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翅消費是愚昧有害的傳統文化

2021-01-19 新無神論論壇

2012年7月20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以下簡稱水產協會)主辦了一個「鯊魚可持續利用會議」。會上拋出觀點稱「拒食魚翅是一種資源的極大浪費」、「不吃是不對的」。會議還決定撰寫《中國鯊魚產業白皮書》。宣稱將「正確應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不公平指責,提出科學的、公正的、符合客觀實際的鯊魚產業利用現狀及可持續利用建議」。近年來,許多國際組織致力於鯊魚以及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中國人也逐漸認識到所謂的魚翅文化是一種愚昧的傳統糟粕,認識到應該對保護資源負起應有的責任。而水產協會透露出來的信息明顯傾向於其行業利益,為此不惜顛倒黑白、漫天撒謊,演出了一場醜陋、拙劣的利益鬧劇。  


謊言之一:「魚翅消費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非但不是對瀕危物種的消費,反而是對廢棄資源的有效利用,是中國節儉美德的體現。拒食魚翅是一種資源的極大浪費。中國傳統的魚翅消費文化受到了國際社會不公正的評價,給廣大消費者造成了誤解,使中國漁業的國際形象受到了損害。」  


如果僅指捕撈其它經濟魚類時誤捕到的鯊魚,充分利用其魚鰭也勉強說得過去。但事實上,除為了獲得魚翅以外,鯊魚從來都不是漁業捕撈的目標,人類從未將鯊魚作為重要的食物,歷史上關於鯊魚漁獲量的信息也極為少見。  


魚翅在中國歷來被譽為八珍之一,是由鯊魚的背鰭、胸鰭、尾鰭加工製成,主要取材於鯊魚鰭中的軟骨。在亞洲, 特別是華人世界裡魚翅被推崇為具有至尊地位的滋補佳品,吃魚翅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目前得到最多公認的考證是中國人吃魚翅源自鄭和下西洋,船隊水手經常食用當地人丟棄的鯊魚翅。此後,在明熹宗的御膳中出現了魚翅。明朝太監劉若愚所做《明宮史》中所說的鯊魚筋就是今天的魚翅,這是中國人吃魚翅最早的確切記載。清末出版的《汪穰卿筆記》記載道:「魚翅自明以來始為珍品,宴客無之則客以為慢。」由此可見,在清代魚翅已經從帝王御膳走向了民間宴席。  


魚翅消費是中國傳統文化確實當之無愧,好的傳統應該發揚,壞的傳統則必須要摒棄,比如具有悠久歷史的纏足和納妾。搬出傳統來做擋箭牌似乎已經成為一些行業的慣用伎倆,似乎一提傳統就意味著正確,就意味著可以無視其他民族的利益,就可以損害整個人類和地球資源。傳統只是一種習俗,是隨著文明進步而不斷變化的。現在中國人魚翅消費的基礎是過度的專業捕撈鯊魚,魚翅是終極目的而非廢棄資源。魚翅文化是對海洋資源的野蠻消費,絕不是什麼節儉美德。  


謊言之二:「目前中國沿海的鯊魚捕撈都是兼捕所得,不存在專門把鯊魚作為主捕魚的捕撈作業。中國的捕撈業沒有專門以鯊魚為捕撈對象,但由於鯊魚和其他魚類混在一起,從業者在捕撈其他經濟魚類的過程中意外捕獲鯊魚。」  


由於中國海域不是鯊魚主產區,中國的捕撈業當然不可能將捕撈鯊魚作為主業。但是,由於中國龐大的魚翅消費需求,全球各地的漁民捕鯊取翅獲取暴利是無可辯駁的事實。國際野生救援協會發布報告指出,世界上對鯊魚鰭的最大需求來自於亞洲,中國、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度尼西亞是進口魚翅數量最多的國家。聯合國糧農組織漁業統計資料庫顯示,1976-2006年世界魚翅的交易量呈逐年增長趨勢,1976年為數千噸,2004年已達3萬多噸。  


捕鯊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專門的產業,隨著捕撈技術的突飛猛進,捕撈效率大大提高,捕撈的規模也成倍擴張。大量專業捕鯊船追逐著鯊魚,這種船裝有巨大捲軸的專業捕鯊船叫做延繩釣漁船,可布下長達100公裡的釣線,釣線使用的是鯊魚牙齒無法切斷的金屬魚線,上面裝有數千個魚鉤。有些大型捕鯊船一次出海就可獲得數噸甚至數十噸魚鰭。  


雖然中國不是捕鯊大國,但中國是魚翅消費大國。大多數國家的捕鯊行為都是為了向中國以及亞洲地區出售魚翅,比如日本氣仙沼市的鯊魚港,每年捕殺大量鯊魚,大部分魚翅銷往香港和上海等地。水產協會無恥地將全球捕鯊業偷換成中國捕鯊業,妄圖以此掩蓋正是中國人吃魚翅才導致濫捕鯊魚的事實。放眼全球,以捕鯊為業的漁民數量是相當龐大的,每年大約有7000萬條鯊魚因為它們的魚鰭被捕殺。這一行為的目的就是將魚鰭賣給具有魚翅文化傳統的華人。  

謊言之三:「割鰭棄肉的行為根本就不存在,都是騙人的,所謂『割鰭棄肉』的影像畫面是數碼合成的。從經濟上看,漁民賣一套魚翅收益極為有限,魚翅源頭價很低,他們沒有動力去捕鯊割翅。」  


許多漁民會將鯊魚的魚鰭割下,然後將鯊魚拋回大海,這樣的鯊魚只能等待死亡。因為鯊魚肉如果不快速冷凍,其中的尿素會分解轉化產生臭味甚至毒素,帶回去可能一錢不值。漁民不會用沒有價值的鯊魚軀體佔用寶貴的冷庫空間。即便是將鯊魚整個帶回去,到港後魚翅大約可賣數百元一斤,而鯊魚肉只能賣幾塊錢一斤,這個帳根本無需計算。  


2000年底,美國國會通過立法,禁止在美國所有海領域割下鯊魚的魚鰭並將殘餘屍體拋進大海。2001年12月美國總統柯林頓籤署了《禁止切割鯊魚魚鰭的法令》。目前已經通過立法禁止切割鯊魚魚鰭的國家還有巴西、哥斯大黎加、南非和澳大利亞。歐盟也制定了相關規定, 禁止在歐盟海域作業的所有漁民在取下鯊魚鰭後,再將鯊魚扔回海裡。這說明割翅棄魚並非罕見現象。漁船到達漁港後,魚翅可以賣出魚肉數十倍甚至數百倍的價錢,這是確定無疑的事實,是任何人都無法掩蓋的,水產協會的謊言極其低劣。  


謊言之四:「鯊魚肉在歐美國家非常受歡迎,歐美擁有龐大的魚肉市場,拒吃魚翅只會造成魚鰭的浪費,捕捉量卻不會因此而減少。」   


而事實並非如此,鯊魚肉遠不如許多海洋魚類好吃,並且含有較多尿素,所以鯊魚肉的經濟價值很低。除了非洲的極少數人群外,人類從來就不把鯊魚作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也從來不存在以獲取鯊魚肉為目的的大規模捕鯊行為。價格低廉的鯊魚肉才是漁業捕撈的意外獲得。  


魚翅究竟值不值得吃呢?  


魚翅在中國人心目中歷來是高級滋補品的代名詞,中醫認為魚翅能益氣、補虛、開胃,具有神奇的食療功效。常吃魚翅可補五臟、長腰力、益虛癆,然而中醫的胡言亂語至今也沒有得到證實。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則是魚翅富含膠原蛋白,具有極為豐富的營養。中國人普遍對魚翅的營養價值有一種宗教般的迷信,其實這是認知上的誤區。以現代科學的角度看,魚翅的營養價值乏善可陳,非但不是高級滋補品,反而是一種劣質營養的食品。  


魚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其營養價值即在於此。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人體不能缺少蛋白質。胺基酸是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有8種胺基酸人體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滿足需要,必需從食物中攝取,這些胺基酸就稱為必需胺基酸。衡量一種食品中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主要看其所含必需胺基酸是否完全。魚翅中膠原蛋白佔90%以上,膠原蛋白不含色氨酸,而色氨酸是必需胺基酸之一,故膠原蛋白在營養學上屬於價值較低的蛋白質。魚翅中非必需胺基酸佔80%,這些胺基酸人體可以合成,不需要從食物中攝取。所以,魚翅的營養價值比雞蛋、牛奶、肉類都要差,不是優質蛋白質。  


也許有人認為,即便魚翅的營養價值不高,但味道鮮美是無可替代的。實際上,魚翅本身只有腥味,味道比雞鴨魚肉要差的遠,所以魚翅並不好吃。為了讓魚翅變得好吃,需經過複雜的烹製工序,達到去腥和賦味這兩個目的。烹製時要用雞肉、鴨肉、豬肉、乾貝、火腿、蟹肉、鮮蘑等許多鮮美食料給魚翅賦味。即便如此,魚翅本身依然是食之無味,味道都留在魚翅湯中了。美國作家朱麗葉·埃爾佩森曾說,魚翅是一小碗吃起來沒有味道的透明麵條。並說,魚翅湯是史上最大的騙局之一。所以,所謂八珍之一的魚翅並非美味,而是廚師的功夫把魚翅變成了美味。如果用同樣的烹製工藝,粉絲、土豆一樣可以變為美味。  


上世紀80年代,鯊魚不得癌症的說法開始流傳,各種從鯊魚中提取的抗癌製品盛行一時。1999年,在丹麥開展了一項試驗,研究人員給17名乳腺癌晚期患者服用大量鯊魚丸,三個月後,15名患者癌症繼續惡化,一名患者的腦部長了新的腫瘤。這個謊言隨後被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徹底戳穿,他們列舉出了40例鯊魚患腫瘤的例子。2006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最終正式裁定,禁止宣傳鯊魚軟骨製品的抗癌效果,鯊魚軟骨可以治療癌症的神話就此破滅。  

魚翅不僅營養價值不高,還含大量有毒物質。多項研究結果表明, 由於鯊魚處於海洋食物鏈的頂端,體內積累了大量的汞和鉛等有毒元素,對人體危害相當大。多次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魚翅水銀含量超標,最高的超標達42倍。水銀可能造成男性不育、性功能減退,對孕婦和胎兒危害也很大, 可導致流產、死胎,還會影響胎兒大腦和神經細胞的生長,患上「先天性水俁病」。表現為幼兒發育不良,智力低下、畸形等。  


美國邁阿密大學的科學家還發現,鯊魚含有高濃度的β-甲氨基-L-丙氨酸(BMAA),屬於一種神經毒素,可引起神經系統損壞,進而出現肌肉萎縮等一系列症狀,可導致腦退化症和葛雷克氏症。魚翅加工需要非常繁瑣的工序,加工過程中常用雙氧水或硫磺燻蒸進行漂白,殘留化學物質的危害也不可忽視。此外,魚翅在加工、運輸和儲藏過程中很容易寄生一些害蟲,常見的有毛婪步甲和白腹皮蠢等,這些害蟲會傳播多種病菌。  


鯊魚處於海洋食物鏈的頂端,在海洋中已經遊弋了4億年,對調節下層物種的種群規模、維護海洋生態平衡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鯊魚數量銳減會造成難以預料的影響。鯊魚可避免其它較小魚類的過度繁殖,間接保護海洋中的浮遊生物,從而保證有大量氧氣的產生。鯊魚還能剔除其它魚類中的病殘老弱,有助於改善魚類的基因及種群的健康發展。如果處於海洋食物鏈頂端的鯊魚數量銳減甚至滅絕,會導致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失衡甚至崩潰。而鯊魚的繁殖能力不強,過度捕殺必然會將鯊魚推向滅絕之路。  


加拿大研究人員證實,從1986-2000年,大西洋西北海域的鯊魚數量減了百分之五十以上,有些品種的鯊魚已在滅絕的邊緣,其中長尾鯊和大白鯊的數量減了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大青鯊的數量了減少了百分之六十。另有研究表明,在大西洋大多數種類的鯊魚在15年內減少了約80%,錘頭雙髻鯊甚至減少了90%。約30%的鯊魚種類正處在瀕臨滅絕的邊緣。  


澳大利亞達爾文市曾沒收了300多艘專門捕撈鯊魚的印尼漁船,並在印尼電視臺播放焚燒這些漁船的畫面,但是仍然未能杜絕捕鯊行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第十五屆締約國大會上,鯊魚保護提案被否決,中國正式投了反對票。中國代表團認為CITES不是討論這個問題的平臺。海洋學家伊莉莎白格裡芬尖銳地指出,中國反對保護鯊魚,部分原因是魚翅羹在中國飲食傳統中的神聖地位。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魚翅的地位至今難以撼動,吃魚翅已經成為顯示身份和地位的炫富方式。美國《時代》周刊曾有文章指出:「翅羹......體現了東亞文化中熱情好客和維護面子的複雜觀念。」中國——歐盟生物多樣性項目首席技術專家斯白克坦言:「 我認為,問題的關鍵不是誰在吃,而是要形成一種以吃野生動物為恥的觀念,而不是讓吃過的人炫耀,讓沒吃過的人羨慕。」這個觀點實質上堅決否定了中國的滋補文化和炫富陋習。  


傳統是每個民族固有的習俗,但傳統並非就是合理的,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糟粕,糟粕是必須拋棄的,而不是不加選擇地繼承和光大。魚翅文化亦然,宴席上點魚翅是為了給別人看,吃魚翅則是為了心理和面子上的滿足,與營養和美味無關。一個走入文明的民族,一個敢於擔當責任的國家,不應該再繼承這種愚昧的傳統。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樹立正確的觀念,吃魚翅是高價買毒藥的傻子,是低俗愚昧的反文明行為,是對全人類的犯罪。  


各種統計資料顯示,魚翅消費造成了鯊魚數量的銳減。水產協會為了行業利益用謊言欺騙公眾,無視地球資源和生態系統的保護,誤導中華民族背離現代文明。這種卑鄙和沒有責任感的惡劣行徑必須制止,中國人應該與全人類共同擔負起保護地球的義務,與其他民族一起走向文明。


(XYS20120827)◇◇新語絲(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相關焦點

  • 別拿「中國傳統」為吃魚翅陋習辯解
    原標題:別拿「中國傳統」為吃魚翅陋習辯解  紐約下達魚翅禁令,各大中餐館改賣海參燕窩。紐約州禁止擁有、零售和批發魚翅。《紐約時報》表示,它是魚翅湯的主料,而魚翅湯往往作為地位的象徵,出現在中國傳統婚宴上。布魯克林日落公園第八大道一家中國海鮮餐館的一位大廚認為,魚翅湯是不可替代的,他不願公開挑戰這項禁令,所以沒有透露姓名。
  • 關於「制定禁止公務消費魚翅規定」的提案簡介
    短短三十多年,全世界魚翅貿易總量從不到4000噸激增至近14000噸。其中,中國大陸及香港、臺灣三地魚翅消費佔據著全球魚翅貿易和消費的95%以上。如果政府明確禁止公務和官方宴請消費魚翅,對保護海洋生態平衡、倡導綠色環保生活方式、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將取得一舉多得的效果。
  • 魚翅的「戰爭」:北京魚翅消費一天一個億(圖)
    魚翅,由鯊魚鰭去除皮肉而製成,是中國傳統奢侈食品之一,始見於《宋會要》,明朝人開始吃魚翅,後來還成了宮廷御膳。據說,明熹宗朱由校就很喜歡吃由魚翅等製成的「一品窩」。吃魚翅真正流行在清乾隆年間,並在晚清完成了從珍貴食材到奢侈品的演變,遂有「無翅不成席」一說。據載,清末的河道官員每天必吃魚翅,每餐耗費過萬。
  • 「拒食魚翅」是浪費? 揭秘魚翅背後黑色利益鏈
    會議上透露的消息顯示,主辦方認為中國傳統的魚翅消費文化受到了國際社會不公正的評價,給廣大消費者造成了誤解,使中國漁業的國際形象受到了損害。一些與會專家和業界代表表示,目前中國沿海的鯊魚捕撈都是兼捕所得,不存在專門把鯊魚作為主捕魚的捕撈作業,鯊魚作為兼捕魚類,基本保持了種群數量的平衡。
  • 當我們吃下一碗魚翅時 吃掉的不只是魚翅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魚翅進口國,來自全球各地90%的鯊魚鰭,通過海上運輸抵達香港和內地。去年,香港報告給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鯊魚鰭進口量達到11000噸。瘋狂的魚翅貿易(資料圖)野生救援協會2006年曾在中國16個城市進行過魚翅消費調查。在2萬4千名受訪者中,35%的人表示曾經食用過魚翅。
  • 全國政協委員萬捷:公務宴請應禁止魚翅
    他告訴記者,在當時,消費魚翅是一種禮貌,一種文化和企業接待的面子。「但是5年前開始,我身邊的人都不消費魚翅了。」「當然,我也會遇到尷尬,比如上個月我去成都,兩頓飯都有魚翅,但我都拒絕了。到臺灣訪問時,他們也請吃魚翅,我也拒絕了。」今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萬捷和全國人大代表丁立國專門提交了《關於「制定禁止公務和官方宴請消費魚翅規定」的提案》。
  • 明膠+色素 粉絲變魚翅
    魚翅是以鯊魚鰭製成,在許多高檔的餐廳裡,魚翅動輒要到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一份,然而有業內人士說,在國內市場消費的魚翅當中   在傳統的魚翅加工基地之一廣東,記者扮成買家來到一處專門製作翅絲的家庭作坊,屋裡擺滿了用塑膠袋裝著的翅絲,這種翅絲不像一般翅絲那樣有粗有細,而是根根筆直根根粗壯,顏色金黃伴著亮光,老闆稱別家的翅絲一斤能發出三斤來,而他家的翅絲一斤能泡出七斤來。經老闆現場示範,原來是用燒鹼泡製。
  • 魚翅羹背後的環保誤區
    對這個問題最直白的回答就是:問問你的錢包,如果它鼓漲飽滿,就吃魚翅羹,如果是癟癟的,粉絲湯也將就了。    所謂魚翅,就是鯊魚鰭中的細絲狀軟骨。鯊魚屬軟骨魚類,鰭骨形似粉絲,但咬起來度比粉絲更脆,口感要好一些。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看,魚翅(即軟骨)並不含有任何人體容易缺乏或高價值的營養,所以吃魚翅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
  • 我拒絕吃魚翅 不是因為「窮」……
    這一調查結果反映了城市地區的普遍狀況,北京每天就能賣出約5噸魚翅。除了中國,泰國、新加坡也是魚翅消費大國。華人購買力和消費欲望的上升增加了全世界對鯊魚的圍剿,就一個物種的空前危機來看,這是人類生態悲劇的縮影。拒吃魚翅理由二:致命的過度捕撈吃魚翅會使某類鯊魚瀕臨絕種嗎?答案是很有可能。
  • 環保組織:若不阻止魚翅消費鯊魚30年將被撈盡
    鯊魚本篇文章由 龍錕 蔣偲 仇日紅 陳媛媛 等人撰寫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政策法規司近日證實,已發函給全國人大代表丁立國,對丁立國聯合30多位人大代表提出《要求制定禁止公務和官方宴請消費魚翅規定的建議正好前來訂房的宋女士告訴記者,自己本身並不愛吃魚翅,也支持「零魚翅」活動,但若是宴請的賓客喜歡,就不得不點這些菜,而且選在這裡請客就是圖這裡檔次高,若是魚翅等菜品都沒有的話,會顯得沒面子。「婚宴有魚翅已經成為一種傳統和習慣,如果不給客人吃魚翅,會被人笑話『寒酸』,主人家就太沒有面子了。」一位餐館的領班告訴記者。鯊魚兇殘就該吃?
  • 中華魚翅談(三)完結篇
    前面一二說了魚翅的部位,種類,主要說的都是大陸現在不能消費的,以後也只會存在於傳統中的那些魚翅。前三篇閱讀來一碗市民魚翅湯中華魚翅談(一)中華魚翅談(二)今天這篇,就會將剩下的那些魚翅寫一下,這些魚翅,都是我們日常可以消費到的。
  • 保護鯊魚,除了拒食魚翅,我們更要做什麼?
    算是中餐裡的傳統高檔食材,號稱最貴的海鮮,沒有之一。 魚翅這東西既沒有營養,也不好吃,更不能治病。不過傳統文化裡想不通的東西太多了,所以魚翅在華人文化圈流行至今也只能歸於一種文化傳統吧。
  • 廣州海味商會副會長抗議魚翅消費禁令
    同時,伍惠漢也用「憤怒」一詞來抗議有關職能部門提出的6條措施中的最後一條———「拒絕魚翅消費」。伍惠漢認為,這是禁止魚翅產品的正常買賣行為。此外,對於上述抽檢結果,伍惠漢說被點名的幾個檔口至少有兩個根本不是做魚翅生意的,怎麼也被扯進來了?伍惠漢所指的這兩個檔口,一個是嘉芝海味行,另一個是晉龍海味行。
  • 【特別推薦】音樂動畫:請大家一起拒吃魚翅
    近期,一則公益廣告呼籲大家不要吃魚翅。因為購買的「你」,動物受到傷害;因為拒絕的「你」,動物得到拯救。我們為什麼不吃魚翅?因為當我們吃下一碗魚翅時,我們吃掉的不只是魚翅……拒吃魚翅理由一:瘋狂的魚翅貿易國際環保組織野生救援協會(WildAid)和中國社會調查所曾專門做過一項調查,因全球魚翅貿易,每年被捕殺的鯊魚數量在2600萬隻至7300萬隻之間。目前魚翅市場還在不斷擴大,據估計每年增長5%左右。
  • 專家解釋為何拒吃魚翅是極大浪費 否認割鰭棄肉
    魚翅(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中廣網北京8月18日消息(記者莊勝春)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是一句有關拒吃魚翅的著名的廣告詞,但是日前,這一越來越深入人心的概念卻遭到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的公開非議,他們提出:拒吃魚翅是極大浪費。
  • 每年有超過7300萬條鯊魚被捕殺,那麼為什麼我們還在吃魚翅湯?
    鯊魚肉對健康幾乎沒有什麼好處,而且往往含有有毒的水銀,然而魚翅湯和其他類似的菜餚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仍然是美味佳餚。魚翅湯是一道古老的中國名菜,據說象徵著繁榮昌盛,至今仍是全世界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美食。 即使在今天,一碗這種東西也可以賣到上千元。但這道菜也有陰暗的一面。
  • 姚明拒吃魚翅為何遭到抗議
    《紐約時報》的記者問過姚明一個問題,他說:「捕殺鯊魚的做法是不是受你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姚明很簡單就回答道:「我認為這種掠奪性的生態資源的開發,不是我們中國優秀文化的一部分。」那個記者又問他:「你認為這個『護鯊』會得到大家的支持嗎?」
  • 新京報:拒吃魚翅怎麼成了一種"浪費"?
    近日,「鯊魚可持續利用會議」在北京舉行,主辦方是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一些與會專家和業界代表表示,我國傳統的魚翅消費文化受到了國際社會不公正的評價,「一群吃鯊魚肉的人帶頭譴責一群吃鯊魚鰭的人」;我國沿海的鯊魚捕撈都是兼捕所得,被撈獲的鯊魚基本上無法再存活,不利用它反而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不吃是不對的。
  • "魚翅粉絲做"不是笑話 82個樣品79個是"人造"
    魚翅,由鯊魚鰭加工而成的淡幹品。而在中國,在傳統飲食文化中,「翅、參、燕、鮑」四大頂級食材,魚翅則居於首位,長期受到人們的追捧,一些人甚至將消費魚翅作為身份的象徵。   魚翅價格不菲,一小盅魚翅羹售價動輒幾百元,甚至千元。然而,許多人並不清楚,魚翅售價高昂的背後卻隱藏不可告人的秘密。
  • 以「正向符號」矯正消費認知偏差,有益於實現美好生活的願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種新經濟模式層出不窮,其中創意、文化、藝術等相關的產業正成為社會經濟的重要支柱,即便是傳統的製造業也越來越具有文化內涵。這些新經濟模式被稱為「符號經濟」。符號經濟的首創者法國學者讓·鮑德裡亞認為,消費不僅僅是物品和服務的消費,更重要的是一種符號的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