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過後,島城真正迎來了秋高氣爽的季節,對於那些愛好釣魚的人來說,這是絕佳的垂釣時節。隨著十一假期臨近,不少人已經開始為垂釣做準備了,弄點好魚餌自然也必不可少。在青島的海岸線上,便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扛著鎬、拿著鐵鍁和鉤子,跟著潮水的節奏,自己動手挖「萬能釣餌 」沙蠶。9月18日上午,記者便走近了海邊挖餌人。
扛著鎬、鐵鍁的趕海人9月18日上午10點半,記者來到棧橋附近的海灘,因為正值退潮,大片的海灘裸露出來。
在棧橋東側的海灘上,記者就見到了3個挖魚餌的人 ,他們在距離岸邊較近的礁石旁停下來。今年66歲的劉大爺,戴著一頂白色的運動帽,一把鎬、一把鐵鍁,還有一根長約40釐米的鐵鉤,便是他挖魚餌的工具。劉大爺告訴記者,他們挖的魚餌名叫沙蠶,是一種生活在海泥裡的動物,形狀跟陸地上的蚯蚓差不多。
「挖沙蠶,必須得在有淤泥的地方,主要在礁石邊緣才會有。」劉大爺選了一塊1平方米的區域作為他這次挖沙蠶的地點 。只見他先把周圍的海水清理完畢,隨後甩開膀子,用鎬挖開下面的大塊巖石。記者看到,石頭的下面便是黑黑的淤泥,石頭移開之後,劉大爺再用鐵鍁一點點清理碎石。「之所以要準備這些工具,是因為礁石太多,而且沙蠶都在泥裡,必須花力氣挖才可以。」
劉大爺告訴記者,挖沙蠶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也是一個技術活兒。「想要挖到沙蠶,必須懂得潮水變化,什麼時候退潮、退大潮,時間一定要拿捏準了。」劉大爺告訴記者,在來海灘前,他都會看一遍海浪預報,確認退潮的時間。「我們就是跟著潮水走的人,啥時候退潮啥時候來,而且要在漲潮前挖到魚餌。」
沙蠶一條能賣2塊在把那一小片海灘挖了近20釐米深後,劉大爺開始用鐵鉤小心翼翼地搜尋著。突然,一條褐色的長條動物出現在淤泥裡,劉大爺眼疾手快把它挖出來。「這就是我要挖的沙蠶」,劉大爺拿著它給記者展示,只見這條沙蠶足有20釐米長,身體上還長著許多毛茸茸的刺。
「沙蠶身體非常軟,挖的時候必須小心,稍微一使勁便可能把它弄斷。」劉大爺一邊挖一邊告訴記者,長的沙蠶能長到幾十釐米,小的10釐米左右。據劉大爺講,沙蠶是極佳的魚餌,所以挖的人比較多。有些人挖是為了自己釣魚用 ,有些人則是為了進行出售。「就拿我剛才挖的那根沙蠶來說,如果賣的話值2塊錢。」
在與劉大爺交談的1個小時裡,他已經挖了10條左右。「今天挖的已經算不少了,主要是選的這塊地方好,有時候挖這麼久,還挖不到5條。」劉大爺停下來喝了口水,他說不能歇太久,因為潮水一漲,他就得離開海灘。
在距離劉大爺不遠的地方,記者看到了另一位挖魚餌的人,他姓羅,也在一塊礁石旁不停地挖掘,旁邊的一個小塑料盒裡,已經有三條沙蠶了。羅先生說,如今海灘上的沙蠶少了很多,四五年前,每次退潮幾乎都能挖1斤左右,現在能挖到三兩就不錯了。原來在這裡挖沙蠶的人,都轉移了目的地,跑到即墨沿海一線了。
[page]
大肆挖掘會破壞生態平衡劉先生說,在延安三路上便有一家魚食店出售沙蠶。9月18日中午,記者便來到這家店打探一番。在這家店面較大的魚食店內,記者詢問有無沙蠶,店主人告訴記者暫時沒貨 。「你如果想要的話,得提前2天預訂。」店主人說,現在沙蠶數量很少,像市區的海邊能挖的地方不多了。就在交談過程中,一位前來買漁具的中年男子插話說:「市區的八號碼頭附近能挖到沙蠶,但必須得認識碼頭的人,不然人家不讓挖。」
「如果買的話,沙蠶得多少錢?」記者問。「每斤得140元左右,只要提前預訂,我們就能保證有貨。」
「有的專業釣魚者會乘船前往較深的海域大規模釣魚,用沙蠶釣5斤以上的魚很輕鬆。」一位市民說。
挖沙蠶是否會帶來其他問題呢?9月18日下午,記者也專門採訪了海洋專家。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的徐奎棟教授就認為,如果為了魚餌大肆挖掘海灘,肯定會對當地的生態造成破壞。
「沙蠶作為一種海洋生物,是維持海灘生態平衡的重要一分子,對保持海灘泥沙的營養物質起著重要作用 。」徐奎棟教授說,「海灘底下的淤泥,也是經過多年的沉積才形成的,遭到破壞後很難再復原,因此也會影響到在裡面生存的海洋生物。」
據徐教授講,青島這種有沙蠶的地方也不是很多,因為它需要有海泥的海灘才可以生存。所以,一旦海泥被挖掘出來,即使漲潮時會重新撫平,也恢復不到原貌。
文/圖 記者 李偉偉
◎小知識沙蠶是什麼?沙蠶,屬於環節動物門多毛綱,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底棲無脊椎海洋生物(蛋白質含量高達68%)。它是魚、蝦、蟹人工育苗和養殖的優質活體天然餌料,也是餐桌上的美味海鮮品,又是極好的釣餌,人稱「萬能釣餌」。同時,它還是生產海洋保健食品和抗癌、防癌、免疫及防輻射的海洋生物藥品的主要原料。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