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很火的綜藝節目《奇葩說》裡,蔡康永就是溫暖的存在。他一張口就是行走的心靈雞湯,不油膩,很撫慰。大家都稱他是個高情商的人,而我更願意用「教養」這個詞。情商高代表擅長處理人際關係,可是真誠卻是教養的體現。
在蔡康永小的時候,跟著媽媽去一個富人家做客,在吃東西時覺得很好吃,就問這是什麼?
富太太回答說,這是粉絲,喜歡就再吃一碗。
蔡康永大紅大紫後回憶這件事情,說道:有教養的富人和沒教養的土豪是不一樣的。
其實他吃的不是粉絲,而是魚翅。
即便是對於一個小孩子,那位富太太也照顧到了他的自尊心。
不願讓他感覺到自己沒有見識,或者感覺到自己出醜了。
如果當時,那個富太太說,這是魚翅呀。
蔡康永一定會問,我看它一點也不像魚的翅膀呀。
然後得出結論,他家裡連魚翅都沒有吃過。
或者富太太說,你連魚翅是什麼都不知道,沒有吃過嗎?
這樣的話,不管是對於一個自尊心強又略帶敏感孩子,還是本身有貧富差距的一個母親來說,一句話可以抵上一把刀,是不言而喻的。
而且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蔡康永絕對不會要第二碗。
兒時的一件事情能記到現在,大抵說明這件事是走了心的,是對他有影響的。
好在那是一個有教養的富太太,讓他在年幼時沒有領教刻薄。
在多年以後蔡康永回憶這件事情的時候,對媽媽的富人朋友也是滿懷敬佩,即便是對於一個孩子,她也不會讓他當眾出醜。
教養就是不讓人當眾出醜,會換位思考,會為對方著想。
02
電影《搜索》裡,墨鏡姐在得知自己身患絕症時,在公交車上心不在焉。當售票員讓她讓座時她拒絕了,於是被大家討伐。隨及又被實習記者曝光,被網友大肆人肉搜索。最後在精神崩潰下選擇了自殺。
即便墨鏡姐並沒有身患絕症,也沒有任何的苦衷,不讓座就讓大家如此興師動眾,可見整個公交車上的人,對教養是非常重視的。
可是我們換個視角再看這件事。
首先是這個悲劇的導火索,售票員。
1 墨鏡姐坐的是非愛心座位,同時車上並不是只有她一個年輕人。售票員在她沒有主動讓座時,進行了「點名」批評,並且不依不饒。
2 售票員走過去,說你信不信我讓司機停車,把你轟下去。以及到後面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像你這種人就不該坐公交車,你坐出租去,那沒人叫你讓座。
車上明明還有其他的年輕人,也沒有讓座。售票員沒有點名,更沒有指責。那是因為他們的樣子像苦逼的房屋中介,或者是公司的中低層人員。
只有墨鏡姐的裝扮是與整個公交車都格格不入的。而且在整個事情過程中,沒有一個人阻攔,並有人附和。
因為大家都站在了輿論最高點。
覺得身穿名牌,年輕漂亮的女士就應該去打車,而不是選擇公交車。既然上了公交車上,那就應該首先禮讓別人。
售票員氣哄哄的無非就是告訴她:公交車是我們這些勞苦大眾乘坐的,像你這樣一個年輕漂亮,看起來有錢有社會地位的人。你到了我們小市民的地盤裡,你就應該學會比別人更有教養才可以。
這並不是她在履行自己做售票員的職責,而是借著自己有話語權,當眾使人難堪。你指責別人沒教養的樣子,真的是醜極了。
而那個靠輿論壓力,想要被讓座的老大爺。看看他是怎麼說的:就當這個座位是我讓給這位姑娘了。
聽起來覺得高風亮節,但是這個座位怎麼就是你的啦?明明是你後來上的,就因為你年齡大,所以這個坐就理所當然的應該被你使用,而別人不讓時,就算是你出讓了?
他說的話看起來像是攔架,實際上是把墨鏡姐架在了輿論的刀口上。
無非就是讓大家眾伐墨鏡姐,讓她更難堪。
無論是乘務員,公開斥責墨鏡姐,針鋒相對。還是想要被讓座的老大爺,倚老賣老,架秧子起火。似乎一上來,大家就是為了想讓墨鏡姐難堪,以此來懲罰她的沒有教養。
而真正的教養,恰恰是不讓人難堪。
03
閨蜜前幾天帶著一歲半的孩子去超市。
經過散稱堅果時,坐在購物車上的孩子順手拿了一個就塞嘴裡。
閨蜜說:「寶貝不能隨便亂拿喲,想吃什麼給媽媽說。」
導購員聞聲大驚,「這個堅果很貴的,不能隨便亂吃,別讓孩子亂動!」
閨蜜說:「這樣吧,一會兒稱重時你不要系帶子,然後出了價格標,我從裡面拿出來一個賠你。」
原本以為這件事就過去了,可是導購員嘴裡嘟囔,自己孩子不懂事,不知道教育,還挺理直氣壯。
孩子這個時候學媽媽,又伸手去抓了一把往袋子裡放,導購員大叫起來,哎哎哎!引來了大家的關注。
「如果一會兒你不要了,扔那裡了,這還怎麼賣呀,孩子這麼調皮不懂事,一點教養都沒有。」
這個時候,人群裡七嘴八舌的:
「現在年輕人呀,孩子做錯事不批評,覺得有錢了不起呀。」
「這才多少錢,改天孩子去展覽館,把古董打碎了,看她能不能賠得起。」
導購員這個時候陰陽怪氣的說,算了算了。人家反正說賠了又不是說不賠。就算我倒黴吧。
孩子看到大家圍觀,開始怯怯的,抱住閨蜜的胳膊,把頭深深的埋在媽媽衣服裡。
原本不想小事變大的閨蜜,徹底被下面這句話點著了!
「這樣的孩子以後到社會上,總有人會收拾他的。」
這是多麼熟悉的一句話呀,公眾號上經常有這樣的文章。你不捨得打孩子,自然有人會以十倍百倍的把孩子打回來。
原本是一件極小的事情,讓閨蜜覺得正好這是個機會告訴孩子,超市的東西不能隨便亂動。
但是看到孩子怯怯的神情,閨蜜叫來了超市的總經理。
把這件事情陳述了一遍,然後說:
雖然是孩子不對,但是,你們可以提出加倍賠付這樣的要求,我是可以接受的。
既然沒有給超市帶來損失,那麼教育孩子是我自己的事。導購員這樣公開誹議孩子,讓孩子被眾人議論,這對孩子來說是不是有點過了。
這個時候服務員忙解釋道說她還小,他又聽不懂大家說的什麼。
閨蜜又反問道:「他這麼小,他哪知道自己不能隨便吃,不能用手去抓。」
經理知道後,忙跟閨蜜道歉。閨蜜說,需要道歉的不是我,是我的孩子。
在售貨員和經理還沒有做出下一個動作的時候,閨蜜蹲下身對孩子說。
寶貝,剛才大家圍起來指責你是他們不對,他們跟你道歉了。
孩子笑著用稚嫩的聲音說,好。
我聽完後,說你做的對,三毛曾經說過,有教養的人在沒教養的社會裡是得不到尊重的。
沒有教養的孩子長大後對社會會造成危害,並且會受到加倍的懲罰。
但是如果在她年幼懵懂時,被別人公然指責,並且詛咒他以後是一個社會敗類,那對於他的內心來說,又會種下什麼樣的果子?
作為一個母親,必須為孩子爭回來。
為孩子據理力爭,保護好他的自尊心,這樣你在教育他時,他才是一個完整的人格。
在公眾場合裡不使人難堪就是一種教養。
你要求一個還不懂事的小孩有教養,那樣子簡直醜爆了。
04
「教養」是指人的文化品德修養。教養在良好人際關係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教養的本質是對人的關懷。你關懷別人,別人通常也會反過來如此待你。
《吸引力法則》一書中指出:「你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是你吸引過來的。這就是吸引力法則。」
《吸引力法則》(The Law ofAttraction)於2006年出版,上市後第一周就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2名。吸引力法則產生的時間不長,卻迅速在世界流行開來。成為美國主流媒體的關注焦點。而學習和實踐吸引力法則,早已成為中國主流文化圈的一種潮流。
這本書旨在告訴大家,「你將認識到,所有事物,包括想要的和不想要的,都是在吸引力法則的作用下來到你身邊的。」
其實這個理論,我們每個人都耳熟能祥,那就是出自《戰國策·齊策三》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就像一個磁鐵一樣,你想吸引什麼就先成為什麼。你塑造自我的過程,同時就在吸引你的同類。
教養是對自身的規範,而不是用來約束別人的。有教養的人像寒冬的暖陽,像夏日裡的涼風細細。如果不能雪中送炭就請別火上澆油。
願每個人都能被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