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科 發自杭州
頒行了多年的煤炭經營資格證或許將成為歷史。
日前,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稱,按照國務院簡政放權、轉變職能和減少行政審批的要求,發改委正研究取消煤炭經營資格證。
煤炭經營資格證是煤炭生產、貿易企業的核心證照,決定企業是否有資格參與煤炭經營。
據接近國家發改委的人士透露,煤炭經營資格證確認將被取消,同時部分煤炭項目的審批權亦將取消或下放,相關正式文件將在日後擇機公布。
不同於政策範疇的改變,經營資格證的取消、審批權的下放更多意味著制度的改革,其成效將會影響到接下來一系列改革的進程,自然也會有更多的難點、疑慮、爭議和討論。
由於煤炭經營資格證涉及多方利益,取消將觸動圍繞審批產生的一系列利益尋租鏈條,註定阻力重重。尤其是在目前煤炭市場慘澹的經營環境下,真正的取消或許仍有待時間考驗。
一證難求
煤炭經營資格證是煤炭貿易企業的核心證照,決定企業是否有資格參與煤炭經營。
2004年12月國家發改委制定的《煤炭經營監管辦法》(下稱「《辦法》 」)規定,國家對煤炭經營資格實行分級審查、分級管理,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註冊的企業,煤炭經營資格證由國家發改委負責審核和頒發;在地方工商部門註冊的企業,由地方政府指定的部門負責審核和頒發煤炭經營資格證。
《辦法》還要求,對煤炭經營企業的註冊資本金、儲煤場地面積、環保條件設置門檻。「註冊資金並不難,難在擁有產權的儲煤場地,政府不批地,你再有錢也沒用。」有煤炭業內人士如是評價。
按照現有的申報流程,煤礦生產、經營企業若要獲得煤炭經營資格證,一般應先向所在城市發展改革局(或經信局、煤炭局)申報,再向省級發改委(或經信委、煤炭廳)申報,篩選通過後上報國家發改委受理,整個流程需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
國家發改委對全國經營企業進行數量總量控制,並向各省分配配額,在配額範圍內且具備資質條件方可申領證件。目前,煤炭經營資格證主要包括煤炭批發經營、煤炭零售經營和民用型煤加工經銷這三種。
2005年6月,國家發改委再次發文要求各地不得隨意降低審核門檻發放煤炭經營資格證,並明確規定:地方煤炭經營企業的煤炭經營資格證的終審頒發,一律由省級煤炭經營資格審查監管部門負責,各地對市縣(區)擅自頒發的煤炭經營資格證立即予以清理。
自此,煤炭經營資格證在全國各地開始一證難求。以浙江為例,繼2006年制定《浙江省煤炭經營監管辦法》後,浙江省又在2007年、2010年兩次資格延續時提高對企業準入的要求。公開數據顯示,2006-2010年,該省通過年檢共淘汰不合格企業627家。
「煤炭經營資格證年檢是每年的1-3月,必須等煤炭經營資格證年檢通過後才能辦理3月1日至6月30日的工商年檢。不多發,每年年審一次,這證很值錢。」內蒙古一家煤炭公司的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
再以北京為例,北京市發改委網站的公開信息顯示,2011年北京市有555家企業取得煤炭經營資格證,比一年前少了38家。
從2011年起,無論是否涉及煤場和計量,北京一律不予頒發煤炭經營資格證。「北京市對煤炭經營企業的環保要求和條件限制極為苛刻,近兩年僅極少數企業如中鐵物資集團北京公司,獲得了經營資質。」前述煤炭公司負責人稱。
實際上,2005年以後全國就基本停止了煤炭經營資格證的審批。這意味著,只要有此證在手,就不愁沒有錢賺。除了極少數國家重點保障的大用戶外,其他用戶不通過持證中介,就無煤可買。
滋生權力尋租
煤炭經營資格證設置的初衷在於維護煤炭經營秩序,但隨著前幾年煤炭生意的火爆,煤炭經營企業的數量又被國家嚴加管控,且多數省份煤炭經營企業數量超過配額,因而獲得這張證照的交易成本逐年攀升。同時,也催生經營許可證代辦、轉讓的灰色渠道。
2004年的《辦法》規定:「煤炭經營資格證不得偽造,不得買賣、出租、轉借或以其他任何形式轉讓。」
伴隨著煤炭市場的不斷發展,經營資格證這一行政手段已經愈來愈成為幹擾市場、增加企業成本的一股阻力。
一邊是企業提出經營資格證的申請,一邊卻是指標即將用完,煤炭經營資格證在過去幾年經歷了「一證難求」之後,可謂是「千金難買」。
做了十幾年煤炭生意的浙江商人王剛從未像現在這樣清閒,「今年的行情太差,煤價越跌,買家越少,企業的壓力越來越大。」王目前運作一家煤炭平臺公司,主要靠為電廠找煤、賺取其中差價而生存。
按照《辦法》的要求,平臺公司也要取得煤炭經營資格。多數時候,中小煤礦和大多數用煤企業只能和擁有官方牌照的煤炭貿易公司做生意,煤炭經營資格證因此成為搖錢樹。
「煤炭經營資格證方便了一些部門的權力尋租,每年年檢和三年一次的換證,都給煤炭經營公司增加許多不必要的開支和麻煩。要想繼續擁有煤炭經營許可證,你就必須送禮。」王剛說。
較之土地、建設等領域,同樣高發的涉煤腐敗的一個典型特點就是主體的多元化,這與獲取煤炭經營資格證的層層審批有關。王剛介紹:「辦這證需要很多手續,包括環保、消防等部門。再比如經營場地的使用證明,就涉及國土部門。而且這證還是一年一審。」
「辦理這個證的花費很貴,各個關係打點下來,每年至少需要幾十萬。2011年,我的一個在江西經營煤炭的朋友,有人出價200萬想買他公司的煤炭經營資格,他最終沒有賣。」據王剛介紹,在江浙一帶,註冊資本金為500萬元的煤炭經營資格證,目前轉讓費用可以高達百萬元。不過,他拒絕透露自己公司辦理此證的費用。
「這個證非常不好辦,每個地區都有名額限制,在山東這兒需要省煤炭經營資格審批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批發證,辦公室設在省煤炭局,辦理機構在省煤炭局經濟運行處。」山東兗礦集團一位人士告訴時代周報,具體申請流程是:「由區縣煤炭經營資格審查辦公室將審核材料報至地級市煤炭經營審查辦,再報至省審批辦。」
此外,一些部門還會變相成立煤炭經營協會,每年資格證年檢時收取年費。「你不按照所謂的規定繳納年費,甚至有可能通不過年檢。」上述人士稱。
「改革是必須的」
「無證不能經營」的硬性法律規定,讓煤炭行業資格證獲得了權力尋租空間。
一些業內受訪者認為,如果煤炭行業資格證取消,將極大減少中間環節,有利於企業根據市場狀況、資金實力參與市場競爭,煤炭的競爭將更加完全。
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市場觀察員李朝林表示:「資格證若取消,就意味著哪怕你只有一塊錢,也可以加入到煤炭經營中去。這樣的低門檻有利於活躍市場,吸引更多的經營者進入煤炭市場;同時,資格證取消也意味著複雜的審批程序沒有了,可以為企業節省大量成本。」
「降低煤炭行業的門檻,整個煤炭行業特別是貿易環節很有可能會出現一次重新洗牌,脫穎而出的企業必然是經營能力有效的、經營活力比較強的。」李朝林說。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則認為,煤炭行業資格證一度導致出現權力尋租,造成了市場混亂。特別是在煤炭市場很緊、能源價格一直往上走的情況下,比如2010-2012年這段時間。
「今年年初國務院把電煤跟市場煤、計劃煤跟市場煤並軌了,今後整個煤炭市場的價格將以競爭的方式出現,這在國務院的整體改革方案裡面已經明確提出。在整個競爭大環境底下,再設行政的資格證就會存在問題,因此這個改革是必須的。」林伯強說,國家一系列動作將使得今後整個能源行業更具競爭力。
今年3月,浙江省經信委取消了103家煤炭經營企業的經營資格,稱這些企業是檢查不合格或自願放棄了經營資格。目前,浙江共有1602家煤炭經營企業。據悉,每年11月到次年1月,浙江省經信委都會對全省的煤炭經營企業開展年度檢查。
「煤炭經營企業變更頻繁,私下轉讓行為難以遏制」、「煤炭經營資格轉讓情況複雜難以界定」—2011年發布的《浙江省煤炭經營企業「十一五」結構調整與合理布局工作總結》中如是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私下轉讓行為」不獨出現在江浙地區,在多個省份官方發布的煤炭經營企業總結報告中,均提到類似現象。
不過,今年糟糕的煤炭行情讓市場進出發生明顯變化。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煤炭市場需求不旺,再加上低價進口煤的衝擊,產業已進入「寒冬」。
半個月前,王剛的一個煤炭經銷商朋友決定轉行,以170萬元的價格轉讓其公司及煤炭經營許可證。王剛本人則捨不得放棄,「經營資格證早就不批了,現在僅這張證就值上百萬元。」當然,他更看重的是自己十多年來在這個行業建立起來的關係。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王剛使用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