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海蜈蚣系沙蠶無毒

2021-01-13 手機鳳凰網

﹃海蜈蚣﹄系無毒沙蠶

N本報記者 蔡學偉 文/圖

本報訊 本報14日曾報導一名家住莆田西天尾的張先生,從一罐「肖大媽」油香丁香魚罐頭中吃出了一條長約三四釐米的「蜈蚣」,隨後,廠方表示該「蜈蚣」是「海蜈蚣」,且無任何毒性(詳見8月14日P1版)。昨日,記者將消費者張先生確認過的與罐頭中發現的「海蜈蚣」一樣的該物種樣本照片,送往集美大學水產學院進行專家鑑定。該校兩名博士鑑定後認為,這就是俗稱「海蜈蚣」的沙蠶,這種生物沒有任何毒性,而且還富含營養。

比對大量生物資料驗明「海蜈蚣」真身

記者昨日了解到,在得知消費者張先生對於從罐頭中吃到的「海蜈蚣」是否有毒心存懷疑後,生產廠家——福建肖大媽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十分重視,特地從廠裡經過多方尋找,找到了幾隻「海蜈蚣」,經張先生比對確認與罐頭中「海蜈蚣」為同種生物。下午,記者將「海蜈蚣」樣品送往莆田市海洋漁業局水技站進行鑑定。該站工作人員將樣品與相關資料比對後認為,該樣品就是民間俗稱的「海蜈蚣」,學名叫沙蠶,是沒有毒性的。

為了進一步證實這一說法,記者又將「海蜈蚣」樣品照片,送往位於廈門的集美大學水產學院,請專家對樣品進行鑑定。該學院海洋生物學專家周麗紅博士、郭玉清博士認真查看了記者傳送的樣品照片,並比對了大量的生物資料後,確認此為沙蠶,是沒有任何毒性的。

兩位博士告訴記者,目前,沙蠶在市場上銷路緊俏,主要有三種用途,一種是用來作為海釣的魚餌,一種是用來作為如親魚、親蝦等海產品的高級飼料,還有一種就是供人食用。目前有的大酒店已將沙蠶作為菜餚擺上了高檔餐桌,因此出現在罐頭中是沒有任何害處的。

廠家願邀消費者實地監督生產過程

在弄清「海蜈蚣」真實身份後,昨日下午,「肖大媽」公司負責人出面與消費者張先生協調此事,張先生稱,「肖大媽」其實是他一直比較信任的品牌,之前五六年時間,他都一直購買「肖大媽」產品。張先生告訴記者,他之所以向本報反映此事,並非想要補償,只是認為事情出來之後,廠方的售後人員一直未好好解釋此事。

記者了解到,「肖大媽」公司負責人已就此前售後服務沒有做到位向張先生致歉,並已取得消費者的諒解。

這名負責人介紹說,他特地在進行樣品檢測後才與張先生見面,就是本著企業的負責態度,要給張先生一個有說服力、可以信任的說法。他稱,「肖大媽」一直重視對產品生產各個環節的把關,願意邀請包括張先生在內的任何消費者,到廠裡實地參觀、監督企業的整個生產過程,讓他們更直觀、更全面地了解該企業的生產流程,建立起對企業的信任感。

相關焦點

  • 海蜈蚣變身「軟黃金」
    本報訊 (記者 葉 暉 縣委報導組 林苗苗 通訊員 柯麗娜 陳誠) 三門縣浦壩港鎮的農戶通過人工養殖,將海蜈蚣搖身變成「軟黃金」,逐漸打開了新的致富門路。  海蜈蚣,是沙蠶的俗稱,它不僅營養價值高,可以做成美食,而且還有著「萬能魚餌」之稱,頗受日本及歐洲市場的歡迎。
  • 福建人愛吃的海蜈蚣 雌蟲排卵即死雄蟲吃下遺體
    海邊囝沒有不識海蜈蚣的,它是萬能魚餌。在潮間帶沙泥交混的地方,很容易挖到它。尤其汙穢惡臭的地方,例如海邊汙水口下,翻開石塊,你就會看到它們成群盤踞交纏,長可數寸,猙獰而粗肥。一海蜈蚣正名叫沙蠶,實在有些溢美。用蠶比喻它的節狀軟體,略近形象。若論噁心感覺,還不如其他別名——海蛆、海螞蝗,來得神肖。
  • 台州三門縣打開新的致富門路 海蜈蚣變身「軟黃金」
    浙江在線10月28日訊(浙江日報記者 葉暉 縣委報導組 林苗苗 通訊員 柯麗娜 陳誠)三門縣浦壩港鎮的農戶通過人工養殖,將海蜈蚣搖身變成「軟黃金」,逐漸打開了新的致富門路。  海蜈蚣,是沙蠶的俗稱,它不僅營養價值高,可以做成美食,而且還有著「萬能魚餌」之稱,頗受日本及歐洲市場的歡迎。
  • 沙蠶成為國外餐桌「新寵」
    沙蠶成為國外餐桌「新寵」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4月3日電   啟東黃海灘涂上,近日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漁民忙著捕挖沙蠶。據了解,沙蠶市場收購價高達每公斤20元,一個農民一天最多可挖6公斤沙蠶,可獲得120元,一般也有數十元的收入。
  • 沙蠶成為國外餐桌「新寵」 - 新華網--江蘇頻道
    沙蠶成為國外餐桌「新寵」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4月3日電   啟東黃海灘涂上,近日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漁民忙著捕挖沙蠶。據了解,沙蠶市場收購價高達每公斤20元,一個農民一天最多可挖6公斤沙蠶,可獲得120元,一般也有數十元的收入。沿海周邊鄉鎮的數千漁民,每年光從黃海灘涂採捕沙蠶和貝類的收入就達400多萬元。   沙蠶,俗稱海螞蝗、海蚯蚓,形似蜈蚣,棲息於海灘大米草根部,是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海洋魚類餌料。
  • 像蜈蚣一樣的海洋生物驚現浙江平湖
    最後經過專家鑑定,才知道這種生物名叫「沙蠶」,俗稱海蜈蚣、海蟲等,一般生長於深海裡。那麼,這海裡的生物,怎麼會出現在內河裡呢?  最先發現神秘生物的是當地的一位村民,叫顧仁餘,今年已經67歲。河邊放著一隻臉盆,一條條長滿腳的軟體長形生物不停地在水裡蠕動著。從外形來看,與蜈蚣相似,但又像蚯蚓般是軟體生物。河裡還放著一張大網,裡面全是這類生物。這些神秘生物又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 以前只用來釣魚,現在人們也爭著吃,外形恐怖的海蜈蚣你可敢吃?
    討海人在出海捕魚捕蝦的時候,都會帶好幾個箱子,裡面裝滿了海蜈蚣,為的就是引誘魚兒進入漁網,這是他們討海工作不變的辦法,而一些喜歡海釣的人,也都是選擇海蜈蚣做魚餌,因為它們是海洋大部分生物的盤中餐,以前除了出海捕魚的時候,需要去挖海蜈蚣,平時根本沒有人會在意這種長的恐怖的海蟲子。
  • 青島的海蟲子,可以入藥可以吃,鮑魚也在內!
    ▼海蟑螂剛才提到了鼠婦,其實海邊也有一種類似的東西,被稱為「海蟑螂」。海蟑螂因為長得像蟑螂而得名,這樣命名的東西多得是,海狗、海豹、海牛、海象、海狗、海兔、海龍、海豚、海鼠、海葵、海蜈蚣、海星、海瓜子等等。這種命名方式只是因為相像而已,二者之間其實沒有什麼關係啦。
  • 網紅公路,小海魚的魅力,各種沙蠶的分類
    ,青沙蠶,紅沙蛆,統稱海蚯蚓,在全國各地有很多叫法,沙蟲,海蟲,海區,海蜈蚣,海馬黃,海蚯蚓,巖蟲, 等等!由於各地方的叫法不同,今天不詳細的介紹沙蠶,簡單粗略的為大家分成三種。三墩港岸邊垂釣第一種最便宜的,顏色青黑,多足且明顯,形似蜈蚣,全國各地的叫法不同,比如青蟲,青沙蠶,海蜈蚣,海蚯蚓
  • 舟山海蜈蚣養殖火了 每公斤可賣52元到80元
    資料圖 養殖場採收海蜈蚣海蜈蚣是舟山人對沙蠶的俗稱。在朱家尖,一座佔地30畝的沙蠶繁育養殖基地,正藉助舟山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發展起來。目前,朱家尖藍海水產養殖合作社沙蠶養殖基地已建成養殖池、育苗池、冷庫等健全的服務配套設施。一箱箱養殖沙蠶活體在經過清洗包裝後,從這裡銷往全國各地。沙蠶,優質的養蝦飼料沙蠶作為一種營養豐富的萬能餌料,是魚、蝦、蟹等水產經濟動物的優質餌料和常用釣餌。8月29日下午,記者跟隨該合作社總經理陳軍走進了沙蠶養殖基地。
  • 小小沙蠶成脫貧黃金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東海島經濟開發區民安鎮西山村惠民沙蠶養殖專業合作社暨市政協幫扶西山村沙蠶養殖基地時,恰逢聽到養殖場主沈乃興和外地的收購商通話。西山村沙蠶養殖作為市政協幫扶的水產養殖新品種扶貧項目,於2013年9月掛點上馬,2014年收入就達200萬元,今年上半年,全村150戶貧困戶全部得益該項目脫貧。西山村沙蠶養殖初見成效,扶貧項目脫穎而出。
  • 上塘河裡有沙蠶?
    昨天上午,有不少網友反映,拱墅區石灰壩附近的上塘河裡,有紅色的不明生物,十幾釐米長,身上全部是腳,長相有點像蜈蚣   中年男子說,他最近幾天都在這裡釣魚,聽說水裡有長得像蜈蚣的紅色生物,他猜測,這種東西可能是沙蠶。「魚愛吃沙蠶,但應該是長在海裡的,運河、上塘河都是內河,沙蠶到了這裡活不了太久,可能是有釣魚的人把沙蠶當魚餌,或者是錢塘江裡跑過來的吧。」   昨天,記者沿著河道找了一圈,沒有看到類似的生物。
  • 來自唐朝年間,廣州海灘發現巨型海蜈蚣,一堆腿就有120斤重!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說兩段關於巨大蝴蝶和巨型蜈蚣的事情。漢代有一個人叫做楊孚,此人是東漢學者,寫了一本書叫做《嶺南異物志》,裡面記載了廣東廣西一帶各種奇聞異事,其中就有關於巨型八隻腳的記載,下面我們一睹為快。 在東漢,廣州一帶曾經有漁民乘船出海打漁,在海上發現天空中有一個船帆一樣大的東西,直接衝著船飛了過來。
  • 淤泥裡抓出沙蠶的財富:不好養殖的沙蠶怎麼讓人致富的?
    黃志宏:也是沙蠶。  記者:沙蠶?  黃志宏:就是長在巖石裡的。  記者:這個好細。  黃志宏:對,它長在巖石裡面,沒辦法。  記者:一碰它就縮了,它有好多腳,你能看到嗎?好多腳,這,看到了嗎?可以看到嗎?好多腳,很像蜈蚣。  黃志宏:海蜈蚣,它也有個名字叫海蜈蚣。
  • 寧波男子從海中怪蟲找商機 一公斤能賣20多美元
    這種「蟲子」便是沙蠶,俗稱海蜈蚣,是夏開立眼裡的寶貝疙瘩。橫山村位於象山港畔,這裡的村民靠海吃海,大多開展南美對蝦、梭子蟹等特色養殖來增加收入。去年,村裡新引進了人工養殖沙蠶項目,37歲的夏開立在這些「蟲子」身上找到了商機。「都說這『蟲子』很值錢,很多外國人都在找。」夏開立說。
  • 貼沙河中的「不明生物」確定為沙蠶 對人體和環境無害
    浙江在線杭州3月27日訊(記者 施宇翔) 昨天下午,市民周先生向本網報料,稱在杭州貼沙河中發現一種「不明生物」,長得像蜈蚣,成群在水面上蠕動。當時看到這種生物的圍觀群眾都感到一陣頭皮發麻。(相關連結:杭州貼沙河中驚現「不明生物」 漁政部門:這種小東西叫沙蠶)  杭州市漁政漁港漁船監督管理總站的工作人員昨天根據記者描述,稱這種生物可能是沙蠶。  杭州市河道監管中心聽說貼沙河有這種生物後,昨夜也進行了取樣分析。  「不明生物」到底是不是沙蠶?這種生物到底對環境、人體有無傷害?記者今日進行了追蹤。
  • 蜈蚣藏身快餐嚇壞食客 醫生:煮熟後無毒(圖)
    蜈蚣藏身快餐嚇壞食客 醫生:煮熟後無毒(圖)  「快看,快餐裡有蜈蚣!」昨天(11月9日)中午,林小姐在吃快餐時,發現自己的飯盒中有一條長約3釐米的蜈蚣,當場噁心不已。快餐店老闆承認管理疏忽,願意作出賠償。醫生指出,雖然煮熟的蜈蚣不會產生毒素,但也會從視覺上對用餐者造成不良心理影響。
  • 保護沙蠶自然資源刻不容緩
    沙蠶的成體和幼體均還是海洋經濟魚類、蝦類、蟹類和貝類的上好鮮活餌料。近年來,我國海洋生物專家的研究還發現,沙蠶在蝦池與對蝦同池生長,不但能節省投餌量,還能澄清水質,減少蝦病,促進對蝦的生長,提高對蝦的產量。另外,由於沙蠶常棲息河口,其幼蟲和成蟲還可作為環境保護、檢測水域汙染的良好指示生物。
  • 趕海人扛著鎬海邊挖魚餌 人笑了沙蠶哭了(圖)
    劉大爺告訴記者,他們挖的魚餌名叫沙蠶,是一種生活在海泥裡的動物,形狀跟陸地上的蚯蚓差不多。     「挖沙蠶,必須得在有淤泥的地方,主要在礁石邊緣才會有。」劉大爺選了一塊1平方米的區域作為他這次挖沙蠶的地點 。只見他先把周圍的海水清理完畢,隨後甩開膀子,用鎬挖開下面的大塊巖石。記者看到,石頭的下面便是黑黑的淤泥,石頭移開之後,劉大爺再用鐵鍁一點點清理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