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魚」這個名字,對於很多人來講可能並不陌生,在安徒生童話中 就有關於它的美好描寫。
浩瀚無際的大海裡真的生活著令人遐思的「美人魚」嗎?生物學家們對此一直爭論不休。
從古至今,美人魚一直是人們的熱門話題。
早在2300多年前,古巴比 倫的一位史學家在他的《古代歷史》一書中就有關于美人魚的記載。
15世 紀,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以後,歐洲各國紛紛派船去美洲探險,尋找寶 藏。
每當黃昏日落,或者明月高懸的時候,那些在海上漂泊數月之久的探險 者和水手們,常常在那粗笨的單筒望遠鏡中,透過瀰漫的水霧,看到一些袒 胸露膚的美麗「女人」在海邊遊泳、嬉戲,還有的把自己的「嬰兒」抱到胸前 餵奶,而這些「女人」的下身又像魚一樣,她們時而出現,時而又被海上的迷 霧遮住。
這個海上「美人魚」哺育嬰兒的奇妙景象,勾起了遠涉重洋的人們 對自己妻兒的思念之情,「美人魚」的傳說也就隨之誕生了。
實際上,「美人 魚」是一種終生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的水域中,或者在近海遊戈的大型水生 哺乳動物——儒艮。
這是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馬丁 阿利斯博士在印尼婆羅 洲島海域對一群儒艮進行了近3年的追蹤研究後提出的。
阿利斯博士認為,因為雌儒艮的胸部乳房豐滿,高高隆起,還生有一對45釐米的乳頭,當它給幼仔哺乳時,常用兩個肥大的胸鰭抱起幼仔露出海面,所以在傍晚 或朦朧的月夜中使人們產生了錯覺。
另外,儒艮生性膽小害羞,白天潛伏在 三四十米深的海底,每5分鐘左右出來換換氣。
晚上是儒艮自由活動的最好時間,但稍微一點響動便可能驚動它們,所以人們很難見到。
儒艮的名字是由馬來語直接音譯而來的,也有人稱它為「南海牛」。
它 與陸地上的亞洲象有著共同的祖先,後來進入海洋,至今已有2500萬年的 海洋生存史。
現在,儒艮是海洋中唯一的草食性哺乳動物,以海藻、水草等 多汁的水生植物以及含纖維的燈芯草、禾草類為食。
儒艮的食量較大,每天 要消耗45千克以上的水生植物,約為其體重的10%左右,因此消化系統十 分發達,具有發達的盲腸和長達45米的腸道來消化食物。
正因為儒艮能吃 但又不願動,所以養得體胖膘肥,行動遲緩。
雖然常年生活在海中,但儒艮 水下功夫非常一般,遊泳速度只不過每小時2海裡左右,即便是在被「敵_人」追趕時,逃跑的速度也超不過每小時5海裡。
由於儒艮油可入藥,而且肉味鮮美,皮可製革,人類曾經對其展開了無度地捕殺,使原本成群出沒的儒艮數量越來越稀少。
如今,作為茫茫海洋中的唯一草食性哺乳動物,儒艮已經成為瀕危的珍稀海洋哺乳動物,它是海洋生態系統健全與否的重要象徵和標誌,對於研究生物進化、動物分類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參考價值。
為保護這個有名無實的「美人魚」,1988年,我國已將它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