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人工湖突現神秘生物 專家釋疑原是海洋生物沙蠶

2020-12-05 東方網

  近日來,一種手掌長、手指粗、淡紅色、類似蚯蚓形狀的蟲子,突然大量出現在閔行區都市路的一居民小區的人造湖裡,令小區居民憂心忡忡。小區物業人員經過多日觀察,發現這種動物行蹤頗為神秘:白天不見蹤影,晚上卻是成千上萬地湧出,在湖水中遊動。

  物業人員打撈出了幾條後,卻無人認識這究竟是什麼生物。如此大規模的不速之客「入侵」小區,會不會給小區居民的健康帶來影響?會不會破壞小區的生態環境?昨天上午,小區居民和物業管理人員給晨報熱線打來電話,希望能揭開這神秘蟲子的真面目。

  深夜發現奇怪生物

  記者昨日下午趕到了事發小區,負責該小區物業公司的朱經理告訴記者,早在三個月之前,小區保安就發現過這種奇怪的生物,當時只有兩三條,也就沒太在意。但上周六深夜,保安巡邏經過人工湖時,突然發現湖裡有團黑乎乎的東西,湊近一看就

像無數條蚯蚓絞在一起,密密麻麻蠕動在水中,數量成千上萬。出於好奇,保安用樹枝挑起了十幾條,放進一臉盆中養了起來。第二天上午,朱經理看到怪蟲子時一下呆住了:「從來沒見過這樣的東西,蟲不像蟲,蛇不像蛇,太奇怪了。」

  隨後保安端出了裝有神秘生物的臉盆,就見臉盆裡一團淡紅色的蟲子纏在一起,不住蠕動著。小區的工作人員拿了雙筷子撥了撥那團東西,一眨眼的工夫,那些生物快速地朝各個方向散開了。這一生物長約15釐米,寬1釐米,遊動時和蛇類很像,但和蚯蚓不同的是,它全身長有觸角,頭部有明顯的觸手,能在水中自由遊動。據保安介紹,這一生物只在晚上出現,白天就沒了蹤影。

  會否危害小區環境

  朱經理向記者表示,小區裡突然出現這種神秘生物,讓居民和物業都憂心忡忡。一位居民告訴記者,得知小區湖裡突然出現這種生物,他都不敢讓孩子再到湖邊玩了:「不知道這種生物有沒有毒,會不會汙染湖水,還有這種蟲會不會咬人?而且這種蟲又那麼多,不知道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小區的人工湖才建了3個多月,裡面養了許多的觀賞魚,我很擔心萬一這些東西繁殖開來,會不會對湖裡的魚造成危害?」因為曾聽說,蘇州河裡的水葫蘆對水生生物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朱經理對此特別擔心,「我們問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什麼生物,也不知道它有沒有害,所以也不敢讓工作人員下到湖裡去捉。現在就希望能儘快知道這生物到底是什麼?對小區環境有沒有危害?是不是要消滅它?」

  沙蠶進入淡水是為繁殖

  記者隨後聯繫了上海市動物科學協會秘書長、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系主任趙雲龍博士,對記者拍攝的照片進行了詳細研究後,趙雲龍博士表示,居民們無須擔心,這實際上是一種生活在海洋鹹水裡的軟體動物,學名叫沙蠶。

  那麼,海洋中的沙蠶怎麼會出現在淡水的人造湖裡呢?趙雲龍博士解釋說,到了春季,沙蠶就要「搬家」到淡水中繁殖後代。出現在人造湖中的這些「不速之客」,就是上海附近海水中的沙蠶,通過小區附近的小河,或者造湖時隨著運進人造湖的河水搬遷來的。而沙蠶生性怕光,因此白天躲藏在水底,晚上才出來進行交配。

  趙雲龍請居民不必擔心,可以放心讓沙蠶在這裡生活。它對人和環境不僅沒有任何影響,而實際上它的出現則證明了該小區人工湖的水質相當好,因為沙蠶對居住的環境很挑剔。

  據了解,沙蠶不但無害,還是種補藥,有「海洋裡的冬蟲夏草」的美稱,可以治療胸悶、痰多和各種潮熱、陰虛盜汗、牙齦腫痛等疾病。同時它的提取物可以用來製造殺蟲劑。

相關焦點

  • 像蜈蚣一樣的海洋生物驚現浙江平湖
    原來,幾天前,河裡發現了一種大家都不認識的神秘生物。最後經過專家鑑定,才知道這種生物名叫「沙蠶」,俗稱海蜈蚣、海蟲等,一般生長於深海裡。那麼,這海裡的生物,怎麼會出現在內河裡呢?  最先發現神秘生物的是當地的一位村民,叫顧仁餘,今年已經67歲。河邊放著一隻臉盆,一條條長滿腳的軟體長形生物不停地在水裡蠕動著。從外形來看,與蜈蚣相似,但又像蚯蚓般是軟體生物。
  • 小區人工湖驚現「水怪」,小孩餵魚時被突襲!幸好…
    今年九月,我們報導了番禺一小區人工湖出現一條兇猛的鱷雀鱔,把湖裡的錦鯉吃光光,最後被保安捕獲的消息。小區人工湖出現怪魚,一小孩被突襲幾天前,麗江花園一住戶帶著小孩在湖邊餵魚,湖裡突然躍出一條大魚其實早在今年3月,該小區的人工湖中就曾出現「吃魚怪」,小區物業組成「捕獲小組」,歷經一周時間才將重達20多斤的吃魚怪——鱷雀鱔擒獲。
  • 保護沙蠶自然資源刻不容緩
    沙蠶的成體和幼體均還是海洋經濟魚類、蝦類、蟹類和貝類的上好鮮活餌料。近年來,我國海洋生物專家的研究還發現,沙蠶在蝦池與對蝦同池生長,不但能節省投餌量,還能澄清水質,減少蝦病,促進對蝦的生長,提高對蝦的產量。另外,由於沙蠶常棲息河口,其幼蟲和成蟲還可作為環境保護、檢測水域汙染的良好指示生物。
  • 專家:海蜈蚣系沙蠶無毒
    ﹃海蜈蚣﹄系無毒沙蠶N本報記者 蔡學偉 文/圖本報訊 本報14日曾報導一名家住莆田西天尾的張先生,從一罐「肖大媽」油香丁香魚罐頭中吃出了一條長約三四釐米的「蜈蚣」,隨後,廠方表示該「蜈蚣」是「海蜈蚣昨日,記者將消費者張先生確認過的與罐頭中發現的「海蜈蚣」一樣的該物種樣本照片,送往集美大學水產學院進行專家鑑定。該校兩名博士鑑定後認為,這就是俗稱「海蜈蚣」的沙蠶,這種生物沒有任何毒性,而且還富含營養。
  • 小小沙蠶 助力海上鑑江大發展
    近年來,鑑江鎮大力挖掘世代傳承的「流蜞」文化,並引進了福建省海洋生物科技綜合體開發項目「流蜞」生態養殖示範基地,助推產業發展,促進區域經濟。   對此,周洪磊多次前往臺灣等地考察,並於2016年引進臺灣高科技仿原生態的「流蜞」養殖模式,實現了沙蠶工廠化養殖。
  • 趕海人扛著鎬海邊挖魚餌 人笑了沙蠶哭了(圖)
    沙蠶一條能賣2塊     在把那一小片海灘挖了近20釐米深後,劉大爺開始用鐵鉤小心翼翼地搜尋著。突然,一條褐色的長條動物出現在淤泥裡,劉大爺眼疾手快把它挖出來。「這就是我要挖的沙蠶」,劉大爺拿著它給記者展示,只見這條沙蠶足有20釐米長,身體上還長著許多毛茸茸的刺。     「沙蠶身體非常軟,挖的時候必須小心,稍微一使勁便可能把它弄斷。」
  • 下水道破損汙水流入人工湖,小區物業排汙抽壞兩臺水泵
    楚天都市報8月10日(見習記者曾凌軻 記者滿達)8月9日,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清江山水小區業主反映,小區附近一處下水道的汙水不斷流入小區內的人工湖,導致水體發黑,還散發臭味,影響居民在湖邊休閒。9日上午,楚天都市報記者來到清江山水小區,小區西北角有一處面積較大的人工湖,湖中種有荷花、水草等植物。湖邊有不少居民帶小孩散步,還有老人垂釣。記者行至一座橋邊,才發現有一股黑水通過湖邊的水溝流入人工湖內,發黑的水體與湖水形成鮮明對比。多位居民路過此處,紛紛掩鼻抱怨:「一股臭水溝味。」
  • 盤點重慶發現的神秘物體:千年太歲、螢光生物、神秘天書
    原標題:盤點重慶發現的神秘物體:千年太歲、螢光生物、神秘天書   日前渝陝交界地黃安壩景區遊客接待中心,有間房子的玻璃水箱裡用山泉水養著一株千年太歲,目前太歲不對遊客開放。太歲保養要求室內通風良好,嚴禁陽光直射,嚴禁使用閃光燈拍照,儘量減少聲噪,不準用手直接接觸太歲,3天換一次水。
  • 遼寧大連金州新區「沙蠶人工繁育、增殖 和生物修復示範基地」項目...
    &nbsp&nbsp&nbsp&nbsp2015年9月20日,大連市海洋與漁業局組織專家在大連東源海產品養殖有限公司(金州新區大魏家街道)對大連海洋大學承擔的海洋公益科研專項
  • 貼沙河中的「不明生物」確定為沙蠶 對人體和環境無害
    浙江在線杭州3月27日訊(記者 施宇翔) 昨天下午,市民周先生向本網報料,稱在杭州貼沙河中發現一種「不明生物」,長得像蜈蚣,成群在水面上蠕動。當時看到這種生物的圍觀群眾都感到一陣頭皮發麻。(相關連結:杭州貼沙河中驚現「不明生物」 漁政部門:這種小東西叫沙蠶)  杭州市漁政漁港漁船監督管理總站的工作人員昨天根據記者描述,稱這種生物可能是沙蠶。  杭州市河道監管中心聽說貼沙河有這種生物後,昨夜也進行了取樣分析。  「不明生物」到底是不是沙蠶?這種生物到底對環境、人體有無傷害?記者今日進行了追蹤。
  • 市民擔心沙蠶死在貼沙河影響水質 河道部門投放魚苗吃掉沙蠶
    浙江在線03月28日訊貼沙河出現了成千上萬條肉麻「蚯蚓」,經有關專家鑑定確認這些浮遊生物其實是「沙蠶」,幼蟲可以用作魚餌。  儘管杭州市市區河道監管中心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沙蠶對貼沙河的水質並無危害,但還是有一些市民表現出自己的擔憂:「萬一這些蟲子交配後,死在貼沙河裡,難免會對水質造成一定的影響。」
  • 上塘河裡有沙蠶?
    昨天上午,有不少網友反映,拱墅區石灰壩附近的上塘河裡,有紅色的不明生物,十幾釐米長,身上全部是腳,長相有點像蜈蚣   中年男子說,他最近幾天都在這裡釣魚,聽說水裡有長得像蜈蚣的紅色生物,他猜測,這種東西可能是沙蠶。「魚愛吃沙蠶,但應該是長在海裡的,運河、上塘河都是內河,沙蠶到了這裡活不了太久,可能是有釣魚的人把沙蠶當魚餌,或者是錢塘江裡跑過來的吧。」   昨天,記者沿著河道找了一圈,沒有看到類似的生物。
  • 海洋生物「體檢」2020年膠州灣海洋生物多樣性保持良好
    青島新聞網11月19日訊(記者 李倍 通訊員 王諾 劉旭東)今天,記者從青島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根據膠州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結果顯示,2020年,膠州灣區域生物多樣性、物種豐富度、均勻度處於較好的水平。浮遊植物群落結構穩定性較往年相比明顯提升,浮遊動物及大型底棲生物群落結構穩定性及生物多樣性依舊持續保持良好。布設14處點位為海洋生物「體檢」海洋生物多樣性是反映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既體現了海洋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又體現了海洋生物資源的豐富性。
  • 海灘突現大批神秘生物!外形奇葩,卻是海鷗的最愛
    其實,海洋對人類來說還是一處比較神秘的領域。在很久以前,因為技術問題人類無法探知很深的海域,所以不知道那裡有沒有藏著什麼神秘的不為人知的生物。不過,隨著科學科技的發展,人們現在可以通過一些高級儀器來探測海洋。因此,人們對海洋生物也越來越了解。
  • 2018年被海水衝上岸的5個神秘的海洋生物
    這種神秘動物的身體長約20英尺,體重超過4000磅。專家說,這個沒有明顯眼睛和骨骼的斑點狀生物很可能是鯨魚。為什麼死鯨看起來如此奇怪?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研究所副主任尼古拉斯希格斯研究後說:「很可能是體腔內的氣體積聚導致腹脹和變形,當它漂浮在水面時,各種各樣的部位剝離或被鯊魚吃掉。胴體上的頭髮線條實際上只是肌肉和鯨脂的殘骸。」
  • 20英尺長的神秘海洋生物在菲律賓海灘被捕撈
    上周末,人們在菲利普群島海灘上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毛茸茸的海洋生物,這個神秘物種的屍體被人們稱為"globster"。據《太陽報》周五報導,該不明生物的屍體長約20英尺,身上布滿灰白色的斑點。
  • 沙蠶成為國外餐桌「新寵」
    沙蠶成為國外餐桌「新寵」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4月3日電   啟東黃海灘涂上,近日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漁民忙著捕挖沙蠶。據了解,沙蠶市場收購價高達每公斤20元,一個農民一天最多可挖6公斤沙蠶,可獲得120元,一般也有數十元的收入。
  • 沙蠶與水稻共養模式,仿生態養殖促增產
    「除了提高水生生物免疫力,沙蠶尚有許多未知的功效。那麼,這些功效是不是也能體現在人的身上呢?答案是肯定的。」陳自豪十分感觸地表示,沙蠶的深加工保健產品為他的親朋好友帶來種種好處,他一直對沙蠶抱著的感恩的心態,故新公司名為「恩創」,專門從事沙蠶保健品研發生產。據《本草綱目》記載,沙蠶主治虛勞冷氣,諸風不遂。久服補虛羸,令人光澤,輕身延年不老。
  • 潛水員深海發現神秘海洋生物:全身透明還不怕人
    11月12日,據媒體報導,國外一名61歲的潛水愛好者在馬爾他海域潛水時發現了一種神秘海洋生物,該生物全身半透明,外形十分像魚類。報導稱,這位名叫拉尼爾·博格(Raniero Borg)的潛水員有多年的潛水經驗。近日,他在馬爾他海域潛水時拍攝的一段視頻走紅,視頻中出現了一種半透明的奇特海洋生物。
  • 小小沙蠶成脫貧黃金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東海島經濟開發區民安鎮西山村惠民沙蠶養殖專業合作社暨市政協幫扶西山村沙蠶養殖基地時,恰逢聽到養殖場主沈乃興和外地的收購商通話。西山村沙蠶養殖作為市政協幫扶的水產養殖新品種扶貧項目,於2013年9月掛點上馬,2014年收入就達200萬元,今年上半年,全村150戶貧困戶全部得益該項目脫貧。西山村沙蠶養殖初見成效,扶貧項目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