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et Buddy帶你認識各種有趣的海洋生物,這一期為大家介紹的是傳說中的「美人魚「儒艮。(本文圖片源自網絡)
儒艮(Dugong),是海牛的近親,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喜歡在水質良好並有豐沛水生植物的海域生活。由於儒艮每隔半個小時左右都要出水換氣,而且通常像人類一樣懷抱小儒艮餵奶,傳說中儒艮出海時頭上偶爾會披海草,所以被人們描繪為「頭披長發的美人魚」。
儒艮為海生草食性獸類,用頭部前段的吻盤抓住植物送入口中,其棲息地與水溫、海流以及作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布有密切關係,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叢中出沒,有時隨潮水進入河口,取食後又隨退潮回到海中,很少遊向外海。
"Dugong Marsa Alam" by Julien Willem - Own work.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viaWikimedia Commons
儒艮對海溫有一定的要求,不去冷海,平時行動緩慢,性情溫順,視力差,聽覺靈敏,平日呈昏睡狀,飽食後除不時出水換氣外,愛潛入30~40米深的海底,伏於巖礁等處靜候,從不遠離海岸到大洋深海去。
儒艮一般以2~3頭的家族群活動,雖然常單獨行動,但也會組成6頭左右的小群體,有時會達數百頭以上。在隱蔽條件良好的海草區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生性害羞,只要稍稍驚嚇,就會立即逃避。
自四千年前起,人類便開始對儒艮的捕殺,食肉榨油,骨可雕物,皮可製革,而且雌性儒艮往往需要10歲以上才達到性成熟開始產崽,每胎也只產一子,第二胎需要間隔幾年時間,因此迄今儒艮數量已極為稀少。由於野生環境下儒艮數量的減少,它們已經被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也是我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2008年評估中,儒艮被評為易危物種(VU)——Vulnerable species,指即將成為瀕危物種的生物,是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及在中期內可能有比較高的滅絕威脅。
在野外環境下越來越難見到儒艮,對於潛水員來說,較為便利的觀賞儒艮的地區是菲律賓的巴拉望(Palawan),那裡有儒艮自然保育區,全年都有機會一睹在此定居的儒艮的風姿。
關注Planet Buddy公眾號,獲取更多關於海洋生物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