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江鎮擁有世代傳承的「流蜞」文化,「廿五流蜞做新婦,廿六流蜞由你撈,廿七流蜞走親戚」是鑑江人耳熟能詳的民間歌謠。近年來,鑑江鎮大力挖掘世代傳承的「流蜞」文化,並引進了福建省海洋生物科技綜合體開發項目「流蜞」生態養殖示範基地,助推產業發展,促進區域經濟。
在鑑江鎮洋澤沙蠶(流蜞)工廠化養殖基地記者看到,養殖池整齊的分布排列,池內是人工模擬的野生灘涂。
羅源縣洋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洪磊:
我們福建洋澤海洋生物有限公司是成立於2016年,現在在鑑江落地將近三年,現在總共的面積是有兩百畝,一期已建成的雙齒圍沙蠶養殖是六十五畝。
據介紹,「流蜞」學名沙蠶,以藻荇、魚蝦為食,雖外表可憎,卻肉質鮮嫩,營養豐富堪稱江上的「冬蟲夏草」,深受市場歡迎。然而近年來,隨著閩江流域溫地面積不斷減少,加上水質汙染,流蜞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產量逐年減少。
因為一次機緣巧合,周洪磊不僅看到了流蜞廣闊的市場前景,同時也看中了家鄉發展的潛力,鑑江鎮淡水與海水交匯的地理優勢正是優質沙蠶生長的絕佳地點。
對此,周洪磊多次前往臺灣等地考察,並於2016年引進臺灣高科技仿原生態的「流蜞」養殖模式,實現了沙蠶工廠化養殖。
羅源縣洋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洪磊:
羅源縣洋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洪磊:我們2016年這塊就已經突破了人工育苗加批量工廠化的養殖,那我們現在是採取模仿這個野生灘涂的這種工廠化養殖方式,主要是自己可以繁育,那我們現在人工繁育的環節,是可以突破時間的限制,正常一個月可以有好幾個時間段,進行我們人工的繁育。
目前,基地沙蠶年產量約4千萬尾,年產值可達1500萬元。產品銷往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和地區。
據周洪磊介紹,今年他們還聯合縣海洋與漁業局開展增殖放流項目,擴大沙蠶適用範圍。
羅源縣洋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洪磊:
國家都非常重視這個生態環境的整治,我們這個沙蠶它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一種品種,又可以減除土壤的富營養化,還可以給很多的海洋生物作為生物飼料,在海洋的物種多樣性裡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那今年的首次放流是在我們羅源北山的紅樹林,上個月已經放了34萬8000的小苗進去進行初步的嘗試,我們後期有工程師過去去看,存活率還相當的不錯,都能達到百分之九十幾。
此外,目前,公司還在研究培育其它品種,不斷增加產品種類,拓寬市場渠道,促進沙蠶養殖業持續發展。
羅源縣洋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洪磊:
海洋的灘涂生物其實物種非常多,我們在做完雙齒圍(沙蠶)的基礎上,現在向一種革囊星蟲(進發),就是閩南地區我們所說的土筍,現在我們也在突破它的育苗,還有一種是淡水方面的流蜞,它們俗稱河蟲,我們現在也在突破育苗,跟工廠化的養殖模式也在規劃中。現在跟目前國內很多知名的水產養殖的專家都在合作,到時候我們就可以把這些苗種向地域的廣大農戶進行推廣,讓他們增產增收,為我們家鄉的漁業發展盡一份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