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第六屆中國工業大獎昨天(12月27日)在北京揭曉,本次工業大獎共授予16家企業以及「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等14個項目,並有12家企業和21個項目獲得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與往屆相比,此次獲獎企業和項目在創新引領、產業鏈協同和高質量供給等方面都取得了諸多突出成績。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執行副會長 熊夢:對全產業鏈協同發展,解決重點領域的「卡脖子」問題有突出貢獻。這些企業主動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消費升級的趨勢,開發新產品、打造新業態,突出了高質量供給水平。
中國工業大獎是國務院批准設立的我國工業領域的最高獎項,每兩年評選、表彰一次。
工業強基 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是當前我國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此次工業大獎的獲獎項目和企業不僅體現了我國戰略科技力量的不斷增強,在很多領域更是解決了我國產業鏈供應鏈中的短板和「卡脖子」問題。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畫面上這種實心透明的玻璃棒叫光纖預製棒,是生產光纖、製造光纜的核心材料。以往國際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生產,而一直以來,我國超過80%的光纖預製棒都是依靠進口。此次獲得中國工業大獎的中天科技不僅依靠自主研發攻克了這一核心材料的生產製造,並在這一領域獲得了多項國際專利。
江蘇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薛馳:一方面,降低了基礎設施的建設成本,另一方面也為5G、數據中心等信息通信新基建解決了超低損耗、5G前傳一系列特種光纖的「卡脖子」問題,讓中國光纖光纜產業在全球市場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提升。
而此次獲得工業大獎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在北鬥導航衛星單機和關鍵元器件等方面國產化率達到了100%,不僅掌握了一大批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還帶動、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的發展。除此之外,獲獎企業和項目在能源、工業網際網路、裝備製造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產業鏈關鍵節點的創新突破。
「灰色製造」變身「綠色智能」助力碳達峰
在前不久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列為明年的重點任務之一。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也被再次強調。此次獲獎的企業和項目在綠色製造、節能減排等各方面有諸多新的突破。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這是我國設計的一種能日產萬噸的大型水泥生產線,以往由於設計和製造能力有限只能日產千噸左右。裝備大型化,能耗才能大大降低。不僅如此,此次獲得工業大獎的中材國際,如今研發的各項水泥生產製造技術都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像這種把水泥從石頭變成粉末的工藝,能耗可以降低20%以上。
中國中材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燕:(水泥生產)粉塵排放和「十二五」末相比降低8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減少10%以上,主要排放指標全面超過歐美先進技術標準。我國是世界上水泥產量最大的國家,有了這些技術,對實現2030年碳峰值、實現碳中和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除此之外,這次獲獎的還有用全鋼結構來替代混泥土建設冷卻塔的電力節能技術。一座百萬級火電廠每年可節電700萬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兩萬多噸;還有可以回收拆解、循環再利用的鉛炭電池技術,資源循環效率達到99%以上。
(編輯 陳漢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