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裡抓出沙蠶的財富:不好養殖的沙蠶怎麼讓人致富的?

2020-12-06 水產養殖網

  央視七套《致富經》官網  播出頻道:CCTV-7
  首播時間:周一至周五 21:17--21:47
  重播時間:周一至周五 13:42--14:12

  淤泥裡抓出沙蠶的財富(2015.10.13)

  節目看點:一種生活在硇洲島海邊的蟲子。本是當地人難得的美味。他卻從島外人口中意外得知,這蟲子身上一個意想不到的商機,可沒想到,人工養殖沒那麼容易。看廣東湛江硇洲島上的黃志宏,如何靠沙蠶,帶領島上村民一起致富。

  這裡是位於雷州灣東部海面的硇洲島,它距離廣東省湛江市區大約40公裡,硇洲島四面臨海,車輛往來湛江市只能搭乘渡輪。

  記者剛到,黃志宏就迫不及待地帶我們去海邊挖一種蟲子,他說,再晚一點漲潮了就挖不到了。

  記者:藏在這種大石頭底下是嗎?

  黃志宏:這種巖石。

  記者:哪種?這種?

  黃志宏:這種,對。

  記者:這個(石頭裡面)能挖出來嗎?

  黃志宏:對,就拿那種鐵鍬掰開(石頭)。

  黃志宏說,找到這種蟲子要靠運氣,不知道我們今天的運氣好不好。

  黃志宏:挖一下試試。

  記者:這裡嗎?

  黃志宏:看能不能找到。

  翻了幾下,黃志宏就發現這石頭下什麼也沒有,黃志宏提出,帶記者去離海面更近的地方看看。

  黃志宏:看看這邊能不能找到。

  記者:這個石頭上面怎麼窟窿眼這麼多?

  記者:對。

  黃志宏:它是火山爆發之後(形成的)巖石。

  記者:這裡都沒有,我都沒看到。

  黃志宏:這裡沒有,都不好說,在這。這裡有一條。

  記者:哪有一條,我沒看到。

  黃志宏:在這,它跑進去了。

  記者:它鑽在洞裡邊了?

  黃志宏:對,挑,把它。

  記者:這樣扯?

  黃志宏:這樣扯會斷掉。

  記者:我不敢動。

  黃志宏:要把頭先搞出來。也是要抓它頭部

  記者:抓頭,那頭都進去了,這怎麼抓?

  黃志宏:沒事。

  記者:不能這樣扯是嗎?

  黃志宏:這樣扯會斷。

  記者:會斷。

  黃志宏:這樣打開一點先,你看,這樣它就跑出來了。

  記者:這個是它的頭,你把它弄出來,我不敢動,這個會咬人嗎?

  黃志宏:這麼小的(怎麼)會咬人?

  雖然看到了蟲子,可把它拿出來還要極為小心地掰開泥石。

  記者:進去了。跑進去了,你這樣不會把它錘死嗎?

  黃志宏:它還有一截爬在洞裡面。

  記者:這個好難抓。

  黃志宏:對,它(長在)巖石裡面,不好抓。

  記者:出來了,出來了。

  黃志宏:它出來了。

  黃志宏要找的正是這種蟲子。

  記者:它好細,紅紅的。這就是你說的,叫啥?

  黃志宏:也是沙蠶。

  記者:沙蠶?

  黃志宏:就是長在巖石裡的。

  記者:這個好細。

  黃志宏:對,它長在巖石裡面,沒辦法。

  記者:一碰它就縮了,它有好多腳,你能看到嗎?好多腳,這,看到了嗎?可以看到嗎?好多腳,很像蜈蚣。

  黃志宏:海蜈蚣,它也有個名字叫海蜈蚣。

  黃志宏告訴記者,別看這蟲子渾身是腳,讓人看著有點害怕,可在島上一些村民眼裡,它可是不錯的美味。

 

  記者在村子裡就見到一位大叔,他正準備煮沙蠶吃,可剛下鍋,就嚇了記者一跳。

  記者:這湯怎麼綠了?

  大叔:是綠色的。

  記者:湯是綠的?

  大叔:綠色的,這湯是清涼的,對眼睛好。

  很快,大叔端著煮好的沙蠶出來了,因為這一盤沙蠶,屋裡的幾個人都被吸引出來了。

  記者:你吃得好香。

  村民:本身是好香的。

  村民:本身這個東西是好吃的東西。

  說著,這位大叔就開始勸記者也吃一點,記者決定扯一小塊嘗一下。

  記者:這怎麼扯不斷的?

  村民:對呀,它是有點韌韌的,有點韌性,沒什麼味道的,是不是很好吃?你感覺到很好(吃)是不是?你感覺看起來是比較害怕。

  記者:味道有點像螺。

  村民:對。比螺好多了。

  記者:不行,我還是吃不了太多,我看你一根一根地一直在吃。

  村民:看起來就怕了,心裡就(怕),好像就不敢吃,可是吃起來是很好的。

  這蟲子本來只是村民們難得的美味,卻成就了黃志宏的財富。5年前,他在島外知道了沙蠶身上一個意想不到的價值,而這個價值,能讓沙蠶賣到日本甚至歐洲,黃志宏也擁有了島上漁民不敢相信的財富。

  這14畝養殖基地是黃志宏的沙蠶養殖場,記者在這裡終於看到了他養的沙蠶。

  黃志宏:看看這個大的蟲,這是我們現在養的,(每斤)一百多條的。

  記者:真的好大。這有多長?

  黃志宏:差不多20公分。

  記者:我不敢摸。

  黃志宏:20公分,你量一下,20公分不止吧?

  記者:比我的手還長呢。

  黃志宏:肯定還要長。

  記者:不要,太難受了,太癢了,它腳太多了。

  黃志宏:開始的話,像你一樣,覺得有點怕,現在就覺得很可愛。

  記者:為啥,這還可愛?

  黃志宏:很漂亮。

  記者:這麼多腳。你為啥覺得它可愛?

  黃志宏:幹一行愛一行。

  如今,黃志宏養殖場每年能出產沙蠶3萬多斤。硇洲島上,養沙蠶的不止他一個,可只有他,能幫其他村民把沙蠶賣到到日本和歐洲,黃志宏在這沙蠶身上究竟發現了什麼商機呢?

  2009年過年時,一直在安徽合肥做化妝品生意的黃志宏,從朋友口中無意得知,小時候常見到的沙蠶現在變得很值錢,這讓他很是心動。

  黃志宏:剛開始養殖前,人家告訴我,這個蟲子一百元一斤,如果是一百,如果我們做這個行業的話,別人說一百的話,你可能要打對摺,也就說能賣50。

  記者:就不錯了?

  黃志宏:就不錯了。那也是十幾萬,對吧?

  記者:一畝?

  黃志宏:嗯。

  記者:你是不是特別動心?

  黃志宏:嗯,十幾萬,對。

  黃志宏不敢相信這蟲子有這麼值錢,他四處打聽沙蠶的行情,才知道,竟然很多外國人都在找沙蠶。

  沙蠶生活在有淡水流入的沿海灘涂,俗稱海蜈蚣,因為很受日本及歐洲釣魚市場的認可,又被稱為「萬能魚餌」,有人統計,每年光是出口日本的沙蠶量就能達到3000噸。

  由於野生沙蠶的數量越來越少,黃志宏有了人工養殖沙蠶的想法,他嘗試聯繫了出口蟲子的收購商,收購商告訴他只要蟲子質量有保障就能全部收購。

  2010年3月,黃志宏拿出60萬元包下了13畝地,建起養殖場,又花費10萬多元給每個池子裡填進大約20公分厚的海底淤泥,一個月後,他就撒下了第一批沙蠶苗。

  可不久後,黃志宏就發現,這些蟲子可不是好惹的。採訪時,為了讓記者了解沙蠶的這個特性,黃志宏拿出幾斤放在了氣溫35攝氏度左右的室外,結果讓記者很是吃驚。

  黃志宏:我拿到太陽下曬一下,溫度高了之後,它的變化。放在那裡,你拍一下,等一會它馬上就有反應了。

  還沒到一分鐘,一些沙蠶身上不但有了傷疤,還開始了扭動。

  黃志宏:那個狂躁的,卷的在就是底下被別人咬住了,尾巴在那邊甩。

  幾分鐘時間,盒子裡就全是血水,有的甚至尾巴都被咬掉了。

  記者:這個是咬斷了?

  黃志宏:對。

  記者:這個是頭,這是尾巴。

  黃志宏:它這又斷了。

  記者:這個也斷了,這中間又斷了。它就是受不了高溫是吧?

  黃志宏:對。

  後來黃志宏才知道,沙蠶喜歡涼爽的環境,溫度只要超過28攝氏度,它們就會互相攻擊,為此,黃志宏提前給沙蠶準備了這間空調房,避免它們從淤泥裡出來之後,溫度太高造成損失。

  2010年8月,他的第一批沙蠶成熟了,之前聯繫的收購商陸續打電話找他要貨,可黃志宏卻遲遲交不出來。

  黃志宏:老是催我說拿的貨不夠。量沒有供上給他們,就是他們要十的話,我可能只能拉到六、七。

  池子裡明明都是沙蠶,黃志宏為什麼要幹這得罪客戶的事情呢?

  記者採訪時正是八月,是沙蠶銷售的旺季,黃志宏的養殖場裡有十幾位工人正在挖沙蠶,黃志宏提出讓記者也學學怎麼挖,記者體驗了才發現,挖沙蠶看起來挺容易,其實有很多技巧。

  黃志宏:你拿這個耙子抓。

  記者:這個?不能拿棍?

  黃志宏:棍子抓不了它,你一搗它就跑掉了。

  記者:耙一塊泥是吧?

  黃志宏:對,不要出力搗,出力(的話)你搗那麼快就把它扎傷了。

  記者:就是慢慢地來。

  黃志宏:要用手按下去。

  記者:按下去?

  黃志宏:對,把它掰開。

  掰開這塊泥巴,記者立刻看到了很多沙蠶。

  記者:好多!

  可這些蟲子,卻以最快的速度重新鑽進了泥巴裡,記者趕緊伸手想把蟲子再拉出來。

  記者:拔不出來。

  黃志宏:這樣就斷掉了。

  記者:斷了?

  黃志宏:對。

  記者:不能這樣動是嗎?

  黃志宏:要拿一塊泥巴起來,掰開,掰開泥巴。

  記者:我明白了,就是把這塊泥巴拿起來?

  黃志宏:對,掰開。

  記者:然後掰開,這裡有一根,快。不行,它走了。

  黃志宏:你要快,要不然它頭鑽到泥巴裡面。

  黃志宏說,這抓蟲子,就必須快速找到它的頭。

  記者:就這樣,不行,這抓到尾巴了。

  黃志宏:這抓到尾巴了。抓到尾巴的話,你要把泥巴抓起來,再打開,找到頭,把它這樣拽出來。

  記者:總之就是找到頭就是訣竅是嗎?

  黃志宏:對。

  然而這道理明白了,可記者還是很難快速地把蟲子抓出來。

  當年的黃志宏和記者一樣,養出沙蠶卻不知道怎麼挖,請來的工人更是不熟練,客戶每天要200斤,他請來10個工人最多也就挖出一百多斤。

  工人:一開始,老闆養這個蟲,(我們)都不敢抓,就是會怕,為啥怕?它就是會咬人,會動來動去,手就會很癢,就會怕。

  黃志宏:他們抓的時候,開始的時候沒有經驗,抓頭抓尾的話抓不好,有時候會抓斷掉,我第一次賣的蟲子,也是做出口蟲,他們要求我在暫養室裡面,花點和斷蟲都要挑掉的,我每一次算,損傷的話都在百分之十幾,就是一百斤蟲,有十幾斤(都不能用了)。

  不但速度慢,蟲子還老有傷疤,黃志宏使出了笨辦法,多叫工人來抓,同行用十個工人抓200斤,他就請14個工人來。在他看來,就算是增加成本也一定要保證數量,留住客戶!

  幾天之後,工人們都熟練了,黃志宏每天抓蟲的量都會超過供貨量,多出來的蟲子就暫養在空調房裡,這間小屋和那個笨辦法讓他順利地度過了第一次銷售季。

  然而接下來的一年,黃志宏卻遇到了大麻煩,而這麻煩,正是歸功於那間空調房。

 

 

  2011年8月的一天早上,黃志宏走進空調房準備整理一下前一天抓出來的沙蠶,可沒想到,卻看到了他不願意回憶的一幕。

  黃志宏:整個盆裡的水都是變紅了,連蟲子都看不到都是血,明顯地一眼就能看到是血水了。

  妻子:當時看到有血水,就像人的血一樣,真的很恐怖。

  原來,增氧機長時間開著導致氣體過熱,輸送出來的氧氣都變成了熱氣。

  黃志宏明白,空調房也不能一直保持低溫,2015年8月20日,黃志宏帶記者來看他的「新式武器」--凍庫!

  黃志宏:剛抓的蟲子在凍庫裡面。

  記者:這個就是凍庫。

  黃志宏:對,進來。

  記者:一進來,好涼快。

  黃志宏:對,是。

  記者:這裡面有多少度?

  黃志宏:這裡是14度左右。

  黃志宏把沒有任何傷疤的優質沙蠶分裝進這樣的扁盒子,這樣,沙蠶就能在凍庫裡至少保存兩周時間,記者在這裡看到了已經儲存一周的沙蠶,卻發現它們都不怎麼動了。

  記者:它是已經感覺奄奄一息了嗎?

  黃志宏:沒有,你把手心拿上來,我放一條(在你手心上)它肯定會動。

  記者:為什麼它不動了?

  黃志宏:它放的時間長了之後,它整個身體都涼透了,它就是感覺很舒服的狀態下,它就不動了,如果你遇到一個熱量大,溫度高的(地方),它馬上就跳起來。

  記者:你看,它在我手裡待了一會,立刻就開始狂躁了。

  黃志宏:對。

  記者:它剛才一點都不動的。

  黃志宏:對。

  2012年底,黃志宏投入50多萬元建成了這個凍庫。那時,島上很多靠種植香蕉維持生計的村民,看到他靠沙蠶賺了錢,都開始跟著他養,就在大家忙著開養殖場時,原本想要擴大養殖面積的黃志宏轉變了觀念。

  黃志宏:我想想還是不要把錢投在養殖方面,還是投在收購方面,大家有在養,我覺得主體還是收,因為就是說你養殖做得再好,都沒有收購的風險,做生意總是比養殖好,就是這樣想。

  2013年,黃志宏開始做沙蠶收購,記者去採訪時,正好趕上村民來送沙蠶。記者發現,沙蠶的包裝還挺有講究。

  記者:這是什麼東西?這個盒子(裡),我看你這個還挺精細,這個是什麼?

  黃志宏:這個是尿不溼,尿布。

  記者:尿布?

  黃志宏:對。尿不溼。

  記者:你給這個蟲子墊了尿布?

  黃志宏:對,它很享受的。

  記者:為啥要墊尿不溼?

  黃志宏:墊尿不溼是要把它身上的水分吸乾。

  記者:這是要坐飛機的嗎?

  黃志宏:對,還是要防水,在飛機上,你運輸的時候有水在裡面的話,溫度一高,有水在裡面就不好了。

  為了降低蟲子在路上的溫度,包裝裡還要放上冰袋,像這樣包裝20多箱,500多斤沙蠶,黃志宏前前後後忙活了4個多小時。

  下午三點,他就送這批貨去硇洲島碼頭,他說時間都是他計算好的。

  記者:我看你開的很快,著急是嗎?

  黃志宏:三點,四點鐘的船,上去還要上貨,所以我開快一點。我們打包的這個東西是控制溫度的,明白了吧,時間越長,溫度會越來越高。

  運貨出硇洲島,唯一的路就是搭乘每小時一班的渡輪,每次,黃志宏都把貨放在渡輪上,到了對面的東海碼頭就有冷凍車接。

  為了讓沙蠶在高溫裡停留的時間更短,黃志宏每次送貨都是和時間的賽跑,不能太早,會浪費時間在碼頭等渡輪,更不能太晚錯過渡輪。

  可這次他開到碼頭時,卻發生了意外。

  記者:怎麼了。

  黃志宏:船跑掉了。

  記者:沒趕及?

  黃志宏:它提前跑了,車一滿它就跑了,本來是四點的,現在它不按時。

  記者:那你現在怎麼辦?

  黃志宏:現在就是倒回來再發下一班車。

  讓黃志宏焦急的是,對面碼頭接貨的冷凍車不會等他坐下班船過去,這一耽誤,他就必須把這一車貨自己送到100多公裡外的機場,這意味著車上的沙蠶就要在35度的高溫裡多停留幾個小時。

 

 

  然而這一天還算幸運,3個小時後,沙蠶終於按時趕上飛機,可黃志宏卻沒有如釋重負的感覺,他說,路上這3個小時,很有可能造成他運出去的貨收不到錢。

  果然第二天早上,黃志宏的臉色真的不太好看。

  記者:我看你今天精神也不是很好。

  黃志宏:是,昨天,今天早上,四點鐘就接到客戶投訴的電話。說蟲子質量不好。

  記者:質量不好,怎麼質量不好。

  黃志宏:就是說有一件貨出血水了。

  記者:他有發照片給你嗎?

  黃志宏:對。

  記者:你給我們看看唄。

  黃志宏:就是有點小紅點,也不是很大。

  記者:這個尿不溼上出現小紅點,就是血是嗎?出血了。

  黃志宏:就是蟲子溫度,可能運輸的溫度有問題,它的小尾巴有點斷了,然後就會粘在尿布上,有點血水。

  記者:這個血水就比較多了

  黃志宏:所以他們出口的貨,質量要求非常高。

  記者:那你出血水的話,你就拿不到錢了?

  黃志宏:對,這個責任都是我們承擔,是這樣的。

  這一箱沙蠶出了問題,黃志宏不可能再把它運回來,那樣不但賣不出去,還要倒貼上運費。

  而在2014年,這樣的損失黃志宏經歷了整整一個夏天。颱風「威馬遜」過後,硇州島迎來了多年罕見的高溫天氣,黃志宏的沙蠶到了客戶手裡要麼死了,要麼渾身都是傷。

  黃志宏:兩個月吧,就是有時候打個十幾件貨出去,幾乎有時候全軍覆沒,都不行,別人說,就是運費就虧了十幾萬,還不說貨源耗損。

  逐漸地,出口沙蠶的收購商都不要黃志宏的貨了,沒有了他這條銷路,島上村民的沙蠶都賣不出去,很快,村民就發現了池子裡沙蠶的變化。

  採訪時,記者發現一隻沙蠶遊得像快艇一樣,而其他沙蠶遊泳則是原地螺旋式的,並不往遠處走。黃志宏說,這是沙蠶自身的一個特點。

  記者:剛才在裡面遊的是這一條?

  黃志宏:是的。

  記者:就這一條,綠色的。

  黃志宏:對。

  記者:好像和別的顏色都不太一樣了?

  黃志宏:是的,這個是變成母蟲了。

  記者:變成母蟲了,這個腳都沒有了,這個腳像毛一樣。

  黃志宏:對。

  記者:這個腳就很明顯。

  黃志宏:那個腳就一根一根的,對。

  記者:摸起來好像這個扁一點。

  黃志宏:軟軟的。

  記者:這個就鼓一些。

  黃志宏:很結實,對。

  記者:很結實的感覺。

  黃志宏:變母蟲,它身體裡都是卵子在裡面。

  記者:就沒有肉了。

  黃志宏:沒有肉了,幾乎就沒肉了,如果它排了就剩一層皮了。

  沙蠶變成母蟲後,十幾個小時內就會排卵死亡。

  一些村民的沙蠶一批批變成母蟲,都爛在了淤泥裡,有人索性藥死一整池,重新投苗。

  這種情況讓黃志宏很著急,出口沙蠶的收購商不要他的貨,就是因為遠距離運輸路上的溫度不好控制。

  這時,黃志宏想到了沙蠶身上的另外一個銷路。

  在經營沙蠶生意時,黃志宏得知,在硇洲島對面的東海島上,有很多對蝦養殖企業,他們會用一些略有傷疤的沙蠶給母蝦作飼料,促進它們排卵。

  黃志宏聯繫了這些蝦場,逐漸地,他帶著村民把剩下的沙蠶都就近賣了出去。

  如今,硇州島上直接和黃志宏聯繫的沙蠶養殖戶就有20多戶,對於他們來說,黃志宏就是他們的銷路。

  村民:現在一般都是我們拿來給他賣的。

  村民:現在一般賣不出去的都找他,推銷出去

  記者:找他就能賣出去?

  村民:對,他能賣出去。他外面的客戶多。

  未來黃志宏最想解決的還是高溫天的沙蠶運輸問題,他說,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就能帶領更多村民靠沙蠶賺錢。

  本文由中央電視臺七套《致富經》欄目提供,財富無處不在,行動成就夢想!《致富經》欄目感謝您的關注!

  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

  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1:17——21:47

  重播:每周一至周五13:42——14:12

 

 

 

相關焦點

  • 山東省壽光:小沙蠶變成漁民致富「軟黃金」
    入夏以來,在壽光市近海灘涂上,每天有300-500名沙蠶採挖工成群結隊地進灘作業,他們捲起褲腿,一手拿釘耙,一手拎提桶,彎著腰低著頭,小心翼翼地從腳下的淤泥沙中取出一條條蠕動的小蟲――沙蠶。
  • 挖沙蠶大軍聚集付疃河口 一天拉走三四噸
    當時正是退潮,河道裡水比較淺,河兩岸的淤泥上遍布著男男女女,有上百人。放眼望去,河兩岸也全是人,往南直到入海口處的大橋,往北一直延伸到深圳路大橋,有近十裡長。  「這是幹什麼呢呀?」記者問一位正拿著鐵鍁挖河泥的村民。「挖沙蠶。餵蝦的。」該村民頭也不抬地說。旁邊的一個水桶裡已經放了半桶沙蠶。只見他用鐵鍁挖下去,把淤泥翻過來,每一次都有三五隻沙蠶蠕動,被他抓了扔進桶裡。
  • 趕海人扛著鎬海邊挖魚餌 人笑了沙蠶哭了(圖)
    劉大爺告訴記者,他們挖的魚餌名叫沙蠶,是一種生活在海泥裡的動物,形狀跟陸地上的蚯蚓差不多。     「挖沙蠶,必須得在有淤泥的地方,主要在礁石邊緣才會有。」劉大爺選了一塊1平方米的區域作為他這次挖沙蠶的地點 。只見他先把周圍的海水清理完畢,隨後甩開膀子,用鎬挖開下面的大塊巖石。記者看到,石頭的下面便是黑黑的淤泥,石頭移開之後,劉大爺再用鐵鍁一點點清理碎石。
  • 小小沙蠶成脫貧黃金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東海島經濟開發區民安鎮西山村惠民沙蠶養殖專業合作社暨市政協幫扶西山村沙蠶養殖基地時,恰逢聽到養殖場主沈乃興和外地的收購商通話。西山村沙蠶養殖作為市政協幫扶的水產養殖新品種扶貧項目,於2013年9月掛點上馬,2014年收入就達200萬元,今年上半年,全村150戶貧困戶全部得益該項目脫貧。西山村沙蠶養殖初見成效,扶貧項目脫穎而出。
  • 沙蠶成為國外餐桌「新寵」
    沙蠶成為國外餐桌「新寵」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4月3日電   啟東黃海灘涂上,近日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漁民忙著捕挖沙蠶。據了解,沙蠶市場收購價高達每公斤20元,一個農民一天最多可挖6公斤沙蠶,可獲得120元,一般也有數十元的收入。
  • 保護沙蠶自然資源刻不容緩
    沙蠶的成體和幼體均還是海洋經濟魚類、蝦類、蟹類和貝類的上好鮮活餌料。近年來,我國海洋生物專家的研究還發現,沙蠶在蝦池與對蝦同池生長,不但能節省投餌量,還能澄清水質,減少蝦病,促進對蝦的生長,提高對蝦的產量。另外,由於沙蠶常棲息河口,其幼蟲和成蟲還可作為環境保護、檢測水域汙染的良好指示生物。
  • 疣吻沙蠶(禾蟲)繁殖生物學探討
    ■廣東省陽江職業技術學院&nbsp陳興漢/文  疣吻沙蠶在廣東和廣西一帶俗稱禾蟲,通常棲息於鹹淡水交匯的沿海或河口的稻田或淺灘淤泥沙質土中。近年來,疣吻沙蠶因受到棲息地破壞、過度捕撈、水環境汙染等影響,導致天然資源量銳減,價格隨之攀升,市場價格高達80元/斤~120元/斤,有著巨大的人工增養殖開發潛力。目前人們對疣吻沙蠶繁殖生物學相關的生活習性、生理生態、受精發育等還缺乏足夠的了解,人工繁殖技術一直沒有得到解決,限制了這一品種的開發利用。本文擬從繁殖生物學的角度進行探討,旨在為疣吻沙蠶的人工繁殖提供借鑑和參考。
  • 小小沙蠶 助力海上鑑江大發展
    鑑江鎮擁有世代傳承的「流蜞」文化,「廿五流蜞做新婦,廿六流蜞由你撈,廿七流蜞走親戚」是鑑江人耳熟能詳的民間歌謠
  • 沙蠶成為國外餐桌「新寵」 - 新華網--江蘇頻道
    沙蠶成為國外餐桌「新寵」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4月3日電   啟東黃海灘涂上,近日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漁民忙著捕挖沙蠶。據了解,沙蠶市場收購價高達每公斤20元,一個農民一天最多可挖6公斤沙蠶,可獲得120元,一般也有數十元的收入。沿海周邊鄉鎮的數千漁民,每年光從黃海灘涂採捕沙蠶和貝類的收入就達400多萬元。   沙蠶,俗稱海螞蝗、海蚯蚓,形似蜈蚣,棲息於海灘大米草根部,是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海洋魚類餌料。
  • 上塘河裡有沙蠶?
    中年男子說,他最近幾天都在這裡釣魚,聽說水裡有長得像蜈蚣的紅色生物,他猜測,這種東西可能是沙蠶。「魚愛吃沙蠶,但應該是長在海裡的,運河、上塘河都是內河,沙蠶到了這裡活不了太久,可能是有釣魚的人把沙蠶當魚餌,或者是錢塘江裡跑過來的吧。」   昨天,記者沿著河道找了一圈,沒有看到類似的生物。
  • 疣吻沙蠶人工育苗關鍵技術探討
    通常棲息於鹹淡水交匯的沿海或河口的稻田或淺灘淤泥沙質土中,以單細胞藻類和動植屍體腐屑等為食,能有效利用淤泥中的營養成分,屬雜食性動物。疣吻沙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藥食俱佳,在廣東、廣西、福建、香港、澳門及東南亞等地大受食客追捧;但因棲息地破壞、過度捕撈、水環境汙染等,導致天然資源量銳減,價格隨之攀升,近幾年市場價格高達80元/斤~120元/斤,人工增養殖開發潛力巨大。
  • 沙蠶與水稻共養模式,仿生態養殖促增產
    「除了提高水生生物免疫力,沙蠶尚有許多未知的功效。那麼,這些功效是不是也能體現在人的身上呢?答案是肯定的。」陳自豪十分感觸地表示,沙蠶的深加工保健產品為他的親朋好友帶來種種好處,他一直對沙蠶抱著的感恩的心態,故新公司名為「恩創」,專門從事沙蠶保健品研發生產。據《本草綱目》記載,沙蠶主治虛勞冷氣,諸風不遂。久服補虛羸,令人光澤,輕身延年不老。
  • 市民擔心沙蠶死在貼沙河影響水質 河道部門投放魚苗吃掉沙蠶
    浙江在線03月28日訊貼沙河出現了成千上萬條肉麻「蚯蚓」,經有關專家鑑定確認這些浮遊生物其實是「沙蠶」,幼蟲可以用作魚餌。  儘管杭州市市區河道監管中心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沙蠶對貼沙河的水質並無危害,但還是有一些市民表現出自己的擔憂:「萬一這些蟲子交配後,死在貼沙河裡,難免會對水質造成一定的影響。」
  • 遼寧大連金州新區「沙蠶人工繁育、增殖 和生物修復示範基地」項目...
    &nbsp&nbsp&nbsp&nbsp2015年9月20日,大連市海洋與漁業局組織專家在大連東源海產品養殖有限公司(金州新區大魏家街道)對大連海洋大學承擔的海洋公益科研專項
  • 專家:海蜈蚣系沙蠶無毒
    ﹃海蜈蚣﹄系無毒沙蠶N本報記者 蔡學偉 文/圖本報訊 本報14日曾報導一名家住莆田西天尾的張先生,從一罐「肖大媽」油香丁香魚罐頭中吃出了一條長約三四釐米的「蜈蚣」,隨後,廠方表示該「蜈蚣」是「海蜈蚣該校兩名博士鑑定後認為,這就是俗稱「海蜈蚣」的沙蠶,這種生物沒有任何毒性,而且還富含營養。比對大量生物資料驗明「海蜈蚣」真身記者昨日了解到,在得知消費者張先生對於從罐頭中吃到的「海蜈蚣」是否有毒心存懷疑後,生產廠家——福建肖大媽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十分重視,特地從廠裡經過多方尋找,找到了幾隻「海蜈蚣」,經張先生比對確認與罐頭中「海蜈蚣」為同種生物。
  • 養殖海沙蠶助增收
    7月24日,在浙江省溫嶺市濱海鎮長新塘邊的浙江旅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海沙蠶養殖場,20多位民工正在淤泥裡翻挖海沙蠶海沙蠶,俗名海蜈蚣,是海上垂釣的優質餌料,有「軟黃金」的美譽。近年來,當地利用優質的自然資源養殖海沙蠶,特色養殖產業助農增收。七、八月份正是海沙蠶的旺發期,海沙蠶收穫迎來了黃金季,挖出來的海沙蠶由於品質好在市場上很是暢銷,主要銷往日本、韓國、歐美國家和國內的山東、福建、大連等地。
  • 小區人工湖突現神秘生物 專家釋疑原是海洋生物沙蠶
    近日來,一種手掌長、手指粗、淡紅色、類似蚯蚓形狀的蟲子,突然大量出現在閔行區都市路的一居民小區的人造湖裡,令小區居民憂心忡忡。小區物業人員經過多日觀察,發現這種動物行蹤頗為神秘:白天不見蹤影,晚上卻是成千上萬地湧出,在湖水中遊動。   物業人員打撈出了幾條後,卻無人認識這究竟是什麼生物。
  • 台州三門縣打開新的致富門路 海蜈蚣變身「軟黃金」
    浙江在線10月28日訊(浙江日報記者 葉暉 縣委報導組 林苗苗 通訊員 柯麗娜 陳誠)三門縣浦壩港鎮的農戶通過人工養殖,將海蜈蚣搖身變成「軟黃金」,逐漸打開了新的致富門路。  海蜈蚣,是沙蠶的俗稱,它不僅營養價值高,可以做成美食,而且還有著「萬能魚餌」之稱,頗受日本及歐洲市場的歡迎。
  • 北海銀灘上挖出「巨無霸」沙蠶 身長1.4米(圖)
    記者 唐海波攝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北海訊(記者唐海波)沙蠶(俗稱「魚蟲」)為釣海魚的佳品,一般的沙蠶個頭長也就20釐米上下。1月4日晚,北海市的王先生在銀灘沙灘上挖沙蠶時,挖出了一條1.4米長的特大沙蠶,漁民笑稱,把沙蠶的「老祖宗」挖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