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緣故,全球絕大部分的公共場所都被迫暫時關閉,博物館也不例外。
然而隨著《集合啦!動物森友會》(以下簡稱《動森》)的火熱,許多博物館都紛紛利用這款遊戲的內置功能,通過網際網路展開了一場場「雲展覽」,希望能夠以這樣的方式向公眾科普各類自然歷史和人文藝術知識。
《動森》:疫情下的博物館科普「神器」
較早主動利用《動森》進行公眾科普的,是位於美國加州的蒙特雷灣水族館。這間佔地3萬多平方米、於1987年10月開館的全球知名水族館,擁有6500多種30萬隻以上的各類海洋生物。《動森》正式發售後,這家水族館的先是在twitch上通過遊戲直播,用《動森》向網友們科普一些自然知識,後又在4月14日與位於美國芝加哥的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合作,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帶著網友們參觀了遊戲中的化石館和水族館,並從專業角度分析了小島地質變化的可能性。
有趣的是,《動森》貓頭鷹博物館裡的霸王龍化石,就是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收藏、名為「SUE」的霸王龍化石為原型製作。它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霸王龍化石。
很快,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洛杉磯保羅·蓋蒂博物館,以及英國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都紛紛搭上了《動森》的遊戲風潮,分別在網絡上公布了自家館藏的QR碼(二維碼)。只要玩家通過Nintendo Swtich Online APP掃描這些QR碼,就可以通過「狸端機」的功能將這些藝術品或文物的照片傳送到遊戲中。
雖然由於遊戲本身的限制,這些被傳送進遊戲裡的館藏都不可避免地被馬賽克化,但對於全世界沒有辦法親臨博物館的玩家來說,這種在遊戲裡逛博物館的方式,確實是宅家隔離期間最好的體驗了,十分賽博朋克。
在中國,也同樣存在「動森化」的博物館。
位於浙江杭州的良渚博物院,從4月底開始將為自家館藏製作像素畫,並於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這一天,在微博進行了一場「萌物出沒,請注意:良渚文化動物元素特展」,發布了「良渚符號與紋飾」、「良渚器物」為主題的兩組QR碼。
有趣的是,良渚博物院在《動森》裡的員工兼解說員名叫葡萄子,她的頭上頂著個葡萄。這身裝扮是因為在良渚古城遺址的發掘工作中,曾發現了葡萄籽的遺存,將中國的葡萄食用歷史向前推到了距今5000年前。
實際上,中國的一些博物館或藝術機構,都在疫情期間搭上了《動森》的熱潮。比如北京木木藝術館,就在《動森》中興建了「摸魚美術館」,高度還原了該藝術館此前舉辦的藝術展;又比如臺北故宮博物院也公布了包括翠玉白菜、肉形石、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等知名館藏文物的QR碼,提供玩家們下載。
很多玩家都認為,這麼多博物館之所以會用《動森》進行「雲展覽」,向公眾介紹各類藏品的歷史和故事,主要是因為這款遊戲擁有獨特的玩法和細緻的內容所致。但更為重要的是,從2000年代開始,任天堂就已經展開了將包括自然歷史、人文藝術與遊戲進行結合的探索——這都為如今Switch版《動森》的大熱,提供了相當寶貴的經驗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