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國,不論是北上廣,還是產地市場,魚翅價格普降約六成,交易量下降約七成,顧客減少約八成。而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2005-2013年,全球鯊魚捕撈量保持在75萬噸左右。
5月5日,在上海國際博覽中心舉行的一場名為「依法保護瀕危物種,合理利用海洋資源」的鯊魚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展示活動上,首次發布的兩份行業報告《我國鯊魚資源利用及監管機制現狀》和《中國鯊魚產業報告》透露了上述魚翅的市場數據。
「並沒有直觀的數據顯示,中國的魚翅消費下降後,鯊魚的捕撈量就下降了。」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相關負責人說。本次展示活動以及產業報告,都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主辦(組編)。該協會下屬的鯊魚保護與利用工作委員會(簡稱鯊工委),所從事的鯊魚保護和監管工作,受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國家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的委託和監督管理。
山東大學海洋學院王亞民教授認為,「吃魚翅導致鯊魚瀕危」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不過,他也不贊成吃魚翅,「魚翅是軟骨組織,沒什麼營養。而且我們國家本身鯊魚沒有多大產量,魚翅主要靠進口。我覺得花錢在沒有實質營養的東西上,沒太大意義。」
中國魚翅行業凋敝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捕撈量並沒有明顯下降。而且鯊魚產業被妖魔化、鯊魚從業人員還受到道德指責。鯊魚鰭加工目前已處於凋敝的狀態。」
「2009年是魚翅貿易的頂峰。那時候,誰也想不到,會跌得像今天這麼慘。」吳益懷是廣州知名的海味商人,和魚翅打交道多年。他記得,自己公司2009年的魚翅銷量達十幾噸,原材料價格,在1000-1200元/公斤。但2015年銷量已下降80%,原材料價格則降到了300-400元/公斤。
不光是吳益懷的公司,根據2004-2014年海關數據顯示,
中國內地乾魚翅進口量自2004年的4774.14噸下降到2014年的19.64噸;出口量由2004年的2475.64噸下降到2014年278.14噸。根據兩份行業報告,2011-2013年,魚翅銷售量逐年以30%、50%、70%的降幅銳減,魚翅的批發均價也從頂峰時期的1800-2000元/公斤跌至目前的600-1000元/公斤。鯊魚產品市場嚴重萎縮,一片低迷。
上述報告稱,目前,不論是北上廣,還是產地市場,魚翅的行情是價格普降約六成,交易量下降約七成,顧客減少約八成。
「我國的鯊魚產業受衝擊嚴重。」同樣從事海味加工的伍惠漢透露,在2012年,從事相關海洋水產品加工的企業大概有14家,到現在只剩3家。而且都是虧本運營。
「
事實上,鯊魚是綜合開發利用的產品。除了魚翅,還有軟骨素、魚肝油等精加工產品。這些開發和利用,中國本來就較國際上晚很多,現在更是阻力重重。天貓上搜索這些產品,幾乎都是進口的。就算中國的企業,也只能做出口生意。」伍惠漢說。
根據FAO(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統計,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期,全球鯊魚捕撈量在70萬-90萬噸之間,其中,2005年全球統計捕撈量比2004年減少了50000噸,跌破80萬噸。2005-2013年,捕撈量保持在75萬噸左右。
兩份產業報告指出,中國近海一直不存在規模化的鯊魚漁業。2013年,全球鯊魚捕撈總量為77萬噸,中國捕撈量為2055噸,僅為排第一位印度尼西亞的1.82%。
公益組織推動「拒食魚翅」「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伴著這句廣告詞,「野生救援」(WildAid)越來越為公眾熟悉。公開資料顯示,該組織為1999年在美國註冊的非營利非政府國際公益組織。「野生救援」的使命是終結非法瀕危野生動物製品貿易和減緩氣候變化。
2009年12月18日,「護鯊大使」姚明和美國野生救援協會主席史蒂夫共同啟動護鯊公益廣告全球投放。從此,姚明推開魚翅的畫面深入人心。
「野生救援」自2006年以來一直推動「拒食魚翅」,該協會提供的報告稱,消費者對魚翅的需求把鯊魚捕撈推向空前嚴重的程度,有些鯊魚種群的減幅高達99%,有些種群甚至已經完全消失。其官網上還寫著「8種鯊魚因魚翅瀕臨滅絕」。
2014年,「野生救援」發布《中國魚翅消費趨勢新報告》顯示:85%的受訪者稱他們在過去的3年中已經停止了消費魚翅羹。近2/3的受訪者選擇「宣傳活動」作為不吃魚翅的主要原因,其中第二大和第三大原因分別是「想保護鯊魚」和「捕撈鯊魚方法殘忍」——這些都是野生救援開展活動的主要宣傳內容。只有28.2%的受訪者,共285人,選擇政府公務接待禁止魚翅作為不吃魚翅的原因。而43%的消費者認為市場上多數魚翅都是假的。
對於拒食魚翅對全球鯊魚捕撈是否起到制止作用。截至記者發稿,野生救援組織暫未給出回復。
行業協會稱鯊魚產業被妖魔化兩份產業報告顯示,以魚翅為代表的鯊魚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分布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魚翅的銷售流向主要分為三大部分:餐飲酒樓採購75%以上、小批發商採購15%左右,市民散購10%左右。其中,小批發商採購的產品,最終也主要流入餐飲酒樓消費。其餘是市民散購。
換句話說,酒樓是魚翅消費的主要場所。更有從業者表示,幾年之前,公款以及商務宴請,是魚翅消費的大頭。
201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其中明文規定:公務招待不得提供魚翅、燕窩等高檔菜餚和用野生保護動物製作的菜餚,不得提供香菸和高檔酒水。
那麼,究竟是禁令導致魚翅銷售受阻,還是魚翅本身就不再受公眾接受?
在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提供的報告中,澎湃新聞記者讀到這樣的表述:「在國際環保組織宣傳保護鯊魚的輿論包圍下,鯊魚產業一度被妖魔化、醜惡化,導致了眾多消費者對鯊魚產品的抵制,以及對鯊魚從業人員的蔑視……加上『三公消費』限制政策有效執行,都讓普通消費者對鯊魚製品有了牴觸心理,導致魚翅消費需求迅速萎縮。鯊魚產業鏈各環節均遭受重創,波及漁民的生產、銷售、加工及餐飲等各環節。」
專家:公眾對鯊魚的認識不太正常上海海洋大學海洋資源專家戴小傑教授,研究鯊魚多年。據他介紹,鯊魚有400多品種,其中,100餘種用於商業開發,瀕危鯊魚8種,常見捕撈品種大概10餘種。
戴小傑表示,魚翅並不神秘,本質上,和鯽魚魚鰭並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因為鯊魚鰭做成魚翅所需工序多,所以價格要更高。但不管吃不吃魚翅,都不是鯊魚資源保護的核心。鯊魚因為繁殖率低,性成熟晚,一旦過度捕撈,要修復就很漫長。所以需要科學地評估,這是目前所缺少的。
山東大學海洋學院王亞民教授是多個國際組織的顧問,他表示,自己不反對吃鯊魚,「只要不是瀕危物種,他們和其他魚類也沒有本質的區別。」但王亞民也不贊成吃魚翅。「魚翅是軟骨組織,沒什麼營養。而且我們國家本身鯊魚沒有多大產量,魚翅主要靠進口。我覺得花錢在沒有實質營養的東西上,沒太大意義。」
在王亞民看來,公眾對鯊魚的認識不太正常,「特別是『吃魚翅導致鯊魚瀕危』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這些捕撈上來的鯊魚,中國人不吃,也是扔掉的,兩者之間沒有必然關係。」
「
鯊魚在海洋漁業裡產業並不大,還不及金槍魚的十分之一,要說有問題,金槍魚的問題比鯊魚還多。但專門針對鯊魚,特別專門針對魚翅宣傳禁食,誤導太明顯。」王亞民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