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沙蠶 助力海上鑑江大發展

2020-12-06 騰訊網

  鑑江鎮擁有世代傳承的「流蜞」文化,「廿五流蜞做新婦,廿六流蜞由你撈,廿七流蜞走親戚」是鑑江人耳熟能詳的民間歌謠。近年來,鑑江鎮大力挖掘世代傳承的「流蜞」文化,並引進了福建省海洋生物科技綜合體開發項目「流蜞」生態養殖示範基地,助推產業發展,促進區域經濟。

  在鑑江鎮洋澤沙蠶(流蜞)工廠化養殖基地記者看到,養殖池整齊的分布排列,池內是人工模擬的野生灘涂。

  羅源縣洋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洪磊

  我們福建洋澤海洋生物有限公司是成立於2016年,現在在鑑江落地將近三年,現在總共的面積是有兩百畝,一期已建成的雙齒圍沙蠶養殖是六十五畝。

  據介紹,「流蜞」學名沙蠶,以藻荇、魚蝦為食,雖外表可憎,卻肉質鮮嫩,營養豐富堪稱江上的「冬蟲夏草」,深受市場歡迎。然而近年來,隨著閩江流域溫地面積不斷減少,加上水質汙染,流蜞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產量逐年減少。

  因為一次機緣巧合,周洪磊不僅看到了流蜞廣闊的市場前景,同時也看中了家鄉發展的潛力,鑑江鎮淡水與海水交匯的地理優勢正是優質沙蠶生長的絕佳地點。

  對此,周洪磊多次前往臺灣等地考察,並於2016年引進臺灣高科技仿原生態的「流蜞」養殖模式,實現了沙蠶工廠化養殖。

  羅源縣洋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洪磊

  羅源縣洋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洪磊:我們2016年這塊就已經突破了人工育苗加批量工廠化的養殖,那我們現在是採取模仿這個野生灘涂的這種工廠化養殖方式,主要是自己可以繁育,那我們現在人工繁育的環節,是可以突破時間的限制,正常一個月可以有好幾個時間段,進行我們人工的繁育。

  目前,基地沙蠶年產量約4千萬尾,年產值可達1500萬元。產品銷往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和地區。

  據周洪磊介紹,今年他們還聯合縣海洋與漁業局開展增殖放流項目,擴大沙蠶適用範圍。

  羅源縣洋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洪磊:

  國家都非常重視這個生態環境的整治,我們這個沙蠶它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一種品種,又可以減除土壤的富營養化,還可以給很多的海洋生物作為生物飼料,在海洋的物種多樣性裡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那今年的首次放流是在我們羅源北山的紅樹林,上個月已經放了348000的小苗進去進行初步的嘗試,我們後期有工程師過去去看,存活率還相當的不錯,都能達到百分之九十幾。

  此外,目前,公司還在研究培育其它品種,不斷增加產品種類,拓寬市場渠道,促進沙蠶養殖業持續發展。

  羅源縣洋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洪磊

  海洋的灘涂生物其實物種非常多,我們在做完雙齒圍(沙蠶)的基礎上,現在向一種革囊星蟲(進發),就是閩南地區我們所說的土筍,現在我們也在突破它的育苗,還有一種是淡水方面的流蜞,它們俗稱河蟲,我們現在也在突破育苗,跟工廠化的養殖模式也在規劃中。現在跟目前國內很多知名的水產養殖的專家都在合作,到時候我們就可以把這些苗種向地域的廣大農戶進行推廣,讓他們增產增收,為我們家鄉的漁業發展盡一份微薄的力量。

相關焦點

  • 小小沙蠶成脫貧黃金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東海島經濟開發區民安鎮西山村惠民沙蠶養殖專業合作社暨市政協幫扶西山村沙蠶養殖基地時,恰逢聽到養殖場主沈乃興和外地的收購商通話。西山村沙蠶養殖作為市政協幫扶的水產養殖新品種扶貧項目,於2013年9月掛點上馬,2014年收入就達200萬元,今年上半年,全村150戶貧困戶全部得益該項目脫貧。西山村沙蠶養殖初見成效,扶貧項目脫穎而出。
  • 上塘河裡有沙蠶?
    中年男子說,他最近幾天都在這裡釣魚,聽說水裡有長得像蜈蚣的紅色生物,他猜測,這種東西可能是沙蠶。「魚愛吃沙蠶,但應該是長在海裡的,運河、上塘河都是內河,沙蠶到了這裡活不了太久,可能是有釣魚的人把沙蠶當魚餌,或者是錢塘江裡跑過來的吧。」   昨天,記者沿著河道找了一圈,沒有看到類似的生物。
  • 北海銀灘上挖出「巨無霸」沙蠶 身長1.4米(圖)
    這條大沙蠶與普通的沙蠶相比王先生告訴記者,他在銀灘開摩託艇,下班後會在沙灘上挖一些沙蠶到海上釣魚,挖了十多年,見過最大的沙蠶也就20多釐米長。當天他一鏟下去,先見到這條沙蠶的尾部,還以為是挖到了條海鱔魚,等他把整條沙蠶都挖出來後,卻嚇了一跳。開始他自己也無法斷定是什麼東西,因為一般的沙蠶只有20釐米長、蚯蚓大小。
  • 淤泥裡抓出沙蠶的財富:不好養殖的沙蠶怎麼讓人致富的?
    5年前,他在島外知道了沙蠶身上一個意想不到的價值,而這個價值,能讓沙蠶賣到日本甚至歐洲,黃志宏也擁有了島上漁民不敢相信的財富。  這14畝養殖基地是黃志宏的沙蠶養殖場,記者在這裡終於看到了他養的沙蠶。  黃志宏:看看這個大的蟲,這是我們現在養的,(每斤)一百多條的。  記者:真的好大。這有多長?  黃志宏:差不多20公分。
  • 海釣磯釣時沙蠶魚餌最受歡迎,但是以下這些,你都知道嗎
    海釣是非常讓人嚮往的,能夠很安靜的在海上或者海邊待上一天,都是非常享受的事情,但是海釣和平時垂釣,就有著很不一樣的區別了,因為這種作釣方法要根據你當時作釣的區域,和當時的環境和魚情魚種,甚至和當時的天氣季節,你要作釣對象魚的習性都有關係,根據這些因素,選擇合適的釣具和適合的魚餌,這樣你們才能釣上來你們想作釣的魚類
  • 沙蠶成為國外餐桌「新寵」
    沙蠶成為國外餐桌「新寵」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4月3日電   啟東黃海灘涂上,近日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漁民忙著捕挖沙蠶。據了解,沙蠶市場收購價高達每公斤20元,一個農民一天最多可挖6公斤沙蠶,可獲得120元,一般也有數十元的收入。
  • 網紅公路,小海魚的魅力,各種沙蠶的分類
    欽州市三墩港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南區,濱海公路,2019年12月9日,離開大風江之後,下午兩點多鐘到達欽州市三墩港三墩港濱海公路旁經過短暫的交流,學習,下午三點半,開始下杆試釣,筏釣竿,紡車輪,2.0碳線,子線雙鉤1.5碳線,五克重的鉛墜,0.5號千又魚鉤,餌料,青紅蟲,先簡單的介紹一下青紅蟲,由於青紅蟲有幾個品種,全國各地的叫法也有些不同,所以經常會被混淆,比如在廣西沿海,大致是這樣區分,青蟲,紅蟲,青紅蟲,在中國的黃海渤海,是這樣區分的,紅沙蠶
  • 保護沙蠶自然資源刻不容緩
    沙蠶的成體和幼體均還是海洋經濟魚類、蝦類、蟹類和貝類的上好鮮活餌料。近年來,我國海洋生物專家的研究還發現,沙蠶在蝦池與對蝦同池生長,不但能節省投餌量,還能澄清水質,減少蝦病,促進對蝦的生長,提高對蝦的產量。另外,由於沙蠶常棲息河口,其幼蟲和成蟲還可作為環境保護、檢測水域汙染的良好指示生物。
  • 沙蠶成為國外餐桌「新寵」 - 新華網--江蘇頻道
    沙蠶成為國外餐桌「新寵」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4月3日電   啟東黃海灘涂上,近日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漁民忙著捕挖沙蠶。據了解,沙蠶市場收購價高達每公斤20元,一個農民一天最多可挖6公斤沙蠶,可獲得120元,一般也有數十元的收入。沿海周邊鄉鎮的數千漁民,每年光從黃海灘涂採捕沙蠶和貝類的收入就達400多萬元。   沙蠶,俗稱海螞蝗、海蚯蚓,形似蜈蚣,棲息於海灘大米草根部,是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海洋魚類餌料。
  • 疣吻沙蠶(禾蟲)繁殖生物學探討
    2013年10月,筆者從陽東縣東城鎮那龍河沿岸灘涂和溼地共採集疣吻沙蠶成體153尾,在室內水泥池經人工強化培育後共有87尾完成完全變態,發育成具有生殖功能的異沙蠶體,其中雌性35尾,雄性52尾,雄性明顯多於雌性,雌雄性比約為1︰1.5;11月,筆者又從陽江市區崗列市場購得漁民新捕獲的疣吻沙蠶異沙蠶體,隨機稱取活力較強的異沙蠶體500克,經計數和雌雄鑑別,共174尾,其中雌性69尾,雄性105尾,雌雄性比同樣約為
  • 市民擔心沙蠶死在貼沙河影響水質 河道部門投放魚苗吃掉沙蠶
    浙江在線03月28日訊貼沙河出現了成千上萬條肉麻「蚯蚓」,經有關專家鑑定確認這些浮遊生物其實是「沙蠶」,幼蟲可以用作魚餌。  儘管杭州市市區河道監管中心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沙蠶對貼沙河的水質並無危害,但還是有一些市民表現出自己的擔憂:「萬一這些蟲子交配後,死在貼沙河裡,難免會對水質造成一定的影響。」
  • 走向赤道 海上發射衛星助力我國大戰略
    原標題:走向赤道,海上發射衛星助力我國大戰略  今天(5日)正午,我國長徵-11火箭在黃海海域發射,將7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標誌著我國首次海上火箭發射取得成功,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驗證了相關技術。  那麼這次註定載入史冊的發射有何特殊之處?
  • 「銀龍越江」助力銀都路隧道建設→
    「銀龍越江」助力銀都路隧道建設→ 2020-08-02 0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疣吻沙蠶人工育苗關鍵技術探討
    疣吻沙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藥食俱佳,在廣東、廣西、福建、香港、澳門及東南亞等地大受食客追捧;但因棲息地破壞、過度捕撈、水環境汙染等,導致天然資源量銳減,價格隨之攀升,近幾年市場價格高達80元/斤~120元/斤,人工增養殖開發潛力巨大。
  • 遼寧大連金州新區「沙蠶人工繁育、增殖 和生物修復示範基地」項目...
    &nbsp&nbsp&nbsp&nbsp2015年9月20日,大連市海洋與漁業局組織專家在大連東源海產品養殖有限公司(金州新區大魏家街道)對大連海洋大學承擔的海洋公益科研專項
  • 羅源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大力發展全域旅遊
    福州日報記者 任思言 通訊員 黃益輝 文/攝海洋世界裡觀看海豚翻躍,紅樹林棧道上欣賞「海上森林」,福湖村裡體驗畲族風情……國慶期間,羅源旅遊市場持續火熱,助力三產「躍升季」行動。近年來,羅源縣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一方面關停石板材加工企業、退養羅源灣水產養殖,一方面加大投入,深耕旅遊業,通過興建旅遊景點、提升景區配套設施、舉辦旅遊主題活動等措施,大力發展全域旅遊。9月27日,起步鎮桂林村的沐禾源休閒農場二期項目正式開工。
  • 專家:海蜈蚣系沙蠶無毒
    ﹃海蜈蚣﹄系無毒沙蠶N本報記者 蔡學偉 文/圖本報訊 本報14日曾報導一名家住莆田西天尾的張先生,從一罐「肖大媽」油香丁香魚罐頭中吃出了一條長約三四釐米的「蜈蚣」,隨後,廠方表示該「蜈蚣」是「海蜈蚣該校兩名博士鑑定後認為,這就是俗稱「海蜈蚣」的沙蠶,這種生物沒有任何毒性,而且還富含營養。比對大量生物資料驗明「海蜈蚣」真身記者昨日了解到,在得知消費者張先生對於從罐頭中吃到的「海蜈蚣」是否有毒心存懷疑後,生產廠家——福建肖大媽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十分重視,特地從廠裡經過多方尋找,找到了幾隻「海蜈蚣」,經張先生比對確認與罐頭中「海蜈蚣」為同種生物。
  • 山東省壽光:小沙蠶變成漁民致富「軟黃金」
    入夏以來,在壽光市近海灘涂上,每天有300-500名沙蠶採挖工成群結隊地進灘作業,他們捲起褲腿,一手拿釘耙,一手拎提桶,彎著腰低著頭,小心翼翼地從腳下的淤泥沙中取出一條條蠕動的小蟲――沙蠶。
  • 哈工程 助力「一箭九星」海上發射
    9月15日9時23分,中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將9顆衛星同時發射升空,圓滿完成海上發射任務,並首次開展發射平臺的測量工作。哈爾濱工程大學助力此次「一箭九星」海上發射,該校船舶工程學院龐福振教授團隊參與完成此次開展的海上發射平臺振動、衝擊噪聲、應力等基礎數據測量任務,獲得發射平臺海上發射全過程動力響應數據,有力地保障了海上發射安全。
  • 挖沙蠶大軍聚集付疃河口 一天拉走三四噸
      ▲河道裡,滿是挖沙蠶的村民。   ▲ 來自江蘇的挖蠶人,把清洗乾淨的沙蠶裝進桶裡。  「付疃河入海口,每天有上百人在挖沙蠶,現在河道都翻了好幾遍。以前這時候野鴨、海鷗滿天飛,現在很少見著。你們快來報導報導吧!」11月13日,市民王先生撥打本報新聞熱線2287111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