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 | 熱科院和華中農大研究團隊成功組裝胡椒參考基因組,揭示了胡椒鹼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礎

2021-02-28 PlantReports
請點擊上方PlantReports」↑關注我們!第一時間了解植物科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2019年10月16日,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組郝朝運研究組和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金雙俠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題為「The chromosome-scale reference genome of black pepper provides insight into piperine biosynthes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成功組裝了胡椒的參考基因組,並揭示了胡椒鹼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礎。

 

胡椒 (Piper nigrum, 2n=52) 屬胡椒科( Piperaceae)胡椒屬(Piper)多年生常綠藤本植物,原產於印度,是重要的香辛料作物。胡椒在東南亞熱帶地區有悠久而廣泛的栽培史,是印度和歐洲之間的重要貿易商品。在中世紀的歐洲,來自印度南部的黑胡椒被稱作「黑色黃金」,在中世紀的西方人看來,亞洲胡椒是一種奢侈品。

 

該研究利用PacBio, 10X Chromium, BioNano DLS optical mapping以及 Hi-C mapping技術組裝了胡椒的基因組(761.2 MB)。比較基因組分析揭示了糖基轉移酶、細胞色素P450、莽草酸羥基肉桂醯轉移酶、賴氨酸脫羧酶和醯基轉移酶基因家族中的特異性基因擴增。轉錄組分析表明,這些基因家族中,一些果實特異性表達的代表性基因表達上調。此外,該研究還確定了與胡椒鹼生物合成相關的基因表達、進化和家族大小的變化。

 

由於胡椒科植物地理分布特性,譜系的多樣性以及獨特的次級代謝,胡椒基因組的成功組裝對研究進化,生態和植物化學之間的聯繫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結果也對胡椒屬植物的生物學和農藝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找到胡椒辛辣的原因:哪些基因起作用?
    據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官網消息,近日,中國熱科院香飲所聯合華中農業大學、馬來西亞科學院等7家單位,繪製了我國胡椒栽培種「熱引1號」染色體級別精細基因組圖譜(木蘭亞綱胡椒目首次報導基因組組裝的物種)。綜合解讀了胡椒的基因組特徵,物種進化位置,並對胡椒鹼合成代謝網絡和關鍵基因及其基因家族進行深入研究,研究結果為被子植物演化及胡椒鹼生物合成提供了新的見解。
  • 華中農大近期科學研究進展
    構建首個油菜泛基因組和比較基因組生物信息平臺近日,華中農大生物信息團隊陳玲玲和楊慶勇課題組與廣西大學合作在植物學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了題為"BnPIR: Brassica napus Pan-genome Information
  • 昆明植物所利用基因組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
    解析indigo物質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對高效利用板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近期,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結合MinION單分子測序和Hi-C測序技術,首次獲得了板藍染色體水平的精細基因組(圖1c,板藍基因組網站)。
  • 利用基因組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
    近期,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結合MinION單分子測序和Hi-C測序技術,首次獲得了板藍染色體水平的精細基因組(圖1c,板藍基因組網站)。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
    Nature Plants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責編 | 逸雲>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photoactivation of Arabidopsis CRY2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植物藍光受體隱花色素CRY2光激活的分子機制。
  • 基因組圖譜揭示 膠乳生物合成與橡膠樹馴化史
    熱帶作物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雲南省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立志研究員帶領的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的聯合研究團隊,歷經6年,與華大基因、美國華盛頓大學、哈佛大學等單位合作,在完成了二代基因組測序與組裝的基礎上,進一步克服了橡膠樹基因組龐大、高雜合與高重複等困難,利用單分子實時測序
  • 華中農大繪製出兩個棉花四倍體栽培種的參考基因組
    該論文介紹了整合多種方法組裝得到的異源四倍體栽培種陸地棉和海島棉的參考基因組序列,為棉花基因組進化和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對基於基因組的棉花遺傳改良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將海島棉中控制優異纖維品質的遺傳片段導入到陸地棉,改良陸地棉的纖維品質,是我校棉花遺傳改良團隊長期堅持的目標。儘管已從海島棉中克隆了一系列功能基因,但這兩個棉花基因組存在什麼樣的差異,究竟哪些基因組片段控制海島棉優異纖維品質的形成等仍不清楚。雖然兩個棉花的基因組草圖已經發表,但是由於組裝質量和完整性不高,很難直接從全基因組水平進行比較。
  • 河南農大孫治強團隊公布絲瓜高質量基因組圖譜
    Roem. genome」的研究論文,對這一成果進行了詳細報導。這是全球首個栽培絲瓜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基因組序列。絲瓜(Luffa cylindrica(L.)Roem.;2n=26)是原產於印度的一種葫蘆科植物,廣泛栽分布於世界溫帶及熱帶地區,我國各地均有栽培,是華中、華南等地的大眾蔬菜。
  • 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遺傳基礎
    本報訊 近期,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植物學報》。
  • 華中農大近期科學研究進展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in alkali-soluble pectin and cytoplasm to release aluminum toxicity」 的研究論文,相關研究揭示了硼降低鋁在枳殼砧木根系細胞壁鹼溶性果膠和細胞質中鋁的積累,最終減輕鋁對植株的毒害作用機理。
  • 首發┃河南農大孫治強團隊公布絲瓜高質量基因組圖譜
    近日,河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孫治強教授團隊聯合中國農大等單位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布了絲瓜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在絲瓜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2n=26)是原產於印度的一種葫蘆科植物,廣泛栽分布於世界溫帶及熱帶地區,我國各地均有栽培,是華中、華南等地的大眾蔬菜。絲瓜果肉細滑,味道鮮美,果肉中除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以及鈣磷鐵等元素外,還含有多種藥用成分,如生物鹼、類黃酮、甾醇、糖苷和糖蛋白等,具有很強的保健作用和藥用價值,值得進一步的研究。
  • 泛基因組資料庫:找到油菜的「好基因」
    今年初,華中農業大學一支科研隊伍公布了8個甘藍型油菜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近日,他們在原有研究基礎上,通過整合1689份油菜的基因組及重測序數據,構建了首個油菜泛基因組和比較基因組生物信息平臺BnPIR。有了這一平臺,研究人員可以更快捷、更方便地檢索和使用油菜泛基因組相關資源。
  • 華中農大揭示了茶樹重組交換模式和種質資源間複雜親緣關係
    華中農大聞瑋瑋團隊首次完成基於單細胞測序的茶樹基因組單體型分型,揭示茶樹重組交換模式和種質資源間複雜親緣關係責編近日,華中農業大學聞瑋瑋團隊在The Plant Journal在線發表題為A phased genome based on single sperm
  • 中國熱科院發布芒果精細基因組圖譜,揭示芒果進化和馴化機制
    近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品資所聯合中科院微生物所等十家機構,繪製了芒果精細基因組圖譜,並在基因組水平上揭示了芒果物種進化機制和栽培品種馴化歷史。解析基因組,將為芒果種質資源研究和芒果分子設計育種打開一個全新的窗口。2014年,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品資所陳業淵、王鵬團隊聯合胡松年團隊,啟動了芒果基因組解析項目。經過近五年的努力,圓滿地完成了項目計劃,獲得了大小為393M的芒果精細基因組圖譜,評估結果表明,ContigN50達到了3.5M。
  • 華中農業大學聯合西南林業大學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
    、以蠟梅為代表的木蘭類植物物種進化位置、蠟梅全基因組多倍化事件以及樟目植物基因組進化歷史;對蠟梅花香合成代謝網絡中相關關鍵基因進行了深入研究;同時系統解析了蠟梅花芽分化到開花的發育過程;為被子植物演化、蠟梅花香生物合成及開花提供了新見解。
  • 西安交大在《科學》發文揭示鴉片罌粟基因組及嗎啡合成原理
    ,闡明嗎啡類生物鹼、合成基因簇的進化歷史,為進一步開發鴉片罌粟藥用價值和揭示罌粟科乃至早期雙子葉植物進化歷史奠定了重要基礎。這是由於罌粟的基因組存在大量(約70%)的重複序列,且經歷了多次大規模的結構變異,使得解析該基因組異常困難。為此,葉凱團隊以英國本土罌粟植物為對象,利用多種前沿基因組測序技術、複雜數學模型、深度挖掘及分析方法成功破譯罌粟基因組並揭示其進化歷史,首次在國際上完成了罌粟全基因組測序及高質量組裝分析。
  • 染色體級別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繪就—新聞—科學網
    GT1的參考基因組序列,並揭示了大戟植物基因組的染色體進化、膠乳生物合成與橡膠樹的馴化。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分子植物》雜誌。 此項研究由熱帶作物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雲南省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昆明植物所研究員高立志帶領團隊歷經6年完成。研究期間,科研團隊在完成了二代基因組測序與組裝的基礎上,進一步克服了橡膠樹基因組龐大、高雜合與高重複等困難,利用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 Hi-C 技術,獲得了這一成果。
  • 泛基因組資料庫:找到油菜的「好基因」—新聞—科學網
    今年初,華中農業大學一支科研隊伍公布了8個甘藍型油菜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近日,他們在原有研究基礎上,通過整合1689份油菜的基因組及重測序數據,構建了首個油菜泛基因組和比較基因組生物信息平臺BnPIR。 有了這一平臺,研究人員可以更快捷、更方便地檢索和使用油菜泛基因組相關資源。為何建設油菜泛基因組平臺?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資料庫?油菜相關的多組學數據研究進展情況如何?
  • 西安交大在《科學》發文揭示鴉片罌粟基因組及嗎啡合成原理—新聞...
    西安交大在《科學》發文揭示鴉片罌粟基因組及嗎啡合成原理
  • 研究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榕屬植物和與傳粉榕小蜂有的高度專性共生關係,在探討物種形成、動植物協同進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然而榕樹和榕小蜂高質量參考基因組信息的缺乏,嚴重製約了以上榕樹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10月8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課題組與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等國內外研究團隊合作,發布了榕樹和榕小蜂精細基因組圖譜,並首次在分子機制上揭示了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樹-榕小蜂協同多樣化等多項未解之謎,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該項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項重要發現:一是揭示絞殺榕氣生根形成的分子機制。