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一項社會學調查顯示:「當眾演講」竟然排在令人焦慮緊張之事的首位!即使不是演講,只是當眾講話,都會讓人寢食難安。
而在當今社會,當眾表達是重要的溝通方式,焦慮緊張會極大抑制這種當眾表達能力,限制個體的發展。
對此,本文從心理角度剖析原因,提出有效可行的解決之道。
01 當眾發言的夢魘
這一夜,小王輾轉反側,怎麼都睡不著。明天他要上臺演講,演講稿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但他還是緊張萬分,徹夜未眠。
想像一下,某一天需要你上臺當著百餘人、千餘人甚至更多人演講,你是怎樣的心情?
上臺時,很多人心跳加速,面部慘白,手腳僵硬,腦袋一片空白,原來準備好的內容,忘了一大半,舌頭也像繞了彎,不好使了。
且不說演講,即使是小範圍的發言,人們也會緊張。
記得有一次團隊會議,輪到我旁邊那位發言時,就感覺她的聲音微微發顫,音量很輕。還有很多人在發言前會咳嗽清嗓子,結果越咳嗓子越啞。結巴的人連話都說不出來。
這都是緊張的表現。
如果放在平時非正式場合,大家說話都很利索,什麼玩笑都敢開。
為什麼當眾發言時都成了這個樣子?
人們的內心發生了什麼?
02 心理根源
造成當眾發言緊張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焦點效應
每天出門的時候,我們會在意自己的穿著打扮,如果同事好友今天誇我們穿著得體、形象漂亮,我們會很高興。
但事實是:絕大多數人注意不到你穿了什麼鞋子。
社會心理學家做個一個實驗,請一名大學生穿上很特別的T恤,走進其他同學的寢室。事前,該學生預計會有超過一半的同學注意到他的特殊T恤,而實際上注意到的同學只有20%。
我們會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
焦點效應,意味著人們會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注意度。
同時,我們能敏銳地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以為別人也肯定知道,這就出現「透明度錯覺」。
我們上臺時,感到很緊張,心砰砰直跳,臉部僵硬,冷汗直冒,我們以為別人也看到了我們的緊張,於是越發緊張。
事實上,別人最多看到那麼一點點緊張情緒,他們不是我們肚子裡的蛔蟲。
焦點效應與透明度錯覺,是普遍現象。
二、性格差異
什麼性格的人容易緊張?
總體而言,害羞、偏內向性格的人,更容易發言緊張;而那些大膽外向甚至玩世不恭的人,不太容易緊張。
害羞的人,會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害怕自己哪個方面表現得不好或是哪句話說得不恰當,導致公眾場合出醜。
心理學將其稱其為「評價焦慮」。評價焦慮引發了我們的緊張感,導致說話也變得缺乏邏輯。
那種羞恥感,是害羞的人難以容忍的。
因為害怕當眾出醜,害羞的人會選擇迴避,也就是避免這些當眾發言的場合,而這種迴避只會讓人更加封閉、退縮、膽怯,無助於解決問題。
另外一項特質是:完美主義。
有完美主義特質的人,事事力求完美,發言時總想著把每句話每個字說得很漂亮,絕不容許有磕磕絆絆和說錯話。這偏偏加重了心理負擔,反而更緊張。
就算說得不那麼流暢,又有什麼關係呢?
03 消除緊張
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消除或緩解當眾發言的緊張感,自如地表達呢?
一、緊張分級
首先,當眾發言的緊張程度不同,需要先分級,有針對性的處理。
按緊張的強弱程度來分類,可以分為四種程度:
第一種:重度緊張。
如果一個人的情緒能量滿格是100%,這種緊張能量已經佔到情緒能量的70%以上。重度緊張,其實就是恐懼,害怕見人,內心極度不安,這種恐懼是說不出來的,因為它沒有對象,有世界末日來臨的感覺。
重度緊張的人,別說上臺,就是你叫一下他的名字,他就已經被嚇到。達到這種緊張程度的人,他是不會主動上臺的,除非你把他抬上去。
見過一個學員,由於緊張,在臺下怎麼拉他上來都不上來,最後,幾個老師把他抬上來,想讓他走出第一步,結果他躺在臺上一動不動了。
重度緊張,背後可能是嚴重心理障礙或疾病,比如社交恐懼、社交障礙。不僅僅是當眾講話,他(她)的其他社會功能也受損,無法正常工作生活。
所以,對於重度緊張人群,最好通過專業心理諮詢解決。
第二種是中度緊張。
緊張情緒能量佔比是50%-70%,這種緊張程度的人,還敢上臺,但是也是在別人的逼迫之下。一般來說,當他站在舞臺上之後,會頭腦一片空白,大汗淋漓,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第三種是輕度緊張。緊張情緒能量佔比是25%-50%,緊張程度的人一般說話會發抖,有時表達邏輯混亂,不敢直視聽眾,但總體來說,還是能夠進行當眾說話的。
第四種正常緊張。其情緒能量佔比是25%以下,這種緊張算是正常的範疇。
第二、三種緊張,可以通過認知調整和行為訓練消除或緩解。
其實,緊張是一個人正常的情緒反應,任何人都會緊張。偉大的演講家在開講之前,也會緊張。
適度緊張可以讓你更加有狀態,能夠讓你的思維更加活躍。保持適當的緊張是有必要的。
因此,我們克服緊張的目標,不是要把緊張完全消滅掉,而是把它控制在正常水平,把緊張情緒能量佔比控制在25%以下,不讓它影響我們正常的表達。
二、認知層面
認知層面如何調整?
1.不合理信念
談到「認知」,這裡要請出一位心理學大師:埃爾伯特.艾利斯。
這位大師在讀中學時異常害羞,雖然成績優秀,但不敢當眾發言。在他19歲時,他依然非常害羞,也沒有女朋友。他覺得這麼下去不行,於是鼓起勇氣做了一個實驗:在公園裡和單身女子搭訕攀談!
實驗結果:他搭訕了幾百位女子,基本上都能和他友好交流,有不少成為了朋友,幾乎沒有發生令他恐懼害怕的結果(尖叫、逃跑、報警等等)。
他找到了自己為何那麼害羞的原因。
因為他有很多不合理的認知、信念。
比如:我必須是看上去聰明、靈活的,才會有人接納我,願意聽我說話;每次說話,必須是完美無瑕疵的。等等。
從此以後,他勇氣爆棚,成功地進行了公眾演講。
他開創了合理情緒療法,是認知療法的先驅之一。
合理情緒療法最核心的觀點是:「當一個事件發生了,你看待此事的態度、信念決定了你的情緒反應和行為。」
大量不合理信念充斥著我們腦中,限制了我們的情緒和思想。
你是怎麼看待演講、看待觀眾的,這也決定了你是緊張還是自如。
2.撕「名牌」
「撕名牌」,指的是拿下自己貼在身上的名片。
為什麼當眾發言時緊張,而在匿名發言(比如網絡)時,都能毫無壓力地表達?
如前文所述,「焦點效應」和「評價焦慮」給我們帶來緊張。
說白了,我們太把自己當回事!太在意外界評價。
去掉「名片」,去掉那個「我」(即「無我」),內心就會輕鬆,就會從容地表達,而不必擔心表達之後產生的後果。
我可以和你觀點不同,但我誓死捍衛你表達的權利!
三、行為層面
有人會說,認知上懂了,但在遇到實際情況時還是緊張。
所以,更重要的是行為層面。八個字:「刻意練習、故意出錯」。
1.刻意練習
一位學長分享了他的故事:
大學一年級,當別人都沉浸在解放的狂歡中時,他卻很迷茫。在一所二流大學,自己畢業以後要做什麼,又能做什麼?
與常規做法相反,學長經過思考,選擇了自己最不擅長的領域:演講。他的理由是,如果我連最不擅長的都能做好,還有什麼做不好?
學長想,自己害怕當眾講話,不就是怕丟人麼?既然這樣,我就練習讓自己不要臉。
他的方法特別簡單,練習,練習,拼命練習。
他先找來一篇講稿,對著鏡子練了100多遍。然後他走出寢室,早晨對著操場練100多遍。接下來,他開始拉室友,天天對著他們練。當他感覺滾瓜爛熟、脫口而出的時候,他開始站在學校的路口,對著路人練習。
我問他緊張嗎,他說:「當然緊張,但是我一邊緊張著一邊也能脫口而出,因為太熟了。終於,從緊張到不緊張了,從不緊張到胸有成竹,從胸有成竹到狂熱。」
終極的挑戰來了,學長在某一天隨機走上一輛公交車,對著全車的人演講。在獲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之後,他下了車,熱淚盈眶。
後來,他組建了學校的演講社團,並帶領團隊獲得當年大學生演講比賽二等獎。他開始關注商業演講,畢業後從事一段時間的演講培訓,然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他的方法就是刻意練習。
無他,唯手熟爾。
2.故意出錯
維克多·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裡講過一句話,大意是:如果你太用力去做一件事,你反而無法做到這件事。
如果你太想呈現一次完美的當眾發言,恰恰做不到。
反之,如果不這麼用力,反而能做到。
曾經有一位學員說:她在教別人跳舞時,總擔心自己出錯,受到嘲笑。我對她說:「以後教舞時,必須發生至少一個失誤。」
她很詫異。但隨後驚喜地回覆:「當我想著要犯錯時,反而特別放鬆,教得特別順利。」
要做到順暢地當眾發言甚至演講,不是看了這篇就生效了,而是需要實實在在的刻意練習和強化。
王陽明先生說:「知到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到明覺精察處即是知」。但願我們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結語】
對於當眾發言的障礙,認知糾偏、刻意練習、故意犯錯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這個時代,需要會表達的能力。如果我們對當眾發言心存畏懼,那就跨越它。
祝各位能突破自己,燃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