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禁制度起源甚早,《周禮秋官司寇》列「司寤氏」一職:「掌夜時,以星分夜,以詔夜士夜禁,御 晨行者,禁宵行者、夜遊者。」專門負責夜禁事宜。
漢代亦行宵禁,由執金吾負責,《史記》卷6《秦始皇 本紀》索隱引《漢舊儀》:「宿衛郎官分五夜誰呵,呵夜行者誰也。」《史記》卷109《李將軍列傳》載李廣夜 飲而歸。至霸陵亭,霸陵尉醉,便呵斥李廣。李廣雖自報家門,霸陵尉仍說:「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 也。」李廣只好宿於亭下。
說了這麼多,那為什麼實行宵禁呢?
1.防備盜賊
《古今注》,言「夜擊以止行李,以備竊盜。」古代強盜盛行,攔路搶劫、入室盜竊,屢禁不絕。明末進入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他的《利瑪竇中國札記》一書中寫道,中國「各個城市都有千百名更夫在街上巡夜,按規定的間隔敲鑼。儘管如此,而且街道都有鐵柵並且上鎖,宅院被夜賊搶劫一空的事還常常發生。
2.便於政府控制都城治安
俗語「月黑風高夜,殺人放火時」,晚上是最容易出現治安事故的時間,白天軍隊謀反的隊伍啊肯定不會大張旗鼓衝進來,所以會選在晚上突圍。那麼這時候就體現宵禁的好處了,一控制軍隊大規模進入,二有值班人查哨,可以及時防禦(ps:當然對方強大的話想攔也攔不住)
3.特殊時期,比如戰亂和災難時期
很多電視劇上都有過鬧蝗災或戰亂時期流民四處流量的情節。宵禁制度在這時候就起了大作用。避免大量流民湧入市區,保護好市區治安等等。
宋朝取消了唐朝夜晚宵禁的命令,但並沒有完全取消宵禁制度有史書記載:
宋朝的宵禁令歷史:
《太平廣記》的《李娃傳》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滎陽公之子自打見了李娃一面後,念念不忘,經打聽,知道這位女郎乃倡家,遂攜重金造訪。小婢急告李娃,說上次假裝丟失馬鞭,故意逗留不走的公子上門來了。李娃亦鍾情於這位來京應試的舉子,可想而知,這對青年男女的見面,該是多麼情投意合,心心相印。談笑間不覺「天色日暮」而街坊「鼓聲四動」——所謂「禁夜」的時辰已到。李娃之母曰:「鼓已發矣,當速歸,無犯禁。」生曰:「幸接歡笑,不知日之雲夕。道裡遼闊,城內又無親戚,將若之何?」李娃也願意他留下來,說:「不見責僻陋,方將居之,宿何害焉。」生數目姥,姥曰:「唯唯。」於是,男子得以留宿。
據說北京前門大街的宵禁,晚清還在斷續施行,直到辛亥革命成功才徹底去除。可見禁夜令在中國,至少有3000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