12-01 荊楚網

中科院納木錯站。

本報記者 徐馭堯攝

納木錯站觀測主管達瓦扎西在取樣。

本報記者 徐馭堯攝

核心閱讀

位於拉薩當雄縣和那曲班戈縣境內的西藏納木錯自然保護區,是開展青藏高原相關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納木錯畔的年輕人,為獲取科研數據,不懼高寒缺氧;為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保障,不畏嚴冬風雪。

「打到了!」鑽孔深度達到153.44米、獲取長度為144.79米的巖芯,勝利的歡呼聲迴響在海拔4700多米的納木錯湖面上——8月3日,中國科學家終於在納木錯成功獲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現在,80後、90後已經成為野外科考的重要力量。」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納木錯站站長王君波說。為了獲取這個創造歷史的巖芯,參與納木錯鑽探項目的科考隊員們,今年大多已經在中科院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下稱「納木錯站」)工作了近兩個月。

頂風搭建鑽探平臺

「返青的草原沐月光,漣漪的湖上水微蕩。魚鷗成群睡入夢鄉,犬吠寂寥誰在徜徉?」在難眠的夜晚裡,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後陳浩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來到納木錯,「能清晰感受到血管在鼓脹、跳動,思維明顯變慢,晚上輾轉難眠,只好寫詩來緩解痛苦。」陳浩說。

4年前,陳浩所在團隊的主要工作,是調查納木錯湖底沉積物的地質結構,為巖芯鑽探做前期研究。2019年,受制於天氣等不利因素,巖芯鑽探工作最終在鑽取20米巖芯後被迫暫停。今年5月,陳浩隨研究團隊再次上湖。

湖上鑽探巖芯的難度很大。據納木錯鑽探項目工作人員介紹,經過兩年摸索,我國科研人員終於自主設計出面積81平方米的大型鑽探平臺。「碼頭到湖中心距離較遠,直線距離25公裡。我們要先把鑽探平臺推到距離湖中心7公裡的一處島嶼靠泊,第二天再推到湖中心。」陳浩回憶。

實際操作過程十分驚險。一次,橡皮船突然發生動力故障,無法掛擋,浪頭不時湧上船幫,大家的衣服很快被打溼。陳浩急忙電話聯繫另一艘返航船隻,尋求救援。前來救援的船隻吃水淺、臺面高、船速慢,雖然兩隻船相距不遠,但足足半個多小時後,陳浩一行人才得救。「在風浪中,每一分鐘都漫長焦灼。」陳浩說。

「研究的東西不一樣,但是鑽研的勁頭值得彼此學習」

「過了驚險時刻,接下來,便是日復一日的科研探索。」鑽探平臺在湖中心固定完畢後,陳浩就開始每天上湖、採樣和分析。

暑假,冷清的納木錯站熱鬧起來。最熱鬧的時候,有四五十人同時在站裡。很多高校院所的師生來到納木錯站,或駐紮幾日,或待兩三個月甚至大半年。每到飯點,來自天南海北的年輕人三三兩兩,交流著近期的科研收穫。

格桑,西藏大學生態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他在納木錯附近有一塊試驗田,種植了許多高原植物用以觀測。

來自蘭州大學的青年師生,每天早早起床吃完飯,便一起出去架設實驗設備。

每個天氣晴好的中午,都能看到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碩士生周天祺在陽光下工作。她說:「觀測土壤微生物、植物二氧化碳與甲烷通量,必須在陽光直射下進行。趕上天氣不好,就只能回到站裡讀文獻。」

這幾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生開金磊幾乎每年都要來納木錯站。「在納木錯站,大家研究的東西不一樣,但是鑽研的勁頭值得彼此學習。」開金磊說。

為科研人員提供研究和生活保障

西藏納木錯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有湖泊、河流、冰川、凍土、季節積雪、溼地等豐富的自然地理要素,是科研工作者開展青藏高原相關研究的「天然實驗室」。

如今的納木錯站,不僅是一個「科研驛站」,也像一家青年旅社。每個房間能住6到8人,都採用上下鋪布局。今年24歲的納木錯站觀測主管達瓦扎西說,前些年,站裡還是一個房間兩張大床,隨著科考人員增加,只能更改設計以提高房屋的使用效率,「但是來這邊的年輕人沒有抱怨。這樣的布局,反而讓大家更容易交流溝通。」

納木錯站位置偏遠,日常運行並不容易。但無論在站人員多少,達瓦扎西都常年駐守於此,保障科研工作順利開展。達瓦扎西回憶,有時候主樓住滿了,研究人員只能擠在臨時板房裡。「那裡保暖差、居住條件也相對惡劣,但是大家也樂在其中。」達瓦扎西說。

納木錯的冬天尤其漫長。每年冬天,即使站裡人少,達瓦扎西的保障工作也沒有絲毫放鬆。王君波回憶,建站初期,一個團隊在納木錯主湖區測量採樣結束,返回時被困在湖中,同行的三人每人抱一根三腳架的鋼管,互相拍打,以免睡著,靠打火機發信號、二鍋頭禦寒,直至救援隊抵達……

如今,納木錯站已經能為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保障。站外冷風陣陣,站內卻暖意濃濃。結束了一天辛苦的工作,像陳浩、格桑、達瓦扎西一樣的年輕人,或整理數據,或學習文獻,或三兩圍坐在一起看電視、聊聊天。

門外,納木錯格外靜謐,星辰在天空和湖面上熠熠閃光。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30日 17 版)

相關焦點

  • 鑽巖芯、做觀測、搞研究,納木錯畔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穿越風雪 解碼天地無字書
    本報記者 徐馭堯攝位於拉薩當雄縣和那曲班戈縣境內的西藏納木錯自然保護區,是開展青藏高原相關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納木錯畔的年輕人,為獲取科研數據,不懼高寒缺氧;為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保障,不畏嚴冬風雪。「打到了!」
  • 穿越風雪 解碼天地無字書
    本報記者 徐馭堯攝核心閱讀位於拉薩當雄縣和那曲班戈縣境內的西藏納木錯自然保護區,是開展青藏高原相關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納木錯畔的年輕人,為獲取科研數據,不懼高寒缺氧;為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保障,不畏嚴冬風雪。「打到了!」
  • 班戈縣納木錯站達瓦扎西:穿越風雪 解碼天地無字書
    徐馭堯 攝核心閱讀位於拉薩當雄縣和那曲班戈縣境內的西藏納木錯自然保護區,是開展青藏高原相關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納木錯畔的年輕人,為獲取科研數據,不懼高寒缺氧;為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保障,不畏嚴冬風雪。「打到了!」
  • 穿越風雪 解碼天地無字書(保護區裡的年輕人(22))
    本報記者 徐馭堯攝核心閱讀位於拉薩當雄縣和那曲班戈縣境內的西藏納木錯自然保護區,是開展青藏高原相關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納木錯畔的年輕人,為獲取科研數據,不懼高寒缺氧;為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保障,不畏嚴冬風雪。「打到了!」
  • 長春這個「實驗室」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長
    這裡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齡只有35周歲,但他們已經在各自研究領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和成果。研究院現有45人,包括教授15人,長白山學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4人。研究院成立後,先後承擔4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吉林省重點科研專項等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超過100項;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SCI論文20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30餘項。
  • 萬蕊雪:青年科研者應有雄心壯志去做有創新性的研究
    在論壇上,思客專訪了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萬蕊雪,就什麼是剪接體結構研究、科學研究與諾貝爾獎的關係、當代青年科研人員的壓力等問題展開探討,以下為專訪內容:萬蕊雪接受新華網思客專訪 陳振 攝「剪接體結構研究」是什麼,它能否避免疾病發生?
  • 搞科研不能是「冷板凳」 2020年將是中國科研史轉折點
    新冠疫情多少影響了就業,考研裡的很多年輕人都動起了繼續深造,甚至搞科研的念頭。爭做學霸是好事,但走這條路真的要「三思」。因為搞科研真的難,難,難!讓「冷板凳」熱起來許多人都應該聽過「摩爾定律」,指的是「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在大約每經過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用以說明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之快。
  • 雷紅帥:廣大青年科研工作者應該具備高瞻遠矚的素質
    青年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青年人要有勤於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良好的溝通交流和團隊協作能力;要有勇於接受挑戰的魄力和永不言敗的意志力;最重要的一點,年輕人應該有家國情懷。」北京理工大學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雷紅帥在接受新華網記者採訪時說。雷紅帥與團隊一直從事輕質多功能材料與結構的力學設計方法、製造技術和性能評價相關研究工作。
  • 百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新華社杭州10月18日電(記者朱涵、王俊祿)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18日在浙江溫州召開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舉行,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其中10名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這百名獲獎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基礎研究、工程科技、科學普及、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 【我對兩會說】青年科研工作者籍曉雲:讓科學家成為更受尊敬的職業
    2005年她從清華大學本科畢業後選擇出國留學,2016年回國後,紮根南京大學從事結構生物學方面的研究。   談到自己的研究方向,籍曉雲這樣說:「我主要做的是跟HIV有關的,也就是愛滋病病毒感染過程當中,人體內有一些抗擊愛滋病病毒的免疫性的蛋白質,它們長得什麼樣子?
  • 強國年代文:科技強國,我為祖國搞科研,強推《我在八零搞科研》
    2:《我在八零搞科研[穿書]》作者:蘑菇魚(完結)一句話簡介:我為祖國搞科研簡介:女學神顧小滿穿成軍旅年代文中,成為幫助男主走出陰霾趕走心魔的行走的心靈雞湯路人甲。突然穿越怎麼辦?!顧小滿表示:當然是繼續搞科研了,我做了好久的實驗本來都能出數據了!——沉迷於學術,相信科技興國的女主穿越到平行世界裡的華國。[食用指南]1.女主沒有金手指但有金腦子。
  • 百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10名特別獎
    新華社杭州10月18日電(記者朱涵、王俊祿)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18日在浙江溫州召開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舉行,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其中10名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這百名獲獎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基礎研究、工程科技、科學普及、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 第二屆中國極地青年論壇在中國科大召開
    來自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極地研究中心、南京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等40多家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學生,以及自然資源部極地考察辦公室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負責極地科考的領導和相關負責人共
  • 1.5億元重獎50位青年科學家!可做科研也可還房貸
    屬於青年科學家的高光時刻又來了。11月14日,科學探索獎——這個專門面向青年科學家群體、獎金可以做科研也可以還房貸的科學大獎,如期而至。當天,2020年即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會場內紅毯、閃光燈、鮮花掌聲,莊重的儀式和高規格陣容給一個個年輕面孔以極大敬意。
  • 你怎麼證明你是搞科研的?
    之前小助理分享過Nature期刊配圖的只做思路和流程,很受大家歡迎,這次直接分享出3000張CNS封面級臨床與科研繪圖,供大家參考和學習,畫圖畫不好,真的不好意思說自己搞科研哇......歡迎關注公眾號啟帆醫學BioSCI, 創始人之一為留美海歸生物醫學博士,經過數年積累,匯聚了大批國內外頂級名校的教授、博士、博士後以及其他科研人員等強大人脈資源。我們專注於生物醫學研究、科研課題設計、SCI論文寫作等領域的知識梳理和心得分享,為廣大醫務工作者提供便利。
  • 搞科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搞科研科研技術的突破不是吹牛吹出來的,科學技術的突破需要千萬次的舉一反三問十萬個為什麼。再去研究試驗,打破砂鍋問到底發現問題的本質,刨根究底才可能發現規律,科學探索的路上容不得半點偷懶,科學研究容不得投機取巧。
  • 科學網— 「好好搞科研,老百姓和國家都會重視你」
    2020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雲端舉行2020未來科學大獎授予將急性早期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癒率提升至90%的張亭棟、王振義,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領域中作出奠基性和開創性貢獻的彭實戈等人。 「在得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前,我對評獎這個事完全不知情。」
  • 東北風雪有多大?氣象工作者放探空氣球險被吹跑,外賣小哥開拖拉機...
    昨晚,黑龍江哈爾濱的氣象工作者在風雪中施放探空氣球。視頻中,大風把氣球被吹到變形,工作人員險些被吹跑了。成功施放後,探空氣球攜帶的儀器,將不斷監測到的氣象要素傳回地面。東北的風雪真的很大……今早,鐵路工人用火烤鐵軌進行除冰工作。
  • 青藏公路多年凍土科研團隊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簡稱中交一公院)三代凍土科研工作者,在生命禁區攻克高海拔低緯度多年凍土區修築公路工程的世界級難題,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們中的多人長期飽受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折磨,甚至有人長眠高原。40年風雪兼程,青藏公路多年凍土科研團隊用生命和智慧譜寫出一曲天路傳奇。
  • 青年科學家論壇報告徵集:5分鐘快速了解一個科研方向
    我相信,這個問題對於科學研究者,尤其是青年科學家很重要,因為它問的是:科學和科學研究的意義和目的。按部就班的做實驗,測試證明,甚至出論文成果…,其實並不難,難的是科研邏輯思路,idea,以及最難的是:你為什麼做這個研究?科學研究的目的與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