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末,在北京一處不足30平方米的臨時機房中,中科院院士陳允芳和孫家棟第一次用兩顆衛星模擬了「衛星定位系統」。1994年,北鬥導航實驗衛星系統工程獲得國家批准啟動建設。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副會長、秘書長張全德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北鬥全球導航系統不僅是我國綜合國力全面提升的體現,也是著眼於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重要時空基礎設施。
雖然「遠在天邊」,但北鬥導航系統於百姓來說,卻如同「水、電、煤」一般,人們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它。
自北鬥啟動建設以來的26年中,從北鬥一號到北鬥三號,我國自主建成的世界一流衛星導航「網絡」一步步織就完善。一顆顆衛星如一盞盞明燈,照亮了國民經濟和信息化高速發展之路。
如今,北鬥一號、二號已經成功「退役」,現在提供服務的北鬥三號由24顆中圓地球軌道(MEO)衛星、3顆地球靜止軌道(GEO)衛星和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IGSO)衛星組成。北鬥導航系統逐步從服務「中國及周邊地區」到「亞太地區」,再拓展到全球範圍,北鬥三號導航的民用定位精度在亞太範圍內可低於5米,在全球範圍內低於10米,民用測速精度約為0.2米/秒,授時精度優於20納秒,已全面超越其他全球導航系統。
《2020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18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016億元,同比增長18.3%;2019年總產值達3450億元,同比增長14.4%。我國的北鬥導航系統自2018年年底開始面向全球提供服務,連續兩年對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的核心產值貢獻率超過80%。
北鬥導航系統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擔起大任,為各個傳統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力。賽迪顧問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行業應用市場份額佔全行業比重達到60.8%。目前,北鬥在鐵路列車智能監控和基礎設施監測方面的應用已初步形成市場化發展態勢,成為助推我國智能高鐵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北鬥系統可以精確地還原複雜的地形地貌、精準會標,可以為施工難度較大的建築設施提供勘測幫助;利用北鬥對工程物資、施工人員和運輸車輛實施動態監管,對作業面各位置施工裝備的工況進行遠程精準管控,能夠有效提高施工作業的協同性和安全性,提升工地施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綜合效率;基於北鬥高精度定位技術與其他各種傳感器相結合,可以實現對施工機械的自動化控制,輔助操作人員完成修坡、挖坑、鑽孔、打樁等施工作業,顯著降低工程實施難度和工作強度,大幅提高施工效率;5G時代,電信運營商在基站上安裝了基於北鬥的定位和授時終端,北鬥系統為整個通信網絡提供了精準的時間基準,同時可提供更高精度的定位服務能力。
北鬥正在深入大眾市場,由於北鬥的到來,人們的生活和出行變得更加便捷,幸福指數和體驗感大幅躍升。據新華社報導,目前北鬥高精度及輔助快速定位的用戶已經超過了5億人次,今年我國70%以上新入網的智慧型手機均安裝了北鬥導航系統。智能電子產品,如智能手環、智能手錶也紛紛兼容北鬥,北鬥為越來越多的居家養老應用提供更智慧、更周到的服務。北鬥系統還影響著人們的日常出行。以共享單車為例,利用北鬥,用戶能更為精準、便捷、快速地尋找到車輛;利用北鬥還可以記錄城市公交車輛的行駛軌跡,提供實時報站服務。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有超過660萬輛道路運營車輛和300架通用的航空器,都應用了北鬥定位系統。
此外,北鬥還積極拓展海外「朋友圈」,邁入全球服務新時代,切實提升了我國導航技術的國際影響力。我國已經就北鬥導航系統,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廣泛合作。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指出,目前,北鬥三號導航系統服務已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日服務達2億次,全世界近一半以上的國家已開始使用北鬥系統。
中國北鬥,正在加速走向大眾化、民用化、商用化,為人民生活、社會發展提供更多便利和紅利。在經濟復甦的關鍵階段,我國將不斷做大做強中國「芯」、未來車、智能造、數據港等硬核產業,繼續催生出無數奇蹟,讓北鬥系統更好地服務全球,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