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4 1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0上海植物園「暗訪夜精靈」自然觀察活動開始啦~
今晚八點開啟搶票,不要忘記嘍~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快速搶票)
夜幕降臨,讓我們相約上海植物園發現黑暗中大自然的神秘世界。
在這裡我們遇見生活在魔都的奇妙暗夜精靈,
在這裡我們打開五感探索體驗自然的神奇,
在這裡家長們重拾兒時的童趣,
在這裡我們小手拉大手拉近彼此的距離
……
伴著夜鷺匆匆回巢的飛翔,星星若隱若現掛在天空,夜幕開始籠罩大地,作為上海最常見的兩種蝙蝠——大棕蝠和東亞伏翼開始盤旋在我們上空,忽而上下,忽而急劇迴旋,其實是在捕食空中的飛蟲。它們以昆蟲為食,不似果蝠取食水果,更不似吸血類的蝙蝠攻擊人畜。只要不去人為地幹預,它們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大腹園蛛
隨著我們遊走的燈光,一張張精美的、如銀絲編織的網在風中晃動,突然一隻小飛蛾撞到了網上,坐在八卦陣中央的大腹園蛛飛一般奔過去抱住了獵物,用蛛絲將獵物纏住,待飛蛾沒有任何反抗後大口吃起了美味。看似蜘蛛是坐享其成,殊不知在黑夜前它就開始了忙碌地織網。
漏鬥蛛
除了最常見到的大腹園蛛,灌叢中到處都是機敏漏鬥蛛設下的陷阱,它們耐心地等在洞口,只要發現獵物送上門,就會趕緊鎖住獵物,將其拖回「盤絲洞」中慢慢享用。
盲蛛
並不是所有的蜘蛛都織網,如星豹蛛、狡蛛、斜紋貓蛛等喜歡遊走,並不織網。還有跟蜘蛛親緣關係比較遠的、眼神不好的盲蛛,僅靠單眼感光,它們像黑暗裡的幽靈,張開8隻細長無比的腳,伏在葉片上。
蚰蜒
少棘蜈蚣
常見的「多腳怪」還有尋常卷甲蟲、大蚰蜒、少棘蜈蚣和粗直形馬陸。
摸一摸獨角仙
巨鋸鍬甲
甲蟲是辨識度特別高的昆蟲,深受大家喜愛。而草藥園的七葉樹猶如一個甲蟲王國,有威武的獨角仙、鍬甲、天牛,以及忙碌的彎脛粉甲、四斑露尾甲、白星花金龜等。
雲斑天牛
這些甲蟲們晝伏夜出,白天在樹洞中休息,晚上聚會。
日本紡織娘幼蟲
八月開啟了聽秋的序幕,紡織娘、各種蟋蟀、螽斯開始奏起戀歌,為了壓倒對手贏得「姑娘們」的青睞而放聲高歌。直翅類的鳴蟲發音機制是摩擦發音;蝗蟲一類的是前翅基部與後足摩擦發音,聽器位於後翅基部;蟋蟀與螽斯靠兩前翅摩擦發音,蟋蟀右上左下,螽斯左上右下,聽器都位於前足脛節基部。
日本紡織娘
在上海植物園內,日本紡織娘的叫聲最響亮,如紡車般的鳴唱響徹整個院子。會唱歌的都是雄性、雌性沒有發音器。
金蟬脫殼
跟鳴蟲一樣,蟬也有一副好嗓子,雄蟬在炎熱的天氣唱的最響,但到了晚上它們會漸漸安靜下來。暗夜裡正是觀看「金蟬脫殼」的好時機,它們在地下等待數年,末齡幼蟲破土而出,爬上樹幹灌叢,從前胸背板開始慢慢開裂,最後身體翻轉抽出雙翅完成羽化,等待黎明到來開始新的蟬生。
上海最常見的三種較大型是黑蚱蟬、蒙古寒蟬和蟪蛄。
黑蚱蟬
一說到蟬難免會想到螳螂,螳螂捕蟬這一成語仿佛註定兩者成為生死冤家,不過螳螂吃蟬嗎?答案是肯定的,不過對於個頭較大的黑蚱蟬,一般螳螂和若蟲還是比較難對付的,面對懸殊的體型,它們會退避三舍,不過中華大刀螳的成蟲可以試一試。
螳螂
目前我們看到最多的是棕靜螳未成年的若蟲,它們常常潛伏在吉祥草上,等待獵物從上面經過,便伸出鐮刀般的捕捉足一招致勝。
芋雙線天蛾
洋辣子——刺蛾
黑夜裡沒有了鳥兒們的獵食,毛毛蟲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樹葉上啃食,碩大的芋雙線天蛾,聳人聽聞的洋辣子,吃個不停的菜粉蝶幼蟲,縮在袋子裡的蓑蛾,形如枯枝的尺蠖。
竹節蟲
如果說起「隱身」的高手,絕對要數竹節蟲了,形如樹枝一般,體色與周圍融為一體。上海植物園裡生活的竹節蟲可孤雌生殖,成年雌性未交配可直接產卵,幼蟲四五月份開始孵化,主要取食青木和歐洲榛。
中華中相手蟹
隱秘螳臂相手蟹
綠蘿榭池塘及周圍生活著各種水生生物,喜歡打洞的中華中相手蟹和隱秘螳臂相手蟹,喜歡趴在池塘壁上的克氏原螯蝦(小龍蝦),以及各種魚蝦等。
黑斑蛙
中華大蟾蜍
另外我們能看到上海地區最常見的五種蛙——金線蛙、黑斑蛙、澤蛙、飾紋姬蛙和中華大蟾蜍。
睡蓮
天竺葵
紫茉莉
除了精彩的動物世界,我們還能發現植物世界的精彩,夜晚進入「睡眠」狀態的睡蓮、含羞草、木槿和月光下盛開的紫茉莉。
「燈光誘蟲」
在暗訪夜精靈活動中,我們還可以觀賞最自然的影片「燈光誘蟲」,趨光性昆蟲翩翩飛來落在白布上,展現它們的姿態,讓我們認識更多的夜精靈。
圖:上植攝影志願者、郭江莉
原標題:《暗訪夜精靈——最有趣的自然探索》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