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上有個孩子小C,她個子不高,性格內向,整天低著頭走路,從不主動與人說話。她對學習沒有一點興趣,上課時無精打採,經常開小差,注意力很不集中,課後卻十分活躍,好似總是「玩不夠」。據家長反映,這個孩子不愛上學,不願見老師,甚至每到上學前,孩子就喊「肚子疼」、「頭痛」等以此來推脫;孩子不願做作業,一看書就犯困;雖然偶然也看書,但卻一點也「看不進去」;不願大人過問學習上的事情,對大人的詢問常用沉默代替回答,或者表現得很煩躁,亦或者轉移話題。面對這樣的一個孩子相信大家都會感到一陣頭痛。

很顯然,小C有強烈的厭學情緒。其實孩子厭學是當今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農村尤為突出,它既是令教師和家長都感到十常棘手的問題,同時也是班級管理中的一個難點。厭學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它會使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狀態消極、學習效率低下、容易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嚴重的還會導致孩子飽受精神折磨,進而選擇逃學、退學、離家出走等極端行為。
那麼,造成孩子厭學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孩子學習基礎差造成厭學;孩子學習目的的迷失造成厭學;社會不良影響造成孩子厭學;壓力過大造成孩子厭學;家庭方面的原因造成孩子厭學。《禮記學記》中說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林肯也說過:「好學的人必成大器。事實上厭學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是非常大的,那麼對於厭學的孩子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和教育他們,使其積極投入快樂的學習中呢?或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嘗試。

01調動學習動機,激發學習動力
德國教育家第惠斯多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我們應該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部動因,強化其內驅力,增強其自制力,提高學習自覺性,讓孩子在不同的時期有所發展,在不同的領域有所提高。產生厭學情緒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習動力不足或缺失,如果孩子連學習的動力都沒有了,那他自然也就無法體驗學習的樂趣,從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而這些則會造成惡性循環。因此,我們要經常以各種方式調動孩子的學習動機,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動力,產生渴望感。

02欣賞鼓勵孩子,發現其閃光點
俗話說,「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更何況是正處於發展階段的孩子。因此,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難免會犯很多錯誤。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錯誤背後的潛能,發現孩子閃光的一面,善於發現其長處並由衷地欣賞他們,從而形成和諧的情感基調。當孩子犯錯或成績不理想時,我們應該給予他們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責備;多一些關愛,少一些冷漠,讓孩子體驗到關愛溫度。我們還應該教育孩子正確對待錯誤和失敗,讓孩子明白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讓孩子在失敗中吸取教訓,走向成功。

03適當降低期望,給孩子減輕學習壓力
我們要知道班級「第一」只有一個,而努力是人人可以做到的。我們要幫助孩子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並常與孩子溝通、探討,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向孩子提出合適的期望目標,切忌對孩子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給孩子徒增壓力。
04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體驗成功的喜悅
不少「厭孩子」由於長期得不到表現自己的機會,由於經常受到冷落,自暴自棄。因此,我們應設身處地地為他們創設表現長處、發揮特長的舞臺。如鼓勵孩子參加「故事會」、「音樂會」、「朗通會」、「體育競賽」、「小發明」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並適時給予他們幫助和支持。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從而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點,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進而逐步消除厭學情緒,樹立積極上進的信心。
05構建和諧的家庭環境,感受家庭的溫暖
家長對孩子要多一些關心和愛護,增強民主平等意識,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關心、尊重、幫助他們。要給孩子多一些寬容,多與之交流溝通,使他們以開放的心態,心情舒暢地進行學習。同時,家長要多學習一些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知識,正確處理好與孩子之間存在的矛盾和衝突,形成融治、平等、和諧的家庭關係。實踐證明,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十分重要。

面對厭學的孩子,很多家長束手無策。有些家長採取懲戒性措施逼迫孩子繼續學習,但事與願違,厭學依然經常發生。當你發現孩子出現厭學行為時,你會用什麼方法進行教育呢?歡迎大家到評論區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