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抗癌樂園」已經連續舉辦了25年「五整生日大會」,癌症患者們用自己的方式一起紀念5年以及N個5年的「重生」。研究表明,如果一個腫瘤患者在治療後5年無瘤生存,這個人就算是治癒,也就是說他再發病的機會和其他正常人群是一樣的。(受訪者供圖)
2012年中國癌症發病人數為306.5萬,約佔全球發病的1/5;癌症死亡人數為220.5萬,約佔全球癌症死亡人數的1/4。由於我國癌症患者發現時較多處於中晚期,因此死亡率居高不下。美國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大約在60%至70%,而我國癌症患者大約在30%左右
但是,「癌症≠死亡」。通過科學有效的防治,約1/3的癌症可以預防;約1/3的癌症患者可以治癒;還有1/3的癌症患者可以延長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保持良好的心態,運用科學的治療方法,戰勝癌症不是神話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強曉玲
實習生 徐蕾 楚婧
「現在想想,作為一名學醫的人,在關鍵的時刻竟然無力挽救自己的親人……」茫茫人流中,張英帶著醫者的思考離開北京。
退休多年的張英來京探望20年未見的老領導——一位曾在西北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口腔醫學專家,如今已經80多歲。聽說他身體每況愈下,賦閒在家的張英決定來探望恩師。久別重逢,張英感慨最多的是恩師竟是一名帶癌生存了10多年的肺癌患者,「家人講,他當時病情已經很嚴重,但在整個過程中,他始終積極參與病情的診治,做清醒的患者:治療方案是什麼,用什麼藥,用多少,該吃什麼藥,不吃什麼藥。」張英說,聽他們講述抗癌生活,自己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當年哥哥同樣的病治療是不是太草率了。」
10年前,張英的哥哥體檢查出肺癌,兒女們慌了神兒,到最好的醫院去請最好的醫生,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挽救親人。「在醫院裡手術、化療、放療……前後整整3個月,看著好好的一個人在醫院裡被折騰得不成樣子。錢花得差不多了,人也不行了,回到家裡沒有兩個月人就走了。就算不治,人也不至於走得這麼快!」張英說著氣話,更埋怨身為醫生的自己,在哥哥生病的問題上,更多地聽從了醫院及家屬的意見,「醫院一味地大劑量用藥,可能並沒有考慮到患者自身的身體情況,而家屬除了懇請醫生不惜代價救人,則束手無策。」張英說,「這或許就是現在癌症患者在醫院求醫的普遍現狀吧。」
一份關於世界癌症數據的報告令人觸目驚心:2012年中國癌症發病人數為306.5萬,約佔全球發病的1/5;癌症死亡人數為220.5萬,約佔全球癌症死亡人數的1/4。
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我國癌症患者發現時較多處於中晚期。美國近些年來癌症的發病率有所下降,其5年生存率大約在60%至70%,而我國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大約在30%左右。
世界衛生組織癌症專業委員會認為,通過科學有效的防治,約1/3的癌症可以預防;約1/3的癌症患者可以治癒;還有1/3的癌症患者通過積極科學的治療,可以延長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
「癌症≠死亡!」20年前被醫生斷定「最多再活半年」的乳腺癌骨轉移晚期患者孫桂蘭,如今已是北京抗癌樂園常務副園長,在接受《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採訪時她說,「這不是標語口號,而是一種科學的態度和對癌症的認知。」
卓承永,電氣自動化工程師,一位肝癌患者,與癌魔抗爭了15年。在這個過程中,她針對自己的病情查閱了大量國際相關尖端信息,以及各類醫學文獻資料,研究制定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醫療方案,終於與死神擦肩而過。在隨後的自我治療中,她又結合自己積累的經驗編寫了兩本抗癌書籍。採訪中,卓承永說:「保持良好的心態,運用科學的治療方法,戰勝癌症不是神話。」
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前院長趙平在接受《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採訪時說,「醫生管來管去,只能管到你在醫院找醫生這一段,很少能管到外面這一段。一個癌症病人如果能生存,他待在醫院的時間跟在出院以後的時間相比,只是一小段時間,因此院外治療階段更加重要。」
從重症患者到抗癌「大忙人」
「癌症是可怕的,但得了癌症精神垮了更可怕。」孫桂蘭說,癌症在治療和康復的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敢於面對現實,尋找最佳抗癌方法。」
10月26日,周一早晨,位於北京東南二環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就診大廳裡人頭攢動,來自全國各地的腫瘤患者及家屬,都把最後一線的希望寄托在了這所中國頂級的腫瘤治療醫院裡。一樓大廳的諮詢臺旁,幾個佩戴著明顯標誌的志願者在忙碌地接待著眾多患者及家屬的諮詢。
這些志願者來自北京抗癌樂園,都是曾經的癌症患者,如今他們每周三天在這裡為眾多腫瘤患者答疑解惑,為他們點亮生命航路的燈塔。
「非常多的患者拿著小廣告來諮詢,問『這個可信嗎』『那個有用嗎』,我們就用自身的抗癌經驗給大家解答。有病亂投醫嘛,這時候一些正確的指導非常重要。」孫桂蘭說,「有些外地患者經常因為經濟能力等原因偏聽偏信一些小廣告,反倒耽誤了疾病最佳治療時間。我們一般都會告訴他們,這裡已擁有亞洲最好的醫生和醫療設備,要調整心態,相信科學,積極治療。」
孫桂蘭是個大忙人,記者聯繫她時,她還在趕往煙臺的火車上,「去青島參加抗癌樂園分園紀念日,又到煙臺去了解那裡的工作情況。哎呀,沒有閒的時候。」經常這裡剛下火車,拉著行李又要趕到那裡去開會,同伴們調侃孫桂蘭,「你比總理還忙!」她總會哈哈大笑。
今年60歲的孫桂蘭看著要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白皙的面龐,金絲眼鏡後的一雙明眸總帶著笑容,健康的容貌讓人無法想像她是一名乳腺癌骨轉移20年的患者。
1995年,孫桂蘭被醫院診斷為乳腺癌中晚期,腋下淋巴轉移7/8。她清楚地記得那天愛人從醫生辦公室出來時紅腫的眼睛,醫生斷言:孫桂蘭生存期只有半年。
手術後,大劑量化療讓孫桂蘭苦不堪言,滿頭長髮掉得一根不剩,嚴重的嘔吐令她水米不進,白細胞指標跌到1000,身體虛弱到了極度。4個療程的化療,孫桂蘭連一個也沒能堅持下來。再憶當年,孫桂蘭噙著淚水,「真的很感謝我的主治醫生,當時他看著化驗單,詢問了一些具體情況,又看看我本人,說,『這個量夠了,先回去調養。』」第一個療程的6針,孫桂蘭只打了4針。
「其實醫患關係有時很微妙,患者要學會與醫生和諧交流,與醫生交朋友。」孫桂蘭說,「對於藥物的反應,自己的身體能不能頂得住,自己最清楚。」和自己同時化療的幾個病友,有的堅持了幾個完整的化療,「白細胞下得太快,身體吃不消,沒多久人就沒了。」
走投無路之時,孫桂蘭走進了癌症患者自己的組織——北京抗癌樂園,在那裡,病友的鼓勵以及對生的渴望深深地震撼著孫桂蘭,想想日漸消瘦的丈夫和年幼的兒子,孫桂蘭告訴自己要堅強地活。
整整20年,不論颳風下雨,公園裡總能見到孫桂蘭與病友們練習氣功的群體抗癌身影。孫桂蘭說,「告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放鬆心情,運用現代醫學的科學理念及心理療法融入抗癌氣功的鍛鍊中,身體漸漸好起來。」
中國科學院基礎腫瘤研究所周柔麗教授研究顯示,在放鬆狀態下以特殊呼吸模式練習,可造成人體內富氧環境,促進肌體新陳代謝,改善人體微血循環,加快血流速度。這樣,當癌細胞通過血管時,有的會破裂死亡,也有的不容易著床,從而對癌症的復發轉移起到預防作用。美國學者研究也表明,運動能抗癌是由於運動產生「致熱源」。癌細胞對熱的承受能力不如正常細胞,體溫升高可阻止癌細胞生成,並將癌細胞殺死。
生命,總是在殘酷和無情中堅強。「我要用自己和癌症做鬥爭的體會和經驗,用自己微薄之力去回報社會,去幫助其他病友。」如今已是北京抗癌樂園常務副園長的孫桂蘭,還擔任著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社會監督員工作,為癌症患者撐腰鼓勁,為他們的切身利益忙碌。
「癌症是可怕的,但得了癌症精神垮了更可怕。」孫桂蘭說,癌症在治療和康復的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敢於面對現實,尋找最佳抗癌方法。」
完成兩部抗癌著作,重症患者自己成了自己的醫生
「自己身體只有自己最清楚,癌症患者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病情。保持良好的心態,定期檢查、複查與康復治療相結合至關重要。」卓承永笑著說,「多一條選擇道路,就多一分戰勝病魔的信心,更多一次康復的機會。」
採訪時間被他定在下午3:00,今年已經70歲的卓承永是資深股民,「只有等股市收盤我才有時間,見諒啦。」
在北京玉泉路附近一個大院的石凳上,卓承永著裝簡單幹淨,開朗的性格不像已退休多年的老人,更不像15年的惡性程度高的原發性肝癌患者。他調侃自己很忙,「早晨要鍛鍊身體,周末要去玉淵潭公園的『抗癌樂園』做諮詢。」股市也牽扯了他大量的時間。
1999年,卓承永遭遇了生命中最大的災難——他被診斷為患有原發性肝癌,並且惡性程度高,病灶位置深,無法手術根治。「整整3天,我都在一個人散步。」親人的鼓勵和關心,使他開始正視自己的病情。在聽從專家的建議後,他選擇了當時已較先進的微波消融治療法,治療後病灶消失,各種指標也逐漸恢復正常。然而3年後,肝右葉發現新的癌灶。在採取同樣的微波消融治療後,上天好像並不想再多眷顧他,一年內癌灶復發3次。
「搞了一輩子『電氣自動化』,臨了自己成了自己的醫生。」卓承永說,那段日子裡,接連不斷的病情復發轉移引起了他深刻思考,經過反覆推敲,藉助平時學習掌握的醫學、藥學以及國外醫療前沿技術等方面的知識信息,終於在第三次復發治療後的休息期間,研究了一整套針對自己的新的治療方案。
「離開醫院時,醫生說得好,『挺好,沒事啦,養著吧』,但怎麼『養』,這裡大有學問。」卓承永說,國外醫療的「首診負責制」裡包括醫生對病人治療後期的康復等等一系列診治工作,「我們的癌症病人後期康復就顯得相對薄弱。」
「自己要對自己的病情負責。」經過幾年的努力堅持,卓承永按照自己制定的康復計劃,結合自己身體機能的各項指標,自己配製服用藥劑藥量,終於遏制了反覆復發的病情,滅活了的病灶被逐漸吸收至幾乎發現不了的程度。如今卓承永每年都會定期到醫院做一些常規檢查,然後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調理自己的身體。
在公園裡與病友「話療」交流,卓承永的康復治療得到了許多病友的認同,自己也覺得能為新癌患者答疑解惑,幫助他們從絕望中尋找到一條治療康復的有效途徑。就這樣,「自由諮詢人」變成了「北京抗癌樂園」的「義務諮詢員」。
從死亡邊緣走過來的卓承永深刻感受到,針對個體不同,運用科學的治療方法,癌症是可以戰勝的。「為了幫助更多癌症患者,並滿足他們對於癌症治療知識和康復知識的渴求,我想把自己不斷學習積攢的大量醫學知識,結合自己總結的抗癌經驗傳授給更多的病友。」繼《延長生命的秘訣》一書出版後,2013年,卓承永又完成了《抗癌好幫手——癌症康復治療238問》一書。
如今,除了每天盯著大盤股指的漲幅,卓承永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接待各地乃至海外患者的各種諮詢電話以及當面求助。卓承永說,目前醫院過度醫療時有發生,很多癌症患者因病致貧現象非常普遍,有時一名患者不到半年就會花掉20多萬元。「自己身體只有自己最清楚,癌症患者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病情。保持良好的心態,定期檢查、複查與康復治療相結合至關重要。」卓承永笑著說,「多一條選擇道路,就多一份戰勝病魔的信心,更多一次康復的機會。」
早診早治,群體抗癌,5年「重生」目標可期
「有人說癌症病人絕大多數是被嚇死的。因此心理治療非常重要,要集體心理治療。」趙平說。目前各種各樣的抗癌組織,其實質就是一種集體心理療法。
「第25個『五整』生日大會!」9月26日晚,孫桂蘭在微信朋友圈裡發了一條信息——「北京抗癌樂園·五整生日大會」當天在北京舉行,672名癌症患者以及北京市的相關專家、領導到會,一起紀念癌症患者們5年以及N個5年的「重生」。「研究表明,如果一個腫瘤患者在治療後5年無瘤生存,這個人就算是治癒,也就是說他再發病的機會和其他正常人群是一樣的。」
時下,醫學界不斷有人提出:把癌症看作是一種慢性病。因為癌症的發生與發展是漸進的慢性過程,從正常細胞到癌細胞,再到癌症,最快5年,通常需要10至20年,甚至更長。
據衛生部門的統計,目前我國癌症患者平均5年存活率僅為25%~30%,其中肺癌為10%,肝癌為5%。80%的癌症患者確診時即屬於中晚期,儘管經過多方治療,但他們的存活期一般在1至5年之內。
「既然生了癌,就希望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提高治癒率。」趙平在接受《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採訪時,給記者講述了一個案例。上海曾對2000名60歲以上老人連續10年進行定期體檢,他們中發現的癌症病人佔比為十萬分之四千四,而5年後病人的生存率達到72%,「這就是早檢早治的意義。」
「有人說癌症病人絕大多數是被嚇死的。因此心理治療非常重要,要集體心理治療。」趙平說,群體抗癌是醫學模式轉變的一種必然。目前各種各樣的抗癌組織,其實質就是一種集體心理療法,這是一種在國際身心疾病治療中十分盛行的治療方法。當人處於特殊的困境時,空洞的勸說不僅蒼白無力,甚至會徒生反感。將這些有著特殊經歷和遭遇的人組成一個群體,在這個氛圍裡互相傾訴、互相鼓勵,更容易共渡難關。
美國學者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通過集體治療而得到感情方面和社會支持的癌症患者繼續生存的時間,要比接受單獨治療的患者長兩倍。在集體治療中,患者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有利於消除孤獨感。這些做法可以增強患者的信心,提高其生存質量,使他們能更專注於治療,可能對免疫系統產生影響。
「有位新病友對我說,『得病是件不幸的事,得了癌症更是件倒黴的事。不幸和倒黴混在一起,我還能活嗎?』」如今天天臉上掛著笑容的孫桂蘭說,「我認為能不能活,一靠醫生的治療,二靠自己。把不幸、倒黴的事統統拋去,一切都會隨之而變。我們品嘗了許多人沒有經歷的事,我們會更加熱愛生活,會更加珍惜生命,會更加感恩親人和朋友,會更加珍惜今生緣。」
抗癌小貼士
●盯住你的體重
脂肪細胞會製造並釋放荷爾蒙,可能促進癌細胞生長。研究已證實食道癌、胰臟癌、腸癌、停經後乳腺癌、腎臟癌和子宮內膜癌都與超重有關。亞洲人最好將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在18.5至22.9之間。BMI計算方式為:體重(單位:公斤)÷身高(單位:米)平方。
●培養健康飲食習慣
(1)喝綠茶或咖啡。綠茶有助於防癌早已獲得證實。咖啡也可以降低某些癌症發生率,有助於降低罹患肝癌、腎細胞癌、乳癌及女性得大腸癌的概率。
(2)新鮮蔬果。特別是新鮮的蔬菜水果。目前已證實足量的蔬果纖維,可預防大腸癌,並減少乳癌、食道癌等數種癌症的發生率。蔬果的纖維素能減少腸內致癌因子、改變腸中菌種生態,避免癌細胞形成。
(3)跳開脂肪誘惑。所有飲食構成要素中,脂肪與癌症關係最強烈,特別是乳癌、大腸癌等癌。
●戒菸、戒酒
抽菸是肺癌主要危險因子,並與食道癌、胃癌、頭頸癌、宮頸癌等相關。而約有3%的癌症與酒精相關。
●睡眠充足
有關研究顯示,睡眠每被剝奪3小時,體內的淋巴細胞數量會減少20%,從而使免疫力受損害。
●堅持運動
這是最經濟實惠的防癌方法。只要每天運動30分鐘、每周5天即可。健走、跳舞、騎單車、爬樓梯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