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研究發現可以使用紅外雷射來探測測量氣體中的分子

2021-01-08 騰訊網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製造紅外脈衝的雷射,目前,這一目標在維也納技術大學(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得以實現,他們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展合作研究實現了這一目標。這一新技術不再需要比較苯大的設備設施,它可以以比較小型化和尤其比較適合應用於實踐中應用的特定場合。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量子級聯雷射器(Quantum cascade lasers (QCL))在產生中紅外雷射方面具有革命性的變化。然而,超快的攜帶傳輸在中紅外的量子級聯雷射器到目前位置還認為在形成超短脈衝信息時還存在明顯的障礙。在這裡,我們為大家展示了一個增益介質的仔細的量子設計和控制模間拍同步以促使從量子級聯雷射器的頻率梳中傳輸有限的皮秒脈衝。幹涉射頻技術和二階自相關均可以闡明脈衝動力學和證實鎖模操作可以在門檻值到翻轉電流均可以實現。而且,我們的研究顯示,反相和同相同步的狀態均可以在量子級聯雷射器中存在。同時具有電泵浦和結構緊湊,鎖模的量子雷射器,為單片集成非線性光子學在分子指印區域超過6 μm波長的範圍進行測量鋪平了道路。

通常的固態雷射,如用放映ppt所使用的雷射筆,其產生的雷射屬於可見光的波段。對於許多應用場合,然而,例如在探測分子的場合,就需要發射中紅外波長範圍的光來進行探測。這一波段的紅外雷射在製造的時候非常不容易,尤其是在雷射的發射需要極端短且強度比較高的脈衝的時候更是如此。

用於鎖模的量子級聯雷射器(quantum cascade lasers)的雙功能

頻率梳

我們所產生的雷射波長位於中紅外的範圍,且屬於定製的量子級聯雷射器,這一雷射器是在維也納技術大學超現代的納米中心完成的。Johannes Hillbrand說到,他是維也納技術大學固態電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當在通常的固態雷射器中,其發射的雷射類型通常取決於材料,對於量子級聯雷射器來說,則取決於納米尺度範圍內的微小的結構。通過適當的設計這些結構,其發射的雷射波長則可以被精確的進行調節。

我們的量子級聯雷射器並不僅僅是一個單色的雷射,同時還具有在幾乎所有的不同的頻率範圍內可以進行調節的功能, Benedikt Schwarz副教授說到,它領導著這一研究。這些頻率可以非常均勻規律的進行調節,其頻率調節的時候同兩者之間的距離幾乎相等,如同一個梳子一樣。因此,這一頻率被稱之為頻率梳。

雷射就像一個鐘擺

然而,這一量子級聯雷射器發射的頻率不僅是非常關鍵的,同時各自的光波振蕩的相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將這一現象同使用一個橡皮筋將兩個鐘擺連接在一起的情況進行比較,Johannes Hillbrand解釋說,他們可以來回擺動,要麼完全是平行的,或者是相對的,因此他們要麼來回擺動,要麼兩者互相分離。並且兩個振動模型存在稍有不同的頻率。

這同雷射也非常相似,雷射是由不同波長的光所組成的。不同的單個的頻率梳的波長可以完全在同步的狀態下實現振動,於是他們可以在一個優化的方式上進行使(圖像甲)疊映在(圖像乙)上和可以產生短的,強烈的雷射脈衝。或者此時他們可以在他們的震蕩時進行偏移,此時就沒有脈衝產生,但雷射卻處於一個幾乎為連續的強度的狀態。

光調製器

在量子級聯雷射器中,在早先的時候是很難在兩個不同的變量之間來回切換的,Johannes Hillbrand說到。然而,我們構建了一個微小型的光調製器放置於量子級聯雷射器中,此時光波不斷的穿過它。一個交流的電壓施加在這一光調製器上。取決於電壓的頻率和電壓的強度,不同的光震蕩就可以在雷射中被激發出來。

如果你在完全正確的頻率來驅動這個調製器的話,你就可以獲得我們頻率梳的不同頻率,均可以確實的進行同步振蕩,Benedikt Schwarz說到,這就使得有可能將這些頻率整合成一個短的,強度高的雷射脈衝中,遠遠超過每秒120億次。

T控制這一短的紅外雷射脈衝的水平在以前採用半導體雷射幾乎是不可能的。相似的光只能在使用非常昂貴和有損耗的辦法才能實現。目前我們的技術一個最突出的優勢就是可以實現小型化, Benedikt Schwarz強調說。我們可以使用它來製造出結構緊湊的測量儀器,例如,來使用這些特殊的雷射束來搜索氣體樣品中特定的分子。得益於這一雷射脈衝的高的雷射強度,測量需要在同時進行雙光子就行測量的時候也是可能實現的。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使用結構緊湊的中紅外光源的雷射來探測溫室效應氣體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據《Nature Communications》報導,來自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了了一個標準的雷射和光子晶片所組成,使用中紅外的光源來探測溫室效應的氣體和其他氣體。這一團隊使用一個商業的光纖雷射器並將其整合進一個波導的晶片中來可靠的產生波長在中紅外波段的光波。
  • 使用結構緊湊的中紅外光源的雷射來探測溫室效應的氣體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據悉,據《Nature Communications》報導,來自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了了一個標準的雷射和光子晶片所組成,使用中紅外的光源來探測溫室效應的氣體和其他氣體。
  • 《Nature》子刊:雷射直接測繪阿秒脈衝的電子動力學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Nature子刊《Nature Photonics》上。 ,來自上海光機所的研究人會員觀察到使用飛秒雷射場誘導的周期性的 電子束條紋。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Nature子刊《Nature Photonics》上。 電子和光子的相互作用是微觀物理學的基礎。在一個光場的驅動下對超快電子動力學真相的揭示會導致超快電子衍射和微觀分析,超快條紋相機,自由電子雷射的巨大進展。
  • Nature子刊:空氣光放大,空芯光纖新紀錄
    封面圖:基於氣體布裡淵效應的空芯光纖光放大圖源: EPFL Group for FibreOptics有別於傳統的氣體雷射器,該氣體雷射器是首次基於光聲相互作用的,並可以工作於任何波長(從真空紫外到中紅外範圍)。
  • 利用雷射,隔空100米,能探測到空氣中產生的電子!
    研究人員能夠測量輻射源產生空氣中的電子密度,其水平低於千萬億分之一,相當於從百億個正常空氣分子中選出一個自由電子。其研究發表在《光學學報》(Optica)上,馬裡蘭大學研究人員報告稱,使用這種新方法校準了用於檢測1米外受輻射空氣的雷射。這種方法可以用於檢測其他化學物質和物種,並可以擴大到10米甚至100米的距離進行遠程檢測。
  • 美科學家開發出中紅外雙頻梳雷射光譜儀
    圖為桌山測試設施(Table Mountain Test Facility)中,科羅拉多大學的紅外雷射器(來源: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Sean coburn)據麥姆斯諮詢報導,近日,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的獨立研究團隊公布了兩項使用雷射頻率梳探測天然氣洩漏的新技術
  • 在天文學中,人工智慧發現並繪製出:18845個紅外暗雲目錄
    紅外暗雲(IRDC)是在銀河系溫暖塵埃的明亮漫反射紅外線輝光映襯下,天空中可以看到的冷塵埃和氣體的暗斑塊。這些巨大且富含分子的紅外暗雲是恆星誕生的天然場所,這也是天文學家積極研究紅外暗雲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的兩次空間紅外任務,紅外空間天文臺和中段空間實驗首次探測到紅外暗雲,但斯皮策太空望遠鏡上的IRAC相機,以其顯著提高的靈敏度和空間解析度徹底改變了這一領域。
  • Nature:第一次,紅外光譜不怕水
    於是,大神William Herschel有點不開心,決意要把這種光線找出來,過濾掉,然後就發現了紅外線(波長760 nm-1 mm)。時至今日,這個意外的發現已經為人類社會帶來了無可限量的作用,從探索宇宙的奧秘,火星探測、到破譯蛋白質的分子機理、疾病檢測、食品檢測和法醫調查,無一不有紅外光譜的足跡。
  • 高尖端探測技術,華東師大等實驗,發現「量子波」單分子回聲!
    然而開始進行實驗時,研究人員就意識到,華東師範大學使用的測量系統,也可以在極其稀薄的氣體中觀察到所謂的「回聲效應」,甚至可能是在單個分子中。事實上,華東師範大學研究人員使用的設備,能夠檢測到單個分子的信號,一次一個。當意識到這一點後,研究小組開始研究單個分子中的量子波包回聲。
  • 專利顯示蘋果汽車可以使用紅外光脈衝來探測其他車輛
    本文轉自【cnBeta.COM】;蘋果汽車深度感應能力可能不僅僅局限於雷射雷達,蘋果公司表示,使用紅外相機和光脈衝的版本也可以用來檢測道路障礙物。在創建自動駕駛汽車的諸多挑戰中,最大的挑戰可以說是讓汽車的自動駕駛系統真正從道路本身獲取數據。
  • 《Nature》子刊:跨越UV到THz的相干光的高亮度光源
    論文研究成果的藝術渲染圖分析光學的辦法對於現代光學來說非常重要,這是因為他們使得快速和安全的識別固態,氣體或者液體中的物質。這些辦法主要依靠光同這些物質的相互作用來區分出在不同部分中的物質的光譜。例如,紫外波長的光可以直接進入物質中的電子躍遷,而太赫茲的波長則對分子的振動非常敏感。測量應用和7個光學倍頻程相干光源的排列布局在過去的許多年裡,許多技術得到快速發展並用來實現了超光譜技術和影像的發展,使得科學家們可以觀察相關的行為,例如,當分子摺疊,旋轉或者振動時以理解識別癌症的標記,溫室氣體效應,汙染物或者甚至是一些對我們人類有害的物質。
  • 雷射在線氣體分析儀在太鋼的應用(圖)
    在雷射掃描發射期間,作為波長的一個特性,接收單元探測到的光強度將發生變化,且此變化只是來自發射單元(Transmitter)內部的雷射器與接收單元(Receiver)之間的標定管或轉爐氣體煙道管內被測氣體分子對光線強度的吸收。探測到的單吸收線的形狀和尺寸(見圖2)用來計算發射單元和接收單元之間的氣體含量。
  • 矽雷射器輸出中紅外雷射
    英特爾公司的研究人員Haisheng Rong和他的同事在矽片上展示了世界上第一款中紅外輸出的「級聯拉曼」雷射器。2006、2007年研究人員就提出了中紅外矽雷射器的設計原理,即在一個設計巧妙的矽微腔中,使泵浦光經歷多次斯託克斯頻移,最終獲得中紅外雷射輸出。
  • 小型雷射氣體遙測儀
    SY-PG500小型雷射氣體遙測儀由光機系統、信號處理系統、顯示及報警系統和殼體組件組成。
  • 人造視網膜快來了!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在人腦處理的信息中,超過80%都是通過眼睛獲得的。人眼不僅可以進行信息的探測和同步處理,而且整體功耗極小(遠小於20瓦)。因此,構建一個可以媲美人眼、具備同步進行信息探測和處理功能的類腦視覺傳感器是人們一直追求的夢想,對於智能工業、自動駕駛、智能安防等應用的發展也至關重要。
  • 菊紋,糞便識別測健康,斯坦福智能馬桶研究登上Nature子刊
    試紙則用於測量某些分子特徵,包括白細胞計數、血液汙染、特定水平的蛋白質等,這些指標可以反映一系列疾病,從感染到膀胱癌再到腎衰竭。論文作者表示,該馬桶目前已經可以測量 10 種不同的生物標記。信息收集、分析裝置有了,那怎麼區分哪份樣本是你的呢?畢竟除了獨居的人之外,其他多數人都要和別人共用馬桶。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期刊官網:https://www.nature.com/natfood/目標和範圍到2050年,世界面臨著維持地球健康和100億人口的前所未有的挑戰。食品生產,加工,分銷和消費領域的許多科學學科的研究已經建立並且不斷發展 - 食品界現在需要高質量的食品 聯合思考全球糧食挑戰及其解決方案的主題資源。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利用單線態裂變來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新方法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
  • 非分光紅外(NDIR)氣體傳感器核心技術詳解
    設入射光是平行光,其強度為I0,出射光的強度為I,氣體介質的厚度為L。當由氣體介質中的分子數dN的吸收所造成的光強減弱為dI時,根據朗伯--比爾吸收定律: dI/I=-KdN,式中K為比例常數。經積分得:lnI=-KN+α(1),式中:N為吸收氣體介質的分子總數;α為積分常數。顯然有N∝cl,c為氣體濃度。
  • HBr光纖氣體雷射器實現4μm波段中紅外雷射輸出
    導讀中紅外波段雷射波長涵蓋了大多數分子振動吸收峰,在軍事、生物醫療及大氣通信等領域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廣泛的應用前景。國防科技大學王澤鋒教授課題組首次將HBr氣體充入空芯光纖中,以自行搭建的窄線寬可調諧2 μm摻銩光纖放大器為泵浦源,室溫下實現了連續波4 μm波段的中紅外雷射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