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傳統體溫計被下禁產令 水銀外洩危害健康
近日,水銀體溫計將被禁止生產的話題引發網友熱議。根據相關規定,自2026年1月1日起,中國將禁止生產含汞體溫計和含汞血壓計。
因為價格低廉、測量準確,長久以來,水銀體溫計都是民眾家中常備的健康用品。「禁產令」消息一出,不少網友陷入糾結:一方面確實擔心水銀體溫計的安全隱患,另一方面也疑惑,其他測溫產品能否達到水銀體溫計的精確度。
國家藥監局網站截圖。
伴隨幾代人的體溫計要成絕版?
近期,國家藥監局發布關於履行《關於汞的水俁公約》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稱,根據原環境保護部會同相關部委2017年發布的第38號公告,《關於汞的水俁公約》自2017年8月16日起對中國生效,其中明確「自2026年1月1日起,禁止生產含汞體溫計和含汞血壓計。」
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藥品監督管理局要高度重視,指導轄區內相關企業做好自2026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生產含汞體溫計和含汞血壓計相關工作,切實履行《汞公約》及38號公告有關要求。
連日來,上述有關水銀體溫計和血壓計的「禁產令」成為輿論熱議話題。
不少網友困惑,伴隨幾代人成長的水銀體溫計,怎麼就被下了「禁產令」呢?
近年來,水銀體溫計引發的安全和汙染問題受到關注。(網頁截圖)
小小的水銀體溫計,隱患有多少?
事實上,提到汞(水銀),大多數民眾首先想到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水銀體溫計。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官網資料,汞是自然生成的元素,見於空氣、水和土壤中,屬於重大公共衛生關切的十大化學品或化學品類之一。
汞(水銀)及其化合物廣泛應用於化工、儀器儀表、電池、照明、醫療器械等領域。但汞釋放到環境後將長期存在,能夠通過大氣長距離傳輸,經生物累積可對人體健康和環境造成顯著不利影響。另外,汞也是造成水俁病的原因。
為有效應對和妥善解決全球汞汙染問題,2013年10月,國際社會就具有全球法律約束力的《汞公約》達成一致,中國成為首批籤約國。2016年4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批准《汞公約》。2017年8月16日,公約在中國等締約方正式生效。
中國自2017年8月16日起,禁止開採新的原生汞礦,各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停止頒發新的汞礦勘查許可證和採礦許可證。2032年8月16日起,將全面禁止原生汞礦開採。
有報導顯示,中國每年生產的含汞體溫計數量龐大,每年因水銀體溫計破損而當做廢物處理的水銀也規模不小,而在民眾日常生活中,因水銀體溫計破損而導致的危險事件也屢見報端。
從國際上來看,早在1992年,瑞典就已率先禁止銷售所有含水銀的醫療設備。另外,歐美大部分國家都已全面禁用包括水銀醫療設備在內的一切和汞有關的工業製品。
體溫計企業的「轉型倒計時」
如今,水銀體溫計在國內將面臨禁產,那麼現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情況如何呢?
在銷售方面,記者在多家電商平臺上搜索發現,水銀體溫計都在正常出售。
從售價看,和市場上其他的電子體溫計、非接觸式紅外線測溫槍等相比,水銀體溫計有明顯的價格優勢。通常,一支水銀體溫計的零售價在3到10元不等,而電子體溫計、額溫槍等產品的售價則在幾十元甚至上百元。
另外,記者向北京多家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諮詢後了解到,目前有部分醫院的門診和住院部已經逐漸更換使用電子體溫計,但也有一些醫院在繼續正常使用水銀體溫計。
「禁產令」對於企業來說,無疑是拉響了「轉型倒計時」。
來自企查查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共有體溫計相關企業1.37萬家,廣東省以近3700家企業排名第一,山東、河北分列二三位。近五年來,相關企業年註冊量總體上呈下降趨勢,2019年新增企業840家,同比下降37.1%。
不過,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體溫計相關的企業共新註冊了1170家,同比增長88.4%。其中第二季度註冊量最多,為513家,第三季度註冊量為181家,環比下跌了64.7%。
按照國家藥監局的通知,已經取得醫療器械註冊證的含汞體溫計和含汞血壓計產品,原註冊證在證書有效期內繼續有效;註冊證有效期屆滿可以申請延續註冊,但限定其註冊證有效期不得超過2025年12月31日。
已經按照醫療器械受理的含汞體溫計和含汞血壓計產品,繼續按照醫療器械進行審評審批,準予註冊的,發給醫療器械註冊證,限定其註冊證書有效期不得超過2025年12月31日。自2026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生產含汞體溫計和含汞血壓計產品。
電子體溫計VS水銀體溫計,你怎麼選?
對於水銀體溫計的停產問題,網友中也有不少爭議。
支持的聲音認為,含汞的體溫計不安全,尤其是對有孩子的家庭來說,一旦體溫計不慎打碎,很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但另一方面的聲音則認為,水銀體溫計精準又廉價,測體溫還是會首選水銀體溫計。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記者發現,目前,民眾最擔心的一個問題就是,今後使用電子體溫計後,其精準度不如水銀體溫計。不少人在公共場所被測溫槍測溫時,都有數值明顯偏低的情況出現。
那麼,對於體溫計的精準度問題,專業人士怎麼看呢?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急救中心護士長汪慧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傳統的水銀體溫計測得的體溫是最準確的,但是測量體溫的時間略長,需要花費5分鐘以上。體溫計一旦破碎,裡面的水銀外洩,如不及時處理,會很快揮發到空氣中,危害人體健康。
汪慧娟表示,現在臨床上也有用電子測溫儀替代傳統體溫計的。耳溫測量和額溫測量相比較,耳溫測量準確性較高,但測量時需要方法正確,且每次需配套使用耳溫槍耳套,對大面積使用來說成本較高。
另外,額溫測量數據可能會有偏差,主要是因為人的體表溫度偏低,且受外界環境溫度影響比較大,但額溫槍勝在方便快捷,適用於幼兒園、機場、火車站等這種人流量大,需要快速篩查發熱患者的地方。
不過,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用慣了水銀體溫計的民眾表示,即便有了「禁產令」,自己家中也要常備一支水銀體溫計。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DF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