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禮嘉研究組近日解決植物生殖生物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科學問題

2020-11-27 生物谷

目前人們普遍接受的演化理論認為,在陸地上生長的高等植物是從生長在水中的藻類演化而來的。在從水中生存到陸地生長的轉變過程中,植物需要演化出新的結構以適應少水或缺水的新環境,例如演化出了維管束組織以便給植物提供更好的物理支撐和營養物質的遠距離運輸;演化出位於表皮的保衛細胞能加強植物細胞與外界環境的氣體交換,等等。高等植物的生殖過程同樣演化出了一些特化的組織來使用生殖方式的改變。眾所周知,在水生藻類和動物系統中,精子帶有一個長長的尾巴(鞭毛),因此水生藻類和動物的精子可以在液體環境(水和體液)中運動;而且,這種運動是自主控制的,換句話說,水生藻類和動物精子可以在液體中自主控制方向,遊向卵細胞去完成受精。而在高等植物中的情況如何呢?陸地生長的大部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精子都沒有尾巴(鞭毛),因此只稱為「精細胞」而不用「精子」的名稱。沒有尾巴,精細胞不能運動,那麼被子植物的精細胞如何完成受精過程呢?被子植物演化出了花粉管,精細胞「藏」在花粉管中,由花粉管將植物的精細胞運送到植物卵細胞附近,幫助其完成受精過程,因此這種受精方式又稱為管粉受精。但是,過去幾十年中,植物生殖生物學領域的科學家們長期為一個重要的基礎科學問題所困擾,那就是:帶有尾巴的精子不僅可以運動而且自主控制運動方向,沒有尾巴的高等植物精細胞不能運動只能由花粉管運輸,那麼植物的精細胞是否控制花粉管運輸的方向呢?解決這個基礎生物學問題,需要分清楚高等植物花粉管的運動是由花粉管控制的還是由精細胞控制的,但是在花粉管中,精細胞總是與花粉管(營養細胞)的細胞核緊密相連、形影不離,形成所謂的「雄性生殖單位」(male germ unit, MGU),這種結構上的緊密聯結使人們很難區分清楚到底是誰在控制花粉管的運輸方向。

瞿禮嘉研究組在研究幾個 bHLH(basic Helix-Loop-Helix)轉錄因子的生物學功能(Lin et al., Plant Cell, 2015)時,發現兩個在花粉粒和花粉管中特異性高表達的成員 DROP1(DEFECTIVE REGION OF POLLEN 1)和 DROP2,他們若同時缺失時會產生一些外形變成水滴狀的花粉粒,在這類水滴狀的花粉粒中只含有一個營養細胞核而沒有兩個精細胞。鑑定到這種沒有精細胞的特殊花粉材料,為徹底解決那個基礎生物學問題奠定了基礎。瞿禮嘉教授實驗室挑選出這種水滴狀花粉粒,對他們進行花粉管萌發、花粉管生長、花粉管導向、受精過程等生殖生物學過程的研究,結果發現,沒有精細胞的花粉粒可以正常地萌發出花粉管;沒有精細胞的花粉管可以正常生長、可以正常響應雌方(胚珠)分泌的吸引信號、可以正常抵達胚囊、也可以正常爆裂釋放出花粉管的內容物,這一系列實驗的結果說明,沒有精細胞存在的情況下,花粉管仍然可以正常地完成生長、導向、識別、爆裂等生殖生物學過程,從而證明了高等植物的花粉管運輸方向完全是由花粉管自身控制的,而高等植物的精細胞的全部生物學功能就是受精,他們就像是自己不會走路的「乘客」(或是「貨物」),「乘坐」具有自動導航和自動駕駛系統的「計程車」(花粉管)來到雌性細胞所在地,最終完成受精。這個成果首次為「花粉管是陸生植物適應缺水生活環境演化出的新生殖結構」提供了生物學證據,解決了那個困擾了植物學家們幾十年的基礎生物學問題。

圖註:水滴狀的 drop1- drop2- 突變體花粉粒中沒有精細胞

這項工作於 2017 年 6 月以「Sperm cells are passive cargo of the pollen tube in plant fertilization」為題在線發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張俊、黃清配和鐘聲博士是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瞿禮嘉是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北大 - 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的資助。(

生物谷

Bioon.com)

原文出處:

Jun Zhang et al.Sperm cells are passive cargo of the pollen tube in plant fertilization,Nature Plants(2017).DOI:10.1038/nplants.2017.79

相關焦點

  • 生命科學學院瞿禮嘉研究組發現控制植物根毛髮生的重要基因
    植物根的表皮細胞是研究植物細胞命運決定和模式建成的最佳模型之一。模式植物擬南芥的根表皮細胞由兩類細胞組成,一類細胞能長根毛,另一類細胞不能長根毛。同樣都是根的表皮細胞,為什麼有的可以長根毛有的卻不能長?哪些能長根毛哪些不能長?什麼樣的分子機制決定長根毛這個過程呢?這些問題長期以來困擾著大家。
  • 生命科學學院瞿禮嘉課題組發現高等植物花粉管控制自身運輸方向
    高等植物的生殖過程同樣演化出了一些特化的組織來適應生殖方式的改變。眾所周知,在水生藻類和動物系統中,精子帶有一個長長的尾巴(鞭毛),因此水生藻類和動物的精子可以在液體環境(水和體液)中運動,而且這種運動是自主控制的,換句話說,水生藻類和動物精子可以在液體中自主控制方向,遊向卵細胞去完成受精。而在高等植物中的情況如何呢?
  • 瞿禮嘉課題組在Science發文揭示植物中調控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分子機制
    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中有幾個重要的事件:1) 花粉粒與柱頭相互識別而萌發; 2) 花粉管在引導組織中極性生長; 3) 花粉管導向胚珠; 4) 花粉管停止生長、爆炸並釋放精細胞; 5) 雌雄配子的融合。在這一系列過程中,花粉管與雌方組織之間存在大量的物質和信號交流。
  • 北大生科院瞿禮嘉教授課題組在Science發文揭示植物中調控花粉管...
    2017年12月15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瞿禮嘉課題組的研究論文「Arabidopsis pollen tube integrity and sperm release are regulated by RALF-mediated signaling」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上,該論文首次找到了擬南芥有性生殖過程中參與控制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信號分子及其受體複合體
  • 《植物細胞》發表瞿禮嘉課題組在植物肌醇原初功能的研究新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瞿禮嘉教授實驗室最新在線發表在《植物細胞》(Plant Cell)上的研究成果為解答這一科學問題提供了重要證據。這項研究得到了化學學院趙美萍教授研究組的大力支持,是生命科學學院與化學學院科研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
  • 主編評述 | 2019年中國植物科學若干領域重要研究進展
    其中, 硅藻光合膜蛋白超分子結構和功能研究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植物抗病小體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入選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該文評述了2019年中國科學家在植物科學若干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進展, 以期追蹤和報導當前中國植物科學領域發展的前沿和熱點及展示中國科學家所取得的輝煌成果。
  • 徵稿 | 聚焦園藝植物生殖生物學的重點問題
    客座編輯:Ray Ming,博士(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陳立餘,博士(福建農林大學)Takashi Akagi,博士(岡山大學)植物生殖不僅對植物的繁衍至關重要植物生殖包括從開花誘導到果實發育和成熟的全過程。園藝植物為人們提供的水果、蔬菜、花卉和飲料等,大部分也和生殖過程密切相關。 近年來,隨著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和合成生物學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人們對園藝植物生殖生物學的認知。
  • 【會議通知】2020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第一輪通知
    「2020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定於2020年10月11日至14日在廣東深圳召開,會議由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中國遺傳學會、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中國作物學會、中國植物學會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承辦,廣東省植物生理學會、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分中心
  •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分子病理研究組和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組...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分子病理研究組和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組實驗員招聘啟事 2010-09-24 16:06:05| 中公教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分子病理研究組和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組實驗員招聘啟事因實驗需要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同時,花管粉受精具有種屬特異性(生殖隔離)和花粉管與雌配子體的一對一的關係。也就是說一個雌配子體只允許一根花粉管進入。」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瞿禮嘉告訴《中國科學報》,在被子植物中,由於精細胞已經沒有鞭毛作「動力系統」,因而只能像「貨物」一樣由花粉管被動運輸至雌配子體中進行受精。花粉管受到胚珠分泌的多種吸引物質的吸引,精準導向進入雌配子體中。
  • 記中科院植物所植物演化生物學王宇飛研究組—新聞—科學網
    每年這時候,正是他們的野外科考「黃金季」。他此行的目的地是新疆。 每年八九月份的新疆,瓜果飄香,景色宜人。可這些似乎都跟王宇飛沒什麼關係,等著他的是風餐露宿的荒涼與孤獨。而這些,他和他的同事們早已習以為常了。
  • 生殖生物學領域期刊 | Reproductive Sciences
  • 北京大學瞿禮嘉課題組和清華大學柴繼傑課題組發現CLE家族小肽的...
    CLE小肽家族是植物多肽激素中最大的一個家族,包含32個成員,目前已經報導的CLE小肽的功能多與幹細胞相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小肽就是導管分子分化抑制因子TDIF/CLE44/CLE41,其受體為富亮氨酸重複類受體激酶PXY,TDIF-PXY信號通路控制著植物維管束中形成層細胞的複製。
  •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組蛋白甲基化修飾在早期胚胎發育中的建立與調控  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異常的組蛋白修飾會導致胚胎發育停滯。哺乳動物植入前胚胎全基因組水平組蛋白修飾的建立與調控是發育生物學領域一個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 楊維才研究組:一種新的十字花科植物花粉管吸引信號
    在有性生殖過程中,動物和低等植物的精子都是由尾部鞭毛的擺動提供推力,從而尋找成熟的卵細胞,並實現精卵結合。但開花植物卻是特例,它們的精細胞沒有鞭毛。因此,精細胞不能自主運動,需要通過極性生長的花粉管將精細胞運輸到胚囊。胚囊被包裹在胚珠中,並由兩個雌配子(卵細胞和中央細胞)、助細胞和反足細胞構成。
  • 中國生命科學領域2016年十大進展公布
    中國生命科學領域2016年十大進展公布 原標題:   本報北京3月16日電(記者詹媛)16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 【光明日報】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公布
    3月16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這十大進展經該學會聯合體的18個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同行專家審核與評選,並且各自在《科學》《自然》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是我國2016年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既有「植物雌雄配子體識別的分子機制」「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等基礎研究的成果,也不乏「內源性幹細胞介導功能性晶狀體再生治療嬰幼兒白內障」等可治療疾病的臨床應用成果,這印證了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不僅揭示生命的新奧秘
  • 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揭示植物中調控花粉管細胞...
    人們發現在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中,花粉管質膜上的受體ANX1/2參與了對花粉管完整性的調控,因為缺失這兩個受體之後花粉管一萌發就提前發生爆炸,精細胞無法正常送至胚囊(雌方組織),雙受精無法完成
  • 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公布
    這十大進展經該學會聯合體的18個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同行專家審核與評選,並且各自在《科學》《自然》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是我國2016年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既有「植物雌雄配子體識別的分子機制」「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等基礎研究的成果,也不乏「內源性幹細胞介導功能性晶狀體再生治療嬰幼兒白內障」等可治療疾病的臨床應用成果,這印證了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不僅揭示生命的新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