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不畏懼黑暗啊,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儒艮為什麼被稱為美人魚。
儒艮
「南海有鮫人,身為魚形,出沒海上,能紡會織,哭時落淚……」這是南朝時我國古人在《述異記》中對儒艮的記載。儒艮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南部海域和印度洋沿岸,從非洲東海岸到亞洲、澳大利亞、東南亞,我國的南海和臺灣省及日本都有分布。成群的儒艮常在淺海處覓食、嬉戲,從十幾隻到200多隻不等,場面非常壯觀。儒艮屬海牛目,它們與海牛目中其他動物(如海牛)的最大區別在於:海牛的尾部呈圓形,而儒艮的尾部形狀與海豚的尾部形狀相似。
讓我們來看看儒艮的「美貌」:一雙小眼長得實在不敢讓人恭維,頭大,嘴長得十分奇特,上唇呈圓盤狀,佔據了頭的大部分,臉上長有硬毛;舌大,這使其在進食海底植物時能將沙子排除開;頭頂光禿禿的,皮膚厚厚的且布滿皺紋,全身呈灰色或橄欖綠色,看上去一點都不美。但儒艮在進食的時候卻很漂亮,它們在如霧般的海底的沙塵裡穿來穿去,景象煞是迷人。儒艮生性害羞,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就會立即逃離,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儒艮不會被人發現。在哺乳期,儒艮會帶著孩子在淺海遊弋,這時的成年儒艮乳頭腫大,古代的水手們在光線不好的時候看到它,常將其誤認為是女人。
由於傳說的渲染,儒艮便有了「美人魚」的稱呼。儒艮的氣孔長在頭部頂端,平均每15分鐘換一次氣。儒艮的頭部和背部的皮膚堅硬無比,非常厚實,骨骼也十分緻密,能起到壓重的作用,有利於抵消海底攝食時產生的浮力,厚實的皮和堅實的骨骼對鯊魚的攻擊有很好的防禦作用。因為儒艮既能吃又不願運動,所以行動比較遲緩。雖然常年生活在海中,但儒艮的水下功夫卻一般,遊泳時時速也不超過4千米。即便是在被敵人追趕的情況下,它們逃跑的時速也超不過10千米。
小儒艮有門齒2對,第1對到成體時脫落,第2對呈獠牙狀,最長可達18釐米,主要在爭奪配偶及防禦敵人時起作用。此外,上下頜每側有6枚頰齒。小儒艮的生命非常脆弱,皮薄,常淪為鯊魚的美食,所以小儒艮需要大量的營養以便加快自己的成長速度。小儒艮平均需要跟隨母儒艮生活1年半到2年的時間才能斷奶,而母儒艮在哺乳期間的進食量是平時的幾倍。儒艮的平均壽命是78歲,當然這指的是自然死亡。儒艮最喜歡的食物是海草,如喜鹽草、絲粉藻、海菖蒲、大葉藻和二藥藻等,對於小型植物它們會連根吞食,較大型的植物則會從根部以上切斷。
儒艮的厚皮可用來製造優質的皮革,油可入藥,肉味鮮美,緻密的骨骼和牙可代替象牙製成各種各樣的精美工藝品。在印尼的阿魯群島上有用儒艮牙的未端做成的香菸嘴高價出售,還把寰椎當做手鐲獎勵給有功之人。印度南部的一部分人認為儒艮像豬,總想殺死它們,而當地漁民認為儒艮破壞了他們捕魚的漁網,也在不斷地掠殺它們。人類活動使儒艮的生存環境受到致命威脅,儒艮的數量本來就很少,生命力也很脆弱,所以處境就更加危險。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處於近海的儒艮背上有可怕的被螺旋槳打傷的痕跡。
在被工業汙染過的近海,海底植被遭到徹底破壞,儒艮面臨飢餓的威脅,不得不離開家園遷徙到別處。僅1995-1997年,澳大利亞就有三次儒艮的大規模遷徙。漁民使用帶鉤的漁網,也使得大量儒艮死亡。由於小儒民在成年以前是無法獨立生存的,所以獵殺一隻成年並處於哺乳期的雌性儒艮,就意味著一群小儒民的死亡。經歷了海牛的滅亡慘劇以後,儒艮面臨的危險引起了人類的重視。中國將儒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並在廣西合浦設立了專門的自然保護區。
合浦國家級儒長自然保護區是歷史上儒民棲息數量最多的海域,主要是由於這裡擁有優良的深槽、海草和灘涂而成為儒艮的主要活動區域。由於儒艮的繁殖率很低,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它們就似乎失去了蹤跡,許多人懷疑儒艮已經在這裡滅絕了,直到最近才零星地被人們發現。而現在對「美人魚」來說正是生死攸關的時刻,它們不僅面臨直接或間接被捕捉的威脅,更受到棲息地消失的威脅。澳大利亞政府已經拆除了幾個碼頭,並明令禁止汙染物直接入海,許多漁民也已不再用帶鉤的漁網捕魚,同時政府明確規定,如果捉住儒艮,應立即放生。但儒民的處境仍不樂觀,數量減少可能導致近親交配,並相繼產生一系列惡果。與許多海洋動物一樣,數量已經十分稀少的儒長急需更多的關心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