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科學家們在戰勝病魔之路上的努力與艱辛,就在這10張照片裡

2020-12-07 騰訊網

早在 1974 年,麻省理工學院(MIT)就在諾貝爾獎得主Salvador Luria的倡導下成立了癌症研究中心,深入探索與癌症相關的基本生物過程。他們關注的問題包括癌症的遺傳和分子基礎、細胞過程如何影響其生長和行為、免疫系統如何發展和識別抗原,等等。最早被 FDA 批准的分子靶向抗癌藥格列衛(1998 年),以及其後不久的另一款抗癌明星赫賽汀(2001 年)的問世都部分得益於這個中心的工作。

22 號染色體和 9 號染色體上的一部分發生了易位,導致了 22 號染色體變短,這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也被稱為血癌)的發病原因。

因為《我不是藥神》的風靡,格列衛在中國已經具有了相當的認知度,這款用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神藥」正是基於對 22 號染色體——也被叫做費城染色體——異常機理的研究而開發出來的。

從發現這個異常到藥物上市,前後歷經 30 年,來自許多研究機構的優秀科學家在這當中做出了艱難努力,MIT 的 David Baltimore 等人於 1986 年找到了其中的一個關鍵基因表達蛋白。

2007 年,美國第二大私人控股公司、石油集團科赫工業的執行副總裁大衛·科赫(David H. Koch)向 MIT 捐贈了 1 億美元,用於癌症研究中心的改建。科赫是 MIT 校友,畢業於化學系,曾在 1992 年被檢查出前列腺癌,因發現得早而得到及時治療,這也是他此後熱心於癌症基礎研究的重要原因。

改建後的中心易名為科赫研究所,於 2010 年 12 月落成。這座佔地 17000 平米的建築既有用於實驗室的空間,也有用於交流的公共區域,並專門在底層設置了一個畫廊,其中展出了科學家們在研究腫瘤的工作中拍下的重要瞬間。從 2013 年開始,研究所還專門設置了「科赫圖片獎」,每年都會評選一批展示生命科學研究的優秀作品。

科赫研究所底層畫廊

作為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指定的八個基礎研究中心之一,科赫研究所確定了對控制癌症至關重要的五個研究領域:

1 開發基於納米技術的癌症治療方法

2 創造用於癌症檢測和監測的新型裝置

3 探索和轉移相關的分子和細胞基礎

4 通過癌症分析推進個性化醫療途徑和耐藥性

5 構建免疫系統對抗癌症。

而他們的人才隊伍也是陣容豪華,其中包括 2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8 位國家科學院院士,8 位國家工程院院士,5 位國家科學獎章獲得者和 1 個麥克阿瑟獎學金獲得者。

「科赫圖片獎」的宗旨是通過圖像視覺方式,去傳達癌症科學家們在戰勝病魔之路上的階段性發現,其間也透露出來他們頗具哲思的思考與文藝才華。我幾乎是津津有味地翻遍幾年來每一張入選圖片,並讀完他們的作品描述,不僅感受到美和智慧,也對當今世界的醫學力量有了更多的信心。

曾幾何時,被認為是死刑判決書的各種絕症,已慢慢被擒服,儘管路途遙遠,但幸運是沒有人放棄。這裡就介紹一下2018 年的十張優勝圖片吧,我希望你能和我一樣喜歡它們,並且有時間能去現場觀摩。

露出來的磚:構建異倍體細胞的免疫間隙

圖片提供者:Lauren Zasadil,AngelikaAmon

來自 Koch Institute at MIT

異倍體是染色體有缺失或多餘,這是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出現分離異常的結果,是癌症標記物,也是治療幹預的潛在目標。無論如何,最新證據表明,在癌症病發之前,免疫細胞可能已經努力從身體裡消除了不必要的異倍體。

通過衝刷異倍體小鼠模型的組織樣本,Amon 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會像偵探一樣去尋找炎症之類的線索,揭示免疫系統的活動。這 363 張圖片可以幫助他們完善這個檔案,發現對抗癌症的新幫手。

擊中甜蜜點:捕捉胰腺蛋白質

圖片提供者:Abel B. Cortinas,Kevin B. Daniel,Victor Cruz,Robert Grant,Daniel G. Anderson

來自 Koch Institute at MIT

某些類型的糖尿病可以通過注射胰島素來控制,這種蛋白質激素能調節身體對糖的代謝,但治療中需要精準的劑量和持續監測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

Anderson 的實驗室正在開發一種「智能」胰島素,它能自動感應血糖水平的變化,作出打開或關閉的響應來滿足身體需要。這張圖片顯示了 X 射線拍攝的「智能」胰島素蛋白晶體結構。

皺褶:摺紙打敗癌症轉移

圖片提供者:Aikaterini Mantzavinou, Lina A. Colucci,Michael J. Cima

來自 Koch Institute at MIT

許多晚期癌症患者整個腹部都長滿了腫瘤,這種情況下需要結合手術和化療來殺死儘可能多的癌細胞,同時又要考慮如何儘可能不傷害身體。

出於這個目的,Cima 實驗室發明了一種很薄的生物材料,能夠每周低劑量地持續釋放化療物質。這個靈感來自日本摺紙藝術,也就是東京大學構造工學名譽教授三浦公亮所發明的著名摺疊技術「三浦摺疊」。可以把摺疊好的載體通過一個小切口放進病人的腹部,一旦進入,它就會擴展到儘可能大的區域進行給藥。

空間表達式:腫瘤生長快照

圖片提供者Leah Caplan, Jatin Roper, InbalAvraham-Davidi, Sebastian Santos, mer Yilmaz, Aviv Regev

來自 Broad Institute, Koch Institute at MIT

結合計算機視覺與單細胞基因組測序,可以讓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細胞功能,知道其如何在周圍環境中交互。

這張照片使用了一個帶有 W1 共焦旋轉盤的尼康 TI-E 拍攝而成。圖像中,結腸癌細胞(綠色)模型是Yilmaz 實驗室開發出來的,而 Regev 實驗室對它進行了測序和螢光標記。黃色螢光標記識別出的是某些類似幹細胞的特性,而紅色則顯示了活躍的增殖。它們一起呈現了一個腫瘤的動態屬性。研究團隊使用這些信息來確定哪些生物因素和腫瘤生長以及癌症發展相關。

深入皮層:控制損傷反應

圖片提供者:Kaitlyn Sadtler, Corina MacIsaac,Robert Langer,Daniel G. Anderson

來自 Koch Institute at MIT

旅居多倫多的羅馬尼亞裔病理學家Henry Zoltan Movat於 1955 年開發了一種五色染色劑,用於在單個載玻片中以五種顏色突出顯示結締組織的各種成分,這種方法後來又經過了其他研究者的改進,被稱為Movat 套染。

AndersonLanger 的實驗室正在開發一種新型生物材料,主要用於皮膚的組織修復,在對損傷部分進行處理後,將組織染色並與控制組進行比較,以確認他們的技術能夠兼顧組織再生所需的各個部分。

節點:納米粒疫苗啟動免疫系統

圖片提供者:Jason Y.H. Chang,Tyson Moyer,Darrell Irvine

來自 Koch Institute at MIT

內淋巴結有著一個叫做生發中心的微型生物工廠,裡面的B 細胞會對傳染病原產生協同免疫應答,而Irvine 實驗室開發的納米顆粒疫苗,目標就是啟動這個過程的特定細胞。

這張照片使用了尼康 A1R 超高速光譜掃描共聚焦顯微鏡來拍攝,為了辨認其中納米顆粒(藍色)會不會在濾泡樹突狀細胞(橙色)上駐留下來,突狀細胞的作用是指揮B細胞增殖還有抗體的生產。照片中的特殊疫苗是針對HIV 病毒開發的,但這種方法也能應用於其他疾病,比如癌症。

第一印象:新記憶形成的大型微觀結構

圖片提供者:Rodrigo Garcia, Feng-Ju (Eddie) Weng,Yingxi Lin

來自 McGovern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 at MIT

記憶是在海馬體生成和加工的,不過它裡面只有一種特定連接控制著新記憶的編碼——由大軸突(綠色)攜帶著新信息,把它們傳遞到複雜的樹突上(紅色)。

Lin 實驗室研究的對象是Npas4基因,它不僅調控著這些連接的強度和規模,而且還控制著這些突觸上的蛋白質。通過檢驗這些結構和功能在細胞分子水平上的關係,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看到記憶如何形成。

頭或尾:測量轉移行為的變化

圖片提供者:David Benjamin, Richard Hynes

來自 Koch Institute at MIT

轉移指的是癌細胞蔓延的過程,它不是隨機的。腫瘤細胞可以激活特定基因來幫助這個傳播。Hynes 實驗室使用透明的斑馬魚胚胎來研究致癌基因 YAP 是如何在癌細胞(綠色)穿過血管(紅色)時改變它們的行為的。

控制細胞被注射後進血管後,就會進入流通循環。研究者發現,過度表達YAP 的細胞,能夠在血管中傳播得更遠,通常它們會進駐大腦,這是一個常見的轉移站點。這些發現將有助於解釋癌症如何擴散到遠處器官。

這張照片是使用尼康 A1R 共焦顯微鏡獲得的。

混亂中的秩序:一個器官的形成

圖片提供者:Allen Tseng,Ron Weiss

來自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ndKoch Institute at MIT

圖像捕捉了分化幹細胞自組裝成不同層的轉換過程,這些細胞會被編碼成為微型類器官,然後在實驗室中長成為近似真實器官,比如肝臟。紅色的細胞會發展成肝細胞、血管細胞和其他類型的細胞,而綠色的那些會轉變成神經元。

Weiss 實驗室試圖找到控制這些過程的最好的途徑。他們希望使用類器官模型來更好地理解人類發育,用於發現和測試新藥,甚至有一天,為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提供新的選擇。

每一朵玫瑰都帶刺:在一個可變世界中保持不變

圖片提供者:Clare Harding,Sebastian Lourido

來自 Whitehead Institute

這朵「花」顯示的是剛地弓形蟲在一個人類細胞(紅色)內繁殖,不斷長成的新寄生蟲最終會摧毀宿主,然後尋找新的細胞入侵。

「花瓣」外圈的白色是GAPM1a,一種保持這種生物形狀和穩定性的蛋白質,如果沒有它的話,寄生蟲就會崩潰,無法複製和產生新的子代。Lourido實驗室研究的就是這種蛋白質,以此來解決細胞生物學的一些基本問題。他們的結果表明,新一代寄生蟲的成長和大量繁殖有賴於 GAPM1a 的穩定性和結構。

ABOUT.

科學藝術研究中心是一家非營利機構,以「跨界促生變革」為核心,致力於打造國內首家科學藝術家們的研究與創新平臺,來促進不同學科領域間的高度交叉融合。科學藝術研究中心集創作與傳播為一體,推動科學知識的大眾普及。

轉載請聯繫:info@as-org.com

相關焦點

  • 德國科學家:人類永遠無法戰勝癌症
    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警告稱,癌細胞像地球最早期生物一樣古老,可能從未被徹底消除過。儘管數十億居民寄希望於諸多醫學研究項目,但最新研究表明,人類「不可能」戰勝癌細胞,因為癌細胞具有較強的進化能力。
  • 自愈之路:開創癌症免疫療法的科學家們 | 薦書
    自愈之路:開創癌症免疫療法的科學家們 | 薦書 2020-10-11 16: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人工智慧如何幫助人類戰勝癌症?
    確實,僅僅是在中國,每年就有400萬人被確診為癌症,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每分鐘7.5個人。而且近10年已來,癌症發病率不斷攀升,平均每年增長3.9%,這意味著,新發病數量每18年就要翻一番。癌症治癒非常難,因為癌細胞隨時隨地都在變化,高頻率的基因突變和強大的適應能力,讓它們幾乎不能被完全消滅,總是能捲土重來。
  • 科學家們在研究腫瘤的工作中拍下的重要瞬間:每朵「玫瑰」都帶刺
    這座佔地 17000 平米的建築既有用於實驗室的空間,也有用於交流的公共區域,並專門在底層設置了一個畫廊,其中展出了科學家們在研究腫瘤的工作中拍下的重要瞬間。從 2013 年開始,研究所還專門設置了「科赫圖片獎」,每年都會評選一批展示生命科學研究的優秀作品。
  • 男子患上4種癌症,10年經歷4次大手術!他的故事太勵志
    日子剛好起來,他又不幸患上 4 種癌症,10 年裡動了 4 次大手術 …… 他沒有放棄,反而將全縣的癌友組織起來"群體抗癌",在 2012 年至今的 9 年時間裡,將癌友的康復生存率提升至 97.1% 。他想用實際行動告訴癌友們——人不管有病沒病,有膽沒膽,活的就是個精氣神兒!
  • 戰勝冠狀病毒的祝福語句子 宣傳戰勝病魔的一些鼓勵詞
    戰勝冠狀病毒的祝福語句子 宣傳戰勝病魔的一些鼓勵詞(一)  1.等冰雪融化了,全國人民都會去和武漢的櫻花一起迎接春天新的盛世。  2.我們用行動為武漢加油!風雨同心,我們安危與共。  3.從我做起,不串門、不拜年、不聚餐,不聚堆兒,這就是用實際行動抗擊新型肺炎!就是支持武漢!
  • 科學家們在癌症亞型研究上的新進展!
    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癌症有很多亞型,而針對不同亞型的癌症有著不同的治療手段,本文中,小編就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析科學家們在癌症亞型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分享給大家!doi:10.1038/s41591-018-0016-8彌散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成年人最常見的淋巴癌,這是一種臨床上和遺傳學上具有異質性的疾病,又被進一步分為活化B細胞型(ABC)和生發中心B細胞型(GCB)。來自達納法博癌症中心醫學腫瘤學系和哈佛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Gad Getz教授和Margaret A.
  • 一群癌症患者成功「自救」的啟示
    10年前,張英的哥哥體檢查出肺癌,兒女們慌了神兒,到最好的醫院去請最好的醫生,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挽救親人。「在醫院裡手術、化療、放療……前後整整3個月,看著好好的一個人在醫院裡被折騰得不成樣子。錢花得差不多了,人也不行了,回到家裡沒有兩個月人就走了。就算不治,人也不至於走得這麼快!」
  • 首張黑洞照片的意義以及與霍金、愛因斯坦、史瓦西等科學家的關係
    網絡上一直有人認為,2019年4月份科學家們公布的首張黑洞照片,與霍金有很大的關係,甚至有人認為是發現了霍金提出的黑洞輻射,因此霍金可以追授諾貝爾獎。這是一個誤解。霍金雖然在黑洞研究上做了許多探索,也取得不少科學界公認的成就,但第一張黑洞照片真得與霍金關係不大。
  • 迄今最清晰端粒酶圖像問世,開拓抗衰老與癌症新療法之路
    迄今最清晰端粒酶圖像問世,開拓抗衰老與癌症新療法之路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18-04-27 08:46
  • 那個「靠癌症賣慘」的網紅博主,在鍵盤俠的口水中,離開人世
    據媒體10日報導,10月6日,B站UP主「虎子的後半生」走了,在鍵盤俠們的唾棄聲中,在「靠癌症賣慘」的質疑聲中,離開人世。「虎子的後半生」是一位網紅博主,但他和網絡上其他博主都不同,因為他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身患絕症的他從2019年開始和網友們分享自己抗癌的經歷。
  •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發布 距地球5500萬光年
    新華社發(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組供圖)    全世界200多位科學家合作完成的一項重大天文學成果——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北京時間4月10日晚在全球多地同步發布。    為了捕獲第一張黑洞圖像,過去的十年多時間裡,麻省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們聯合了其他機構的同行們,讓全球八個天文臺同時對銀河系中心的黑洞Sgr A*和M87星系中的黑洞M87*展開亞毫米波段觀測,利用甚長基線幹涉測量技術(VLBI)將這8臺望遠鏡構建成一個口徑等同於地球直徑的超級「虛擬」望遠鏡,這些望遠鏡統稱為「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
  • 特寫:努力向學 蔚為國用——用「科學家精神」講「開學第一課」
    新華社哈爾濱9月4日電 題:努力向學 蔚為國用——用「科學家精神」講好「開學第一課」  新華社記者楊思琪、張泉  「為了給祖國造橋梁,茅以升曾在5年時間裡,整理200本筆記,寫了近1000萬字,爭分奪秒地學習……」新學期伊始,哈爾濱市第四中學師生翹首以盼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在癌症生物標誌物研究上的新發現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癌症生物標誌物研究上取得的多項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Bosnian Journa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土耳其非拉特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識別出了一種胃癌的新型獨立預後指標。研究者表示,P2X7受體是一種特殊的分子,其被認為在炎性事件和癌症進展過程中扮演著多項重要角色,該受體位於細胞膜上,其在多種類型癌症中的水平會增加。
  • 科學家拍攝了世界上首張3200兆像素的照片
    科學家拍攝了世界上首張3200兆像素的照片他們成功地在世界上最大的數位相機上測試了焦平面,這最終將有助於探索宇宙。位於加利福尼亞州門洛帕克的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科學家 使用先進的成像設備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個3200兆像素的數碼照片,該成像設備用於探索宇宙。「我們將對大約200億個星系進行測量和分類。」 智利維拉·魯賓天文臺臺長史蒂文·卡恩說 。世界最大的數位相機將在那個天文臺成為夜空地圖繪製工作的中心。相機將花費10年時間拍攝有史以來最詳盡的宇宙圖像。
  • 100張關於宇宙的照片
    第一次觀察到太陽系的其他行星第一次發現太陽不是宇宙中心第一次拍攝到較為清楚的黑洞的照片……△第一次拍到的較為清楚的黑洞照片△《星際穿越》中的黑洞各類科幻影視作品中也用特效,還原了科學家們搭建的太空模型,這是理科生關於太空的暢想
  • 第二張黑洞照片公布,黑洞們到底有多大?
    2019 年 4 月,首張黑洞照片公布,成為黑洞研究的裡程碑事件。時隔一年後,全球第二張拍攝黑洞照片公布,比起第一張,第二張照片更加清晰,且顯示了黑洞向外猛烈噴射了大量物質。類星體3C 279 中央核心及其射流起源雖然僅僅是一張照片,但它對類星體的研究來說意義重大。
  • 2020,我們這樣走過|告別2020,這張照片Ta珍藏了一年
    在這一年裡,生活在智能時代的你想必手機裡一定有一張你捨得不刪除的照片,記錄了屬於你的故事。一次合影、一頁筆記、一碗雞湯、一次相聚,亦或是日復一日的一種習慣。告別2020,這張照片Ta們珍藏了一年……我是一名麻醉護士,平時工作很忙,最誇張的時候,我連續一個周沒有見到太陽。早上天不亮就進手術室,等下班出來,已經是晚上了。
  • 10張最瘋狂的颶風艾瑪照片
    1.在拉哥島(Key Largo)慘澹的一幕中,這艘與移動房屋相連的半沉船正努力停留在灰色水域之上,而灰色水域甚至開始吞噬沿岸的野餐桌。2.陣風是如此之強,以致汽車被直立顛倒–看起來像是撞車事故,但這只是佛羅裡達州的狂風把汽車顛倒過來,就好像它們是玩具車一樣。
  • 世界上可信度最高的10張靈異照片!你還堅持沒有鬼嗎?
    10.康伯米爾勳爵上面這張照片拍攝於1891年的康伯米爾圖書館。仔細看看你會看到一個男人坐在一張扶手椅上。其家庭成員隨後證實這個幽靈就是康伯米爾勳爵,拍攝這張照片時正在幾英裡外舉行他的葬禮。紐比教堂上面這張照片看起來是不是有點假?然而,事實上也許不是。1963年,英格蘭北約克郡紐比教堂的KF牧師拍攝了這張照片。專家稱這張照片中怪異的幽靈並不是雙重曝光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