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番鴨再現申城 由於海洋汙染、人類幹擾或成近危物種

2021-01-13 手機鳳凰網

東方網2月8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剛剛過去的雙休日,觀鳥愛好者紛紛前往黃浦江外灘段觀賞一隻黑色的鴨子。那隻名為黑海番鴨的鴨子是第二次在申城被發現。記者獲悉,雖然黑海番鴨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中仍處在無危級別,但是海洋油汙、人類幹擾等因素已經使它們的數量有所下降,有可能會升為近危物種。

去年元旦首度在滬被發現

2月4日,兩名觀鳥愛好者在黃浦江外灘段江面發現一隻黑色鴨類,此鳥全身深褐色,喙的後半部分黃色。根據拍下的照片,查閱鳥類圖鑑後,觀鳥愛好者確定那隻鳥為黑海番鴨的幼年雄性個體。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工作人員薄順奇介紹,黑海番鴨去年1月1日第一次在上海被發現,由前來上海的一名瑞典資深觀鳥者彼得·薩爾門及夫人在吳淞炮臺灣溼地公園發現。

雖然此次是第二次發現黑海番鴨,但同樣吸引不少觀鳥者前往。

黑海番鴨或成近危物種

黑海番鴨繁殖於歐亞的泰加林及阿拉斯加,在中國非常罕見。它們是群居性海鴨。目前,雖然黑海番鴨的瀕危等級在IUCN的紅色名錄中仍處在無危級別,但海洋油汙、人類幹擾等因素已經使它們的數量有所下降,有可能會升為近危物種。

專業人士表示,黃浦江貫穿申城,連接長江口的河口溼地和澱山湖內陸溼地,是鳥類遷徙時的地形標識,因此很多鳥類會選擇將此作為辨識方向的依靠。去年冬季,就有觀鳥者在蘇州河口拍攝到了一組遷徙過路的花臉鴨。此外,遊隼、中華攀雀等鳥也都曾出現在黃浦江流域。

 新鳥出現未必證明環境好

統計顯示,上海地區的鳥種呈上升趨勢,從2000年的373種增加到現在的438種,其中52種是首次發現。對此,一些市民認為,這是上海環境變好的證明。不過專業人員客觀指出,新鳥的出現不完全是環境向好的指示。一些鳥類可能是遷徙途中迷路了,才來到上海,這些鳥被稱為「迷鳥」。還有一些鳥是逃逸鳥,即原來是人工飼養的,從籠子中逃脫到大自然,這些鳥通常是鳥販從國外或外地販運而來,到上海便成了新鳥種。此外,這些年觀鳥愛好者增多,野外觀鳥次數增加,也增加了新鳥被發現的機率。這些,都與環境變化沒有關係。

新聞連結]

去年黃浦江發現黑天鵝

2011年3月5日,兩隻不知道從哪裡飛來的黑天鵝,突然降臨在黃浦江江面上,並沿著江水往南遊去,引來眾多市民圍觀。由於始終沒有靠岸休息,這兩隻黑天鵝悠然自得了半個多小時後,又沿江向北遊去最後飛起,最終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據在濱江大道附近工作的市民介紹,兩隻黑天鵝有著長長的頸,紅色的額頭和嘴巴,飛起來時可以看到翅膀的前沿是白色,感覺像是一公一母。

相關焦點

  • 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兩種鰩魚成最瀕危海洋物種
    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兩種鰩魚成最瀕危海洋物種本次更新的名錄中共有16種鰩魚成為瀕危物種。其中,15種鰩魚為極危類別。像「犁頭鰩」的種群數量過去45年下降了80%。
  • 糧農組織:地中海和黑海鯊魚面臨滅絕危險
    在過去兩個世紀中,由於毫無節制的捕撈和獵殺,地中海和黑海中的鯊魚數量急劇下降,現已瀕臨滅絕的邊緣。這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的主要內容之一。糧農組織在3月14日發布的《地中海和黑海的軟骨魚類:狀態、生態和生物報告》中指出,過去200年來,地中海捕撈重量中鯊魚所佔的比例降低了97%以上,如果目前的捕撈狀況持續下去,鯊魚將面臨滅絕的危險。此外,據估算,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黑海海域鯊魚物種的捕撈量也下降了近一半。
  • 神秘嘉賓造訪滴水湖,竟是中國鳥類新物種
    每年冬天,臨港滴水湖畔都會吸引大批候鳥前來栖息越冬,也因此成了觀鳥愛好者們的打卡聖地。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兩種鰩魚成最瀕危海洋物種 本次更新的名錄中共有16種鰩魚成為瀕危物種。其中,15種鰩魚為極危類別。像「犁頭鰩」的種群數量過去45年下降了80%。近年來,該類物種的生育率一直處於較低水平,再加上人類活動的影響和威脅,使該物種生存處於瀕危邊緣。「要想拯救這些瀕危海洋物種,相關政府應該在加強物種保護、減少副漁獲物捕撈、建立海洋保護區、加強國際水產品貿易管制等方面採取措施。」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拯救委員會鯊魚保護項目負責人辛芬德費爾說。
  • 海洋汙染如何影響人類以及我們如何減輕海洋汙染?
    當化學品,顆粒和廢物進入海水時,就會發生海洋汙染。它也可能是由於魚類入侵物種的傳播以及噪音引起的。大多數海洋汙染來自通過非點源汙染在陸地上進行的活動。這種汙染包括船,化糞池,汽車和牲畜牧場等大型汙染源。海洋是生命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保持海洋儘可能清潔和健康很重要。海洋中提供了全世界超過70%的氧氣。
  • 青島膠州灣溼地成鳥類天堂,5種極危鳥類都能在這裡看到
    膠州灣溼地成鳥類天堂,5種極危鳥類都能在這裡看到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好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其中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既關係到生物安全、人民健康,同時也是生態環境的「風向標」。
  • 世界「極危」物種禾花雀來洛陽了
    8月20日央廣《新聞進行時》欄目播發新聞《河南洛陽孟津黃河溼地發現80餘只「極危」物種禾花雀》點擊收聽節目河南洛陽孟津黃河溼地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鳥類的天堂檢測部門日前在保護區發現了80多隻世界「極危」物種黃胸鵐
  • 莫爾道嘎邊境派出所救助一隻世界瀕危物種——斑臉海番鴨
    莫爾道嘎邊境派出所救助一隻世界瀕危物種——斑臉海番鴨 2020-11-23 16:42:40 呼倫貝爾日報
  • 花頭鸚鵡,一種雌雄都很漂亮的鸚鵡,如今已成為近危物種
    雌雄鳥頭部顏色有別:雄鳥為玫瑰紅,雌鳥呈灰藍色主要棲息於約1500米的森林地帶、次要林區和部份被開墾過的地區、乾燥以及潮溼的熱帶草原等地,以堅果、漿果、嫩枝芽、穀物、種子等為食由於該物種賴以生存的森林被大量採伐及人類捕捉,該物種經歷了數量快速下降的過程,因此被認為是近危物種。
  • 去年4隻今年1隻,「極危」青頭潛鴨再現雲南保山
    1月9日,雲南省保山市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在青華海監測到了1隻青頭潛鴨,連續兩年監測到這一世界極危鳥類。據悉,青頭潛鴨今年抵達青華海的時間較去年提前。青頭潛鴨 段紅蓮2021年1月9日攝於青華海青頭潛鴨由於棲息地喪失、人為幹擾等一系列因素,種群數量急劇下降,2012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CR)物種。2020年工作人員在青華海共監測到4隻青頭潛鴨,根據2020年全國青頭潛鴨越冬期同步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青頭潛鴨數量在1500隻左右。
  • 為什麼說海洋的汙染幾乎都是人類造成的?
    為什麼說海洋的汙染幾乎都是人類造成的?這不是一張普通的地圖,而是美國國家生態分析及合成中心繪製的一張觸目驚心的全球海洋汙染地圖。這張地圖顯示,全球41%的海域受到17種不同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這些活動包括海上採油、商業船運、人類活動導致的物種入侵、漁業捕撈、各種人為汙染等。將17項人類活動綜合起來,就得到了人為海洋危害的示意圖。示意圖顯示,人類活動的影響已遍及全球各處海域。毫無疑問,海洋的汙染幾乎都是人類造成的。
  • 番鴨是什麼鴨?番鴨有幾種?番鴨哪個品種好?
    番鴨到底是什麼鴨?番鴨又叫瘤頭鴨,洋鴨。在繁殖季節,公鴨能散發出濃烈的麝香氣味,所以又稱麝香鴨。番鴨是近幾年在農村興起的養殖項目,和一般家養鴨子同屬不同種,也叫做香鶉雁,麝香鴨,紅嘴雁。它具有體型大、生長迅速、耐粗飼、易肥育、肉質鮮美、產肝性能好等優點。番鴨按羽毛顏色可分為白色、黑色和黑白花色三種,少數呈銀灰色。
  • 海洋參考 |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生活在德國水族館的犁頭鰩。兩種鰩魚成最瀕危海洋物種本次更新的名錄中共有16種鰩魚成為瀕危物種。其中,15種鰩魚為極危類別。像「犁頭鰩」的種群數量過去45年下降了80%。
  • 環保科普|海洋生態環境基本特徵
    海洋生態系統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態系統,影響著全球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安全,人類生存及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均與海洋息息相關。海洋生態環境在支撐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海洋汙染(Marine Pollution)是海洋環境一個突出的問題。
  • 關注海洋汙染:莫讓海之汙成源之傷
    海洋汙染的積累過程較長,不易及時發現,形成汙染後危害性非常大,且治理難度大、時間長、費用高,很難徹底清除。聯合國去年12月發布報告稱,海洋垃圾已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影響沿海地區居民生活質量,每年造成經濟損失達130億美元,全球受海洋垃圾影響的海洋生物種群數量已增至817種。
  • 青海玉樹再現中華鬣羚,2020年還有哪些物種重現我國?
    中華鬣羚再現所以該物種的生存還是比較困難,而如今中華鬣羚變成了近危狀態,也是因為所以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影響非常大不是沒有道理的。無論是什麼生物,似乎從現有的科學報告都可以看到,都被人類波及到了,還好如今大多數國家都在實施保護,不然生物的消失可能更快。
  • 以老虎幼崽為食,如今已成近危物種
    並且由於他們從小就被母親老虎遺棄了,所以他們的性格中還含有對虎的憤恨。所以如果他們碰見了未成年的老虎崽子,他們一般都會毫不猶豫的吃掉。因此,根據民間的傳說,彪要比一般的動物更加的兇殘和勇猛,即便是與老虎和豹子相比,他們也可一爭高低。
  • 大熊貓作為動物界的頭號明星,是怎樣從瀕危物種變成易危物種的?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也是我們國家的象徵,這種天生黑白雙色的動物雖然屬於熊科Ursidae的物種,是戰力高強的猛獸,但由於它們外表呆萌可愛、行為憨態可掬,而且沒什麼作為熊科猛獸的覺悟和架子,所以受到了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它的一舉一動,都是教科書般的賣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