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海味商會副會長抗議魚翅消費禁令

2021-01-17 騰訊網

一德路275-277號海之星綜合乾貨批發市場,拉閘關門後,一些檔主們沒事幹在玩撲克消遣羊城晚報記者 攝

假魚翅事件強烈衝擊廣州海鮮乾貨行業———

隨著假魚翅事件影響的進一步擴大,廣州市一德路批發市場裡銷售魚翅的檔口全部關門停業,其他海鮮乾貨檔口也近五成關門。昨日,廣州市海味乾果行業商會副會長伍惠漢見到羊城晚報記者時第一句話就是:「這次事件對我們影響很大!」同時,他對此次事件深感「震驚和憤怒」。

一德路魚翅檔口全部關門

昨日,羊城晚報記者再次來到廣州市一德路的山海城市場,以前這裡樓上樓下、過道走廊處處人頭攢動,而現在人少了很多,記者在這裡可以大步快走。

該市場的二樓曾是魚翅商家的集中地,各種規格的魚翅源源不斷地從這裡批發到全國各地。而今卻是另一番景象:各檔口大門緊閉,看不到一片魚翅的蹤影;過道裡三三兩兩的人在閒聊,有的擺個小桌打起撲克。「這個時候,根本不會有什麼採購商來要貨的。」記者身邊一劉姓男子說。

伍惠漢告訴記者,現在所有的魚翅全部下架,因此,銷售魚翅檔口都關門停業,等待有關部門調查的結果。

隨著春節的臨近,本應是各類海鮮乾貨銷售的旺季,然而,受假魚翅事件的影響,鮑參肚等海鮮乾貨檔主的日子也不好過。「肯定有影響啊,現在來這裡的人都少成這樣,能有多少生意可做?」該市場一樓一商鋪的銷售員對記者說。

廣州市海味乾果行業商會幹事林寶華說,客流少了就沒生意做,待在這裡還要交水電等費用,「我估計其他檔口也有近五成都已關門回家了」。該商會一副會長稱,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漁民、加工商、批發商、酒樓等等,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是關乎整個行業的大事。」

檔主不認可浙江檢測結果

浙江省工商局2012年12月對魚翅產品進行了專項執法檢查,查扣問題魚翅560餘公斤,向國家林業局森林公安司法鑑定中心送檢樣本82個,有79個為「人造假魚翅」。

對於上述結果,在一德路多數從業者看來「絕對不可能!」

一位檔主說:「我們進的貨(魚翅),首先都是按一個尺寸標準來分類,接著再區分質量好壞。不能說大小都是一個尺寸的魚翅就是假的!」

伍惠漢解釋,按照國家標準,禁止把雙氧水作為食品添加劑。並且,在加工過程中,只使用食用級的雙氧水進行消毒。同時,加工完畢之後,食品中沒有雙氧水殘留,這樣就符合要求了。當然,如果有不良商家在加工過程使用工業級雙氧水,那麼無論是加工環節還是作為食品添加劑,都是法律法規禁止的。

伍惠漢介紹說,海味乾貨大多數是海上、山上天然的產品,都是漁民、山民通過捕撈、選擇、粗加工(曬乾、晾乾)後在市場上批發銷售,採購對象大多數是酒樓、食肆,不像工業產品經過工廠加工,有統一規格、統一標準和統一標識。

伍惠漢坦言,這些產品受原產地的生態環境、天氣、保存條件和方法等因素影響,商品的質量、等級難以整齊劃一,而對這些商品,目前國家也多數沒有設置標準,「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出臺明確的指引。」

同時,伍惠漢也用「憤怒」一詞來抗議有關職能部門提出的6條措施中的最後一條———「拒絕魚翅消費」。伍惠漢認為,這是禁止魚翅產品的正常買賣行為。

此外,對於上述抽檢結果,伍惠漢說被點名的幾個檔口至少有兩個根本不是做魚翅生意的,怎麼也被扯進來了?

伍惠漢所指的這兩個檔口,一個是嘉芝海味行,另一個是晉龍海味行。

嘉芝海味行老闆陳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在這裡一直是做魚肚生意的,從來沒有賣過魚翅,想不明白怎麼也上了這個名單。」

而晉龍海味行蔡老闆也說經營的是海參和鮑魚海產品,根本沒有進過魚翅的貨,何來銷售?「一定是他們搞錯了,這件事,我真是太冤了」。

廣州抽檢尚未發現售假

據了解,一德路有6個檔口賣過「仿真魚翅」。伍惠漢告訴記者,但早已全部停止銷售合成翅針。

採訪中,一檔口老闆說賣「仿真魚翅」其實也是合法的,因為在產品包裝上都已寫明了是粉絲,只是有些無良酒家用其代替魚翅。

伍惠漢稱,在一德路市場賣出的所有成型的魚翅都是真的。為什麼這樣肯定?他解釋,2012年8月7日,商會聯合政府部門隨機抽查的6批次魚翅委託廣州市質量監督檢測研究院專門針對雙氧水含量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所有批次、所有項目均符合要求,並未發現有雙氧水殘留。同時,凡進入這裡賣魚翅的商家都要經嚴格的審查,而且,所有的進貨都有詳細的單據。

採訪中,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商會和商家對浙江的檢測結果持懷疑態度可以理解,但魚翅作為一種奢侈食品,也是行業暴利來源最直接的商品,「也不能排除有個別『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有一組數據或許能說明一些問題:截至今年1月9日,廣州工商部門共檢查一德路市場等魚翅經營業戶147家,尚未發現以假充真的情況;對145家經營者銷售的無完整進貨單據的26181.5公斤魚翅已責令下架停售。

「上述這些檔口也存在有不完整進貨單據的魚翅成品,是不是能在這裡去找原因呢?商家在利益面前,誰都可能會有耍小聰明、抱僥倖心理的行為,如真有這種人,那就是整個行業的害群之馬。」該業內人士說。

江門荷塘:魚翅作坊風聲鶴唳

羊城晚報訊記者趙應齊、通訊員譚耀廣攝影報導:浙江抽檢發現假魚翅事件中,媒體點名曝光了廣東江門荷塘鎮一家魚翅加工廠。記者實地調查時知情人透露:當地存在很多家庭式小作坊魚翅廠,全部都是無牌無證,生產出來的產品全部銷往廣州和江門的批發市場,「出事後」好多已閉門謝客。

當地一位知情人周先生告訴記者,荷塘鎮中興三路上的廣泰魚翅加工廠是當地最大的魚翅加工廠,工人二十多名,已有近20年的歷史,輝煌時期,年產值高達數億元。然而1月14日記者找到該廠時,卻發現大門緊閉,找不到一個人影。記者按照大門上提供的電話致電該廠表示想訂購一批魚翅時,接電話的男子說該廠已經停產五六天了,目前暫不對外供貨,該男子未透露停產原因。

在荷塘鎮,摩託車、計程車司機會很熱心地提供魚翅生產者的信息。事實上,他們所指均是一些家庭作坊,與上述「大廠」相比,這些作坊三三兩兩地分布在多個工業區的住宅內。「這些作坊都有固定的銷路。」知情人透露,他們在江門或廣州的批發市場有攤位,其產品從不單獨零售。

「這些作坊之所以如此低調,低調得甚至害怕被外人知道,就是因為它們全是無牌無證的。」在荷塘的六牌村,據一位剛搬來該村不久的喬女士透露,他們村幾乎家家都在生產魚翅,場地多數在二樓,由於誰都沒有辦證,於是誰也不去舉報誰,大家憑各自能力賺錢。

生產魚翅的人家太多,也並沒有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去做,致使整個村隨時惡臭陣陣,旁人路過,無不掩鼻。記者當天來到這裡時,發現確實如喬女士所言,一走近該村的公路,就能聞到一股很濃烈的魚臭味,而且綿延數裡。

江門市質監、工商部門回應:

持證企業中並無涉事工廠 也未檢查出假冒魚翅行為

羊城晚報訊記者周怡敏報導:浙江魚翅造假案中,據浙江省工商局經檢總隊執法人員介紹,在現場檢查進貨憑證中發現,有店鋪經銷的魚翅加工地為「江門市荷塘鎮協和魚翅加工廠」。1月14日,記者從江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及江門市工商管理局獲悉,江門市具有相關執照的魚翅生產、銷售企業名單中,並無「江門市荷塘鎮協和魚翅加工廠」。

江門市質監局回應稱,該局曾於2012年12月上旬對有名單記錄,並曾經有魚翅生產行為記錄的魚翅加工作坊進行了專項執法檢查。根據登記名單,江門市蓬江區曾有24家魚翅加工廠、江海區曾有2家魚翅加工廠,但其中並不包括「江門市荷塘鎮協和魚翅加工廠」。該局在執法檢查中發現,目前江門市只有5家魚翅加工作坊具備合法執照並正常生產。

據江門市質監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經檢查,有生產行為的生產現場均使用正常的魚翅用於加工,未發現使用非法原料假冒魚翅的行為。該局執法人員也對該5家生產單位生產的魚翅產品進行了執法抽樣,經檢測,均未發現使用明膠等原料生產假冒魚翅的行為。

記者從江門市工商局了解到,在工商登記的生產、銷售魚翅企業有14家,其中一家魚翅加工企業已經停業,但並無「江門市荷塘鎮協和魚翅加工廠」進行合法登記。而登記的14家魚翅加工或零售企業中,有1家做魚翅初級加工,有3家主要做魚翅深加工及出口。

廣州百貨商場 仍有魚翅銷售

昨日,記者走訪廣州各大百貨,發現在多家滋補品專櫃依然有魚翅銷售。在天河的一家百貨滋補品專櫃,最便宜的魚翅售價在12.8元一克。「我們的魚翅經過嚴格檢驗,現在銷售沒有受到影響。」該專櫃的銷售員表示。而廣州友誼的滋補品專櫃散裝的魚翅已經不見蹤影,記者只在一些禮盒裝的滋補品內發現有魚翅搭配銷售。「滋補品的整體銷售同比有個位數的增長。」廣州友誼的相關負責人表示。而記者在現場採訪多位消費者,他們均表示目前不會購買魚翅。「以前在高檔酒樓吃飯還會點魚翅,現在也不敢點了。」市民吳先生對記者表示。(孫晶)

相關焦點

  • 「拒食魚翅」是浪費? 揭秘魚翅背後黑色利益鏈
    從美食文化的角度看,魚翅消費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非但不是對瀕危物種的消費,反而是對廢棄資源的有效利用,是中國節儉美德的體現。會議還明確決定,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組織相關專家撰寫《中國鯊魚產業白皮書》,「正確應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不公平指責,提出科學的、公正的、符合客觀實際的鯊魚產業利用現狀及可持續利用建議」。
  • 公務接待禁魚翅 成都海味乾貨銷量降九成
    青石橋是成都市最大的水產品批發市場,黃哥(化名)是這裡的一家海味乾貨鋪老闆,主要經營魚翅、鮑魚、海參、花膠、燕窩等名貴食材。自2012年底中央下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後,「節約風」吹遍全國,更從「會議室」吹到了「餐桌」。一年多來,黃哥的生意日漸下滑,當魚販們在不停裝箱準備發貨時,他只能獨坐電腦前,看新聞、玩遊戲來打發時間。
  • 高院法官認為多倫多魚翅禁令越權兼歧視華人
    >  中新網12月2日電 據加拿大《星島日報》報導,加拿大安河高等法院(Ontario Superior Court)宣布多倫多市政府的魚翅禁令無效,直指禁令超越市府權限。不少華人團體俱支持法庭的裁決,主張禁售魚翅的市議員則期望市府上訴推翻裁決。  多倫多市府於去年秋季通過《禁止銷售、食用及藏有魚翅的附例》,指魚翅可能對市民健康及安全構成「不良影響」,並會損害多市環境,因此必須全面禁止魚翅及其相關產品流出市面。禁令在今年9月份實施,但四名本地華人伍卓生、林綺華、譚寶生及馬松林於7月26日入稟安河最高法院,指禁令超越市府權限,應該宣布無效。
  • 魚翅的「戰爭」:北京魚翅消費一天一個億(圖)
    相關國際貿易監測數據顯示:1987年,全世界魚翅交易總量為4907噸;10年後,這一交易數據上升到13614噸,增長近3倍。約有50%~80%的魚翅經香港中轉,大部分進入中國內陸,少部分進入馬來西亞、中國臺灣地區、印尼和泰國。   據說,香港著名作家李碧華曾在專欄中開玩笑說:今日內地人比較富裕,專程來港買海味……極品回歸祖國,港人普遍享用次貨或粉絲。
  • 國際環保主義者稱讚中國公務接待禁止魚翅禁令
    【環球時報記者 趙曉松 葉貝茜】中國政府8日宣布不得在公務接待中提供魚翅、燕窩等高檔菜餚和用野生保護動物製作的菜餚。法新社9日報導稱,該禁令得到國際環保主義者的稱讚,他們認為此舉將為保護瀕危物種創造先例。
  • 外報從魚翅禁令看反腐:中共反腐之拳將緊握不放
    外報從魚翅禁令看反腐:中共反腐之拳將緊握不放   中新網2月10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10日刊載《鯊魚也開心》一文
  • 卡爾森瑞德酒店集團頒布魚翅禁令
    新加坡2014年9月2日電 /美通社/ -- 卡爾森瑞德酒店集團今天正式頒布魚翅禁令,加入保護野生鯊魚的行列。魚翅禁令旨在挽救正在迅速減少的鯊魚數量,彰顯了卡爾森瑞德酒店集團的企業社會責任感,以及對可持續發展海鮮貨源的堅決支持。
  • 吃魚翅真致鯊魚瀕危? 消費量降七成捕鯊量一點沒少
    「2009年是魚翅貿易的頂峰。那時候,誰也想不到,會跌得像今天這麼慘。」吳益懷是廣州知名的海味商人,和魚翅打交道多年。他記得,自己公司2009年的魚翅銷量達十幾噸,原材料價格,在1000-1200元/公斤。但2015年銷量已下降80%,原材料價格則降到了300-400元/公斤。
  • 吃魚翅真致鯊魚瀕危?中國消費量降七成,全球捕鯊量一點沒少
    吳益懷是廣州知名的海味商人,和魚翅打交道多年。他記得,自己公司2009年的魚翅銷量達十幾噸,原材料價格,在1000-1200元/公斤。但2015年銷量已下降80%,原材料價格則降到了300-400元/公斤。
  • 英媒:中央反腐行動令魚翅銷量在中國暴跌
    英國《衛報》8月7日文章,原題:中國魚翅銷量最多銳減七成消費魚翅在中國是富有的象徵。隨著財富的增長和民眾對於奢華產品的渴望,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魚翅消費及進口國。然而,野生救援協會的一項報告顯示,中國魚翅的銷量已銳減50%到70%。據野生救援協會的數據,在中國魚翅交易的中心廣州,魚翅銷量已下降82%。
  • 紐約下達魚翅禁令,各大中餐館改賣海參燕窩
    國際人道對待動物協會(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的野生動物項目經理何燕青(Iris Ho)表示,此案具有重要意義,「這項控告對於紐約州及其他州的那些海鮮貿易公司,以及各種通過非法渠道採購魚翅的餐館來說,是一個有效的震懾。」報導稱,儘管該案獲得勝訴,但該禁令實施一年來,似乎沒有多少消費者或餐廳受到很大影響。
  • 鯊魚生殖器製魚翅! 團體促標籤規管
    圖:有團體建議售賣魚翅時須列明品種 大公報記者朱樂怡攝  【大公報訊】記者朱樂怡報導:魚翅未必是鯊魚鰭,更可能食到鯊魚生殖器!有研究發現,15%本港市面有售的魚翅品種,均屬於「瀕危」及「易危」物種。
  • 姚明拒吃魚翅為何遭到抗議
    以身作則決定不吃魚翅商家可能會恨我,但大家都是有良知的  章明基說,姚明現在接到了香港6個協會的聯名抗議信,他們抗議姚明說話草率,但章明基告訴記者:「姚明得到的數據是聯合國給出的數據,是全世界最權威的物種保護數據,是全世界各個政府用的物種調查資料。獵取鯊魚是可以的,但要有一個循環的、可持續的過程,不能過量地、肆意地捕殺。
  • 英媒:明星效應還是因為禁令?中國魚翅交易量兩年下滑82%
    英媒:明星效應還是因為禁令?近日在英國《每日電訊》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自從中國開始禁止在政府宴請中使用魚翅,以及一場名人媒體活動之後,魚翅的交易量下降了82%。而中國的年輕人因為「明星效應」也開始堅決抵制這道菜。       原文編譯如下,有刪減。
  • 調查稱粉絲調出美味的魚翅 專家稱營養不及肉蛋
    粉絲打扮成魚翅加入調料蒙吃客——廣州海味批發市場暗訪假魚翅內幕昨日,央視曝光了北京一些著名飯店用明膠、海藻酸鈉加色素製作假魚翅的內幕。記者在廣州一德路等海味批發市場暗訪發現,確實有商家售賣合成魚翅。隨後記者以飯店老闆的身份向一位女銷售人員表示希望選購一些比較便宜的魚翅做魚翅羹,該人員立即向記者推薦個頭較小的魚翅,350元/500克,500克可以做20盅左右的魚翅羹,每盅成本不到20元。
  • 香港續刮「拒吃魚翅」風 海味街談「翅」黯然
    香港續刮「拒吃魚翅」風 海味街談「翅」黯然 2014-06-18 20:57:24美國駐香港總領事夏千福(CliffordA.Hart)用英文、廣東話和普通話三語大聲宣告,從今以後放棄吃魚翅。  18日,在香港一家沒有魚翅提供的酒店,夏千福成為「拒吃魚翅」行動代言人之一。宣傳海報上的他,手指交叉呈「X」狀,放於嘴前。
  • 環保組織:若不阻止魚翅消費鯊魚30年將被撈盡
    鯊魚本篇文章由 龍錕 蔣偲 仇日紅 陳媛媛 等人撰寫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政策法規司近日證實,已發函給全國人大代表丁立國,對丁立國聯合30多位人大代表提出《要求制定禁止公務和官方宴請消費魚翅規定的建議並不是因為好吃,而是因為它上檔次、有面子在深圳,賣魚翅乾貨的市場有不少,在東門海味市場和福田農批市場,魚翅市場相當混亂,魚翅價格五花八門,低的有十多元一斤,高的達數千元,甚至上萬元。
  • 魚翅消費是愚昧有害的傳統文化
    宣稱將「正確應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不公平指責,提出科學的、公正的、符合客觀實際的鯊魚產業利用現狀及可持續利用建議」。近年來,許多國際組織致力於鯊魚以及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中國人也逐漸認識到所謂的魚翅文化是一種愚昧的傳統糟粕,認識到應該對保護資源負起應有的責任。而水產協會透露出來的信息明顯傾向於其行業利益,為此不惜顛倒黑白、漫天撒謊,演出了一場醜陋、拙劣的利益鬧劇。
  • 新京報:拒吃魚翅怎麼成了一種"浪費"?
    近日,「鯊魚可持續利用會議」在北京舉行,主辦方是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一些與會專家和業界代表表示,我國傳統的魚翅消費文化受到了國際社會不公正的評價,「一群吃鯊魚肉的人帶頭譴責一群吃鯊魚鰭的人」;我國沿海的鯊魚捕撈都是兼捕所得,被撈獲的鯊魚基本上無法再存活,不利用它反而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不吃是不對的。
  • 別拿「中國傳統」為吃魚翅陋習辯解
    原標題:別拿「中國傳統」為吃魚翅陋習辯解  紐約下達魚翅禁令,各大中餐館改賣海參燕窩。紐約州禁止擁有、零售和批發魚翅。《紐約時報》表示,它是魚翅湯的主料,而魚翅湯往往作為地位的象徵,出現在中國傳統婚宴上。布魯克林日落公園第八大道一家中國海鮮餐館的一位大廚認為,魚翅湯是不可替代的,他不願公開挑戰這項禁令,所以沒有透露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