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傍晚,享譽全球的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 London)聯合飛豬直播,舉行了該館全球首場網絡直播,兩小時的現場究竟讓觀眾看到了哪些奇珍異寶?又揭秘了哪些不為遊客所知的寶藏?
館藏珍寶,專家帶你邊走邊看
擁有8000萬動植物和化石礦物標本的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是歐洲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一直是全球遊客不可錯過的遊覽勝地。
由於新冠疫情持續發展,英國正處於第三輪封鎖期,博物館目前暫定對外開放,通過鏡頭可以看到,原本被遊人圍得水洩不通的辛茲廳(Hintze Hall),也沒有往常的熱鬧,不過利用直播手段,配上同聲傳譯,雲遊看館實現了人們出境遊的心願。
帥氣的導覽員、人類學家湯姆戴著口罩登場,隔屏向大洋彼岸的中國觀眾發出親切問候和誠意邀請,「讓我們一起領略世界生物的多樣性吧!」
直播開場,導覽專家湯姆亮相 本文圖片除標註外均為直播截取畫面辛茲廳右側巨大的古生物乳齒象化石看起來威猛依舊,湯姆介紹說它是一頭生活距今13000年歷史,如今已經滅絕的美洲乳齒象,其鼻孔、象牙尤為壯觀。古生物乳齒象化石鏡頭切到它對面,一組長頸鹿模型及其骨架,它們是世界上現存的最高的陸生動物。長頸鹿模型及其骨架湯姆說:「對於展廳陳列,我們過去遵循右側放已經滅絕的物種,左側放還存活的排列方式,但現在我們改變了設計,大家往頂上看看!」懸在辛茲廳正中的藍鯨「希望」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官網 圖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最標緻的珍品——藍鯨「希望」(hope)的骨架懸在大廳正中。湯姆說:「藍鯨具有特別的地位,在20世紀,它們曾經被捕殺,瀕臨滅絕,但同時也是全人類決定一起拯救的第一種動物,我們將它安置在此,『希望』提醒我們,重視生物多樣性,並努力保護動物和自然」。辛茲廳頂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多年來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保護,1964年,他們與BBC《野生動物》雜誌與聯合創辦了「國際野生動物攝影年賽」,直播視頻裡觀眾也欣賞到了2020年攝影大賽的得獎作品。國際野生動物攝影年賽獲獎作品展覽2020年成人組冠軍攝影作品《擁抱》謝爾蓋·戈爾什科夫(Sergey Gorshkov) 攝,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官網圖穿過海洋化石走廊後,導覽員艾伊莎帶觀眾來到了博物館最著名、最受歡迎的藏品之一,也是令所有中國網友激動不已的大熊貓「Chi-Chi」的標本。走到Chi-Chi面前Chi-Chi生於野外,於1957年被人工養育,在1958年到達英國之前還是幼崽,她曾暫住其他動物園呢,後來以倫敦動物園為家,備受人們喜愛。左:Chi-Chi生前圖像Michael Rougier 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Getty Images 圖右:世界自然基金會(WWF)logo WWF 圖根據艾伊莎介紹,Chi-Chi終年15歲,在當時大家認為這就是熊貓的最長壽命。Chi-Chi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她於1972年來到了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至今仍啟發並鼓勵人們,積極保護野生動物。和Chi-Chi一樣惹人喜愛的動物標本還有二樓「珍藏館」前的大猩猩Guy,它像守門人一般迎接觀眾到訪。
大猩猩Guy湯姆領觀眾見識了館內幾樣絕世珍寶。首先是巴巴裡獅子頭骨。
巴巴裡獅子頭骨這頭獅子是700年前倫敦塔皇家動物園的瑰寶。 也是當地野生獅子滅絕後在英國發現的最古老的獅子。工人們在1937年挖掘塔周圍的護城河時驚訝地發現了這個保存完好的頭骨。現在,純種的北非巴巴裡獅子在野外已經滅絕。其次是1859年初版的《物種起源》。
1859年初版的《物種起源》博物館的圖書館擁有世界上最集中的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作品,包括38種語言(含盲文)的《物種起源》,展示的這一冊是罕見的第一版。接著就是「鎮館之寶」之一的始祖鳥化石。
始祖鳥化石湯姆詳解道:「始祖鳥是已知最早的鳥類,這是有史以來發現的第一個骨骼標本,是博物館館藏中最重要的化石之一,從下方的羽毛痕跡可以看出它的鳥類特徵。科學家仍在繼續研究它,現在運用3D建模等技術手段證明了它確實可以飛翔。」有關達爾文,此次直播中也帶大家看了這位著名生物學偉人的雕像,還有和他曾經「結梁子」的理察·歐文(RichardOwen)爵士的雕像。
查爾斯·達爾文雕像理察·歐文雕像湯姆介紹了兩位名人的生平和經歷,「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而歐文創造了英文裡『恐龍』一詞。正是在歐文的推動下,1881年,自然歷史博物館從大英博物館中分出,單獨建館,歐文是首任館長。兩人都是生物學歷史上的重要人物,為什麼兩人的雕像要分開擺放,還要擺得那麼遠呢?其實在生前,他們二位關係並不好,達爾文解釋了進化論,但歐文信奉宗教,兩人意見有分歧,所以我們把他們分開,不要『吵架』。」木乃伊貓湯姆樂於分享趣聞,比如博物館裡的木乃伊貓。他說那是1970年代博物館施工時候發現的寶貝。「1870年代,也就是博物館剛建立的時候,把貓埋在建築底下會帶來好運,這是非常常見的做法。所以現在它也是我們的重要館藏」。安保措施最嚴密的是「礦石館」另外,湯姆還透露,整間博物館安保措施最嚴密的是「礦石館」,館藏豐富,立柱上還特別刻有已經滅絕的或科學家認為已經滅絕的物種圖片。礦石館裡的立柱「大家看這條腔棘魚,之前,人們認為它們在6600萬年以前就滅絕了,不過1938年,人們在非洲南部看到一條『矛尾魚』(屬於腔棘魚目),原來這種魚已早為島民所熟悉。所以說科學家要不斷學習和研究」。柱子上的腔棘魚導覽的第一個小高潮來自「恐龍館」,毋庸置疑,這也是最受全球遊客歡迎的館藏區之一。門口動畫霸王龍的咆哮聲已足具威懾,隔屏聽著都讓人害怕,不過也有勇敢的觀眾留言「太酷了」。
動畫霸王龍緩緩向裡走,鏡頭拍到了從中國四川發現的劍龍化石,它背上巨大的骨質板和尾巴上四根尖刺既是身份的象徵也是抵禦捕獵者的武器。劍龍化石它旁邊豎立著幾個恐龍腿部肌肉模型,大小雖然不同但每一個都感覺強壯無比。恐龍腿部肌肉模型翼龍化石艾伊莎特別介紹了禽龍。它是體格巨大的食草動物,從化石就能看出,館中有一尊維多利亞時期的禽龍模型,一開始,人們以為它鼻子是尖的,「這也證明為什麼我們要不斷研究,因為發現化石越多,越有可能拼湊出它們生前的樣子。」禽龍模型館裡也有英國本土發現的恐龍化石,比如在離倫敦不遠的薩裡發現的重爪龍,它是歐洲發現的這個物種最大的化石,尖牙利齒說明它是食肉恐龍。重爪龍另外,食草恐龍的爪子、三角龍的頭等幾個精彩特寫鏡頭也讓觀眾驚嘆不已。三角龍的頭驚世標本,現場「開瓶」給你看直播的後半程,觀眾有幸跟隨鏡頭,參觀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科研基地——達爾文中心,軟體動物學家Jon Ablett將館藏精選的軟體動物標本直接現場「開瓶」,這一段過程可以說是高潮迭起。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約有800萬的軟體動物藏品,其中有些重要的「類型標本」,比如1849年之前在中國發現的墨魚的標本,至今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在研究它。
1849年之前的中國墨魚標本Jon第一個打開的標本是一隻「非同尋常」的章魚,因為它是1831年達爾文乘坐比戈爾號航行時收集的樣本。達爾文收集的章魚標本「它被保存在酒精中,雖然已經有200年歷史,卻保存得很好,科學家現在還能用。能給大家展示偉大科學家找來的標本實在是太棒了!」Jon讚嘆說。利用酒精能很好地保存它們的肌肉以及它們曾經的活動跡象,而且現代科學家運用分子技術,從古老的標本上提取DNA,可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接著,Jon從玻璃瓶裡拿出了他最喜歡的多足科樣本之一——「吸血鬼魷魚」,物種的科學原名翻譯過來是「來自地獄的吸血鬼魷魚」。
吸血鬼魷魚標本「事實上,它們生活在世界各個海域,通常活躍在海底2000米深度。當它們遇到危險時,就會把身體翻過來,如果捕獵者繼續攻擊的話,它就會噴出黏液,在黑暗中這,些液體還會發光,科學家發現這些黏液裡的化學物質能改變捕獵者的情緒」,Jon解釋,「但吸血鬼魷魚本身行動緩慢,通常靠吃海底動物遺骸為生。」隨後,鏡頭裡出現了幾個「小怪物」,令觀眾驚呼「太奇特了!」
「巨章魚」的章魚足標本先是一條「巨章魚」的章魚足,它又粗又長,那是1970年代人們在抹香鯨體內發現的胃溶物,它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吸盤上有奇特的尖鉤。目前還沒有人發現過完全長成型的巨章魚,據科學分析,它們只在南極海域附近找到。「巨章魚」堅硬的魚喙標本接著是一隻「巨章魚」的嘴巴,即「喙」,這是魷魚身上少有的堅硬部分,所以能從捕獵者的胃裡找到。藍環章魚標本Jon捧起一個玻璃瓶並沒有打開,他很謹慎地說:「這種章魚叫藍環章魚,活躍在越南、泰國澳大利亞海域,它(指標本)全身曾經是非常漂亮的黃金色,還有藍色斑點,但明亮顏色是劇毒的信號,毒性足以殺人。」草莓魷魚令觀眾大開眼界的時刻到了,Jon開始介紹草莓魷魚的標本。它身上黑色斑點會發光,它們的種群通過光來相互溝通,但最奇特的是它那對眼睛。Jon說:「它一邊的眼睛是普通大小,呈藍色,用來看海底其他動物的閃光,發現敵人,另一邊的眼睛比較長,呈黃色,像『望遠鏡』,作用是看海面上的物體,或是捕捉其他動物陰影」。
Tim Littlewood向中國遊客問候直播最後,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行政總監Tim Littlewood向觀眾提出倡議,「不管你在何方,希望大家可以想像自己與自然的關係,享受自然,看看自然給人類提供的環境、食物、水和空氣等等,讓我們一起愛護它,了解它!」同時,他也誠邀所有中國遊客,期待未來能安全出行的時候,大家到博物館相聚。
觀眾積極留言此次直播吸引了近20萬人收看,不少網友在最後都紛紛留言點讚「太棒了!」,還期待「更多直播,讓我們足不出戶看全球」。直播沒看過癮或錯過的話,雲遊愛好者可以通過「直播-飛豬逛吃團」的往期直播回顧,觀看全程回放,當然,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官網的虛擬導覽也提供了更多更高清質量的在線遊素材。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