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8月5日電 「康師傅在內地使用的餿水油數量是臺灣的56倍。這個新聞內地有報導嗎?沒有,但臺灣知道。」近日臺灣導遊在一段視頻裡透露了一個驚天內幕,康師傅方便麵使用了不安全的油,而媒體和官方向大眾封鎖消息。該視頻被大V轉發後掀起了一場網絡「滅頂」運動,康師傅的澄清和報警都不管用,為什麼網民更願意相信臺灣導遊的話?康師傅與我們有著怎樣的恩怨情仇?還有哪些方便麵連臺灣人都不知道?
說破天也沒用,我們就信臺灣導遊的
儘管康師傅已經通過官微發布嚴正聲明,稱內地生產銷售的方便麵從未涉及臺灣油品事件,並聲色俱厲地稱要追究傳播謠言者的法律責任,但這位「方便麵一哥」的信任危機已經無法挽回。
在視頻傳播中,網友也揭露出臺灣導遊的幾個錯誤。一是內地使用餿水油是臺灣的56倍,數據來源存疑,該數據並未有臺灣方面或者內地披露過;二是內地沒有報導過餿水油新聞,百度一下就知道內地從去年九月起到今年一月份,從強冠公司到頂新集團,一直有媒體在報導餿水油問題,國臺辦還發聲明稱餿水油並未進內地。
然而還是無法消退這場信任危機,在朋友圈、微博瘋轉的過程中,加入了崔永元、李開復等大V的轉發和頂新集團有日企控股的消息,讓輿論演變成一場從「內地人都應該知道」到「康師傅滾出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
究其原因無非這樣幾點,食品安全關乎每個人,中國的食品安全已經被戲稱為「把中國人拍扁了就是一張元素周期表」,在一個民眾不愛運動、愛養生的環境中,吃下去的每一口都不能保證安全,焦慮可想而知。官方的信任危機也不容樂觀,三鹿奶粉事件由紐西蘭政府揭發已經尷尬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食衛監管部門。而在網絡上,意見領袖往往能主導輿論走向,不論是「草莽英雄」還是「精英人士」都有一大波擁泵,官方都處在被質疑的地位。
臺灣的餿水油由不識字的老農揭發,既然「高手在民間」,女導遊的話就更可信了,有著這樣「業界良心」的導遊帶團,恐怕接下來的鳳梨酥都更好吃了呢。
康師傅與我們的恩怨情仇
臺灣「滅頂行動」。 圖片來源於網絡
視頻中導遊所講的「滅頂運動」也不是空穴來風,頂新集團一年內三次違規顯然已經人神共憤,澎湖、金門等縣市政府通令所屬機關學校抵制所有頂新產品,臺北市小學全面暫停供應味全乳品,臺北教育系統甚至直接抵制味全公司所有產品,包括沒有出問題的產品。康師傅方便麵、味全乳品、德克士炸雞都在這場「滅頂行動」中都受到衝擊。就連在像富士康這樣的身在內地的臺企都參與了對頂新的抵制。
導遊稱,在臺灣各個小店,不管哪個便利店你會發現你基本找不到康師傅的任何產品,全臺灣因為這個事情非常生氣,全臺灣正在團結進行一個滅頂行動,消滅頂新集團是屬實的。
頂新付出的代價是慘痛的,臺灣檢察機關全面查扣了改公司旗下的數家廠房和設備,並查扣了前頂新制油董事長魏應充名下包括3戶帝寶豪宅的14處房地、銀行帳戶和股票。掌管頂新集團地產業務的魏應交被迫交出經營權。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頂新集團退出的臺灣油品市場僅佔集團營業額的0.08%,與內地市場相比微不足道。
而頂新集團從內地起家也是從油品開始,改革開放初期,魏家老四魏應行來到內地,懷揣一億五千萬新臺幣,在北京掛牌「頂好」食用油公司,而彼時的內地民眾顯然消費不起兩塊錢一斤的臺灣油,魏家賠光本金,劇情就在魏應行關閉了內蒙古的廠房返回北京的火車上發生了狗血的轉折,據說這個臺灣人在火車上吃泡麵引起了五六十人的圍觀,從此魏家轉行開始做泡麵,打開了內地市場,在此之前魏家兄弟在臺灣只有一家小油脂加工廠。
康師傅方便麵進入中國市場之初,那紙質的面碗和塑料叉子給民眾帶來的快樂和新奇是無可名狀的,泡麵隨著東西南北的火車跑遍了中國內地成就了頂新集團,康師傅會念舊情遏制問題油流入內地呢還是會重新滑倒在油上?
臺灣人沒吃過的方便麵還有哪些配料?
漫畫:食品安全危機。資料圖
倘若被臺灣導遊不幸言中,那給我們光怪陸離的泡麵裡又加入了一味「濃湯」,這種看不見的油算什麼,前幾天還有人在今麥郎泡麵的醋包裡發現形似玻璃塊兒的異物,經檢測汞含量超標4.6倍。
在去年和臺灣餿水油被曝光的差不多時間裡,安徽商報還報導了合肥一家商店出售的統一方便麵裡出現了一包蟑螂藥調味包。近年來還有媒體報導過在統一方便麵裡吃出死老鼠、蒼蠅、塑料線等,以及康師傅方便麵裡出現類似動物牙齒的異物。這些個案大多沒有追究不明物質來源的後續報導,獲得索賠的更少。
倘若內地導遊將這些臺灣人不知道的知識販賣給給臺灣遊客並呼籲全社會發起抵制的話,我想整個方便麵行業的末日就不遠了。
臺灣導遊呼籲內地「滅頂」之所以一呼百應,誠然與食品安全本身密切相關,全社會陷入的信任危機顯然也起了助推作用。有一種泡麵只有臺灣人知道背後是有一些問題我們需要共同面對。
(中國青年網根據澎湃、百度百家、觀察者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