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2月8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剛剛過去的雙休日,觀鳥愛好者紛紛前往黃浦江外灘段觀賞一隻黑色的鴨子。那隻名為黑海番鴨的鴨子是第二次在申城被發現。記者獲悉,雖然黑海番鴨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中仍處在無危級別,但是海洋油汙、人類幹擾等因素已經使它們的數量有所下降,有可能會升為近危物種。
去年元旦首度在滬被發現
2月4日,兩名觀鳥愛好者在黃浦江外灘段江面發現一隻黑色鴨類,此鳥全身深褐色,喙的後半部分黃色。根據拍下的照片,查閱鳥類圖鑑後,觀鳥愛好者確定那隻鳥為黑海番鴨的幼年雄性個體。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工作人員薄順奇介紹,黑海番鴨去年1月1日第一次在上海被發現,由前來上海的一名瑞典資深觀鳥者彼得·薩爾門及夫人在吳淞炮臺灣溼地公園發現。
雖然此次是第二次發現黑海番鴨,但同樣吸引不少觀鳥者前往。
黑海番鴨或成近危物種
黑海番鴨繁殖於歐亞的泰加林及阿拉斯加,在中國非常罕見。它們是群居性海鴨。目前,雖然黑海番鴨的瀕危等級在IUCN的紅色名錄中仍處在無危級別,但海洋油汙、人類幹擾等因素已經使它們的數量有所下降,有可能會升為近危物種。
專業人士表示,黃浦江貫穿申城,連接長江口的河口溼地和澱山湖內陸溼地,是鳥類遷徙時的地形標識,因此很多鳥類會選擇將此作為辨識方向的依靠。去年冬季,就有觀鳥者在蘇州河口拍攝到了一組遷徙過路的花臉鴨。此外,遊隼、中華攀雀等鳥也都曾出現在黃浦江流域。
新鳥出現未必證明環境好
統計顯示,上海地區的鳥種呈上升趨勢,從2000年的373種增加到現在的438種,其中52種是首次發現。對此,一些市民認為,這是上海環境變好的證明。不過專業人員客觀指出,新鳥的出現不完全是環境向好的指示。一些鳥類可能是遷徙途中迷路了,才來到上海,這些鳥被稱為「迷鳥」。還有一些鳥是逃逸鳥,即原來是人工飼養的,從籠子中逃脫到大自然,這些鳥通常是鳥販從國外或外地販運而來,到上海便成了新鳥種。此外,這些年觀鳥愛好者增多,野外觀鳥次數增加,也增加了新鳥被發現的機率。這些,都與環境變化沒有關係。
新聞連結]
去年黃浦江發現黑天鵝
2011年3月5日,兩隻不知道從哪裡飛來的黑天鵝,突然降臨在黃浦江江面上,並沿著江水往南遊去,引來眾多市民圍觀。由於始終沒有靠岸休息,這兩隻黑天鵝悠然自得了半個多小時後,又沿江向北遊去最後飛起,最終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據在濱江大道附近工作的市民介紹,兩隻黑天鵝有著長長的頸,紅色的額頭和嘴巴,飛起來時可以看到翅膀的前沿是白色,感覺像是一公一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