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米級定位!不依賴GPS信號!阿里達摩院、之江實驗室又新出了哪些「黑科技」?

2021-01-21 餘杭發布


疫情期間,我們見到了無人駕駛車輛

運送醫療物資、配送快遞等

人工智慧、大數據在交通領域的應用

越來越廣泛

下面和小餘兒一起看看

餘杭又有哪些黑科技誕生吧!

近日

阿里達摩院自研高精定位系統

完成了最新一次迭代

基於多傳感器融合的緊耦合算法

實現了不依賴GPS信號的釐米級定位

這是阿里巴巴在自動駕駛領域

取得的又一新突破


定位是自動駕駛系統的核心功能之一,自動駕駛車輛通常藉助GPS和車輛傳感器等信號獲取自身位置和姿態信息。但GPS僅能提供米級精度的絕對定位,若要將精度提升到釐米級,業界通用的解決方案是藉助RTK(載波相位差分技術),而RTK通常需要搭配高精慣導使用,存在成本高昂、無法克服衛星信號不穩或丟失等問題。



阿里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負責人介紹,主流的多源融合定位技術分為鬆耦合和緊耦合兩類,前者對傳感器數據的處理結果進行融合;後者先對傳感器原始數據作融合,再進行集中式計算,效果更好,難度也更高。


此次迭代,阿里達摩院正是採用了緊耦合算法,該算法首先對傳感器原始數據作融合,再進行集中式計算,實現了GPS、慣導、輪速、相機、雷射雷達等多模態傳感器的融合,用低精度的傳感器實現了釐米級定位。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在沒有GPS信號的隧道、地庫等場所,該定位系統也能正常運行。




目前,該處理器已經用於自動駕駛物流車,通過軟硬體一體化設計,以10%的成本達到業界領先定位水準。


早在2018年,阿里達摩院便開始正式布局自動駕駛業務,並以物流場景作為切入點,布局以來,已有多次突破。


今年4月8日,阿里達摩院宣布將推出搭載獨家3D降噪和圖像增強算法的ISP圖像處理器。路測結果顯示,該處理器在夜間和高速運動等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下,圖像識別準確率比業界主流產品可提升10%以上。


隨後,阿里達摩院又於4月22日發布了全球首個自動駕駛「混合式仿真測試平臺」,模擬一次極端場景僅30秒,系統每日虛擬測試裡程可超過800萬公裡。


在高速公路上

從發生事故到事故被發現

原本需要5-10分鐘左右

現在這一過程縮短到了30秒以內

這是之江實驗室的智慧算法

在滬杭甬高速公路試驗路段上

取得的成果之一

浙江省將智慧高速公路列為數字經濟十大標誌性引領性數位化項目之一。同時,之江實驗室積極謀劃支持浙江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建設,智慧交通正是首批布局的重要領域之一。經過半年時間緊鑼密鼓地研發投入,以及與浙江省交通投資集團的緊密合作,之江實驗室在智慧交通領域的布局率先在滬杭甬智慧高速項目中取得成效。


「我們在滬杭甬的雲控平臺上布局了四套算法——短時交通預測算法、交通事件預警算法、應急疏導效果仿真算法、車流誘導效果評價算法,融合了門架、卡口、視頻、毫米波雷達等多種數據源,進行車輛軌跡還原、交通流量速度統計等分析,從而提升高速公路的管理水平和運行效率。」之江實驗室智能網絡研究中心負責人介紹。


團隊成員從左到右依次為:宋曉峰、吳戡、李道勳、季瑋、黃倩、季欣凱


四套算法,使用了時序分析模型、深度學習、多元數據融合、元胞傳輸模型等算法模型,並根據高速公路管理業務對算法結果的時效性與可靠性的要求,在算法與工程上進行拓展。經過多輪驗證,算法整體準確率在90%以上。


從投入研發,到算法落地,團隊僅用了半年時間,對6位年輕成員來說,除了收穫亮眼的成績,也對從基礎研究到產業落地的過程有了切身體會。



團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數據清洗,嘗試通過各種方法保證算法在邊界場景中的適應性。「雖然耗時耗力,但對科研人員來說,『走出象牙塔』才能將研究落到實處。」目前,四套算法主要針對高速公路管理的業務需要。


接下去,團隊計劃進一步豐富現有平臺的業務功能。同時,與之江實驗室智能網絡研究中心的車聯網團隊協同配合,實現雲-車-路的全鏈路、全維度的智慧高速公路功能提升,並將服務對象拓展到司乘人員,針對人員和車輛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全方位的伴隨式服務。


在7月即將發布的之江實驗室天樞人工智慧開源平臺上,智慧交通相關算法將與平臺深度耦合,利用天樞平臺提供的模型壓縮、模型煉知、聯邦學習等工具組件,全面提升算法性能。同時,之江實驗室還將聯合天樞平臺的生態夥伴,共同打造之江智慧交通生態圈,進一步助力浙江數字經濟的發展。

聚焦智慧交通

建設交通強省



內容來源/未來科技城、阿里達摩院、之江實驗室、錢江晚報

編輯/孟婷

相關焦點

  • 釐米級定位!不依賴GPS信號!阿里達摩院又新出了哪些「黑科技」?
    >實現了不依賴GPS信號的釐米級定位這是阿里巴巴在自動駕駛領域取得的又一新突破定位是自動駕駛系統的核心功能之一,自動駕駛車輛通常藉助GPS和車輛傳感器等信號獲取自身位置和姿態信息。但GPS僅能提供米級精度的絕對定位,若要將精度提升到釐米級,業界通用的解決方案是藉助RTK(載波相位差分技術),而RTK通常需要搭配高精慣導使用,存在成本高昂、無法克服衛星信號不穩或丟失等問題。
  • 阿里自動駕駛定位系統迭代:無GPS信號也可實現釐米級定位
    6月4日,阿里達摩院宣布,其自研高精定位系統完成最新一次迭代。基於多傳感器融合的緊耦合算法,實現了不依賴GPS信號的釐米級定位。該系統已部署於達摩院無人物流車隊,通過軟硬體一體化設計,以10%的成本達到業界領先定位水準。
  • 除了GPS和北鬥物聯網還有哪些定位技術?
    近些年,戶外定位的主要技術是利用衛星或基站進行定位。1,衛星定位現在世界上的衛星定位系統大家都清楚,分別有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歐洲的Galileo、中國的BDS。衛星定位的原理是通過已知位置和一定數量的衛星來確定gps定位器的位置。
  • 2020世界網際網路大會 黑科技如何「預見」未來
    小程序 目前該小程序設置了首頁論壇日程、論壇動態、精彩亮點、論壇資訊、嘉賓指南、直播及預約、「我的」(個人中心),用戶可通過這些板塊快速、全面、實時地獲取大會活動內容,實現線上參與和互動 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上的黑科技看點
  • 阿里達摩院發布十大科技趨勢:模塊化讓造芯像搭積木一樣簡單
    乾明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掃地僧」如何看待2020科技趨勢?剛剛,阿里達摩院2020十大科技趨勢發布,涵蓋人工智慧、晶片製造、量子計算、工業網際網路、機器協作、區塊鏈、隱私保護、雲計算等多個領域,勾勒新一年科技走向。
  • 一口氣發布6項科技成果 之江實驗室在哪些領域發力了?
    在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驅動下,人機物「三元融合」的世界正在加速形成。為迎接智能時代的到來,人類需要怎樣的前沿技術作為支撐?9月2日,之江實驗室在杭州舉行智能科學與技術系列成果發布會,一口氣對外集中發布了「立體顯微內窺成像系統」等6項科技成果,多項研究成果已進入產業轉化階段。
  • ​車載gps定位器,車載gps定位器的作用
    車載gps定位器,對於路痴來說是很有用的。來到一個不是很熟悉的城市,就算不懂東南西北,只要有定位器,就不怕找不到目的地了。那麼我們平常說的指南針和定位器有什麼不一樣的功能呢?今天我們主要來了解車載gps定位器的作用。
  • 阿里達摩院科學家,3年造出小蠻驢!量產物流機器人,全自動駕駛
    雷剛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沒想到,這就是阿里達摩院最前沿的AI和自動駕駛技術的集大成者。取名小蠻驢,四輪構造,外形酷萌、靈活身手還能穿梭在各種末端道路場景中完成送貨。阿里方面解釋,驢作為中國人過去最常用的勞動力,是幫助人代步、趕集、載貨的生產力工具。而「小蠻驢」定位就是是數字原生時代的趕集工具。
  • 獨家| 阿里達摩院大牛任小楓離任:一波三折轉入高德地圖
    機器之心消息,經機器之心聯繫多方知情人士確認,阿里達摩院前視覺實驗室負責人任小楓已經離開阿里達摩院,轉入高德地圖,擔任高德地圖首席科學家。2014 年,高德被阿里全資收購,現作為阿里巴巴的全資子公司。目前,阿里達摩院官網仍顯示任小楓為其機器實驗室負責人。
  • 北鬥gps衛星信號轉發器的原理和介紹有哪些?
    目前能夠提供的衛星信號轉發器,主要分為北鬥信號轉發器和gps信號轉發器,能夠接收到「三星八頻」的衛星信號。雖然針對的是兩個不同的系統和衛星信號,但是其原理是一樣的。隨著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離不開衛星導航。
  • 阿里達摩院實習生立功!何愷明Mask R-CNN精度提升,一半輸入數據量...
    這就是阿里達摩院提出的提出的圖像分析新方法:「頻域學習」(Learning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核心要義,是省略圖像壓縮/解壓縮中計算量最大的步驟,直接利用頻域特徵來進行圖像推理,減少系統中模塊之間的數據傳輸量,從而提升系統性能。
  • 之江、湖畔等四大實驗室「組群」,浙江版寒武紀也要來了?
    會上,之江實驗室、良渚實驗室、西湖實驗室和湖畔實驗室等4個浙江省實驗室正式獲得授牌。實驗室背後的浙商力量在數學中,一定個數的元素經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可以呈現迥異的結果。表面看,之江實驗室等4個浙江省實驗室相互獨立,主攻方向各不相同,但其實主要是兩所大學和一家企業之間不同的排列組合。
  • 新科技「劇透」未來 之江實驗室發布系列研究成果
    之江實驗室副主任鮑虎軍說。科技如何賦能產業發展?浙江目前有哪些面向前瞻性領域的研究?藉助科技力量,如何實現社會治理優化?催生新興業態當前,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技術正廣泛應用於產業領域,催生出諸多新業態,為數字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 日本導航衛星系統增強GPS 定位精度可達6釐米
    而4號衛星成功發射,將與以前發射的3顆衛星一起,構成可覆蓋日本及周邊的區域衛星導航定位輔助增強系統。現在準天頂屬於試運行階段,2018年將正式為日本及周邊地區提供服務,2023年增加到7顆衛星,有可能擴展為不依賴GPS而獨立運行的區域導航系統。­  其次,定位精度增強。
  • 北鬥「中國精度」釐米級挑戰GPS
    這意味著,中國北鬥用戶在無需架設基站的情況下,可以在全球任一地點享受釐米級的高精度增強服務。 「中國精度」是中國首家覆蓋全球運營的星基增強服務系統,該系統於2013年底提出建設,具有全部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全部控制權,不僅打破國際企業的技術壟斷和封鎖,保障國家地理空間信息的安全性和自主權,還彌補了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的技術空白。
  • 浙江大學、之江實驗室成功研製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
    9月1日,浙江大學與之江實驗室共同發布了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類腦計算機工作原理類似於生物的神經元行為,信號來時啟動,沒有信號就不運行,相較於傳統計算機能降低能耗、提升效率。研究人員介紹,目前該類腦計算機已經實現了多種智能任務,例如將類腦計算機作為智能中樞,實現抗洪搶險場景下多個機器人協同工作;模擬不同腦區建立神經模型,為科學研究提供更快更大規模的仿真工具;實現「意念打字」,對腦電信號進行實時解碼等。
  • 日本開發出誤差為1釐米的衛星定位系統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三菱電機、NEC、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共同開發出精度誤差最小可達1釐米的衛星定位系統,僅為美國開發的全球定位系統(GPS)最小誤差的千分之一。這套名為「準天頂衛星」的定位系統預計2018年開始在日本國內投入運營,並推向海外市場。
  • 劍來:阿里達摩院外傳
    6年後,阿里18歲了,已經成年,躋身世界TOP10網際網路巨頭之列,馬雲不差錢,還是不懂技術,但開始規劃一件大事。他心目中的阿里是一家要活102年的公司,跨越三個世紀。但那件事的意義要更恆久,即使有一天阿里不在了,它還要存在。那件事,就是創辦達摩院。達摩院,在馬雲的頭腦中盤桓了好多年。
  • 浙江大學、之江實驗室"成功研製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
    面向未來,學科交叉會聚將成為解決重大問題的新方法,基於多學科、多領域的系統創新將成為研製類腦計算機的有效形式。希望今天浙江大學和之江實驗室的創新一小步,可以成就人類美好生活的發展一大步。,在雙方科研團隊夜以繼日的研發攻關下,項目組快速完成了從達爾文晶片到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的研發設計,這一階段性成果具有重大裡程碑意義,充分體現了之江實驗室體制機制的創新優勢,也充分體現了浙江大學作為之江實驗室「兩核」單位之一的硬核支撐能力。
  • 日本科技 :GPS誤差僅幾釐米 日本加速全自動駕駛落地
    在自動駕駛方面,如果定位誤差為數釐米,就可以在雙車道和三車道的道路判斷在哪條車道上行駛。日本目前已發射的引路號衛星共4枚,到2030年時將增加至7枚,到時就能獨立運行而不需依賴美國GPS衛星,進一步提高產業發展獨立性。 日本的豐田、本田、日產等汽車製造商已經完成了全自動駕駛汽車及其人工智慧系統的打造,全自動駕駛汽車也已經開始投入商業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