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南元
「吃魚翅羹,還是粉絲湯?」看似一個嗞嗞冒傻氣的問題,卻蘊含著營養學、經濟學、比較文化學、生態學、食物鏈、可持續發展、保護物種多樣性等一系列重要的學問。對這個問題最直白的回答就是:問問你的錢包,如果它鼓漲飽滿,就吃魚翅羹,如果是癟癟的,粉絲湯也將就了。
所謂魚翅,就是鯊魚鰭中的細絲狀軟骨。鯊魚屬軟骨魚類,鰭骨形似粉絲,但咬起來度比粉絲更脆,口感要好一些。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看,魚翅(即軟骨)並不含有任何人體容易缺乏或高價值的營養,所以吃魚翅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由於中國地處溫帶冬季寒冷,旱澇天災頻仍,內陸地區距海洋比較遙遠,故食品保存技術十分發達,乾燥水發工藝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幹蝦、海參、鮑魚、魚翅、燕窩、魷魚、香菇、玉蘭片、黃花、木耳都是這種方法的應用實例。在這個乾燥水發的過程中會有物理和化學的變化,食品的質地和味道有時會優於鮮品,還能除去一些有害物質。其中魚翅的炮製和烹調工藝十分複雜而專業,幾乎不容業餘者染指,這不僅為魚翅羹的高昂價格提供了理由,更奠定了吃魚翅堪稱中華文化奇芭的地位。如果這些技術因不吃魚翅而失傳,無疑是中華文明不可估量的損失。
軟骨並非稀罕之物,豬排骨下端就有很多。當年水滸中魯智深拳打鎮關西之前就曾讓他把五斤軟骨剁成碎末,不知對應何種菜式,恐怕只是為了尋釁滋事而已。以當今科學技術之發達,開發一種將豬軟骨切成細絲的機器應非難事,如此可讓普羅大眾經常吃到「豬魚翅」。可惜飯館不會做這種吃力不賺錢的傻事。對飯館而言,魚翅的存在意義就在於可以找到漫天要價的藉口。這類奢侈消費的經濟學意義(例如「涓滴效應」之類)早有經濟學家論述,此處不贅。
近年傳說由於鯊魚處於食物鏈的頂端,導致重金屬逐級富集,含汞量超標。但這個說法作為不吃魚翅理由恐難成立。因為食品含汞量的標準是按照每天或經常食用的條件制定的。而無論是從經濟角度還是胃口角度來說,我們都不可能像水俁病患者吃魚那樣經常大量吃魚翅。
生態平衡問題暫待後述,僅就單一物種來看,保護物種多樣性可以歸入可持續發展。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是一個令全人類頭疼的難題,幾乎所有經濟魚類都面臨過量捕撈瀕臨滅絕的危機。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學家所說的「公共牧場效應」:在人人可以自由放牧的無主牧場上,每個人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都儘可能多放牧牲畜,最後的結局必然是草場退化,所有牲畜都沒得吃。隨著捕撈技術的發展,浩淼的海洋早已不是「無盡藏」,成了無限增長的捕撈能力下的有限資源。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在市場失靈的地方引進「計劃經濟」,通過國家法令或國際公約,實現限時或限量的捕撈,我國的伏季休漁就是這樣的一個措施,已經初見成效,但看起來力度還不夠,最好能休他幾年,讓漁業資源(物種)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才能捕到和50年前一樣大的黃魚、帶魚。
鯊魚也是一種魚,和黃花魚、帶魚、鰣魚或金槍魚、鮭魚都是一樣的。鯊魚除了繁殖較慢(體內受精、卵胎生)、容易誘捕之外並無特殊地位,本可以和其他魚類採用同樣措施保護。專把吃魚翅提出來加以非議,說中國人特別殘酷,把鯊魚切掉鰭又扔回海裡,那是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表現。各個國家、民族、宗教有自己的文化,如果出現互補的現象是好事不是壞事。正因為中國人吃美國人不吃的雞爪子,美國才有機會向中國出口雞爪子賺錢。自己不懂得吃的東西就認為不「應該」吃,把自己的文化看成唯一正確的「文明」,虛構各種荒謬理由反對別人吃狗肉、吃魚翅、吃熊膽牛黃狗寶,這是典型的文化霸權主義。為了讓子孫後代還能吃上魚翅,讓燦爛的中華文明綿綿永續,保護鯊魚資源非常重要。為此,應該經過充分的科學調查,拿出可靠的數據,制定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鯊魚捕撈限額,頒發許可證,按定額捕撈。
鯊魚在生態平衡中的作用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目前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很多糊塗觀念。在一些極端環保主義的人士看來,上帝是最仁慈的,自然界處在一個美妙的生態平衡之中,任何對這一平衡的改變都是「破壞」,現存的每一個物種(包括蚊子、病毒)都是生態平衡不可或缺的。然而自然界的歷史事實並不支持這個觀點,進化史中有過多次的大滅絕,生態平衡是動態而不是靜態的。中國的古人對此有所認識:「天地不仁,視萬物如豕狗」。況且即使按照這個觀點,人類作為一個物種也是生態平衡的一個環節,人的行為也是維持生態平衡不可或缺的。人類的特殊性僅僅在於,人有智慧,可以讓生態平衡朝著有利於本物種的方向發展,例如保護物種資源,維持可持續發展,消滅蚊子和有害病毒。
有一個環保人士經常講的故事,說加拿大的麋鹿和狼之間構成「生態平衡」,如果沒有麋鹿狼會餓死,而如果沒有狼麋鹿也會因不受追捕而運動不足,變得日趨衰弱。這個故事的前一半勉強可以接受(可以假定那個冷地方除了麋鹿沒有其他可吃的動物),後一半則令人費解。一般情況下草食動物在沒有肉食動物控制的情況下,可能會把草吃光而滅絕,但這種情況在自然界中幾乎不會發生,因為在食草動物食料減少時種群數量會減少,形成新的平衡狀態。特別是在加拿大這樣的寒帶,半年沒草吃的日子足以控制麋鹿的數量不會太多。至於沒有狼的追逐會使鹿的體能下降更讓人難以接受,麋鹿是一夫多妻的動物,激烈的求偶鬥爭足以提高它們的體能,實際上我們的麋鹿園(是另一種,四不象)也沒有放狼進去。如果這個故事具有普遍意義,那麼對於大象這種沒有天敵的草食動物,就需要我們每天開著吉普車架上機關槍去追捕它們,否則它們的體能就會退化。實際已經發生的情況是,如果沒有人的捕獵,象的數量會增加到破壞生態的程度。
鯊魚是海中的狼,但我們沒有見到鯊魚的追逐會提高其他魚類體能的說法。鯊魚數量的適當下降,有利於保護已經瀕臨滅絕的其他漁業資源,而吃魚翅正是人類維持海洋生態平衡的一種在經濟上可行的方法。
沒有經濟上的可持續性,一切環保口號都只能流於空話。東北虎養殖場面臨財政危機,就是因為禁止虎骨酒斷了它的財路。實際上我國野外的東北虎已經基本絕跡,少數從西伯利亞流竄過來的也無法形成種群。東北虎也失去了生態意義,野外的生態空間已經無法維持其生存,它們不得不襲擊農民的牛。在這種情況下,養殖東北虎已經成了保護物種多樣性的唯一途徑,只有將其納入經濟上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才可能長久維持,為此需要開放虎骨酒、虎皮製品等商業利用,只有這樣才能讓東北虎園擺脫經濟困局,得以擴大。從生態角度看,野外沒有老虎,會不會造成野豬泛濫呢?現在還沒有發現,即使出現這種狀況,人也有足夠的肚子把野豬的數量吃回到正常水平,人類已經佔據了大多數的生存空間,有能力承擔控制生態平衡的使命,前提是什麼都吃。狗熊的命運要好得多,一方面是野外生存比老虎容易,更主要的是它的膽汁可供藥用,為它們賺取了足以擴大種群數量的糧食,如果吃熊掌也能開放,前景會更為光明。目前養殖的朱䴉也面臨食料危機,完全可以高價出售幾隻給外國的動物園,換取飼料錢。從保護物種多樣性的角度看,合理利用(包括吃)是保護物種的最好方法。豬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容易滅絕的動物,就因為我們吃它。印度教視牛為神,但印度的牛沒有美國、歐洲、澳大利亞這些吃牛肉的地方多。
當然,養殖鯊魚可能在經濟上不合算,對於這類物種,就要用「計劃經濟」的方法管起來,限量消費,不能完全依靠市場。但是,也正因為存在消費,管理的費用才有支付的理由,須知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浪漫主義的極端環保意識形態只會給真正的環保事業製造窘境。
(這是一篇命題作文,經編輯肢解後刊登於《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04.1,這裡是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