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路275-277號海之星綜合乾貨批發市場,拉閘關門後,一些檔主們沒事幹在玩撲克消遣羊城晚報記者 攝
假魚翅事件強烈衝擊廣州海鮮乾貨行業———
隨著假魚翅事件影響的進一步擴大,廣州市一德路批發市場裡銷售魚翅的檔口全部關門停業,其他海鮮乾貨檔口也近五成關門。昨日,廣州市海味乾果行業商會副會長伍惠漢見到羊城晚報記者時第一句話就是:「這次事件對我們影響很大!」同時,他對此次事件深感「震驚和憤怒」。
一德路魚翅檔口全部關門
昨日,羊城晚報記者再次來到廣州市一德路的山海城市場,以前這裡樓上樓下、過道走廊處處人頭攢動,而現在人少了很多,記者在這裡可以大步快走。
該市場的二樓曾是魚翅商家的集中地,各種規格的魚翅源源不斷地從這裡批發到全國各地。而今卻是另一番景象:各檔口大門緊閉,看不到一片魚翅的蹤影;過道裡三三兩兩的人在閒聊,有的擺個小桌打起撲克。「這個時候,根本不會有什麼採購商來要貨的。」記者身邊一劉姓男子說。
伍惠漢告訴記者,現在所有的魚翅全部下架,因此,銷售魚翅檔口都關門停業,等待有關部門調查的結果。
隨著春節的臨近,本應是各類海鮮乾貨銷售的旺季,然而,受假魚翅事件的影響,鮑參肚等海鮮乾貨檔主的日子也不好過。「肯定有影響啊,現在來這裡的人都少成這樣,能有多少生意可做?」該市場一樓一商鋪的銷售員對記者說。
廣州市海味乾果行業商會幹事林寶華說,客流少了就沒生意做,待在這裡還要交水電等費用,「我估計其他檔口也有近五成都已關門回家了」。該商會一副會長稱,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漁民、加工商、批發商、酒樓等等,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是關乎整個行業的大事。」
檔主不認可浙江檢測結果
浙江省工商局2012年12月對魚翅產品進行了專項執法檢查,查扣問題魚翅560餘公斤,向國家林業局森林公安司法鑑定中心送檢樣本82個,有79個為「人造假魚翅」。
對於上述結果,在一德路多數從業者看來「絕對不可能!」
一位檔主說:「我們進的貨(魚翅),首先都是按一個尺寸標準來分類,接著再區分質量好壞。不能說大小都是一個尺寸的魚翅就是假的!」
伍惠漢解釋,按照國家標準,禁止把雙氧水作為食品添加劑。並且,在加工過程中,只使用食用級的雙氧水進行消毒。同時,加工完畢之後,食品中沒有雙氧水殘留,這樣就符合要求了。當然,如果有不良商家在加工過程使用工業級雙氧水,那麼無論是加工環節還是作為食品添加劑,都是法律法規禁止的。
伍惠漢介紹說,海味乾貨大多數是海上、山上天然的產品,都是漁民、山民通過捕撈、選擇、粗加工(曬乾、晾乾)後在市場上批發銷售,採購對象大多數是酒樓、食肆,不像工業產品經過工廠加工,有統一規格、統一標準和統一標識。
伍惠漢坦言,這些產品受原產地的生態環境、天氣、保存條件和方法等因素影響,商品的質量、等級難以整齊劃一,而對這些商品,目前國家也多數沒有設置標準,「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出臺明確的指引。」
同時,伍惠漢也用「憤怒」一詞來抗議有關職能部門提出的6條措施中的最後一條———「拒絕魚翅消費」。伍惠漢認為,這是禁止魚翅產品的正常買賣行為。
此外,對於上述抽檢結果,伍惠漢說被點名的幾個檔口至少有兩個根本不是做魚翅生意的,怎麼也被扯進來了?
伍惠漢所指的這兩個檔口,一個是嘉芝海味行,另一個是晉龍海味行。
嘉芝海味行老闆陳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在這裡一直是做魚肚生意的,從來沒有賣過魚翅,想不明白怎麼也上了這個名單。」
而晉龍海味行蔡老闆也說經營的是海參和鮑魚海產品,根本沒有進過魚翅的貨,何來銷售?「一定是他們搞錯了,這件事,我真是太冤了」。
廣州抽檢尚未發現售假
據了解,一德路有6個檔口賣過「仿真魚翅」。伍惠漢告訴記者,但早已全部停止銷售合成翅針。
採訪中,一檔口老闆說賣「仿真魚翅」其實也是合法的,因為在產品包裝上都已寫明了是粉絲,只是有些無良酒家用其代替魚翅。
伍惠漢稱,在一德路市場賣出的所有成型的魚翅都是真的。為什麼這樣肯定?他解釋,2012年8月7日,商會聯合政府部門隨機抽查的6批次魚翅委託廣州市質量監督檢測研究院專門針對雙氧水含量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所有批次、所有項目均符合要求,並未發現有雙氧水殘留。同時,凡進入這裡賣魚翅的商家都要經嚴格的審查,而且,所有的進貨都有詳細的單據。
採訪中,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商會和商家對浙江的檢測結果持懷疑態度可以理解,但魚翅作為一種奢侈食品,也是行業暴利來源最直接的商品,「也不能排除有個別『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有一組數據或許能說明一些問題:截至今年1月9日,廣州工商部門共檢查一德路市場等魚翅經營業戶147家,尚未發現以假充真的情況;對145家經營者銷售的無完整進貨單據的26181.5公斤魚翅已責令下架停售。
「上述這些檔口也存在有不完整進貨單據的魚翅成品,是不是能在這裡去找原因呢?商家在利益面前,誰都可能會有耍小聰明、抱僥倖心理的行為,如真有這種人,那就是整個行業的害群之馬。」該業內人士說。
江門荷塘:魚翅作坊風聲鶴唳
羊城晚報訊記者趙應齊、通訊員譚耀廣攝影報導:浙江抽檢發現假魚翅事件中,媒體點名曝光了廣東江門荷塘鎮一家魚翅加工廠。記者實地調查時知情人透露:當地存在很多家庭式小作坊魚翅廠,全部都是無牌無證,生產出來的產品全部銷往廣州和江門的批發市場,「出事後」好多已閉門謝客。
當地一位知情人周先生告訴記者,荷塘鎮中興三路上的廣泰魚翅加工廠是當地最大的魚翅加工廠,工人二十多名,已有近20年的歷史,輝煌時期,年產值高達數億元。然而1月14日記者找到該廠時,卻發現大門緊閉,找不到一個人影。記者按照大門上提供的電話致電該廠表示想訂購一批魚翅時,接電話的男子說該廠已經停產五六天了,目前暫不對外供貨,該男子未透露停產原因。
在荷塘鎮,摩託車、計程車司機會很熱心地提供魚翅生產者的信息。事實上,他們所指均是一些家庭作坊,與上述「大廠」相比,這些作坊三三兩兩地分布在多個工業區的住宅內。「這些作坊都有固定的銷路。」知情人透露,他們在江門或廣州的批發市場有攤位,其產品從不單獨零售。
「這些作坊之所以如此低調,低調得甚至害怕被外人知道,就是因為它們全是無牌無證的。」在荷塘的六牌村,據一位剛搬來該村不久的喬女士透露,他們村幾乎家家都在生產魚翅,場地多數在二樓,由於誰都沒有辦證,於是誰也不去舉報誰,大家憑各自能力賺錢。
生產魚翅的人家太多,也並沒有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去做,致使整個村隨時惡臭陣陣,旁人路過,無不掩鼻。記者當天來到這裡時,發現確實如喬女士所言,一走近該村的公路,就能聞到一股很濃烈的魚臭味,而且綿延數裡。
江門市質監、工商部門回應:
持證企業中並無涉事工廠 也未檢查出假冒魚翅行為
羊城晚報訊記者周怡敏報導:浙江魚翅造假案中,據浙江省工商局經檢總隊執法人員介紹,在現場檢查進貨憑證中發現,有店鋪經銷的魚翅加工地為「江門市荷塘鎮協和魚翅加工廠」。1月14日,記者從江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及江門市工商管理局獲悉,江門市具有相關執照的魚翅生產、銷售企業名單中,並無「江門市荷塘鎮協和魚翅加工廠」。
江門市質監局回應稱,該局曾於2012年12月上旬對有名單記錄,並曾經有魚翅生產行為記錄的魚翅加工作坊進行了專項執法檢查。根據登記名單,江門市蓬江區曾有24家魚翅加工廠、江海區曾有2家魚翅加工廠,但其中並不包括「江門市荷塘鎮協和魚翅加工廠」。該局在執法檢查中發現,目前江門市只有5家魚翅加工作坊具備合法執照並正常生產。
據江門市質監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經檢查,有生產行為的生產現場均使用正常的魚翅用於加工,未發現使用非法原料假冒魚翅的行為。該局執法人員也對該5家生產單位生產的魚翅產品進行了執法抽樣,經檢測,均未發現使用明膠等原料生產假冒魚翅的行為。
記者從江門市工商局了解到,在工商登記的生產、銷售魚翅企業有14家,其中一家魚翅加工企業已經停業,但並無「江門市荷塘鎮協和魚翅加工廠」進行合法登記。而登記的14家魚翅加工或零售企業中,有1家做魚翅初級加工,有3家主要做魚翅深加工及出口。
廣州百貨商場 仍有魚翅銷售
昨日,記者走訪廣州各大百貨,發現在多家滋補品專櫃依然有魚翅銷售。在天河的一家百貨滋補品專櫃,最便宜的魚翅售價在12.8元一克。「我們的魚翅經過嚴格檢驗,現在銷售沒有受到影響。」該專櫃的銷售員表示。而廣州友誼的滋補品專櫃散裝的魚翅已經不見蹤影,記者只在一些禮盒裝的滋補品內發現有魚翅搭配銷售。「滋補品的整體銷售同比有個位數的增長。」廣州友誼的相關負責人表示。而記者在現場採訪多位消費者,他們均表示目前不會購買魚翅。「以前在高檔酒樓吃飯還會點魚翅,現在也不敢點了。」市民吳先生對記者表示。(孫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