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躍 王乾坤 / 文
相信每個人對于美人魚的形象都很熟悉,美麗的容顏,魚的身體,穿梭在碧波之間,自由灑脫。無論是童話故事或者是文學、影視作品中,都有許多關于美人魚的描述。真有美人魚嗎?在大海上,有一種哺乳動物——儒艮,就是美人魚傳說的原型。
儒艮喜歡生活在水草很茂盛的地方,當它從水草茂盛的地方出來的時候,頭上有時候就會頂著一些水草(就像是人類的頭髮似的),加上它喜歡用前掌抱著孩子,給孩子餵奶,遠遠的看去,很像是有一個女人坐在那裡餵孩子似的。最早的時候,人們還不知道儒艮的時候,就以為所看到的是一個半魚半人的生物,大家也給它起了一個很有浪漫色彩的名字——美人魚。
即便現在大家知道美人魚只是人類空想出來的,但是人類依舊很愛美人魚,願意相信她是存在的。人們把許多美好的事物或期盼與之相聯繫,創作出精彩的文化產品。
本期院長說文物,就從福建博物院自然館珍藏的自然標本中來認識「美人魚」——儒艮。
中文別名:海牛、人魚、美人魚、南海牛
英文名:Dugong
同物異名:Trichecus dugon
分類地位:隸屬於海牛目 (SIRENIA)儒艮科 (Dugongidae)儒艮屬 (Dugong)。
外形特徵:體形似鯨,呈紡錘形,身體肥圓,無明顯頸部,體重可達500-600kg。頭部比例小,前端如截形,口向腹面張開。唇有粗短剛毛,吻上及左右側有淺縱溝,雄性門齒略外露。眼小,無背鰭,鰭肢胸鰭狀,與尾鰭一起主要用於遊泳。乳房位鰭基外側。後肢僅存簡單的肢帶,體末有扁平的尾鰭,中央凹進,兩端尖。體膚全由肥厚皮肉組成。背部深灰色,腹部稍淡。全身有稀疏細軟短毛。
生活習性:儒艮生活於熱帶和熱帶性淺海水域,多在沙泥底質多青苗、海藻的淺海灘涂生活。可進入河口,但不在淡水中棲息。喜成群活動,常數頭在一起,曾有一網獲10多頭的記錄。住溫暖海洋,海水溫度多在20℃以上。行動緩慢,性情溫馴,視力差,聽覺靈敏,平日呈昏睡狀。飽食後除不時出水換氣外,愛潛入30-40m深的海底,伏於巖礁等處靜候,從不遠離海岸到大洋深海去。對海溫有一定要求,不去冷海。對冷敏感,水溫低於15℃,易染肺炎死去;水質差也易罹患皮膚潰瘍、內寄生蟲等。以海藻、水草等多汁水生植物為食,如海韭菜、蕨藻、喜鹽草和茜草,每天可消耗40-50kg。
生長繁殖:妊娠期為1年,每產1仔。
地理分布:在我國分布於臺灣海域和南海(廣西、廣東和海南海域)。
保護級別:該物種屬於國家Ⅰ級保護動物,在CETIS中屬於附錄Ⅰ,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極危」,在IUCN紅色名錄中評估等級為「易危」。
標本收藏情況:共1件,於1975年11月採集於廣西合浦。
儒艮在進食
儒艮,它的名字是由馬來語直接音譯而來的,某些地區稱它們為「海牛」「海豬」或「海駱駝」。儒艮與蹄兔、大象有共同的祖先,它們的祖先在演化的過程中體型出現了較大的差異。
儒艮與海牛皆為草食性動物,但棲息地不盡相同,它們是海牛目前唯一仍生存於印度洋與太平洋地區的物種。和海牛不同,儒艮的尾鰭近似於海豚的Y型尾,突出嘴外的長牙則近似其遠親大象。雖然它們的分布範圍廣泛,某些地區仍有相當的數量,但在人類持續的獵殺、棲地減少以及困在漁網中溺斃的意外等已嚴重威脅到它們的生存。
目前,儒艮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與印度洋海岸,特別是有豐富海草生長的地區。儒艮從不挑食,最喜歡的食物是海草,食量很大,每天能吃相當於它體重5%至10%的水草,但也會經常嘗試其他的海底植物,有「水中除草機」之稱。它們不會使用門牙來咬斷海草,而是以其大而可抓握的吻來攝食。有時它們會留下一條啃食過的痕跡,當退潮時海草林露出水面即可見到。儒艮白天或晚上皆會進食,但在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則多半在晚上覓食。儒艮壽命約為73年。
儒艮是由陸生草食動物演化而來的海生動物,曾遭到嚴重捕殺,也常死於漁業拖網、海邊保護遊泳者的防鯊魚網、捕海龜網等,它們也是原油汙染的犧牲者,急需加強保護。
中國將儒艮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廣西合浦設立了專門的自然保護區。澳大利亞政府已經拆除了幾個碼頭,並明令禁止汙染物直接入海。許多城市的漁民已經自覺廢除了用帶鉤的漁網捕魚,同時政府明令如果捉住儒艮,應立即放生。種群滅絕,與許多海洋動物一樣,已經十分稀少的儒艮急需更多的關心和保護。
遭受汙染物傷害的儒艮
《山海經》記載:「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查通奉使高麗,見海沙中一婦人,肘後有紅鬣,號曰人魚,蓋即陵魚也。」這裡所說的「陵魚」即古代傳說中的人魚,人面魚身,也稱作冰夷人、鮫人、赤鱬[rú]、氐人、互人等。
《搜神記》記載:「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鮫人生活在鬱水(今屬廣州北盤江)之南的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
《述異志》記載:「南海出絞紗,泉室潛織,名龍紗,其價百餘金,以為服,入水不濡。」這種「鮫人」像魚一樣,生活在南海的水中,還能織出奇異的紡織品「絞紗」,也叫「鮫綃」,入水不溼,是不可多得的珍寶。
《博物志》:「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鮫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有龍綃宮,泉先織紗之處,綃有白之如霜者。」
(註:作者吳志躍系福建博物院院長 王乾坤系福建博物院研究員)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化生活報》版面
—END—
文化生活報社出品
國內統一刊號 / CN35-0042
新媒體責編 / 汪明權
新媒體主編 / 鄒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