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期間對環保的要求而停產限產固然是一個原因,但鐵礦石的整體產能過剩,已經是一種事實。」王堯偉認為。只是在年初一場關於必漲的判斷中,大家都抱著「豪賭」的心態,包括本應對需求信息更為了解的眾多鋼企自有的貿易公司。隨著國內礦產增量的加速,進口礦石的增幅也在加大,但生鐵生產的速度卻在放慢,鐵礦石供不應求的格局正在成為過去式。
2005年,是中國鐵礦石供不應求表現得最為突出的一年,這一年,中國鋼鐵產能達到3.48億噸,也正是這一年,中國鋼鐵從淨進口國成為淨出口國。在此前的2000~2005年,中國鋼鐵產業增長了170%,巨大的需求導致鐵礦石的供不應求,同時也暴露出中國鐵礦石所面臨的問題:自有礦產資源缺乏,需要大量依賴進口礦。這種自給不足的局面,也導致了從2004年開始的鐵礦石談判的主動權被掌控在國外礦商的手中。
來自中國鋼企的統計,2007年中國進口了3.8億噸鐵礦石,進口鐵礦石佔了全球總量的46%。2007年進口的鐵礦石比2006年增加了7000萬噸,相當於全球增量的接近90%。自2005年至2007年這3年時間裡,進口鐵礦石的需求增長和價格漲幅分別達到了60%和165%。對需求過於樂觀的估計,忽視了潛在的過剩問題。
隨著鐵礦石需求量和價格的增長,刺激了國內鐵礦石的開採,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5月份全國鐵礦石原礦產量3.1億噸,同比增長25.7%。中國鋼協的數據則指出,今年上半年全國增產成品鐵礦石3400萬噸,除全部滿足同期生鐵增產需求外,尚餘600多萬噸。
由於國內礦山多屬「貧礦」(品位在30%~35%為主),與進口鐵礦石有一定的差距,這也導致了鋼材質量的下降,同時帶來濫採所造成的環境汙染等一系統問題。在河北河南等地,甚至出現了村民大量從河沙中提煉鐵礦石的現象,對河道和水土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由於長協礦石和現貨礦石之間存在的價格差,包括必和必拓、力拓以及印度的礦商等大量向現貨市場拋售。價格的水漲船高,給國內的鋼企製造成本帶來了影響。
「去年河北、山西很多小廠因一系列成本上漲的問題,已經停產。」寶鋼貿易公司礦石開發貿易部經理劉宇說。一些中小鋼企、民營鋼企由於無法獲得相對便宜的長協礦,只能採購現貨礦,他們的停產也為鐵礦石需求的放空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胡凱分析,上半年,鐵礦石供應的增速高於鋼鐵產量增速8%,在供需緩和的情況下,鐵礦石價格極有可能會下跌。而全年的鋼鐵產量,蔣繆分析,將從前幾年的20%以上下降為10%左右,鐵礦石供應的增幅,應保持在這一數字,才不至於出現過剩。
鐵礦石的增量、進口依賴度、價格談判上的主動權,維繫於中國的鋼鐵產能。業內人士說,在尊重市場的前提下調控增長過快的鋼鐵產量,也許是控制進口礦石總量的最好的辦法。
鋼鐵產能「泡沫」
對於中國鋼鐵行業而言,2005年是個標誌性的年份,這一年,中國從鋼鐵淨進口國變為鋼鐵淨出口國,同樣在這一年,國家發改委出臺《鋼鐵產業發展政策》,提出宏觀調控的目標是淘汰落後產能,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
這樣的產業政策出臺的背景,是自2000年起,因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度增長,帶動了鋼鐵的大量需求,至2002、2003年,各地鋼企紛紛上馬新項目,這些上馬的新項目到了2005年產能得到了釋放,表現為鋼鐵產能的爆炸式增長。所謂的「產能過剩論」隨之而來,即產量超過了國內的需求量,多餘的產量轉變為出口。
雖然國內企業的說法是,出口的增加是因為國際鋼鐵需求量的不斷增長,以及中國鋼鐵產品技術得到提高,符合出口標準。但大規模上馬新項目後產能的擴大,本質上是由於電力、焦煤能源價格低、環保成本少等原因,特別是相當部分的產能都屬於鋼坯、棒材和線材的低端項目,這樣中國鋼鐵企業才具有了價格低的優勢。因此儘管附加值很低,也大量出口。這也引來了歐盟及美國對中國鋼鐵的不滿,提出反傾銷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