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振蕩:誰先洞察到了物質效應的玄機?

2021-01-15 中國科學院

  1978年5月1日那一期的《物理評論D》(Physical Review D)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物質中的中微子振蕩》(Neutrino oscillations in matter)的論文,作者是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著名物理學家林肯·沃芬斯坦(Lincoln Wolfenstein),當時他已經55歲了。在這篇日後成為中微子物理學經典文獻之一的文章中,沃芬斯坦開門見山地指出:當討論中微子束流在物質中傳播時,必須考慮中微子與物質中的電子、質子和中子的向前相干散射效應,因為這類反應會改變中微子的真空振蕩行為。他特別強調,即便中微子沒有質量,它們在物質中傳播時也會發生振蕩,前提條件是中微子與物質的弱中性流相互作用存在非對角的項,可以將不同類型的中微子聯繫起來,從而導致味轉化效應。

Lincoln Wolfenstein 

Neutrino oscillations in matter

  眾所周知,電弱統一理論所預言的弱中性流過程是在1973年通過測量中微子與原子核的散射而被發現的。那之後這一新的相互作用形式成了理論和實驗研究的熱點課題。雖然標準的弱中性流相互作用對三種類型的中微子是一樣的,但是當時實驗尚未排除非標準的情況,因此對新物理孜孜以求的沃芬斯坦自然不肯放過非標準相互作用導致中微子在物質中發生振蕩的可能性,畢竟那時候誰都不清楚中微子是否真的具有靜止質量。

  但是沃芬斯坦這篇迄今為止已經被引用4500餘次的論文卻存在兩處令人感興趣的玄機。首先,他在論文的致謝部分感謝了義大利實驗物理學家艾米利奧·扎瓦緹尼(Emilio Zavattini)問了一個「正確的問題」(the right question)。這說明他的最初想法應該受到了扎瓦緹尼的問題的啟發。科學研究就是這樣,有時候一個好問題會帶來一個好想法。其次,他在參考文獻[8]處寫道,「我感謝丹尼爾·威勒博士指出帶電流相互作用項的重要性」(I am indebted to Dr. Daniel Wyler for pointing 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charged-current term)。而從正文中相應部分的討論可以看出,中微子與物質之間通過帶電流相互作用所發生的向前相干散射,才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標準的物質效應,即可以修改中微子的真空振蕩行為的效應。由此可見,沃芬斯坦這篇傳世之作從最初想法到關鍵內容,都受到了別人的啟發。

Daniel Wyler

  威勒何許人也?他是沃芬斯坦的博士研究生,當時剛獲得博士學位不久,後來成為瑞士蘇黎世大學的教授。按照常理,學生指出了導師所研究的課題的關鍵之處,兩人應該合作才是。但沃芬斯坦還是單獨完成了這篇代表其學術生涯最高水平的論文。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四篇引用率超過500次的論文,都是一個人完成的;而與學生或同事合作的論文,則似乎都沒有達到如此之高的影響力。這或許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他的科研性格。

  沃芬斯坦在芝加哥大學讀研究生時,他的老師中有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恩裡科•費米(Enrico Fermi)和瑪麗亞•哥珀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而他的博士論文導師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也是一位大物理學家。沃芬斯坦的同學之中後來出了四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楊振寧、歐文•張伯倫(Owen Chamberlain)和傑克•斯坦伯格(Jack Steinberger)。可想而知,沃芬斯坦在科研的道路上一定是那種追求卓越、努力證明自我的類型。雖然他最終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殊榮,但卻也因為對中微子物理學和CP對稱性破壞問題的重要貢獻而獲得了美國物理學會的櫻井獎(J.J. Sakurai Prize,1992年)和俄羅斯的布魯諾•龐緹科夫獎(Bruno Pontecorvo Prize,2006年),成為國際一流的理論物理學家。

  2004年,沃芬斯坦在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中寫道,「我覺得自己從所有的學生那裡學到的東西,與他們從我這裡學到的東西一樣多」(I think I have learned as much from all my students as they have learned from me)。這自然是導師的一種謙遜,而他的學生們也不一定都同意。比如巴裡•霍斯頓(Barry Holstein)就說過,他師從沃芬斯坦學習的不僅是物理學知識,而且還是一位科學家和世界公民的風範。

  從1978年到1985年,沃芬斯坦關於中微子振蕩與物質效應的論文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直到蘇聯(俄羅斯)物理學家斯坦尼斯拉夫•米赫耶夫(Stanislav Mikheyev)和阿列克謝•斯米爾諾夫(Alexei Smirnov)的那篇題為《中微子在物質中振蕩的共振放大效應以及太陽中微子的譜學》(Resonant amplification of neutrino oscillations in matter and solar neutrino spectroscopy)的論文問世。這篇論文發表在《蘇聯核物理學期刊》(Soviet Journal of Nuclear Physics)上,其中著重強調了沃芬斯坦所推導出來的有效中微子混合角在物質密度或中微子能量取合適的值時,會出現共振放大效應,從而導致強烈的味轉化——即一種類型的中微子在物質中明顯地轉化成另一種類型的中微子,儘管真空中的混合角很小。他們隨後分析了太陽的物質密度從中心到表面的變化以及中微子的能譜,確認上述共振放大效應總是可以自然而然地發生。

Stanislav Mikheyev & Alexei Smirnov

  平心而論,米赫耶夫和斯米爾諾夫的論文在理論層面上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因為其主要解析公式都來自沃芬斯坦的結果。但為什麼沃芬斯坦本人和其他美國的中微子專家們沒有關注到共振放大效應可以解決自1968年以來就懸而未決的太陽中微子失蹤之謎呢?這一點的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換句話說,共振是一種普遍的物理現象,任何人都可以從沃芬斯坦的混合角方程看出共振放大的可能性,但是機會卻在1985年留給了兩位蘇聯物理學家。1986年,諾貝爾獎得主漢斯•貝蒂(Hans Bethe)等人也發表文章探討太陽物質效應引起的中微子振蕩放大效應,於是以米赫耶夫、斯米爾諾夫和沃芬斯坦三人姓氏字頭命名的「MSW效應」稱為中微子物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

  2001年,亞瑟•麥克唐納(Arthur McDonald)領導的加拿大SNO合作組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觀測到了太陽中微子的味轉化效應,從而最終揭開了太陽中微子失蹤之謎的謎底。米赫耶夫和斯米爾諾夫也因此與沃芬斯坦分享了2006年度的布魯諾•龐緹科夫獎,而且二人還在2008年獲得了美國物理學會的櫻井獎。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幾類實驗所觀測到的太陽中微子振蕩行為主要處在真空振蕩主導(pp與Be-7中微子)和物質主導(B-8中微子)的兩個區域,而中間可能發生共振放大效應的區域還沒有被觸及。未來的太陽中微子實驗將會就MSW效應開展更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作者:邢志忠,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中微子振蕩的發現
    1968年,美國的戴維斯在一個廢舊金礦中觀測到了來自太陽的中微子。他採用了615噸四氯乙烯作為探測器。因為中微子幾乎不與物質反應,億萬個太陽中微子毫髮無損地穿過探測器。但偶爾也有例外,大約每4天會有一個中微子被捕獲,將一個氯原子變成放射性的氬原子。
  • 中微子振蕩小史:2002年,日美科學家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另一位知名的美國物理學家德雷爾 (Sidney Drell, 1926-) 也表示,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已經輝煌到了難以被放棄的程度。既然 「民意」 如此, 那我們就先考慮標準太陽模型出問題的可能性吧。 我們在第八節中提到過, 太陽核心核聚變反應的劇烈程度與太陽的核心溫度有著極為敏感的依賴性。
  • 中微子振蕩和質量的發現
    該發現改變了我們對物質最深處的運作的理解,這對我們如何看待整個宇宙至關重要。  這項發現打開了認識隱藏在世界中的中微子大門。繼光子粒子之後,中微子成為宇宙中最多的物質。對於中微子最深處秘密的發現將重塑我們目前對於宇宙的歷史、結構及未來命運的認識。
  • 【科技日報】大亞灣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精確測量其振蕩機率。8日下午2點,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中方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北京宣布了這一消息。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高能所原所長陳和生院士認為,大亞灣實驗發現的新中微子振蕩,是目前世界上最好、最精確的中微子振蕩測量結果,它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了方向。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
    2012年3月8日,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在北京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量到其振蕩機率,將對粒子物理研究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 何為中微子振蕩?為什麼說中微子有質量呢?
    ——約翰·巴赫    中微子難以捕捉、無處不在的性質,讓它博得了「幽靈粒子」的稱號,人們首次在核反應中發現中微子以後,一直認為其為0質量粒子,但後來太陽中微子的消失之謎,也稱為太陽中微子振蕩問題預示著標準模型預測的錯誤。今天我們就說下,何為中微子振蕩?為什麼說中微子有質量呢?
  • 暗物質的前世今生。洞察宇宙的身世,是人類智慧的驕傲
    有人說過:「洞察宇宙的身世,是人類智慧的驕傲。」但我想他說這話時,恐怕沒把宇宙間最大一股勢力考慮進去——這就是暗物質和暗能量。今天我們先說說神秘的暗物質。這些星體被稱為大質量緻密暈天體(MACHOs),現在的研究表明,MACHOs對星系的旋轉等暗物質效應確有貢獻,但比例微乎其微。
  • 艾永亮超級產品:用戶洞察的背後含義,先了解什麼是用戶需求
    艾永亮超級產品:洞察01用戶洞察的作用用戶洞察主要用於收集用戶需求背後的原因,挖掘出他們內心真正的需求,這裡不僅僅只是簡單的看數據,而是需要企業走近用戶身邊,另外初次進行用戶洞察需要鎖定核心用戶群體根據需求來源,簡單來說,就是知道這個需求從哪兒來,誰提出這個需求。
  • 我國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 有助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資料圖片)湖北日報訊  3月8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在北京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量到其振蕩機率。這一重要成果對於最終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有著重大意義,該消息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熱烈反響,有評論認為該成果將是中微子物理的一個裡程碑。
  • 為何發現中微子振蕩可以榮獲2015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微子振蕩是一個量子力學現象。最早由理論物理學家布魯諾·龐蒂科夫於1957年提出。中微子共有三種類型,它可以在飛行中從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類型,成為中微子振蕩。McDonald領導的研究小組也通過實驗發現,太陽中的中微子並不會消失在其前往地球的路上——相反,他們在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中捕捉到另一種狀態的太陽中微子。這個困擾物理學家數十年的中微子謎團就此解開。相比中微子數量的理論計算,有三分之二的中微子會在測重的時候「消失」。
  • 盤點歷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猜猜2020誰將折桂?
    探索物質奧秘,追尋科學本質,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於2016年特別設立了物質科學獎。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將於北京時間9月6日上午10:00舉行,揭曉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三大獎項獲獎者。2016年至今,共有7位科學家獲得物質科學獎,他們均是在物質科學、物理、天文、化學等基礎及應用領域成就極為卓著的科學家。今天就讓我們藉由這篇盤點,帶你一同回顧歷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薛其坤,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他的主要貢獻在於利用分子束外延技術,在對奇特量子現象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發現。
  • 盤點歷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猜猜2020誰將折桂?
    探索物質奧秘,追尋科學本質,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於2016年特別設立了物質科學獎。2016年至今,共有7位科學家獲得物質科學獎,他們均是在物質科學、物理、天文、化學等基礎及應用領域成就極為卓著的科學家。今天就讓我們藉由這篇盤點,帶你一同回顧歷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引力透鏡效應,使人們探測到了暗物質
    宇宙中充滿了暗物質,它們的質量至少6倍於普通物質,沒有它們宇宙不會以現在的方式運行。人類非常想了解它們,但是以現在的技術水平,只能通過間接方式去嘗試。人們想到可以通過觀察暗物質對光的作用來間接探測到它們。
  • 打破物質與反物質的鏡像對稱性:輕子或存在對稱性破缺
    在夸克中觀察到的CP破缺並不足以導致這一結果[6],於是科學家們將目光轉向了輕子生成機制[7](leptogenesis)中的輕子CP破缺。在解釋觀測到中微子質量的模型中,假設在宇宙早期存在大量較重的中微子夥伴,它們隨後發生衰變。在CP破缺中,這些衰變造成了觀測到的物質-反物質不對稱性。輕子CP破缺的實質性發現將具有開創性意義。
  • 中微子振蕩研究獲諾獎,中國科學家在該領域也有重要貢獻
    中微子振蕩研究獲諾獎,中國科學家在該領域也有重要貢獻 李淼 2015-10-06 20:03 來源:澎湃新聞
  • 誰偷走了核電站的中微子?大亞灣新發現:也許算錯了核反應
    曹俊說:「如果中微子反常是普通中微子振蕩到惰性中微子所致,那麼不同燃料成分應該具有相同比例的中微子缺失,因為中微子振蕩與產生它的是鈾還是鈽無關。實驗數據看上去不符合這項假設。」據此大亞灣實驗的新結果認為,反應堆中微子反常很可能是鈾235的中微子產額計算不正確,而不是有「惰性中微子」。中微子的質量怎麼就測不出?
  • 【洞察】垃圾焚燒的「死亡螺旋」
    【洞察】垃圾焚燒的「死亡螺旋」北極星固廢網訊:18元,在當前的中國經濟形勢下能做什麼?一杯咖啡,一頓飯,一次近距離打車……人民幣升值的同時購買力卻越來越低,18塊錢著實是個極小的數目。不過,就是這18元,卻是國內一些中小城市焚燒一噸垃圾的價格。
  • 物質對周圍空間的時間效應
    物質對周圍空間的時間效應 物質對周圍空間的時間效應是如何的?我們通過廣義相對論可以知道,任何物質都會對周圍空間產生影響,產生時空效應,即時間和空間效應。我們在這裡不談空間效應,只談論時間效應。 任何物質都會對周圍時空產生時間效應,也就是說,我們感覺的時間根源於物質,沒有物質就沒有時間。
  • 兩名科學家因中微子振蕩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以表彰他們在發現中微子振蕩方面所作的貢獻它不帶電,可自由穿過地球,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被稱為宇宙間的「隱身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微子都被認為不具質量。這兩位科學家的發現證明了中微子振蕩現象,揭示出中微子無論多小都具有質量,這是粒子物理學的歷史性發現。  「楊氏理論」受挑戰  按照評審委員會的說法,兩人的發現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所開創的標準模型理論而言是一個挑戰。
  • 《吞噬星空》主題曲上線,那些年和玄機合作過的歌手,你還記得誰
    咱們先來看一下歌詞。當都會被包圍在一片灰色惟有血液明示性命還灼熱以強凌弱都遵照這個規律涅槃就鄙人一刻用血肉化作戰車,用信心跳動脈搏就算倒下也不畏縮要看我打破天穹,讓天地聽見咆哮,咆哮著,掙扎著猛火把夜空染紅,吞噬掉整片星空焚燒吧,焚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