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12月4日訊,半導體產業鏈漲價潮持續向不同環節進行傳導,近期多家MCU大廠宣布漲價,有機構指出,在全球MCU持續缺貨的背景下,許多終端製造廠紛紛選擇使用國產MCU替代,有望給國內廠商帶來機遇。
據行業媒體報導,盛群(合泰)、凌通、松翰、閎康、新唐這五大臺灣MCU廠近期因成本上漲,同步調升產品報價,部分品項調幅超過10%,且有產品交期甚至拉長至10個月。
另外,和中國臺灣這五大廠商一樣,日商瑞薩電子近期也發布了漲價通知,交期已經拉長至四個月以上。
對於漲價的原因,業內人士稱受到多方因素的共同影響。由於意法半導體發生罷工事件,市場供需出現缺口,加上現今產業鏈不論晶圓代工、封測端,產能相當吃緊。同時,由於晶圓代工價格漲幅至少10%、封測也上漲5-10%,帶動平均成本上升,加上訂單多看至明年上半年,需求遠大於供給,是造成五大MCU企業調漲產品價格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MCU廣泛應用在各類電子產品,提供存儲與運算功能。業者坦言,MCU價格過往「只跌不漲」,但今年晶圓代工產能供應不足,加上下半年起消費型、車用等客戶開始大力回補庫存,導致MCU面臨供給短缺狀況。
從行業方面來看,市調機構IC insights最新報告稱,在經歷2016年MCU市場規模和出貨量衰退後,MCU市場規模和出貨量大幅提高, 數據顯示,MCU市場規模在2019年增長9.3%至204億美元,2019年MCU出貨量增長達11.7%;中國MCU市場規模達到256億元人民幣。該機構預計,到2022年,全球MCU市場規模將達到239億美元。
華創證券指出,MCU漲價主要由於產能錯配以及低庫存所致。在全球MCU持續缺貨的背景下,許多終端製造廠紛紛選擇使用國產MCU替代,有望給國內廠商帶來機遇。
國盛證券指出,近兩年國產替代背景下,國內產業需求大幅增長,國產半導體全面突破。由於新冠疫情在國內外不同步發生,2020 年出現季節間的供需錯配、區域間的訂單轉移,近期半導體產業再度供需緊張,一方面是延續「芯」拐點,另一方面更多創新應用持續增加。該機構建議高度重視國內半導體產業格局將迎來空前重構、變化。
MCU相關公司:
兆易創新:國內最大的MCU提供商,該項業務收入佔比持續提升。
中穎電子:國內較具規模的工控單晶片主要廠家之一,在家電MCU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納思達:自主設計的通用MCU晶片無論在產品特性上還是在生態體系上均處於行業先進水平,已實現批量出貨。
東軟載波:是華為MCU晶片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