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兩天有一件特別感人的事。
就是在2020年1月31日的《杭州日報》上,杭州紅十字會公布了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獲捐物資明細。
我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林生斌。
他捐獻了5000個口罩,價值9萬元。
是的,林生斌就是2017年6月22日那場震驚世界的杭州保姆縱火案的當事人,那天,他失去了妻子和三個可愛的孩子。
到林生斌的微博去看了看,他只在1月27日那天說:「疫情牽動億萬國人的心。這幾天也沒聯繫上物資,沒出上一份力。」
之後也沒有曬過他捐口罩的事情。
公眾號「8字路口」的視頻記者打通了林生斌的電話。他說:
沒什麼,這是全國人民都關心的事情。
現在口罩比較緊缺,我也是不斷地在找渠道,希望能買到一些口罩,給一些有需要的人。
打電話聯繫了國內外各種渠道,希望能出一份力。聽說杭州這邊比較緊缺,我就先捐杭州這邊。
我現在還在搜集,今天又收了1000個,明天給醫院寄去。
林生斌是最有權控訴這個世界不公平的人,但他發誓要堅強,而不是縮成一個球,悲哀的躲在角落裡。
當年,在出事後的第47天,他骨折正在養傷,但聽說九寨溝地震的消息,立刻捐錢並寄去了2000多件衣物。
後來,他去福利院做義工,捐衣服,為孩子們理髮,開始戒菸、晨跑,恢復工作,他還成立了「潼臻一生」公益基金會,呼籲提升高層住宅的防火水平,並促進家政服務業完善保姆的臻選、管理。
這就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更多遭遇生活不幸的人,從他身上,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信心。
02
2018年,電影《我不是藥神》熱映,引發了極大的社會討論和共鳴。
而電影主人公的原型——陸勇,也逐漸為公眾所熟知,現實生活中的陸勇,幫助病友從印度購買仿製藥,並以此推動了中國醫改,被人稱作「藥俠」、「藥神」。
2020年1月31日晚八點,陸勇在微博中寫道:
和雲南大學印度研究院柳老師初五跑到印度,終於發回3000個護目鏡,3000個N95。坐著運貨三輪衝到機場,49箱直接發行李,印度警察蜀黍還蠻好,聽說是中國醫生要,放行。感謝山東航空,感謝昊邦集團和一心堂!繼續努力中!
作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他的免疫力當然不如我們健康人。
難道他不知道在這個非常時期應該好好呆在家裡嗎?
但是他選擇了充分調動自己的資源,盡一份力。
03
1665年11月,英格蘭中部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莊——伊姆村(Eyam)一下子出了名。
是因為這個只有300多人的小村子居然在短短2個月內出現了23位村民暴斃身亡的新聞。
他們的死狀極其恐怖,全身沒有幾片完好無損的皮膚,身上長滿了黑色斑塊,渾身也散發著惡臭,這就是席捲歐洲的黑死病。
在惶恐和死亡的籠罩下,很多伊姆村村民開始有了逃離這裡的想法。
這時,駐村教區牧師威廉·蒙佩森呼籲大家留下,他說:
我寧可自己死,也不願意把這病傳給周圍的村鎮。
或許,我們可以把這個災難視為一個禮物,因為它能讓我們證明,這世界上的確有善良和真愛。
於是,這些信仰虔誠的村民給村莊四面都修起了石頭圍牆,嵌入了鐵製欄杆門,用盡一切辦法阻擋疾病的傳播。
這一次的黑死病爆發,迅速散播歐洲各地,造成人口大量死亡,伊姆村周圍的城鎮卻未受感染。伊姆村只有83個人倖存,卻成功阻斷了感染,保全了英格蘭北部數千萬人的性命。
而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雖然不可能那麼慘烈,但我們也在更多的武漢人身上,看到了善良、顧全大局的人性光輝。
有人質問:「為什麼23號封城,武漢人還跑出來30萬人?」
其實準確地說,是有30萬人在22號這一天從武漢回家過年,而不是逃跑。
在鍾南山院士1月20號明確講出存在人傳人的證據之前,武漢人都在正常工作和上下班,也都早早訂了回家的票,春運誰不提前訂票呢?那時根本不知道這個疫情這麼厲害啊。
按武漢這個交通樞紐發送人數量,30萬這個數字是很低,而不是很高。
要知道在2020年1月10日春運第一天,武漢各站共發送旅客就達到55萬人次,而在春運最高峰的臘月二十八,武漢只出去30萬人,已經說明了很多武漢人選擇了大局為重,不回去了。
如果換做是你我呢?會忍心放棄一年才能有一次的回家機會嗎?
04
一個人一旦面臨生死考驗,教養就顯露無遺。
這是拍攝紀錄片《人間世》的導演秦博,在醫院蹲守了4年多之後的感觸,他說:「這種時候,人們的內心難以掩飾,表情袒露無遺,每一個選擇都很真實,你就能看出每個人的品相和對生活的選擇。」
當自己一切都好的時候,表現出優雅善良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自己也遭遇不幸,還會去願意善待這個世界嗎?
我常想,我們會去譴責傷害醫生的人,還有那些無差別傷人案件的當事人怎麼那麼沒人性,可是我們自己呢?我們希望前男友前女友活得不好,希望同學們混的都不如自己,這種心態與那些因為個人不幸而遷怒於社會的人比起來,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嗎?
05
理性地分析,如果自己已經遭遇不幸,選擇繼續活在黑暗裡,會招致更多的不幸,可是怎樣才能走出黑暗呢?
我想介紹一位心靈導師——露易絲·海。
她的人生可謂跌宕起伏。1歲半父母離婚,母親再嫁;5歲時她被酒鬼鄰居強暴;剛過16歲生日後沒多久,她就毫無準備的生下一個小女嬰,因無力撫養而送人;結婚14年後她又被丈夫遺棄;52歲時身患癌症……
這些經歷每一個都像重錘一樣砸在她身上,足以讓她有充分的理由墮落一生。
然而,她並沒有向命運低頭。她開始學習心理學,也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她不斷探索自己的負面思維模式,後來的癌症痊癒了,她還成為了美國最負盛名的心理諮詢專家。
露易絲·海1926年出生於美國洛杉磯,2017年離世,活了90多歲。
她的經歷,完美詮釋了這一點:無論過去的人生有多麼的糟糕和不幸,你都有機會在當下的每一刻重建自己。
關鍵在於,當你看到有哪些負性思維在影響著你的人生時,你可以決定是繼續被這個思維模式推著走,還是做出新的選擇。
推薦你去讀一讀她寫的《生命的重建》、《女人的重建》、《心靈的重建》等作品。
在這裡我摘錄了一段她寫的祈禱文,可以感受語言帶給我們的身體和心靈的滋養:
在我廣闊的人生中,一切都是完美、完整和完全的。變化是我生活中的自然規律。我歡迎變化的到來。我願意改變。我選擇改變我的思想。我選擇改變我所使用的詞彙。我從舊的變成新的,這對我來說很容易也很愉快。寬恕比我想像的要容易。寬恕使我感到自由和輕鬆。伴隨著快樂的感覺,我越來越愛自己。我放棄的怨恨越多,我需要表達的愛就越多。改變我的思想我感覺很好。我在學習選擇體驗今天的喜悅。我的世界裡一切都好。
06
每個人,都免不了遭遇無常,那種綿長入骨的痛,是需要很長時間、很大能量、很多克制,才能渡過去的劫。
永遠不要只陷入世界黑暗一面,很多的傷痛可以轉化成正念的願望,可以轉化成正面的力量。
有人說「缺什麼就渴望什麼」「缺什麼就嫉妒什麼」「缺什麼就炫耀什麼」。
但能不能「缺什麼就創造什麼」,始終懷著一顆感恩之心繼續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