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艮本組報導特別鳴謝:海南大學海洋學院馮永勤研究員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有一種海洋動物,讓全世界的水手從古至今都深深懷念,衍生出了無數動人的童話故事。在童話王國丹麥,甚至有一個雕塑被視為國寶,專門紀念這種動物。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美人魚」儒艮。儒艮主要生活在海草床中,被著名生物學家、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潘文石稱為「溼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旗艦』動物」。
「南海有鮫人,身為魚形,出沒海上,能紡會織,哭時落淚」,這是南朝《述異記》中對儒艮的記載。儒艮長期生活在海草床中。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它們白天黑夜都到海草床覓食,而在人類活動較多的地方,它們只在晚上才出來。它們每隔半個小時左右都要出水換氣,通常像人類一樣懷抱小儒艮餵奶。儒艮出海時頭上偶爾會披海草,水手們在晚上昏暗的光線下,會懷疑是在海中遊泳的女人,所以被古人描繪為「頭披長發的美女」。
儒艮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北部灣、海南島沿海和臺灣南部沿海,這種動物是海生草食性獸類。其分布與水溫、海流以及作為主要食物的海草分布有密切關係。它們的生活環境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叢中,有時隨潮水進入河口,取食後又隨退潮回到海中,很少遊向外海。它們常常以2-3頭的家族群活動。
儒艮僅僅取食海床底部生長的植物,深度約在1到5米左右,以多種海生植物的根、莖、葉與部分藻類等為食,常會吃掉整株植物。它們不會使用門牙來咬斷海草,而是以其大而可抓握的吻來攝食。儒艮每天要消耗45公斤以上的水生植物,相當多的時間用在攝食上,覓食海藻的動作酷似牛,一邊咀嚼,一邊不停地擺動著頭部,所以又有「海牛」之稱。
研究顯示,儒艮所進食的海草種類較多,包括二藥藻、喜鹽草、摩掲大葉藻、齒葉喜鹽草、絲粉藻屬的齒葉絲粉藻和絲粉藻、泰來藻、海菖蒲、具毛喜鹽草、羽葉二藥藻、南極根枝草和針葉藻。喜鹽草、二藥藻這兩種海草是當前所記錄的科學文獻中,儒艮最常進食的海草物種。
責任編輯:郭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